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下载屋 - 德拉克罗瓦日记 - pdf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9-11 08:20:03

德拉克罗瓦日记 pdf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德拉克罗瓦日记 pdf格式下载
德拉克罗瓦日记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3337361
  • 作者:(法)德拉克罗瓦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2-11-01
  • 页数:529
  • 价格:33.8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9-11 08:20:03

内容简介:

德拉克罗瓦的日记与他的画向来是齐名的。日记不但展示出画家成长的心路历程,还反映出18世纪上半期法国的人文景观,虽说点滴琐事,读来却兴味盎然。书中附有德拉克罗瓦的著名作品若干,并配以详尽说明,与日记可相互参照。


书籍目录:

英译本编者的话

引言

年表

第一部分

1822年

1823年

1824年

摩洛哥旅途杂记

第二部分

1847年

1849年

1850年

1851年

1852年

1853年

1854年

1855年

1856年

1857年

1858年

1859年

1860年

1861年

1862年

1863年


作者介绍:

德拉克罗瓦(1798―1863),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其艺术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威尼斯画派、伦勃良、 鲁本斯和康斯太勃的成就,对后代艺术家如雷诺阿、莫奈、塞尚、高更、凡・高、马蒂斯和毕加索等都有很大影响。他善于运用色彩,造型技巧可与提香或鲁本斯媲美,作品富于表现力。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德拉克罗瓦日记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德拉克罗瓦日记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德拉克罗瓦日记在线购买

PDF下载地址:德拉克罗瓦日记PDF下载


原文赏析:

德拉克罗瓦后来说:“席里柯在他还没有画完《美杜莎之筏》这幅画的时候,他就让我去看。这幅画所给予我的印象是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一走出他的画室,就像疯了似的奔跑着,一步不停地跑进我自己的屋子。”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德拉克罗瓦的日记与他的画向来是齐名的。日记不但展示出画家成长的心路历程,还反映出18世纪上半期法国的人文景观,虽说点滴琐事,读来却兴味盎然。书中附有德拉克罗瓦的著名作品若干,并配以详尽说明,与日记可相互参照。


精彩短评:

  • 作者: 英恩 发布时间:2013-11-07 13:21:36

    他的头脑里有太阳,他的心里有风暴。四十年来,他欧诺个人类激情的键盘和他的画笔演奏壮观的、可怕的或者温和的音乐,从圣徒传递到战士,从战士传递到情侣,从情侣传递到老虎,从老虎传递到鲜花。

  • 作者: Q 发布时间:2008-02-20 13:32:57

    日记这种东西,恐怕只有搞研究的才能读的下去

  • 作者: 达芬不是奇 发布时间:2013-04-04 13:09:19

    抄读,整整用了我一个大号的牛皮笔记本。

    受益匪浅!

  • 作者: 每山 发布时间:2010-05-26 08:21:35

    书丢了妈的

  • 作者: 丝丝 发布时间:2007-12-27 20:11:55

    疯啦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BlueWing 发布时间:2013-01-02 21:33:21

    新版塔罗牌到手 也算多一门业余爱好 ;)

  • 作者: Treeeeman 发布时间:2023-10-31 05:21:13

    寻找书与自己想要内容所契合的20%

  • 作者: 830 310 1596 发布时间:2024-03-13 22:58:47

    -改变世界需要多少分量? -60页。

  • 作者: LaoBai 发布时间:2015-07-21 22:44:57

    这是典型用各种精巧的例子试图说明简单道理的兴趣读物。主题大体可以分解成两句话:1,人的决策和行为有很多是非理性的;2,这些非理性的决策其实来自长期以来进化导致的潜意识需要。兴趣读物,不妨一读,有助增加一些谈资。

  • 作者: 夏天就要吃西瓜 发布时间:2013-09-04 16:09:10

    哈哈哈,接触过学生就完全可以知道这些了


深度书评:

  • 德拉克罗瓦的日记

    作者:书鱼知小 发布时间:2007-01-18 01:20:45

    在诗人波德莱尔的眼里,大画家德拉克罗瓦是一位独特的艺术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整个艺术大链条里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任何人可替代其重要性。作为《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的作者,波德莱尔厌倦安格尔的“古典”和完美,偏爱德拉克罗瓦的“浪漫”和印象,这是很自然的,对德拉克罗瓦的褒扬也在情理之中,但他说德拉克罗瓦“在整个艺术大链条里是最重要的一环”并不过分。在19世纪的法国美术史上,他和安格尔代表了浪漫派和新古典派,与崇尚古典风格的安格尔不同,在德拉克罗瓦看来,绘画时色彩比素描重要,想象比知识重要。他一生的美术创作也为浪漫主义做了最好的注释。除了美术作品,其实德拉克罗瓦的日记也几乎和他的美术作品一样出名。

