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下载屋 - 邓文迪 女人可以活得更精彩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txt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7-30 07:00:03

邓文迪 女人可以活得更精彩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txt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邓文迪 女人可以活得更精彩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txt格式下载
邓文迪 女人可以活得更精彩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8051521
  • 作者:张晓立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5
  • 页数:252
  • 价格:20.10
  • 纸张:轻型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传记 文学家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7-30 07:00:03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邓文迪毕业于耶鲁大学商学院,坐拥巨额身家。作为一名极富传奇色彩的当代女性,邓文迪集智慧、野心与超凡的人格魅力于一身,她从一个平凡的中国姑娘,通过自身奋斗,成为美国传媒大亨默多克的夫人,曾经担任新闻集团亚洲卫星电视业务副主席,有“一个传奇的中国女人”之誉。 “邓文迪式”成功和逆袭之路,是命运的眷顾,还是更多源于个人的努力奋斗?对当代女性又有哪些启示?本书通过全景展现邓文迪跌宕起伏的传奇励志人生,帮助读者破解这些疑团,具有强大的励志作用。读完此书,你会发现,原来女人可以活得更精彩!


书籍目录:

第一章不甘平凡的平凡女人

1.女人本来就很强大

2.与默多克的缘起缘灭

3.离婚的中年女人依然耀眼

第二章抓住机遇,迅速蜕变

1.徐州女孩的“美国梦”

2.贵人相助,飘洋过海

3.一段婚姻换来的绿卡

4.耶鲁高才生

5.飞机上“捡到”的实习机会

第三章结缘传媒大亨默多克

1.鸡尾酒会上的邂逅

2.“办公室里的每个男人都迷恋她”

3.嫁入豪门

4.初为人母

5.“虎妻”护夫,一掴成名

第四章有事业的女人更迷人

1.打造娱乐帝国

2.初出茅庐的电影制片人

3.有野心的豪门太太

4.朋友满天下的社交明星

5.BAZAAR明星慈善夜上的“标后”

第五章星光熠熠的朋友圈

1.闺中密友章子怡

2.相知多年邬君梅

3.深受李冰冰赞扬的育儿理念

4.美国“第1千金”伊万卡

5.西方媒体眼里的社交达人

第六章当传奇女人遭遇离婚

1.离婚真相

2.失去豪门,精彩继续

3.邓文迪最爱的男人是谁

第七章“邓文迪式”成功之路

1.为自己而活

2.主动才会

3.女不强大天不容

第八章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1.理智是女人的很好魅力

2.娶妻当娶邓文迪

3.现实版的“灰姑娘”


作者介绍:

张晓立,作家,编剧。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文风蔚然而深秀,哲思妙笔绘千秋。已出版图书:《世间曾有林徽因》《秦淮八艳之陈圆圆传》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前言

  


书籍介绍

邓文迪毕业于耶鲁大学商学院,坐拥巨额身家。作为一名极富传奇色彩的当代女性,邓文迪集智慧、野心与超凡的人格魅力于一身,她从一个平凡的中国姑娘,通过自身奋斗,成为美国传媒大亨默多克的夫人,曾经担任新闻集团亚洲卫星电视业务副主席,有“一个传奇的中国女人”之誉。 “邓文迪式”成功和逆袭之路,是命运的眷顾,还是更多源于个人的努力奋斗?对当代女性又有哪些启示?本书通过全景展现邓文迪跌宕起伏的传奇励志人生,帮助读者破解这些疑团,具有强大的励志作用。读完此书,你会发现,原来女人可以活得更精彩!


精彩短评:

  • 作者: Annif 发布时间:2020-01-05 20:32:32

    第一次遇到1h之内读完的书,作者的立场不中立。1星给印刷了

  • 作者: Sophie 发布时间:2019-07-21 00:43:50

    成功做到一天一本书

  • 作者: 童非童 发布时间:2020-03-20 18:51:48

    洗白向的传记,虽然她本身也很努力,只是溢美有点过了。

  • 作者: Cindy 发布时间:2020-10-01 19:13:44

    作者语言啰嗦、逻辑混乱、条理不清,还予以洗白邓!不过话说回来,这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女人,身上还是具备一些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西…

  • 作者: 悠悠船 发布时间:2022-02-26 17:38:18

    图书馆随手拿起。没有采访,没有授权,只是作者的搜集。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momo 发布时间:2024-01-11 20:25:08

