书籍下载屋 - 德拉克罗瓦日记 - azw3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9-11 08:20:03

德拉克罗瓦日记 azw3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德拉克罗瓦日记 azw3格式下载
德拉克罗瓦日记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3337361
  • 作者:(法)德拉克罗瓦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2-11-01
  • 页数:529
  • 价格:33.8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9-11 08:20:03

内容简介:

德拉克罗瓦的日记与他的画向来是齐名的。日记不但展示出画家成长的心路历程,还反映出18世纪上半期法国的人文景观,虽说点滴琐事,读来却兴味盎然。书中附有德拉克罗瓦的著名作品若干,并配以详尽说明,与日记可相互参照。


书籍目录:

英译本编者的话

引言

年表

第一部分

1822年

1823年

1824年

摩洛哥旅途杂记

第二部分

1847年

1849年

1850年

1851年

1852年

1853年

1854年

1855年

1856年

1857年

1858年

1859年

1860年

1861年

1862年

1863年


作者介绍:

德拉克罗瓦(1798―1863),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其艺术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威尼斯画派、伦勃良、 鲁本斯和康斯太勃的成就,对后代艺术家如雷诺阿、莫奈、塞尚、高更、凡・高、马蒂斯和毕加索等都有很大影响。他善于运用色彩,造型技巧可与提香或鲁本斯媲美,作品富于表现力。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德拉克罗瓦日记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德拉克罗瓦日记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德拉克罗瓦日记在线购买

PDF下载地址:德拉克罗瓦日记PDF下载


原文赏析:

德拉克罗瓦后来说:“席里柯在他还没有画完《美杜莎之筏》这幅画的时候,他就让我去看。这幅画所给予我的印象是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一走出他的画室,就像疯了似的奔跑着,一步不停地跑进我自己的屋子。”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德拉克罗瓦的日记与他的画向来是齐名的。日记不但展示出画家成长的心路历程,还反映出18世纪上半期法国的人文景观,虽说点滴琐事,读来却兴味盎然。书中附有德拉克罗瓦的著名作品若干,并配以详尽说明,与日记可相互参照。


精彩短评:

  • 作者: 英恩 发布时间:2013-11-07 13:21:36

    他的头脑里有太阳,他的心里有风暴。四十年来,他欧诺个人类激情的键盘和他的画笔演奏壮观的、可怕的或者温和的音乐,从圣徒传递到战士,从战士传递到情侣,从情侣传递到老虎,从老虎传递到鲜花。

  • 作者: Q 发布时间:2008-02-20 13:32:57

    日记这种东西,恐怕只有搞研究的才能读的下去

  • 作者: 达芬不是奇 发布时间:2013-04-04 13:09:19

    抄读,整整用了我一个大号的牛皮笔记本。

    受益匪浅!

  • 作者: 每山 发布时间:2010-05-26 08:21:35

    书丢了妈的

  • 作者: 丝丝 发布时间:2007-12-27 20:11:55

    疯啦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乐吃饭 发布时间:2022-02-27 10:47:17

    无厘头的可爱故事

  • 作者: 炼金巫师 发布时间:2017-07-12 12:54:22

    当你看清人性幽暗之处,世界背后的隐秘规则之后,你选择是什么

  • 作者: 读书鱼 发布时间:2024-03-16 14:47:47

    人工智能将改变人类认识和解释现实的方式,而人工智能又无法避免人类的局限,自身局限在叠加局限下的产物,双重局限下的人类能否展现人性之光,走出更多的可能性,又或者人类终将毁灭在自己的发明物上。

  • 作者: 噬元兽 发布时间:2022-03-31 17:24:50

    1.多做紧急度低重要性高的事

    2.擅长运用信息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敢于尝试,勇于试错,坦然面对失败的挫折,走出舒适区

    4.做事20%时及时向上级反馈,确定方向的正确性,以免全盘否定

    5.从输入转向输出

    6.午餐时结交合作伙伴,向别人多多请教问题

  • 作者: 皮皮 发布时间:2022-01-03 12:19:06

    YF GEO


深度书评:

  • 德拉克罗瓦的日记

    作者:书鱼知小 发布时间:2007-01-18 01:20:45

    在诗人波德莱尔的眼里,大画家德拉克罗瓦是一位独特的艺术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整个艺术大链条里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任何人可替代其重要性。作为《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的作者,波德莱尔厌倦安格尔的“古典”和完美,偏爱德拉克罗瓦的“浪漫”和印象,这是很自然的,对德拉克罗瓦的褒扬也在情理之中,但他说德拉克罗瓦“在整个艺术大链条里是最重要的一环”并不过分。在19世纪的法国美术史上,他和安格尔代表了浪漫派和新古典派,与崇尚古典风格的安格尔不同,在德拉克罗瓦看来,绘画时色彩比素描重要,想象比知识重要。他一生的美术创作也为浪漫主义做了最好的注释。除了美术作品,其实德拉克罗瓦的日记也几乎和他的美术作品一样出名。