    十多年前,在我还不知道德拉克罗瓦这个名字时,我买下了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买这部书的初衷仅仅只是为了这是一部艺术家的日记(但没读上几页我就被它的真情实感和细腻的描写所打动),再一个引起我兴趣的与艺术无关,而是与画家的身世有关,该书的英译本编者在引言中介绍说,关于德拉克罗瓦的生父还留有秘史,据考证德拉克罗瓦的生身父亲不是别人,而是当时在法国显赫一时的外交家塔列朗,而我当时恰巧刚读了拿破仑和富歇的传记,这两人的传记中都还有另一个主要角色——塔列朗,留在脑海中印象深的是这样一句话: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是由三个人来上演革命与帝国的历史的,这三个人就是伟大的拿破仑、阴险狡诈的富歇和长袖善舞莫测高深的塔列朗。

    一位大画家居然是塔列朗的私生儿,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好奇心。据说,在德拉克罗瓦的身上就体现着塔列朗的性格特征,这也解释了何以在德拉克罗瓦身上表现出来的双重性格——一方面是创造性的艺术家,兼具热情的想象力和冷静的判断力,另一方面他又是才华出众的演说家。

    对于相信塔列朗是德拉克罗瓦生父的人来说,塔列朗对德拉克罗瓦的神秘影响也可从他对画家的关怀中看出端倪,比如说德氏的某些作品尽管被人们指责为不合乎传统和常理,但却仍能在沙龙里展出,而且也能被国家收购,就是由于塔列朗的缘故,更有甚者,国家甚至不顾政府美术部的反对,仍把很重要的任务分配给德拉克罗瓦。譬如在1824年的沙龙上展出了德拉克罗瓦的油画《希奥岛的屠杀》,这幅作品虽然毁誉不一,但仍由政府以6000法朗购去(该画现已是德拉克罗瓦的早期杰作)。

    不管徳拉克罗瓦的生父是不是塔列朗,读完了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我知道了这位被喻为“浪漫派的灵魂”的伟大画家。不过十多年后,我才见到了能全面反映德拉克罗瓦的生平和艺术创作的书,这就是《世界名画家全集·德拉克罗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这两卷书交替翻览,能清晰地认识和欣赏德拉克罗瓦的面貌和作品。

    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德拉克罗瓦早年的日记,1822年他24岁开始写日记时的意图很明确,即为自己一个人写,写下自己的日常交往、爱情生活和在艺术上的探索。但他的日记到1824年突然中断了,1832年他到北非摩洛哥旅行时才又写下了简短的旅途杂记;第二部分是德拉克罗瓦中年以后的日记,1847年1月,德拉克罗瓦又开始写日记,这时他年近五十,已度过了他在艺术上最活跃最多产的年代,与青年时代相比,他的日记显得深沉了许多,他在1847年1月19日的日记中表白他开笔是要为自己的生活感受保留一个记录,以便日后去追想时所得到的印象会更为深刻。

    德拉克罗瓦在日记中记下了他对前辈画家和同时代人的艺术作品的见解,他自己艺术创作的构思和计划,他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同时他也记载了他丰富的社交生活,因而这部日记也就成了19世纪中叶法国上流社会生活的一部真实的写照,留下了巴尔扎克、大仲马、乔治·桑、波德莱尔、肖邦、伯辽兹、柯罗、米勒、梅里美,等等同时代的作家、诗人、音乐家和画家在日常交往中的真实形象。比如他在1853年11月25日(星期五)的日记中用简洁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大仲马的性格剪影:

    “好厉害的大仲马(他是从不饶人的)半夜里带着一本空白笔记簿跑来把我喊起来了。我真是蠢死了,把一些事情原原本本地讲给他听;天才知道他要这是干什么!我相当喜欢这家伙,但我们不是一个类型的人,所奋斗的目标也不一样。他所生活的那个圈子我是合不来的,我们要是搞到一起,总会有一个人要发疯的。他把他手稿的前几页留下给我过目,我读起来倒是怪有意思的。”

    中年后的德拉克罗瓦活得简单而纯粹,在他的日记里,能看到他穿梭林间或漫步海滨的喜悦,也有他置身庭园的幻梦,还有他对花草植物的爱恋,这些,逐渐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心,并由此升华的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情,倾注到了他的艺术创作中,他留在在画布上的色彩更多的是他情感的宣泄。他的生活只有一个中心,这就是他的艺术。譬如他写于1853年11月30日的日记:

    当我倾听美妙的音乐,特别是听莫扎特的作品时,音乐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太平盛世的和平气氛,每每引起我思想上的共鸣。在我有生之年,现实生活中的七情六欲,是再也不会扰乱艺术作品所给我带来的那种清高的情趣了。我真不明白,一般人那样醉心于官场名利,究竟又有什么意思呢?我所醉心的不是这些,而只是醉心于鲁本斯或者莫扎特。一周之中对我来说所必不可少的,乃是一支抒情歌曲,或者一幅画在我身上所引起的回忆。当别人匆匆去赴情妇的幽会时,我却去做我的工作;工作完毕,或是回到我那孤独的寓所,或者到外边去消磨时光......