    真看不明白。对于白描残忍感到不适。

  • 作者: 数到七就死 发布时间:2019-04-22 15:12:03

    错译,乱译,漏译,这种垃圾译者居然还是副叫兽,见一次骂一次,不要脸的东西,他翻译的全怪谈也可以不用买了

  • 作者: Gudi 发布时间:2013-04-08 21:22:14

    看这书,三分钟后愤怒了!!!1.错别字连篇,例如将菜推入勺内,再将料酒等入勺……想了半天才明白,把锅字全部误作勺字了。 2.作为一本书名清“素”“斋”菜,NMB,用牛油来烧,你这是脑子让门夹过了吗?请原谅我的粗鄙。 3.我想如果像我一样对仿荤素菜感兴趣的人,都好奇怎么做。这书中通篇使用“取素鸡爪”“取素五花肉”“取素乳猪一只”——我当我是小叮铛有四次元口袋吗????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鉴定为,低智商仿品。

  • 作者: 赵玉明 发布时间:2023-12-28 23:55:09

    战略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 作者: coco 发布时间:2021-09-24 15:03:07

    虽然无从考证,但是我一直觉得是证实存在的,只是超出现代人的认知,所以一直被当神话看。挺有意思,感觉像是美食地图,食之…


深度书评:

  • 邓文迪是一个有着超级魅力的人

    作者:lovely 发布时间:2019-05-24 15:33:03

    其实邓文迪并没有什么魅力,长相也一般,但绝对是个有能力的人,而且是个可怕的人,这类人属于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这类人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精明果敢,而且是情商奇高的人,这类人善于利用人脉为自己搭桥,让自己事业发展更好这类人是长袖善舞的人。每次都使自己的生活上一个台阶,从一个普通的小姑娘逐步蜕变成为一个贵妇,听着她的经历就像看一部小说似的。其实作为一个女人不需要有绝顶的容颜。

    傲人的身姿,之所以可以多嫁多离而且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我觉得她是很清楚的知道身边人都需要些什么。她会成为一个传奇,激励一代又一代勇敢的姑娘前赴后继地奔向远方,她是一盏灯给无数身处黑暗之中的灵魂以安慰以温暖以力量,她更像是一个奇迹将无所不可能变为可能,将无数清规戒律视为无物将东方西方变为一方。让我们向她致敬她做了太多人做不到的,她做了太多人不敢做的

    她做了你瞧不起而又不得不佩服的。有人认为这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势利人,一步一个脚印把自己经营成垃圾人生,但眼下有许多人羡慕邓的生活模式认为是成功人士。这个能反映出人心人性的败落,也可以折射出所谓的上流社会,其实是一个个金玉其外败柴其中,也应验了那句话臭味相投。再看看近代才女梁徽姻是如何经营人生,把才、情、品格都锻造到一个高度,如果你是才女就该在某上方面有所突破。

    如果是情圣就该迷倒象金霖林那样的情种。只可惜了耶鲁大学的名邓文迪的今天全凭自己努力的结果,很聪明很自信善于抓住机会,而且她自己本身准备好了,从来没有浪费过任何一个机会,这就是她能超出很多女人的硬本领之一。她具备女人自信自立有胆识有智慧的能力,所以她一个很了不起的女人,她是寒门出身的女孩在世界上没有任何社会关系支撑自己,她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学习。

    邓文迪

    努力开辟新天地难道还不是超群的人物吗?再者邓文迪是一个拥有着非凡的勇气的女人,一个女人敢于抛开世俗的观念,与那么多的与自己身份、地位、年龄拥有超多差异的男人成为爱侣,这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也是需要强大的内心的。邓文迪是一位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大家都知道第三者是可耻的是应该受到批判的,但是邓文迪却丝毫不为这一点所禁锢选择了多次破坏别人的家庭,这是邓文迪身上最可怕的一点。

    邓文迪是一个值得人深思的人,都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那么邓文迪的多次婚恋就代表了邓文迪的多次投胎,每一次投胎邓文迪都是充满了心机和胜算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邓文迪不是流氓,而是一个有着超级魅力的人,一个拥有美丽,而且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更加可怕。

    这本书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邓文迪从一个小镇姑娘一路奋斗为女富豪的历程,客观真实,对于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加以精彩的女性而言非常有裨益。