    十多年前,在我还不知道德拉克罗瓦这个名字时,我买下了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买这部书的初衷仅仅只是为了这是一部艺术家的日记(但没读上几页我就被它的真情实感和细腻的描写所打动),再一个引起我兴趣的与艺术无关,而是与画家的身世有关,该书的英译本编者在引言中介绍说,关于德拉克罗瓦的生父还留有秘史,据考证德拉克罗瓦的生身父亲不是别人,而是当时在法国显赫一时的外交家塔列朗,而我当时恰巧刚读了拿破仑和富歇的传记,这两人的传记中都还有另一个主要角色——塔列朗,留在脑海中印象深的是这样一句话: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是由三个人来上演革命与帝国的历史的,这三个人就是伟大的拿破仑、阴险狡诈的富歇和长袖善舞莫测高深的塔列朗。

    一位大画家居然是塔列朗的私生儿,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好奇心。据说,在德拉克罗瓦的身上就体现着塔列朗的性格特征,这也解释了何以在德拉克罗瓦身上表现出来的双重性格——一方面是创造性的艺术家,兼具热情的想象力和冷静的判断力,另一方面他又是才华出众的演说家。

    对于相信塔列朗是德拉克罗瓦生父的人来说,塔列朗对德拉克罗瓦的神秘影响也可从他对画家的关怀中看出端倪,比如说德氏的某些作品尽管被人们指责为不合乎传统和常理,但却仍能在沙龙里展出,而且也能被国家收购,就是由于塔列朗的缘故,更有甚者,国家甚至不顾政府美术部的反对,仍把很重要的任务分配给德拉克罗瓦。譬如在1824年的沙龙上展出了德拉克罗瓦的油画《希奥岛的屠杀》,这幅作品虽然毁誉不一,但仍由政府以6000法朗购去(该画现已是德拉克罗瓦的早期杰作)。

    不管徳拉克罗瓦的生父是不是塔列朗,读完了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我知道了这位被喻为“浪漫派的灵魂”的伟大画家。不过十多年后,我才见到了能全面反映德拉克罗瓦的生平和艺术创作的书,这就是《世界名画家全集·德拉克罗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这两卷书交替翻览,能清晰地认识和欣赏德拉克罗瓦的面貌和作品。

    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德拉克罗瓦早年的日记,1822年他24岁开始写日记时的意图很明确,即为自己一个人写,写下自己的日常交往、爱情生活和在艺术上的探索。但他的日记到1824年突然中断了,1832年他到北非摩洛哥旅行时才又写下了简短的旅途杂记;第二部分是德拉克罗瓦中年以后的日记,1847年1月,德拉克罗瓦又开始写日记,这时他年近五十,已度过了他在艺术上最活跃最多产的年代,与青年时代相比,他的日记显得深沉了许多,他在1847年1月19日的日记中表白他开笔是要为自己的生活感受保留一个记录,以便日后去追想时所得到的印象会更为深刻。

    德拉克罗瓦在日记中记下了他对前辈画家和同时代人的艺术作品的见解,他自己艺术创作的构思和计划,他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同时他也记载了他丰富的社交生活,因而这部日记也就成了19世纪中叶法国上流社会生活的一部真实的写照,留下了巴尔扎克、大仲马、乔治·桑、波德莱尔、肖邦、伯辽兹、柯罗、米勒、梅里美,等等同时代的作家、诗人、音乐家和画家在日常交往中的真实形象。比如他在1853年11月25日(星期五)的日记中用简洁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大仲马的性格剪影:

    “好厉害的大仲马(他是从不饶人的)半夜里带着一本空白笔记簿跑来把我喊起来了。我真是蠢死了,把一些事情原原本本地讲给他听;天才知道他要这是干什么!我相当喜欢这家伙,但我们不是一个类型的人,所奋斗的目标也不一样。他所生活的那个圈子我是合不来的,我们要是搞到一起,总会有一个人要发疯的。他把他手稿的前几页留下给我过目,我读起来倒是怪有意思的。”

    中年后的德拉克罗瓦活得简单而纯粹,在他的日记里,能看到他穿梭林间或漫步海滨的喜悦,也有他置身庭园的幻梦,还有他对花草植物的爱恋,这些,逐渐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心,并由此升华的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情,倾注到了他的艺术创作中,他留在在画布上的色彩更多的是他情感的宣泄。他的生活只有一个中心,这就是他的艺术。譬如他写于1853年11月30日的日记:

    当我倾听美妙的音乐,特别是听莫扎特的作品时,音乐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太平盛世的和平气氛,每每引起我思想上的共鸣。在我有生之年,现实生活中的七情六欲,是再也不会扰乱艺术作品所给我带来的那种清高的情趣了。我真不明白,一般人那样醉心于官场名利,究竟又有什么意思呢?我所醉心的不是这些,而只是醉心于鲁本斯或者莫扎特。一周之中对我来说所必不可少的,乃是一支抒情歌曲,或者一幅画在我身上所引起的回忆。当别人匆匆去赴情妇的幽会时,我却去做我的工作;工作完毕,或是回到我那孤独的寓所,或者到外边去消磨时光......