    到了晚年,德拉克罗瓦的全部精力几乎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他对波德莱尔说,他年轻的时候,每晚都要参加一场音乐舞会或者别的消遣,否则他简直无法开始工作,而现在他不仅能无休止地工作,甚至能在并无希望获得报酬的情况下工作,消遣和娱乐对他来说已可有可无了。而写日记成了德拉克罗瓦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日记持续到1863年6月22日,一个多月后的8月13日,他因病与世长辞。他留给世人的是9100多件作品,其中油画850多件,速写册60多本。关于他的艺术创作,塞尚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德拉克罗瓦留下了法国最美的色彩,在我们的天空下,没有一个人比他更具有属于色彩的平静、哀婉动人与震撼,我们所画的都来自他的启发。

        与德拉克罗瓦的艺术创作相比,他的日记丝毫也不逊色,《德拉克罗瓦日记》一书的引言中讲述的一则轶事可以拿来给他的日记做一个最好的注释:一位法国艺术家说,德拉克罗瓦的画他倒不怎么欣赏,不过他写的回忆录(日记)却很出色,人们会在这方面记住他的。

  • 浪漫主义的狮子

    作者:Windywings 发布时间:2006-07-01 18:19:32

    [翻出一篇两年前的BLOG,贴过来]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零零星星,看完了《德拉克罗瓦日记》。

        德拉克罗瓦,法兰西美术史上响亮的名字,浪漫主义的狮子。1798年4月26日(也就是安格尔诞生后十八年,柯罗诞生后两年,巴尔扎克诞生后几个月的时候),生于巴黎附近的夏朗东-圣-莫瑞斯。从1822年起,他开始写日记,记载了朋友的会见、日用开支、爱情生活、绘画技法心得和未来的创作技法等。

        恩……我觉得现在我还没有时间和资格来总结德拉克罗瓦,就专拣好玩的说吧。日记开头看的比较认真,他 的日记其实是两部分,年轻时期的和老年。中间中断了20来年。通过年轻时候的描述,他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喜欢的女孩的心理活动的担心,真是感到非常亲切。就好像写我的一样,嘿嘿。很羡慕透过日记看到的18世纪法国上层社会的生活,音乐会贯穿于生活之中,艺术家通常通晓多门艺术。德平时可以去肖邦家里做客,聆听主人的钢琴;或者接受大仲马的采访,好让他有写新小说的素材;还经常有与各个公主的会面。我对美术史虽然看了点书,单都是没有意义的符号。从他对库尔贝的批评,可以看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德自始至终崇拜鲁本斯,晚年对提香也有好感。不过他对安格尔是始终看不上的。日记中从未提到过达芬奇,看来他并不是作为画家而闻名的。德对音乐也文学诸家也有点评,贝多芬的乐谱上充满修改的痕迹——生活在痛苦中的可怜的人。对于伏尔泰那种当代的人,一般都不作评价。文学家会经常把交好的画家在作品中以某个人物体现,当然画家也会把他们的文人朋友安排到画面里的。

        在1854年8月5日的日记中,第2、3段是非常标准的对于分形的描述,我对此非常赞叹。此外对于昆虫的描述出现两次,1850年5月17日描述了一场蜘蛛和“苍蝇”的战斗。德以朱庇特观看赫克托耳和阿基里斯格斗的心情观看了过程,并且做了生动而真实(我倒是有资格说这个)的描述。他认为一只苍蝇战胜一只蜘蛛破有因果报应的味道,其实那只所谓的苍蝇是我们小学课本上的“蜾蠃”,是一种蛛蜂。那时候法布尔只有27岁,艺术家也不大可能涉足昆虫分类学的内容。另外在1855年7月15日描述了一个蚂蚁捕猎甲虫的场面。

        到了后来我就看的十分粗糙了,而且是散点的看而不是逐行,因为很多我不太感冒的美术理论。但是我的记性好像也不太好了,看完一段后再看一遍就好像没看过一样。他扁安格尔的时候我记得好像看过一本《安格尔论艺术》,可是书中内容是一个字也记不起来了。:(

        看到最后几页的时候老被一个念头影响,那就是德还有几天活头。1863年6月22日写下最后一篇,同年8月13日逝世。日记没怎么提及病痛等事,而且思维也是活跃的。德在很早就有一个感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头脑越发灵活,但是精力却逐渐衰落。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健康的身体死去是一件幸事,如果我年老时开始糊涂或者生活在病痛中的话,我将学海明威那样死去。

        最后引用一句德拉克罗瓦的名言:一个人必须敢于走极端。没有冒险,甚或没有极大的冒险,就不会有美。

  • 德拉克罗瓦日记

    作者:King 发布时间:2020-05-10 17:39:09

    虽然德拉克罗瓦的日记名气相当大,甚至书中说有法国的评论家认为日记超过绘画。可是我并不觉得其文学性相当的出色。甚至我没有感觉到日记对理解他的绘画有着相当的“帮助”。

    当然这有些苛求作者了,毕竟日记是私人作品,作者并不是准备来发表的。所以更多的是日常的人与事。鉴于作者的地位和生活圈,出现在日记中的人物大多都有些名气。比如说肖邦和乔治·桑等。另外作品中还是有些作者的艺术思想的。