  • 传记如果没有亲访本人,那就是杜撰

    作者:Leeka 发布时间:2020-10-11 16:07:47

    【写在前面】

    如果非要说一位最具争议的中国女性的话,邓文迪绝对在竞争名单里。插入恩人夫妻里,做小三,与恩人结婚拿绿卡去美国,两年后就离婚。然后再介入默多克31年的婚姻中,再次成功上位,前后生了两个女儿,加入争夺默多克家产的战场中。后来又离婚,离婚后一直与年轻帅气多金的男生来往。有人会羡慕,为什么她一直都可以将男人玩弄于鼓掌之中,甚至还有人在豆瓣上成立拜邓文迪教啥的,当然也有人批评这样介入别人的婚姻是不对的。既然看到了这本书,那就顺便了解一下这位传奇女士的生活吧。

    【阅读感受】

    在我将这本书加入书架之前,我并没有去豆瓣查评分查评论,听了一两章之后,我意识到不对劲,立马上豆瓣一看,评分6.0,嗯,合理,其实可以更低的我觉得。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认为作者根本没有对邓文迪本人以及身边的人作深入的调查,所以这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记」,我猜测,作者其实是在网络上搜集了许多公开的资料,然后自己拼凑而成的。同时,作者即便不写别人的人生,都是写心灵鸡汤,或是营销号的好手,说白了,书里的邓文迪就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中国女孩,没有黑历史没有缺点,这样不中立的态度,怎么可能将书写好,6.0分真的是太客气了。等豆瓣评分重开之后,我要果断给1星,而这是给出版社的,出书不易,1星加持,哈哈哈哈哈。

    其次,我很不满作者强行将人按国籍分类,中国女孩怎样怎样,美国女孩怎样怎样,这就好比如大家喜欢的星座书,通过星座来了解一个人一样,可笑。用星座来了解一个人,无非就是因为不想多花时间与这个人接触而采取的直接手段。同样,在一本讲述一个人的书里,用国籍来区分一个人的个性以及育儿理念,能拿高分才怪。这本身就是不负责的一种表现,你既然要写这个人,你就应该去理解她过去的成长经历、教育经历以及本身的个性,而不是简单地用「邓文迪在育儿理念上有着中国女性的balbala」。rediculous

    在描述邓文迪和伊万卡的友谊的时候,也是很可笑。跟前面将邓文迪与默多克的爱情形容为「我只是爱上了这个人,只是这个人刚好很有钱而已」相互呼应。首先,我并不怀疑她跟默多克的是真正的爱情,我怀疑的是,作者只是将邓文迪的公开发言作为了自己结论,而前面根本没有铺垫邓文迪从什么地方知道默多克,她爱慕默多克的是什么样的品质之类的,前面只是描述了作为香港公司的一位实习生,邓文迪在没有邀请函的前提下,自己闯入了有默多克的派对上,然后将自己的红酒倒在默多克的裤子上,并帮他擦拭。然后就直接转入结论:“我只是爱上了这个人,只是这个人刚好很有钱而已。”你听听看,这是结论吗????在描述她跟伊万卡的时候,引用的也是伊万卡的公开发言,伊万卡觉得邓文迪有什么什么什么品质,emmmmmm,这些品质我没在这本书了读出来了啊???

    邓文迪的人际网很广没错,但是这张人际网是怎么织出来的,只字未提,而是通过邓文迪跟不同的人合作,对方的配合,然后就开始吹彩虹屁?就这??中间经历过什么业很重要的好吗?

    【阅后收获】

    1、写作不能自嗨,要写出读者想要的东西;

    2、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不要管别人说什么,专注自己的目标就好;

    3、只有自己足够优秀,才可能认识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 最刻苦的邓文迪也最幸运多次成功靠男人

    作者:逃跑和抓捕 发布时间:2019-11-04 08:37:18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核心概念总结与思考

    作者:Vicking 发布时间:2022-03-27 11:46:06

    有些概念经过自己的思考可能会与书中不同(作为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依恋】与另一方建立的某种情感联系,完全的依恋or完全的分离都是违背人性的,最好的体验是,通过与他人建立的这种关系获得安全感,能充满信心地独自生活

    I:依恋是双向的,比如父母与子女间的依恋关系,不但包括子女对父母的依恋,也包括父母对子女的依恋。关系是复杂的

    【预置表征】自我的外显

    非言语表征:躯体、程序、感官意向

    言语表征:肢体语言、语义描述、隐含意义的语言

    情景式表征:非言语+言语整合

    【目标矫正型伙伴关系】关于幼儿与父母依恋关系的过程,通过双方的沟通及商量如何相互配合以达到双方认同的目标

    I:这里的重点在于“相互”“沟通”“商量”,对于传统“上下级”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突破的难点