    到了晚年,德拉克罗瓦的全部精力几乎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他对波德莱尔说,他年轻的时候,每晚都要参加一场音乐舞会或者别的消遣,否则他简直无法开始工作,而现在他不仅能无休止地工作,甚至能在并无希望获得报酬的情况下工作,消遣和娱乐对他来说已可有可无了。而写日记成了德拉克罗瓦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日记持续到1863年6月22日,一个多月后的8月13日,他因病与世长辞。他留给世人的是9100多件作品,其中油画850多件,速写册60多本。关于他的艺术创作,塞尚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德拉克罗瓦留下了法国最美的色彩,在我们的天空下,没有一个人比他更具有属于色彩的平静、哀婉动人与震撼,我们所画的都来自他的启发。

        与德拉克罗瓦的艺术创作相比,他的日记丝毫也不逊色,《德拉克罗瓦日记》一书的引言中讲述的一则轶事可以拿来给他的日记做一个最好的注释:一位法国艺术家说,德拉克罗瓦的画他倒不怎么欣赏,不过他写的回忆录(日记)却很出色,人们会在这方面记住他的。

  • 浪漫主义的狮子

    作者:Windywings 发布时间:2006-07-01 18:19:32

    [翻出一篇两年前的BLOG,贴过来]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零零星星,看完了《德拉克罗瓦日记》。

        德拉克罗瓦,法兰西美术史上响亮的名字,浪漫主义的狮子。1798年4月26日(也就是安格尔诞生后十八年,柯罗诞生后两年,巴尔扎克诞生后几个月的时候),生于巴黎附近的夏朗东-圣-莫瑞斯。从1822年起,他开始写日记,记载了朋友的会见、日用开支、爱情生活、绘画技法心得和未来的创作技法等。

        恩……我觉得现在我还没有时间和资格来总结德拉克罗瓦,就专拣好玩的说吧。日记开头看的比较认真,他 的日记其实是两部分,年轻时期的和老年。中间中断了20来年。通过年轻时候的描述,他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喜欢的女孩的心理活动的担心,真是感到非常亲切。就好像写我的一样,嘿嘿。很羡慕透过日记看到的18世纪法国上层社会的生活,音乐会贯穿于生活之中,艺术家通常通晓多门艺术。德平时可以去肖邦家里做客,聆听主人的钢琴;或者接受大仲马的采访,好让他有写新小说的素材;还经常有与各个公主的会面。我对美术史虽然看了点书,单都是没有意义的符号。从他对库尔贝的批评,可以看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德自始至终崇拜鲁本斯,晚年对提香也有好感。不过他对安格尔是始终看不上的。日记中从未提到过达芬奇,看来他并不是作为画家而闻名的。德对音乐也文学诸家也有点评,贝多芬的乐谱上充满修改的痕迹——生活在痛苦中的可怜的人。对于伏尔泰那种当代的人,一般都不作评价。文学家会经常把交好的画家在作品中以某个人物体现,当然画家也会把他们的文人朋友安排到画面里的。

        在1854年8月5日的日记中,第2、3段是非常标准的对于分形的描述,我对此非常赞叹。此外对于昆虫的描述出现两次,1850年5月17日描述了一场蜘蛛和“苍蝇”的战斗。德以朱庇特观看赫克托耳和阿基里斯格斗的心情观看了过程,并且做了生动而真实(我倒是有资格说这个)的描述。他认为一只苍蝇战胜一只蜘蛛破有因果报应的味道,其实那只所谓的苍蝇是我们小学课本上的“蜾蠃”,是一种蛛蜂。那时候法布尔只有27岁,艺术家也不大可能涉足昆虫分类学的内容。另外在1855年7月15日描述了一个蚂蚁捕猎甲虫的场面。

        到了后来我就看的十分粗糙了,而且是散点的看而不是逐行,因为很多我不太感冒的美术理论。但是我的记性好像也不太好了,看完一段后再看一遍就好像没看过一样。他扁安格尔的时候我记得好像看过一本《安格尔论艺术》,可是书中内容是一个字也记不起来了。:(

        看到最后几页的时候老被一个念头影响,那就是德还有几天活头。1863年6月22日写下最后一篇,同年8月13日逝世。日记没怎么提及病痛等事,而且思维也是活跃的。德在很早就有一个感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头脑越发灵活,但是精力却逐渐衰落。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健康的身体死去是一件幸事,如果我年老时开始糊涂或者生活在病痛中的话,我将学海明威那样死去。