    同时可以看出,作者也颇为博学多才,也许这才是成为巨匠的重要原因,人不是只投身于自己的小行业和天地,要有着广博的知识和视野,这也对自己的作品的构思和内涵可以深化,否则《自由引导人民》和《希奥岛的屠杀》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还是相当可以读读的作品。

  • 德拉克罗瓦日记

    作者:King 发布时间:2015-12-04 15:27:14

      有时候想,上帝真是太不公平了,经常把所有的才华集中于一人,而大多数人却处处平庸。作者便是前一种人,不仅是浪漫主义绘画的宗师,而且其日记也是杰出的作品。

      西洋绘画一直以宗教、历史、神话为题材,并且注重线条,就算是画像也是古香古色,这种风气到达大卫(他的拿破仑作品虽然取材于当代但依旧古意盎然)和安格尔到达高峰,事实上也就走入了绝境。而此时德拉克洛瓦横空出世,一方面大量选择现实题材(《希奥岛大屠杀》《自由引导人民》);另一方面注重色彩,其事实上为印象派为首的现代绘画开辟了一条新路。其艺术成就可以与任何人相媲美。

      而此书是作者的日记集,说实话,许多内容根本看不懂,除了正常的生活内容外,有着大量的艺术内容。包括其打量编写的艺术辞典,如何调色如何构图等。对于不懂绘画的人来说确实如同天书。但却也可以体会艺术创造之精髓,可以说每一笔都在心中进行了无数的考量。其在书中也提到其他人的创作,比如说诗人写出二百行,但真正成书时也许只有二十行;又比如刚开始的的构图与完成后的作品根本没有“关系”。这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之意完全吻合。我想这也许就是真正的成功者之素质,也反映出当今为什么没有大师的缘故。反过来想,也许上帝还是公平的。

      (写于2006年12月30日)日记是一种我不不太喜欢的文学样式,当然我也记日记,但总觉结构太松散,要大量注释才能阅读且有许多无关紧要之细节。这样阅读之时很容易分神。

      但这也是日记吸引人之处,枝节过多,大量注释及结构松散。城知写日记之人大多数并没有想过出版,而只是记给自己看以备查阅。也正因为此许多以后为人所知的精华之雏形及本来无人能知的内容都跃然纸上,所以日记才精彩。以上是我读此书的收获。

  • 真实吗?

    作者:小米=qdmimi 发布时间:2008-05-02 18:21:40

    德拉克罗瓦的日记几乎是我读过的日记中最好读的,叙事清晰,笔锋又常带情感,屡在不经意间有令人警醒的句子出现。

    不过愈读愈有个疑问,这日记是否真的全为了记录自己的经历思想情感而写呢?真的没有一点为了“今后的读者”考虑的成分吗?我不否认这种可能性,可也没法否认另一个可能性。

    日记,尤其是有才之人的日记并不常是渲泄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还是与后世人的一种秘密交流。这种交流是他们心里所希冀着的,或者至少并不反对这种可能性,毕竟像《幻影书》中那个导演遗嘱所列的一烧了之的做法只是极少数,而且他也是怀着被了解的渴望无奈而为之。想歪了……

    日记正文中似乎没有提及塔列朗,也没有提及一些似乎应当提及的人,这也正是日记的有趣之处。

    摘我深有所感的一段:“我们渴望获得某种特定状态的快乐,但一旦得到了这种欢乐,我们却又觉得它无所谓了。我们常常感到有这种情况,就是‘今不如昔’——我们曾经渴望的情趣一旦来到,反倒觉得不如当初了。”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世界尽头的多重隐喻:突然的自我和诗意的生活

    作者:宝木笑 发布时间:2019-06-17 14:11:09

    文/宝木笑

    前几年,“诗和远方”与“眼前的苟且”在网上进行了一场大战,内里的起承转合让人心生叹息。当年高晓松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点燃了网络,“诗和远方”红遍网络。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后续的网络讨论却出现了转向,很多人开始更深地思考现实和理想,很多人开始玩味可行与可能。“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苟且的苟且”之类的“反远方”派获得了很多人赞赏,于是,双方开始激烈地争论。今天,这样的争论依然继续,只是每个人已经不再像当年那样情绪激动。大家明白,“诗和远方”与“眼前的苟且”都没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一份生活都有自己的无奈,都是身不由己,互不相让又何苦呢?所以,约翰•史崔勒基的《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也许更适合现在的我们:生活已经教会我们安静下来思考,我们需要的已经不是振臂高呼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更深层的心灵共振。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带着浓郁的自传体反思录的性质,我们已经分不清现实中的约翰•史崔勒基和书中造访65号古路上咖啡馆的约翰。因为,在咖啡馆中的一切就像约翰在解释现实中的自己,那是现实中约翰故事的前传。现实中的约翰很有点儿“突然的自我”的味道,他拥有 MBA 学位,在企业工作多年,32岁那年,却突然和妻子背起背包,踏上环球之旅,花了9个月时间走过7万里路程。而《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就是约翰在结束这7万里路的旅程后写出的,刚开始约翰也许只是一种单纯的表达冲动,就像他当时义无反顾地与妻子踏上说走就走的旅程,所以这本书开始的时候是约翰自费出版。写作这种事情总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这本小书一年之内就成了畅销书,而且畅销了整整16年,被翻译成39种语言,成为57所美国高校指定的研讨读物。