    【卖萌行为】本质想表现愤怒,却充满恐惧地展示了恭顺以求舒适与养育

    【配偶化】弥补缺口达到平衡,通常演变为【父母化】

    I:单亲家庭易常见,儿童发挥了父母一方的功能,非正常的形态

    【表现策略】

    A3强迫性照护策略,A4强迫性顺从策略,A5强迫性乱交策略,A6强迫性自立策略

    B型策略:正常表达

    C1-2,C3-4威胁策略(交替表现坚强和脆弱),C5惩罚策略,C6诱惑策略

    【钟摆式教养模式】绝对化的矫正性脚本,极端化

    【家谱图】上下结构及左右分支,每个关系间的情况及自身情况

  • 读者和作家,怎样做到一流?——读《文学讲稿》序言《优秀读者和优秀作家》有感

    作者:辞镜 发布时间:2012-08-01 12:02:14

            《优秀读者和优秀作家》是美国小说家和文体家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一书中的序言。在这篇文章中,纳博科夫提出了优秀读者所具备的条件和优秀作家所应达到的要求。对于这些观点,我既有认同,也有一些异议和补充想法。我将在下文中进行浅显的分析讨论。

        首先要谈一谈优秀读者。也许有人认为,读者有极大的自主权,既可以凭己所需去自由选择作品以充实自身,作品本身不会对读者有限制性要求。然而纳博科夫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有一些品质是必备的。

        纳博科夫首先要求,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和欣赏细节,不要先入为主,而是要“研究这个新天地,研究得越周密越好”。他曾经一再对学生说:“拥抱细节吧,那些不平凡的细节。”这就是要求读者以一个纯净的,没有成见的姿态作好接受一部作品和作者理念的准备,接受不等同于认同,而是要尽力将自己置身作品,全面地,没有遗漏地去体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当一个人准备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往往排斥阅读那些与自己的观点或是阅读习惯冲突的文本,心里产生抗拒,拒绝心灵的投入,从而丢失了完善自我、享受不一样的世界的机会。但是,如果能够突破了心灵的束缚,去接触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将有可能进入到到一个未知的领域,感受另一番趣味。阅读要有胸襟去容纳。这是阅读作品的第一步,舍此,读者是无法体会作品的精髓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的。

        纳博科夫认为,想从书中寻找情感的寄托,或者把自己当作书中的一个人物,或想学会如何生存的阅读,都是下等的阅读。好小说都是好神话,我们无法指望从神话中彻底了解世界和时代。在我看来,要求每个读者都做到这样是有些困难的。我们应该看到并不是所有作品都能达到让人花大功夫去品鉴的水品,也并不是每个读者的每次阅读都能做到一丝不苟,某些情况下,阅读也许只是享受生活的一种途径,并非为了获取什么。我想,我们所应当成为的好的读者只是在阅读某些作品是能够足够冷静成熟。这便是所谓的“超脱”,要让内心与作者形成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平衡关系,不能过分沉浸于作品,更不必将自身带入作品人物。

        同时,他又提出要善于享受,他提倡用脊椎骨阅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作品带来的兴奋与激动。 要能成为一个成熟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应该能够在反复阅读中去感受艺术满足的颤栗,享受伟大作品的真谛。

        总的来说,读者的最佳气质应当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既要有艺术家的热情,又要有科学家的韧性。对此,我非常认同。作为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把握好情感与理智的界限,理性而不麻木,投入而不沉迷。