        最后引用一句德拉克罗瓦的名言:一个人必须敢于走极端。没有冒险,甚或没有极大的冒险,就不会有美。

  • 德拉克罗瓦日记

    作者:King 发布时间:2020-05-10 17:39:09

    虽然德拉克罗瓦的日记名气相当大,甚至书中说有法国的评论家认为日记超过绘画。可是我并不觉得其文学性相当的出色。甚至我没有感觉到日记对理解他的绘画有着相当的“帮助”。

    当然这有些苛求作者了,毕竟日记是私人作品,作者并不是准备来发表的。所以更多的是日常的人与事。鉴于作者的地位和生活圈,出现在日记中的人物大多都有些名气。比如说肖邦和乔治·桑等。另外作品中还是有些作者的艺术思想的。

    同时可以看出,作者也颇为博学多才,也许这才是成为巨匠的重要原因,人不是只投身于自己的小行业和天地,要有着广博的知识和视野,这也对自己的作品的构思和内涵可以深化,否则《自由引导人民》和《希奥岛的屠杀》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还是相当可以读读的作品。

  • 德拉克罗瓦日记

    作者:King 发布时间:2015-12-04 15:27:14

      有时候想,上帝真是太不公平了,经常把所有的才华集中于一人,而大多数人却处处平庸。作者便是前一种人,不仅是浪漫主义绘画的宗师,而且其日记也是杰出的作品。

      西洋绘画一直以宗教、历史、神话为题材,并且注重线条,就算是画像也是古香古色,这种风气到达大卫(他的拿破仑作品虽然取材于当代但依旧古意盎然)和安格尔到达高峰,事实上也就走入了绝境。而此时德拉克洛瓦横空出世,一方面大量选择现实题材(《希奥岛大屠杀》《自由引导人民》);另一方面注重色彩,其事实上为印象派为首的现代绘画开辟了一条新路。其艺术成就可以与任何人相媲美。

      而此书是作者的日记集,说实话,许多内容根本看不懂,除了正常的生活内容外,有着大量的艺术内容。包括其打量编写的艺术辞典,如何调色如何构图等。对于不懂绘画的人来说确实如同天书。但却也可以体会艺术创造之精髓,可以说每一笔都在心中进行了无数的考量。其在书中也提到其他人的创作,比如说诗人写出二百行,但真正成书时也许只有二十行;又比如刚开始的的构图与完成后的作品根本没有“关系”。这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之意完全吻合。我想这也许就是真正的成功者之素质,也反映出当今为什么没有大师的缘故。反过来想,也许上帝还是公平的。

      (写于2006年12月30日)日记是一种我不不太喜欢的文学样式,当然我也记日记,但总觉结构太松散,要大量注释才能阅读且有许多无关紧要之细节。这样阅读之时很容易分神。

      但这也是日记吸引人之处,枝节过多,大量注释及结构松散。城知写日记之人大多数并没有想过出版,而只是记给自己看以备查阅。也正因为此许多以后为人所知的精华之雏形及本来无人能知的内容都跃然纸上,所以日记才精彩。以上是我读此书的收获。

  • 真实吗?

    作者:小米=qdmimi 发布时间:2008-05-02 18:21:40

    德拉克罗瓦的日记几乎是我读过的日记中最好读的,叙事清晰,笔锋又常带情感,屡在不经意间有令人警醒的句子出现。

    不过愈读愈有个疑问,这日记是否真的全为了记录自己的经历思想情感而写呢?真的没有一点为了“今后的读者”考虑的成分吗?我不否认这种可能性,可也没法否认另一个可能性。

    日记,尤其是有才之人的日记并不常是渲泄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还是与后世人的一种秘密交流。这种交流是他们心里所希冀着的,或者至少并不反对这种可能性,毕竟像《幻影书》中那个导演遗嘱所列的一烧了之的做法只是极少数,而且他也是怀着被了解的渴望无奈而为之。想歪了……

    日记正文中似乎没有提及塔列朗,也没有提及一些似乎应当提及的人,这也正是日记的有趣之处。

    摘我深有所感的一段:“我们渴望获得某种特定状态的快乐,但一旦得到了这种欢乐,我们却又觉得它无所谓了。我们常常感到有这种情况,就是‘今不如昔’——我们曾经渴望的情趣一旦来到,反倒觉得不如当初了。”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我悲哀地发现,两年白学了..

    作者:一个狗熊 发布时间:2008-03-03 13:22:45

    这本书把已经学了两年的心理学专业课知识点全部涵盖了...

    早看过这书的话都不需要打课堂笔记了,悲哀啊...