    这是一本从文本意义上讲非常简单的书。约翰要“出门散心”,然后遇到了交通拥堵,路上都是烦躁的人们,约翰鬼使神差地走上了一条别人看来的“岔路”。这条“岔路”其实充满着隐喻色彩,我们正在拥挤着的主干道满是焦虑和急躁,但一旦你走上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初期的那种感觉反而让人充满着不安全感。“一个小时后,我彻底迷路了,我只路过一个狭窄的路口,那儿竖着好几块标识牌,让人一看就知道情况不妙,开出40英里后,不仅一个人没见着,还开上一条名字带个古字的路,周围一片荒凉”。这个时候,已经接近晚上8点,油表指针已经就要滑到标有E的红线之下。也许,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停下车放弃,他会打电话求助,而不会再冒险前行。约翰应该算是其中很幸运的人,他遇到了“世界尽头的咖啡馆”,遇到凯茜、迈克还有安妮,从这天晚上的晚餐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的黎明之前,文本完全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最后约翰离开咖啡馆,开始新生活。

    然而,《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在这种情节的简单之外,充满着一种不露痕迹的隐喻色彩。从约翰当时的情况看,马上车子就要没油而止步,对一个自驾的现代都市人来说,这其实就相当于来到了“世界的尽头”,因而那个荒郊野外的咖啡馆对他来说,自然也就是“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在这个奇怪的地方,他遇见了改变自己一生的事情,先是菜单上赫然写着的三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对话在“我”、凯茜、迈克和安妮之间进行,但却不是大家一起的讨论,而是每个人与约翰聊一阵子,探讨一个问题。而他们之间探讨的问题,更像是围绕着“菜单三问”衍生出来的逻辑链,是一个人要回答“菜单三问”的心路历程。

    欧美将《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定义为“心理自助经典”,正是和这种貌似形式内容简单,但却充满隐喻和神秘色彩的文本风格对应的。在那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怎么就出来了一个咖啡馆,谁会把咖啡馆开到那样一个没有客流量的地方?这个咖啡馆在午夜时分,竟然还有不少的人,书中先是有个细节说“一个女招待(凯茜)在远处的包厢和两个客人交谈”,后来又有个细节说“迈克说完站起身来,向正在跟其他客人说话的凯茜走去”,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四周又没有居民区,这里距离主干道又很远……所以,约翰自己也说,每当他和别人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都会说它神秘,像《迷离时空》。所以,这个咖啡馆从文本创作角度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隐喻体,它连接着现实和虚无,那个虚无就是文本主题的所指,就像卡夫卡笔下的城堡,就像我们熟悉的大观园。

    在似有似无中,约翰的故事充满着多重隐喻的心灵引导色彩。“世界尽头”有着自己更深的内涵,当凯茜、迈克和安妮围绕着“菜单三问”和约翰聊天的时候,我们得以顺着他们聊天的内容反观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完成着“心理自助”的文本功能。为什么我们觉得约翰是进行了人生中的一次“突然的自我”?因为在我们看来约翰就是现实中的你我,约翰每天坐在格子间里,每天工作十到十二个小时,很有点儿“996”的味道。回溯自己的人生,约翰也是镜中的我们,高中的时候,他为了考大学而努力,上了大学,为了找工作而努力,上班后为了升职加薪而努力。虽然约翰知道自己这样牺牲生活,舍弃思索,换来的也许就是自己升了职之后,顶多就是搬进独立办公室,工作时间变成十二小时到十四小时。但这一切都是完全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标配行为,就像我们每天开车拥堵在路上,明知道哪里不对劲,但依然不会扔下车轻装前行。

    “突然的自我”就像约翰32岁时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周围看来就是“疯了”。《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要实现的,既是故事自身的隐喻魅力,更是这种用强代入感将读者拉入“心理自助”力场的体验效果。“世界尽头”如果换成我们熟悉的说法,也许就是那句“一眼就能望到头”。而约翰告诉我们,在那里有个咖啡馆,就像在我们人生迷茫的时候,邂逅的一处古庙。凯茜、迈克和安妮是不是真实存在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菜单三问”中被当头棒喝的你我。约翰的迷路同样也是一种隐喻,因为约翰不仅仅是在野外迷了路,他的人生其实也早已迷茫,这样疲惫地工作和生活下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么?而这也是凯茜“开示”约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书中说的“PFE”(purpose for existing)——存在的意义。从这里开始,约翰和书中人物已经完全弱化,读者的视角逐渐代替书中人物视角,人物对话全方位引导读者思维路径,也正是在这个角度上,《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作为畅销16年的“心理自助经典”是很值得一读的。