        在文中,纳博科夫具体提到了优秀读者的四个条件:有想象力,有记性,有字典,有一定的艺术感。

        首先谈谈想象力。 我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仅能感知或回忆,还能对未发生的事物进行想像。无论是对于读者还是对于作家,想象力在文学领域都有着不同一般的地位。在文中纳博科夫提出:文学巨匠当初运用想象写出了一本书,后来读这本书的人也要善于运用想象去体会他的书才是。作家借助想象可以超越自身的经验以及视野的局限,不受时空和任何外部条件所限。借助想象的力量,作家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将完整的艺术创造于不完整的生活之上。而作为读者,要想通过阅读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就必须完全理解作者的想法,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样一来,想象力变得格外重要和必要。读者应该都明白作品的的创作并非现实生活的翻版,而是作者通过想象力创作出来的。我们要能想作者之所想,这样才能和作者进行更亲密的接触,对文本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纳博科夫认为,读者各不相同,因此想象力分为若干层次:最糟糕的是把自己当作书中的某个人物;还有一种比较低的层次是从书里寻找个人情感上的寄托,为书里某一个情节所深深打动是因为它勾起了自己对往事的回忆。纳博科夫指导读者,要有不掺杂个人情感的想象力和审美趣味。然而,有价值的作品无不带有主观成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带有着自己的主观色彩,读者需要做的,是尽力去再现作者的情感倾向以完整领悟作品。在需要运用想象的时候,要充分运用想象,这样有助于读者对文章更真切的理解。

        至于记性和字典,强调了阅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事实上,想要会写作,成为一个好的笔者,必然要先成为一个谦卑的读者。几乎所有伟大的作家都是从一个会读书的读者做起的。对于记忆,应当是理解的记忆而非死记硬背,小和尚念经式的阅读绝不可能使人真正掌握书中的知识。

        谈到艺术感,纳博科夫说,艺术感很重要,他自己也在不断培养并常常向人宣传。我认为这里所谈的艺术感涉及到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整体素养,与一个人所处的文化氛围也是分不开的。这种艺术感的培养,首先是要多读多写。同时,应当找机会多接触各方面的艺术,所有艺术都是水乳交融的,整体素养的提升会加强一个人在各方面的领悟力和鉴赏力。

        在《文学讲稿》这部书的扉页上有纳博科夫的一句话:“我的课程是对神秘的文学结构的一种侦察。” 这是纳博科夫本人的阅读方式:从作品的结构与风格出发来探索优秀作品。 他对于文章的解读建立在多次阅读和缜密思考的基础之上。他能够做到真正进入文本,而不是用各种理论对作品进行注释。很显然,他很好地实践了自己对优秀读者提出的要求。

        关于怎样成为优秀读者,我还有一些补充的建议。首先,对于不好的文本,读者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鉴赏里 ,要能够筛选有价值的作品。所以,在阅读初始,不妨先浏览全文进行大概的了解,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作品都值得玩味。同时,在阅读时,读者应注意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全盘相信。作者也是凡人,作家的观点同样有其局限性,好的读者不仅要能享受作品,还要学会对作品进行反思,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精神上的升华。

        在当今社会,随着读者自身个性的显现,读者已经不是被动接受的角色,其对作家作品的反作用力正日益强大。与曾经的作家有着高人一等地位的时代相比,读者已渐渐转化为部分作家的主导者。现今有这样的说法流行:读者决定作品。读者决定作家。读者成就作家。这些言论中,有的未免太过绝对,然而不难看出,读者的地位正一步步上升,读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我看来,文学始终是发自作家主体的感受。当读者凌驾于作家之上时,文学便披上了功利性的外衣。因此,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作家能否坚守自己的主体地位,怎样才能算是优秀的作家,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对此,纳博科夫的有很多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伟大的作家集“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三者于一身,并且最要紧的是最后者。他称,最好的小说是最好的神话,他强调文学是创造,作家创造世界。他认为“狼来了”的故事就是绝妙的文学,因为在丛生野草中的狼和夸张故事中的狼之间有一个五光十色的过滤片,一幅棱镜,从而形成一种艺术所需要的迷幻效果。他反复重申,“任何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幻想,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独特个体眼中的独特世界。”这一观点似乎限定了好的作品必须虚构,这显然夸大了虚构的力量,是一种极为深刻的偏见。在作品创作中,想象力固然重要,但把小说家所应具备的条件使用所有作家身上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一个致力于纪实文学的写作的作家完全不顾现实而沉浸于自我的想象之中,只能说明他的道德沦丧而非水平高超。纳博科夫否认自己的创作有政治或道德的目的,对他来说,文学创作是运用语言进行的一种对现实的超越。他认为艺术应具有异常的复杂性和迷惑性,所以他的作品致力于用语言制造有别于早已界定的内容的生活与现实。而在我看来,有很多创造,需要作家拥有还原现实的本领,完全不顾现实的、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艺术是不可能有巨大价值的。艺术产生于生活,其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是为现实生活而服务,或提供精神享受,或指引人类发展。因此我认为,作家的思想性是最重要的。