  • Wild World

    作者:雨哲 发布时间:2014-05-03 16:24:11

    当我轻轻合上书页时,目光平移到书桌上方的世界地图,视野不禁久久的聚焦于地中海东部的中东地区,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约旦、科威特、沙特、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似乎也亲临在战火纷飞的城市,呼吸着刺鼻的硝烟,侧听着呼啸的炮弹和连绵不绝的机关枪,仿佛看见断壁残垣背后一双双警惕却无助的眼神,我不敢想象那流离失所的人民遭遇了怎样的家破人亡,因为我觉得我不曾有资格能体会到他们的心境。但此刻我对战场的憋闷、对战争的愤慨、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战争所波及的每一个参与者的心痛,却是实实在在的。这种种感受糅合在一起,成为了一种绝望的情绪。

    这便是当我读完美国战地记者费尔金斯的作品《跑步在最绝望的城市》一书以后的心情。这本书不像《追风筝的人》或《大卫的伤疤》等以战争背景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纪实的战地报道。也许作者的文笔不像小说家们那么优美或善于渲染气氛,但是真实的人物和场景,会让人对于网络中的生硬报道或新闻图片,多了一层更深层的理解。在三百页的文字中,作者至少描绘了一百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民众、士兵以及美国军人,通过他们对于战争的看法,让我们更全面的反思战争的意义何在。而近期让我有这样反思的作品,就要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米切尔的《飘》了,这部战地报道的能量可见一斑。

    我是85年出生的,婴童时期的海湾战争(1991年)并未让我留下印象,南斯拉夫战争也仅仅是因为中国大使馆被炸才知道了科索沃战争(1999年),接着就是“9•11”之后的阿富汗战争(2001年),以及推翻萨达姆的伊拉克战争(2003年)。当我看了越来越多的历史和军事报道后,才知道战争从未停歇,它至多因为媒体传播的受限而不为人知罢了。以阿富汗为例,近三百年内,先是英国三次入侵,二战后又遭苏联的控制和侵略,然后就是众所周知的塔利班政权被美国推翻。而伊拉克的萨达姆与最终推翻其政权的美国,竟在80年代还是朋友,美国支持伊拉克进行了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在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以后,萨达姆就成为了美国的眼中钉。拥有九十栋建筑的萨达姆总统府的伊拉克,许多地区人民长期过着无电无水的生活,许多伊拉克民众对于萨达姆政权被推翻,表示肯定态度,但他们同样憎恶着美国人,因为没人希望战争。

    我不禁望着自己那七个月的儿子,想象着那些塔利班的圣战组织成员,也曾有过这样天真的眼神和纯真的面庞,却又是如何成为了为真主献身的人肉炸弹呢?战争令人深思。这不过是权力者的游戏,不过是军火商的盛宴,他并未改变制度,只不过改变了财富的分配形式与对象,人民与士兵不过是意识形态和既得利益集团下的棋子罢了。

    音响中又传来了Cat Stevens 的声音,“Ooh,baby,baby,it`s a wild world. It`s hard to get by just upon a smile.”

    文/卢育涛 2014.05.03

  • 回忆的叙事:迎向后灾难时代的档案与文学

    作者:彼得潘耶夫斯基 发布时间:2020-11-29 11:42:20

    《记忆记忆》是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一部哲学文献著作,一部充满了写作者主体声音的文学批评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散文诗美感与精确的微观想象力的文学著作,这本书有让人不安的气质,介于小说、诗歌、回忆录、家族史之间的某种混血,构造了一种作者本人评价其他回忆录的用词——结缔组织。斯捷潘诺娃致力于重建她家族的犹太—俄罗斯根源,对家族(也是民族)的过去进行编目和再思考。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和22章,中间加入6个“插章”,形成个人档案与宏达叙事交叉进行的叙述模式,在开头展示的书信等私人文件之后,叙事漫不经心又章法有力地滑入了世界史和民族史的“英雄”人物,作者的声音和暗示使我们把家人、家族与更大的种群,微不足道的平凡人与留名青史的人物,放在同样焦距的透镜下统一起来考虑。其中,斯捷潘诺娃尤其引申了一些关于“记忆诗学”的关键性问题:比如,如何“记忆所有人”;或者,对家族史而非个人经历的记忆,作为对家族内并非从事艺术,也无显赫经历且已经沉入茫茫黑夜之人的延续;第三,对记忆的记忆——记忆变成复写纸,就像“我”从童年就开始构思这本小说,但是每次都没有完成,尽管每次也都推进一步;同时,祖上对祖上的祖上的叙述,往往会添油加醋,最终制造一个和现实并不完全相关的过去历史。这些既是小说式的主题,也是近期关于记忆/历史一系列后/现代理论关注的重点。

    本书的主要叙事线索是讲述家庭档案的审查和随后的旅程,目的是恢复金兹堡——弗里德曼——古列维奇——斯捷潘诺夫血统中已经沉入历史暗处的细节。本书前两部分与作者祖先的原始文件(日记、书信)、照片和日常生活用品的描述交错在一起。个别章节是小品短文,包括关于约瑟夫·康奈尔、敖德萨等人、物和地点的随笔。 斯捷潘诺娃的著作,动力源显然在于作者拯救和保存的愿望,其所讲述的自己的家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只是俄罗斯-苏联社会剧变中影影幢幢的存在。作者这样做,不只是依据俄罗斯文学内部的体裁传统,也是依据玛丽安·赫希的后记忆概念和她在中多次引用的先例,所以我们在书中看到诸多混杂的来源,比如曼德尓施塔姆及其夫人的回忆录、本雅明关于摄影和机械复制的著述、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档案学、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安妮日记》、苏珊·桑塔格的日记等。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是回忆录的世纪,曼德尓施塔姆夫人等人创立的示范,必然对斯捷潘诺娃有所启发。书中对曼德尓施塔姆、茨维塔耶娃、阿赫玛托娃等白银时代诗人、作家的回忆和评价,也是顶好的散文、文学批评和回忆录。比如对曼德尓施塔姆(及《时代的喧嚣》等作品)的分析:

    曼德尔施塔姆在沃罗涅日创作的、讲述人们如何在最高程度充满生机的新诗作,不仅仅是对于集体劳作的贡献,也并非学术报告般雄辩的证明——证明他和包括帕斯捷尔纳克在内的所有人一样,有能力与五年计划赛跑——而是比这走得更远。这些诗歌所觊觎的,不是不久前的过往,也不是具体可感的现实,而是要跑到前面去,用裁缝的剪刀铰下一大块未来,用尚不存在的全国声音说话。而它们也的确做到了。

    作者以同道人的身份写下对这些作家的印象,叙述他们的交游和互相评价,斯捷潘诺娃以一个作家评价一个作家的方式,避开了一个研究者评价一个作家经常会具有的过于刻板、有距离感的论述。这些文字给读者一种相反的体验,即斯捷潘诺娃和她所评述的对象在理解力、想象力和词语的微观配置方面上是旗鼓相当的。在评价《时代的喧嚣》时,她认为它提供了另一种记忆的范型,伴随着20世纪现代主义的到来,“记忆及其异母兄弟——文件——便被祭上神坛,大概是因为二者不断地向我们渗透:损失是可逆的,非终结的,即便是在一直更改事物秩序的世界里。”这和普鲁斯特、写下《说吧,记忆》的纳博科夫、塞巴尔德形成对照:斯捷潘诺娃区分了文档(档案学)与文学,前者仅仅是为了记录,是“一页又一页的结缔组织”,而后者还为了筛选和美,在这个意义上,曼德尓施塔姆“与20世纪的回忆录文学大军格格不入,尽管起初看来和余者相差无几”。在档案学的意义上,只要是终将逝去的事物,都是值得记录的。基于此,斯捷潘诺娃才有保留地认可茨维塔耶娃对曼德尓施塔姆《时代的喧嚣》的批评——认为其是“景物写生”(nature morte)。这里,曼德尓施塔姆作为前辈既提供了关于记忆诗学的示范,也成为斯捷潘诺娃记忆批评的样品,而其对白银时代文学状况的熟悉,使她的批评和随笔可以在不同作家、不同思想路线之间参差对照。

    另外,也有一些私人的来源被认为是和那些在文学与思想史上闪光的名字同等重要的,那就是作者接触到的家族成员及他们保留下的遗物,比如她的姑母的传记,文章起始处的书信,那些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和写作方式(尽管是作为档案写作,不是一种文学写作),给她提供了不同的启发。斯捷潘诺娃的写作意图,部分即在于在她的不被公众知道的亲人和已经进入历史叙事的重要人物之间建立同样的典型性和文学性。在这里,私人的不可见的家史和20世纪俄罗斯公共文化以及文学人物的视角重合在一起。我们发现,作者把自己的家族成员作为和那些知名人物一样值得珍视的形象进行塑造,怀着福柯式的耐心考察他们的日常细节,而对于那些知名人物,她则像对待家人一样体贴,怀着善意的、亲人式的关切。正是她对待亲人的公共语调和对待公共人物的私密语调,把“文学史”的人物和她家族不被人所知的人物统合起来。

    体现在大人物身上的时代遭遇,也是斯捷潘诺娃家人们的共同遭遇,而家人的不被叙述,正是俄罗斯宏大历史进程中众多人们遭遇的一个阴影部分,也是这段历史的一个暗处。斯捷潘诺娃似乎拥有但丁那样的能力,以一己之力把私己的“爱人”置入了公共历史,把自己身边的、偶然性的人物与历史上的永恒形象用同一种语调和谈论方式连接在一起。更有甚者,有时候,她认为现实中留下来的祖先遗物比书中读到的那些光辉的名字和事迹更有意义。“但我一直坚信,总有一天,我会完成一部家庭之书,这曾一度被我视为毕生事业,而且不单纯是我个人的一生,而是众多人合而为一的一生。因为,我侥幸成为了整个家族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有机会向外界发声的人——不再是家庭内部的私密交谈和体己话儿,而是面向集体经验的火车站台。”这里,作家承担了自己家族的责任,作为第一个有可能真正从事“写作”的人,作为近百年家族史中众多人物里唯一一个生活在“界面”上的人物,秉笔直书,希望给外界留下关于一个不闻名的小镇、不闻名的家族的百年历史的面貌,而这个面貌会强有力地补充和修订官方及正史版本的史学中的面貌。这不是单纯的回忆录,因为作者意识到自己是在微观史学中进行一种记录/勘误的工作。