    从凯茜提出“PFE”开始,全书的逻辑变得更加清晰,内里的叙事节奏更加紧密,迈克和安妮的加入,只不过是文本创作避免人物使用疲劳的必然。我们可以将他们和凯茜合为一体,同时抹去约翰,于是《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就变成了这样一组我们自问自答的镜中对话。这些对话将直接连接着我们内心埋葬很久的“突然的自我”以及我们脑海中那永不磨灭的“诗意的生活”。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不好回答,但你一定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么。那些是别人期待你做的,还是你自己非常喜欢做的?如果是你真正想做事情,你会发现这些事情背后暗含着你自己认可的“存在的意义”。也许,你喜欢做帮助别人的事情,或许你喜欢做创作类的事情,或者你喜欢做旅行一类的事情……但不管是哪一种,你会发现在做那些事情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极为愉悦和满足的,因为你的本我在潜意识中正在享受着那个“存在意义”短暂实现的巅峰时刻。

    可也正是在此处,我们遇到了让我们最为纠结的核心问题——现实的生存。平心而论,谁都想去过那种幸福而满足的生活,但人得活着,活着就需要吃饭,就需要穿衣,就需要柴米油盐,就需要成本,而这一切都需要钱。所以,我们明知道诗和远方,却只能选择眼前的苟且,那些蠢蠢欲动的“突然的自我”,只能和“诗意的生活”一同舍弃。而在这里,书中借安妮之口道出了其中的逻辑错误:并不是生存还是毁灭绊住了我们通往诗意生活的双脚,而是我们脑中的思维定式困住了一个个本应幸福自由的灵魂。安妮说自己之前也是如此,觉得生活需要钱,为了挣钱,只能找一份工作,这份工作也许并不符合我们的理想,我们花在这个工作上的时间也并不符合自己理想的时间安排。我们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就能开始做其他事情,那些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然而,事实是这样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人远离那个“存在意义”的核心问题越久,或者说有意无意地忽视那个终极问题越久,人就越会陷入一个恶性的死循环。安妮的讲述就是在描述现代人的这种死循环:因为做了一份没有满足感的工作,并且花了很多时间在上面,人在心理上就会越来越不满足。我们会怎么办?看看我们周围就会明白,我们周围是不是有很多人在整天盼着退休?觉得等到退休的时候就可以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了,就可以旅行了,就可以实现一直以来的夙愿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这之前的漫长时光我们如何自处?后工业时代被网络化加持之后,铺天盖地的消费主义借此成功渗透到每个人的内心最深处。那些无孔不入的广告,持续暧昧地向我们传达这样一条妖冶挑逗的信息:只要你拥有这款产品,你就在实现着自我。

    于是,某种意义上的“丧尸世代”开始形成,在职场上我们貌似都有着坚强的外壳,但目光却日益空虚呆滞,消费是唯一能吸引我们的血肉。我们每天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为了弥补心中因此产生的空虚,我们会买更多的东西。我们希望那些广告中说的是真的,哪怕只有一丝一毫是真的也好,希望那些商品能够代替“存在意义”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这就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死循环:我们会买更多的商品,要付的账单越来越多,工资在增长,但我们却觉得手头越来越紧,我们更加需要眼前这份工作,为此我们变得越来越能够忍受,内心却变得越来越脆弱和焦躁。由此延伸出更多的链式反应:白天的工作不是我们想要的,晚上的加班不是我们情愿的,虚荣是唯一能平衡我们内心的砝码,狂欢成了我们所剩无几的出口,熬夜、酗酒、交际、应酬……我们在拼命消费着自己用舍弃“生存意义”换来的薪水,我们在肆意浪费着本应更加充实而快乐的青春。我们都憧憬着退休之后的周游世界,但时光已逝,在最好的年龄放弃了自我,青春有悔之后的晚年,又怎能撑起“丧尸世代”的最美夕阳?

    梭罗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必须教给我而我却没能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并没有真正地生活过毫无觉察。”幸福绝不是单纯的感官享受,幸福涉及到人类的灵魂。灵魂的愉悦可以通过物质,但一定远高于物质。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那些真正思索过“存在意义”的人是可敬的,那些真正找到“存在意义”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人是一种非常玄妙的生灵,“存在的意义”就像画龙点睛,一旦点睛,人可以为了实现“存在的意义”做十件、二十件、甚至成百上千件事情,他可以做任何事,他不会疲惫,因为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极高,内心充满着幸福感。而这正是约翰在“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在凯茜等人的引导下,面对着人生终极问题所作出的领悟,也是他“突然的自我”的起点。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并未完全止步于这种形而上的哲学讨论,约翰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也是这本书令人尊重的地方。如果我们还没有达到实现“突然自我”的经济基础,当我们注定不能义无反顾地奔向“诗意生活”,我们就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坐以待毙了么?不是的,虽然人类已经集体让自己的社会碎片化,并碎片化了自己的生活,但我们依然可以利用这种碎片。用书中的话就是:

    “我的生活从一些小事开始慢慢改变,我开始每周为自己多留出一点时间。我再也不用物质奖励拼命工作的自己,而是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每天,我都花至少一个小时做我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有时候,我会读一本让我热血沸腾的小说,有时候,我会出门远足或者做做运动。后来,一个小时变成了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又发展到三个小时,等我回过神来,我已经把精力全都放在我想做的事上了”。