        所谓思想性,并不是说一个作家必然要成为一个教育家,而是说在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都该存在着思想上的闪光点,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并引导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

        社会中很多人无法正确将自己定位。作家如果把写作作为一种社会性职业,就有责任将人的处境进行反映和反省,并形成自身的价值体系,引导一部分迷失的人。优秀的作家应总是站在思想的前沿,不仅能够感知,而且能够思考后表达。好的作家,不仅要有一个清晰的自我,更要能让自己与众人有所联系,让自己成为航标。当然,在成为航标这方面,作家的人格也很重要。

        我认为写作虽须有价值,并不代表所有作品都要有明确的功利性目的。作家是人而非神,很少有作家是站在拯救人类的立场上去写作的。但如果退化为为了取悦读者而写作,写作的圣洁性就被完全破坏了。对于作家来说,应该明白文学创作不单单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更重要的是提升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作家必须甘愿承受孤独和误解,甘愿为自己的作品做出牺牲。把心交给读者,把灵魂留给自己。我以为,作家是要对人类的灵魂做一点贡献,负一点责任的。

  • 真没想到作者是位年逾古稀的长者

    作者:Querida 发布时间:2011-11-11 15:07:55

    真没想到《西西看房子》作者是位年逾古稀的长者,德国建筑给人印象颇深,作者说德国人是无可救药的娃娃控,这话真是到位,大街上的柏林熊,按歌德故居绘制的娃娃屋海报,还有百变的布兰登堡门,充满童心的老外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果然是比国人要强一些的。

    布兰登堡门每次翻修都会在城门上画上各种绝妙的图画,兔巴哥的大牙,情人节的爱心,巨大的禁烟标志,创意无处不在,妙哉!而国内不管哪个城市,但凡需要点小修小弄小整改,就在方圆几百米外围个大框子,还要搞的灰飞满城,机器轰鸣,真是毫无美感,让人避之不及。

    城建城改的工作者们不妨读读此书学习一下老外的创意,真正将我们生活的城市打扮地更美。

  • “像大地一样辽阔长久的是痛苦”——刘文飞谈《生活与命运》

    作者:到灯塔去 发布时间:2015-12-04 09:56:54

    理想国版格罗斯曼《生活与命运》新书沙龙

    2015年9月26日

    单向空间大悦城店

    主讲人:刘文飞,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俄罗斯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长城学者,美国耶鲁大学富布赖特学者,俄罗斯利哈乔夫奖、俄罗斯人民友谊勋章获得者。

            老实说,刚收到这本《生活与命运》的时候,我心里还是发怵的。这么厚一本,要看多长时间才能看得完。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都要看网上的小说。这本有六十多万字的小说,我看了一个星期。正因为这本书的篇幅太大,可能有必要做一点解释。好在这本书已经有三个序言,大家买到书以后看一看序言,应该也会有所了解。

            有心的读者在读一本书的时候,看前言、后记、译序或者读后感,是非常有用的。就像去公园或者景点,就是缩微的导游图。读了序言以后,我产生了第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在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其中也包括俄苏文学作品,到底应该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视角,从哪个角度读这个作品?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前,也就是在五六十年代,我们读苏联文学。七十年代,我们就不读书了,所有的书就不读了。我们回过头想想为什么要读那些书,而不是其他书,实际上我们在受一种东西影响,也就是受苏联人的影响。我们的阅读趣味是完全被苏联人所左右的。到了我上研究生的时候,所里开学术研讨,还经常听老一代学者说这样的话:人家苏联人都这样说了,你还有什么疑问的吗?在当时的语境下说这个完全是对的。但现在想想,苏联人关于苏联文学的认识,能完全取代我们对苏联文学的理解吗?如果我们的阅读取舍完全跟苏联人的味道一样,这个问题是很大的。

            回到序言上,梁文道先生是我非常尊重的,他对中国的读书界、文化界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序言,我读了非常感动。但是当我读到第三篇序言的时候,也就是罗伯特•钱德勒写的英文导读,我很惊讶地发现两个序中相同的东西太多了。梁文道先生肯定这本书,基本上所有的出发点、角度,跟钱德勒是一样的,甚至包括举的一些例子,比如书被逮捕了,作者却获得了人身自由,比如斯大林格勒巷战,一个苏军战士和一个德军战士被炮弹逼到弹坑里的故事,还有灭绝营毒气室的例子。我不是说梁先生的序言不好,而是梁先生说这本书好,这本书的价值,居然跟西方的读者是一种口径。