    斯蒂格勒关于记忆的三种持存有如下的区分:第一持存,并非想象活动,而是对时间的感知这一现象,它是在一边流逝一边被持留的时间客体中对“刚刚过对过去时刻”的记忆;第二持存是在一般意义上的回忆中对过去时刻的再记忆;第三持存则是相对于第一持存(感知)、第二持存(记忆)来说的,大致可理解为一切以物质的方式记录、保持下来的事物。玛丽亚·斯捷潘诺娃尤其从这种物质性的遗迹中寻找到启发,比如家族前辈的通信、小玩意、家具等所携带的信息。作者有丰厚的当代思想史积淀,对于法国哲学的了解,也许要超过很多当代法国作家。这使读者自然地联想到她和诸如斯蒂格勒、德里达等名字的联系,后者关于记忆、影像、媒介的幽灵、“到达的不到达”的讨论,很多时候在玛丽亚·斯捷潘诺娃这里得到了生动的印证。此外还有克拉考尔、罗兰·巴特等关于照相术(实际上也是关于记忆术)的讨论。有时候,斯捷潘诺娃对这些思想家熟稔引用的方式,给读者的印象甚至是这种印证太多了,也太过表面和直接,以至于它是显而易见且不须批评者刻意提及的。比如,当作者提到:

    绘画能将任何物体再现于笔端,它以“相似”作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目标,执着于自己的任务——使画像尽可能地完备且唯一,神似而非形似,致力于为画主提供一个自我浓缩像,其所指向的并非一时,而是一世。

    这也是时间影像的本义,时间影像的极致即是静态的时间影像,换言之,一切时间的流逝都体现在空间化了的图像之中,塔可夫斯基意义上的时间压缩即是如此。好的影像澄清事物的幽灵性,把过去、现在、未来统摄在拉奥孔式的“极富包孕性的时刻”中。 斯捷潘诺娃的这些思考可以自然而然地和20世纪哲学中关于记忆理论的探讨进行对话。

    但另一方面,作者的很多理论推敲,又是装点在蒙田随笔式的散漫衍伸的文字之中的。在博学和才思敏捷上,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类似本雅明或桑塔格,这也是她熟悉的作家,而不是那些“纯理论”。比如作者提到库兹明一部短篇小说中的故事,一位英国家庭女教师久居俄罗斯,和自己的亲弟弟失去联络,后来她看到了一段新闻影像,里面是穿着制式军服的新兵开赴前线的简短报道,她在队列中找到了她的弟弟,“但不是通过面孔(所有面孔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而是通过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标记——裤子上的一个破洞”(第94-95页)。这里,同样,是裤子上的洞,而不是人本身的形象,制造了人的主体差别。这个故事可以作为斯捷潘诺娃记忆叙事的核心隐喻之一——我们多数时候只能通过破损、缺陷和不完美来把事物进行相互区分。这是一个摹本不再有原本的时代——在哲学上或许会有类似的表述,但斯捷潘诺娃用短故事的方式使这些思想充满潮湿的细节。还有其他一些类似例证,比如马林诺夫斯基所发现的,在某种文化中,说某个人长得“像”他的祖先是一种不洁的诅咒,帮助我们理解在我们的文化中,把一个人和其祖先或近亲的“相像”视为赞美的文化行为的限定性。斯捷潘诺娃通过在故事、传记、档案和哲学沉思之间来回穿梭,使读者注意到记忆的辩证筛选、时间线性进展所导致的变化的残酷,以及人们对传统、童年的渴望中的完美主义倾向,其中很多内容,都处在如上所述不同文体的交叉之中。

    这本书对像笔者这样俄罗斯文学的门外汉而言,最大的触动在于,玛丽亚·斯捷潘诺娃已经有效地参与了全球化的知识流通,其写作范式、所引用的文学与思想资源,提示了一种新的“星球文学”(cosmopolitan literature),她的写作,要想获得很明确的评价,就不能像对待之前的俄罗斯作家那样仅仅勾勒其国别和语言内部的线条。我大体上认为,即使在后现代主义流通这么多年之后,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这种方法对俄罗斯文学来说仍然是不一样的,因为她很显然不是从后现代小说理论中得到了关于非线性叙事、家庭档案、文体互渗等方面的知识,相反,她本书中的结构和安排,自始至终和她所讨论的问题是有相关性的,通俗地说,这本书很微妙地实现了文体和内容之间的对立统一,它跟过去情节小说的告别,部分在于作者意识到用纯讲故事的办法已经无法触及自己问题的核心了。如果用一个烂俗的表述,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写作的“元小说”,就像“记忆记忆”也是关于记忆的“元记忆”。穿行在回顾性的散文、家庭档案研究、日记、照片、书信、电影、名人传记、回忆录、官方新闻报道和民间传说之间,这本书是一部对于“记忆”的知识谱系学和考古学研究。 这种记忆不仅涉及到人,而且涉及到斯蒂格勒的“第三持存”,涉及人类周围无所不包的物品的罗列,涉及到现象学和策兰的诗歌,以及作者家庭也被卷入进去的大屠杀。