    现实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它更符合世人最实际的生存状态。幸福之所以需要智慧,就在于生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突然的自我”并不是让我们变成不可理喻的怪物,“眼前的苟且”也不一定就要我们放弃内心所有的尊严。谁说“诗意的生活”就一定要离群索居?思想的高度不在于我们居所的位置,而在于我们人生格局的广阔。真实的人间烟火,既不是“诗和远方”,也不是“眼前的苟且”,两者都不足以涵盖你独一无二的人生。我们人生的关键在于,在世事的消磨之下,我们是否连每天那一个小时的“突然自我”也要让位于消费和狂欢?是否已经将人生的思索鄙夷为一种可笑的幼稚?然而,恰恰是这种被消费和狂欢敌视的、貌似无用的思索,决定着你我能否即使身处此岸,依然可以审视自己的灵魂,以每日短暂的“突然自我”,抵达彼岸永恒的“诗意生活”。

    —END—

  • 爱自己,不是鸡汤,是科学的方法

    作者:海宁读书 发布时间:2023-08-05 08:13:52

    你对自己的身材满意吗?你想没有痛苦就达到自己可以接受的样子吗?女人为什么非得要为难女人呢?

  • 非理性是人类的“原罪”

    作者:尤里卡 发布时间:2023-06-02 20:25:13

    古典主义哲学家费希特曾说过,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经济学中也有十分有名的理性人假设,但就连经济学家(尤其是行为经济学家)也承认,完全的理性只存在于理论真空之中,个体的行为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无法做到真正的“纯粹理性”。

    巴黎第七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教授贾斯汀·E.H.史密斯的《理性的暗面:非理性的九副面孔》辩证剖析了理性与非理性的相互关系,梳理了人类漫长的“非理性史”。作者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莱布尼茨、早期现代哲学、生物学的历史和哲学、人类学的历史和哲学、后结构主义、古典印度哲学等。该书内容可谓是天马行空,包罗万象,融合了多个学科,包括逻辑、心理、艺术、科学、互联网等,体现了作者广博的研究,也使得本书视野开阔,大开脑洞,趣味横生。

    作者以希帕索斯的故事作为开篇,到对现代互联网科技和特朗普现象的探讨,从公元前5世纪到21世纪,从古希腊到印度到美国,在巨大的时空跨越中,研究得出非理性从古至今普遍存在着。正如作者所说,非理性在个体层面上表现为梦、情绪、激情、欲望、感情,并通过毒品、酒精、冥想来增强,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宗教、神秘主义、讲故事、阴谋论、体育狂热、暴乱、诡辩、集体游行,如果超出了它被规定的角色则是性欲,如果脱离了纸上的音符,具有了自己的生命,就成了音乐。它囊括了大部分人类生活,或许还掌控了大部分人类历史。也许它一直大权在握,而那些人类自认为将其成功制伏的历史时期则寥寥无几。

    从具体内容来看,正如副标题所示,本书分为九章,从梦、艺术、神话、科学等角度对非理性进行了有说服力且趣味十足的分析与探讨。这些内容兼具知识性与可读性、专业性与通俗性,让人在愉快地阅读体验中收获崭新的认知,就像穿越一场场智识的风暴,享受着思想的冲击与洗礼。

    段子手王尔德曾有这么一句戏谑却不乏几分道理的话,科学永远无法对付非理性的人。因此,在这个世界上,科学是没有未来的。这句话的前置条件即是人类的非理性,因此可以说,非理性是人类的“劣根性”所在,也是人类的“原罪”,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将无所作为,躺平认输。历史事实也非如此,人类携带着非理性的基因,大步向前,无止无休,实现了物质、人文、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与跨越,并行进到了空前发达与繁荣的现代社会。面对无法摆脱的非理性,“无论好坏,都成就了生活本身”。说白了,非理性又如何,我们会冲动,会愤怒,会消沉,但还不是活得好好的吗?

  • 随想

    作者:momo 发布时间:2024-02-24 23:22:59

    应该是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读的,当时其实没什么感触,今天突然看见封面,让我想起了沈石溪的另一本书,名字我忘了,内容大概是一只母羊生下小羊后,小羊刚出生好像死了,然后母羊被一只丧偶的公狼掳回去给他刚出生的小狼崽子喂奶。没过多久公狼也为了保护小狼死了,母羊犹豫半天还是把小狼奶大了。等到小狼可以自理之后,母羊就回到羊群,它的丈夫好像是领头羊,但是在狼群面前抛下了与母羊第二次生下的小羊,母羊因此抛弃了公羊,离开了羊群。离开羊群后,母羊偶然间碰见了自己奶大的小狼和小狼的妻子,她本以为自己会被吃掉,没想到哪怕妻子气的咬他他都没有对母羊动手。最后,母羊好像决定爬上陡峭的山峰去找一只英雄羊。现在想想,说不定母羊要找的就是血顶儿呢。