    这里需要多说几句,对于犹太人大屠杀的回忆,是作者匿名的着重符,尽管一直隐而不彰,但是似乎是这些“回忆研究”的能量所在。像《安妮日记》一样,特殊的编排方式,也是一种精挑细选的讲述历史并使历史可见的叙事学,《安妮日记》使读者能够延宕死亡和灾难的绝对在场,在阅读中体会到安慰和反省而不是痛苦。《记忆记忆》的作者则致力于发掘诸神已经死去的时代人跟世界的各种微弱的联系,以及回复到某种伊甸园式的童年的幽灵般的希望,尽管她知道,就像20世纪的其他作家一样,要想表达她自己想到的“内容”,陈旧的叙事文体在形式上必须被中断了。

  • 略萨回忆录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2-12 22:03:08

    《水中鱼》是略萨的回忆录。单数章节在回忆他的一生,双数章节在回忆他1990年竞选总统的三年政治生活。

    略萨出生在1936年,正是秘鲁政治独裁,腐败,贫富悬殊,“光辉道路”的恐怖活动猖獗的时期。

    略萨从小就热爱文学,而且他一直也以此为生,写书,当编辑,上课.....他的外祖父曾经是市长,他倒是没有从政的野心,一直走在文学路上。

    1987年他从巴黎回到利马,反对银行国有化,突然就反对成功了。由此他看到了秘鲁现状改变的可能性。

    当时智利改革成功。比较之下,秘鲁自然条件更好,土壤肥沃,有石油,有出海口.....

    只是秘鲁政治腐败多年,不开放,农业集体化,企业国有化,教育僵化,军人都发不出工资,恐怖活动频发。

    略萨开始准备竞选总统,他还去了亚洲四小龙挨个交流,学习,探讨与秘鲁经济合作的模式。

    有许多人支持他、他有个团队,就经济、政治、教育、军事....各方面都制定了纲领。

    他到处演讲,讲他的策略,然而,他的对手一直攻击他,最后败选给一位突然出现的日裔人。

    事后,他自己也觉着自己天真。他曾经也帮助别人竞选过,而且知道文人搞不了政治。

    他儿子说:败选是最好的结果。三年竞选中,支持他的朋友们有好几个都被暗杀了,也有他的有实力的粉丝被暗杀了。

    对于秘鲁来说真是比较可惜。

  • 前两章不错,之后的……

    作者:老虎 发布时间:2023-08-31 15:57:50

    从图书馆借的书,第1章架构,第2章架构师,这两章还是有不少干货的,总结的不错,阅读完有“就是这样”的即视感。

    譬如:

    “换句话说,架构师能理解公司的经营战略,并且能将其转化为技术决策”;

    “强力胶架构师既懂得架构,又了解技术细节,还明白业务需求,而且还能将大型组织和复杂项目中的人员团结起来”;

    “架构评审不仅仅要验证结果,也要验证结果背后的思考和决策”。

    从第3章开始get不到点了,内容都是泛泛而谈,看这种内容不如去看经管类的书了。


下载点评

  • epub(474+)
  • 简单(956+)
  • 体验还行(596+)
  • 可以购买(1055+)
  • 经典(387+)
  • 目录完整(8810+)
  • 图文清晰(854+)
  • 一星好评(894+)
  • 推荐购买(475+)
  • 无水印(6109+)

下载评价

  • 网友 车***波: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7 00:55:31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曾***文: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09-17 01:03:33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屠***好: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7 00:57:33 )

    还行吧。

  • 网友 谭***然: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9-17 01:05:12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堵***格: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9-17 00:54:04 )

    OK,还可以

  • 网友 宫***玉: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3:14:27 )

    我说完了。

  • 网友 陈***秋: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1:01:51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菱***兰: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1:02:31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益***琴: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7 00:55:32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孙***美: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9-17 02:29:26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同作者:(法)德拉克罗瓦的书籍:

  • 德拉克罗瓦日记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德拉克罗瓦日记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德拉克罗瓦日记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德拉克罗瓦日记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德拉克罗瓦日记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德拉克罗瓦日记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德拉克罗瓦日记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德拉克罗瓦日记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籍:

  • 亲近母语·四大名著阅读指导版:西游记(套装上下卷)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亲近母语·四大名著阅读指导版:西游记(套装上下卷)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剑桥夜攀者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册--英语(一)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求职英语会话一日通(书+磁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奥运英语100句 旅游服务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观光英语单句最需要的100句 (书+磁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消解设计的界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消解设计的界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神秘的答案之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