    在沈石溪的小说里,羊似乎总是懦弱无能又自私自利的,哪怕狼群当着它们的面吃掉它们的孩子,它们也只顾着自己逃跑,血顶儿和这个母羊反而都是异类。当然,现实生活中的羊好像也是这样,据说羊不仅喂不熟,而且哪怕你当着它的面吃掉它的孩子,等你喂它的时候它也会毫不犹豫地到你面前吃草。但是其实沈石溪的小说大多数和真实情况并不相符,比如狼国女王,好像有说法说斑羚飞渡也不是真的。我看过的书里,羊是唯一一种好像大方向是没什么优点的种族,悲哀的是,它似乎是沈石溪的小说中,和我们最相似的种族。

  • 被雪压垮的树枝

    作者:小飞侠 发布时间:2024-01-12 09:41:04

    这是我读的第七本韩江的书,感觉熟悉又陌生。初读《素食者》的惊艳,《白》的氛围感,《少年来了》的阵痛,那种感觉在后续的短篇集和诗歌里消失殆尽,是倦了。

    这本《不做告别》,是韩江在《素食者》拿到布克奖五年后写下的长篇小说。故事的题材是“济州四三事件”。小说家庆荷自从写了一本描述屠杀的书之后,就开始做噩梦。庆荷在友人仁善发生意外事故后,来到济州照料她的鸟儿,这趟旅程充斥着暴风雪,行走非常不易。她到达了仁善的家,从母亲贞心口中听到了那段往事。

    在暴雪中孤立的黑暗房屋中、在微弱的蜡烛下、在光与暗之间、在成千上万永恒缓慢下降的雪花中,她们恳切地思念已经不在这里的人。

    春天的山茶花从枝头掉落,对于济州的民众来说,容易睹物思人。济州惨案的前后七年七个月,韩美联军屠杀了两万五千至三万名居民,占济州岛人口十分之一。比较欣慰的是,2003年总统卢武铉就为事件致歉,亦有根据特别法成立的「真相纠明委员会」。

    直到后段,韩江才触及到了那段往事,前面的铺垫显得漫长。开篇人称的迷惑性,犹如在迷雾里穿行,想到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此时闭上眼睛去“聆听”吧。

    如果没记错,书里给“被雪覆盖的树枝”安放了一个名词,阅读的状态就像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

    我试图带入我做噩梦的经历去感受,那些梦境是碎片化、不持续的。大海的死里逃生,被摩托撞伤的伤痕,高考的失眠夜,前序航班出事的阴云,时不时会降临在我的梦里,让我反复经历那种痛苦。

    就像牙疾,在长久的慢性积累后突然爆发,让人痛不欲生。

    梦醒的那一刻是最痛的。树枝迟早会被雪压垮。

    我已经慢慢走出来,个人的伤痛容易痊愈,而家国的血泪史,是难以消除的。只要经历过,就会一直活在那种记忆里。想到金息在《最后一人》里描述的,回忆会让幸存者变得不幸,但只要还有人存活,那个记录的历史还是鲜活存在的。

    “书几乎准时在五月中旬出版,但噩梦此后还是一直持续着。现在我反而感到惊讶,我既然下定决心要写屠杀和拷问的内容,怎么能盼望总有一天能摆脱痛苦,能与所有的痕迹轻易告别?我怎么会那么天真、那么厚脸皮地盼望呢?”

    在《鱼王》和这本书里的冰雪世界里徘徊,心已凉透。是时候抽离其中,到春暖花开的地方走走了。


下载点评

  • 傻瓜式服务(394+)
  • 已买(386+)
  • 购买多(985+)
  • 经典(569+)
  • 无多页(635+)
  • 内容完整(547+)
  • 差评(358+)
  • 收费(8510+)
  • 服务好(698+)
  • pdf(337+)

下载评价

  • 网友 丁***菱: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9-17 00:20:36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詹***萍: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9-17 00:20:28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龚***湄: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09-17 00:30:27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堵***格: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7 00:23:31 )

    OK,还可以

  • 网友 游***钰: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9-17 00:24:37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马***偲: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7 00:23:09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谢***灵: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9-17 00:20:00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2:35:52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堵***洁: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9-17 00:25:40 )

    好用,支持

  • 网友 潘***丽: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9-17 00:19:39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同作者:(法)德拉克罗瓦的书籍:

  • 德拉克罗瓦日记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德拉克罗瓦日记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德拉克罗瓦日记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德拉克罗瓦日记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德拉克罗瓦日记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德拉克罗瓦日记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德拉克罗瓦日记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德拉克罗瓦日记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籍:

  • 正版 全套2册 我执+常识/梁文道的书 梁文道作品精选集 传记杂文现当代随笔文学书 弘道书店推荐套装经典常销畅销图书籍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剑桥夜攀者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天禄论丛第7卷,2017年3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技术点详解全国公共英语三级考试全真模拟试卷8 配带2盒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美丽圣经升级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英语形似词语辨析词典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求职英语会话一日通(书+磁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奥运英语100句 旅游服务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生活法语脱口说(1书1磁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王者何求-漫画世界怀( 货号:755980874)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