            我们最近研究俄罗斯文学发现,往往在西方受到追捧的俄语作品,我们国家才开始认,比如巴赫金、布罗茨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西方有一大批具有深厚人文造诣、深刻辨别能力的知识分子,因为西方自由身份的知识分子已经有好几代人,他们在美国充满自由精神的大学里,确实有趣味,有认知和辨别真伪的能力,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对的。但他们的选择就能代替我们的选择吗?我们阅读俄罗斯文学作品,以前听苏联人的,现在听西方人的,他们读什么,我们就读什么。我觉得这也是有一些问题的。

            苏珊•桑塔格有一天在伦敦街头逛旧书店,突然看到一本很薄的小书。西方人当时都不知道作者的名字,他叫茨普金,小说的名字叫《巴登夏日》。她在读了小说以后,都不知道作者是谁。但她很快就下了判断,说这可能是二十世纪最好的一部俄语小说,她还不说是“之一”。她就在纽约找地方把它出版了,然后这本书引起了极大轰动。我们当然没有桑塔格这种眼力和文化的影响力,但是,这样的事情我们不妨去做。可能别人注意不到的作品,我偏要说这是二十世纪一部伟大的作品;别人都读的,我反倒要看一看是不是真像他说的那样好。中国的知识分子可能暂时不能影响全世界的阅读人口,但这应该是我们的一个方向。当然这也很难,因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集团很松散,没有相对统一和一致的价值体系,你对别人产生影响就不是集团的力量。这是我们很期望的久远的理想。不管是读者,还是学者、作家,恐怕要开始有这样的意识。对包括俄语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外国人文著作的接受,我们有时候要多一点自主意识。

            关于《生活与命运》有一句最有力的评价,也是中国的出版者最愿意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生活和命运》是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在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有一部作品可以跟它并列,我想没有更好的广告词。

            有人会说,有些作家很会找概念,比如“战争”与“和平”。我在一个地方讲过这部作品,谈到“战争”与“和平”是整个人类生活仅有的两种状态,不是打仗,就是和平。过完日子打仗,打完仗再过日子。“生活”与“命运”也是一样,也具有非常高度的概括性。生活是个体的,命运是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是高度抽象化、概括化的题目。《生活与命运》、《战争与和平》这种书名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烈的史诗意味,我想在这两部作品之后,作家已经很难找到更好的长篇史诗的名字。

            把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确实有太多可比的地方。首先,题目本身都是很史诗化的;其次,都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写一场战争。《战争与和平》写的是1812年反拿破仑的战争。《生活与命运》写的是1942年苏联人反对希特勒的战争。在苏联历史上,只有两次战争前面是加上两个限定词的,一个是“伟大的”,一个是“卫国的”。这两次战争都被称作“伟大的卫国战争”。两部作品分别以这两次战争为对象,结构和写法很相近,都是现实主义的手法,都是很全景的,从前线写到后方,从家庭写到个人,来回交织的。人物也很多,《战争与和平》有八百多个人,《生活与命运》也有五百多个人物。这个作品主要是写的一个家族,《战争与和平》写的是四大家族。以前有人比较过《战争与和平》和《红楼梦》,为什么是四大家族,为什么不是三个,或者两个。我们做过比较,如果只有两个家族,只有相互之间的来回,三个家族也许可以形成三角恋爱,但关系依然是恒定的,但如果是四个家族,可以延伸很多线索。要写长篇小说,“四”几乎是必须要做的。《生活与命运》主要写了一个家族。但大家别忘了,它写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一个主线索下有四个分线索,可以来回交叉。小女儿除了丈夫之外还有情人,线索又很多。

            总之一句话,这两部作品有很多相像之处。但是如果太多地比较两部作品相近的地方,反倒会屏蔽中间的差异。一个作品在另外一个作品之后还能成为名著,一定是它有不同于那部作品的地方。如果写得和《战争与和平》一模一样,第二部《战争与和平》是没有意义的。作家也是一样,你像那个作家一样伟大可以,但如果写得一模一样,第二个作家是没有意义的。

            说到两部作品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是在基调上。《战争与和平》是弘扬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颂歌,是很正面的史诗;《生活与命运》主要是悲剧的史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调性上的差异,我们当然可以找出很多原因。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是三十多岁的壮年,按现在的标准来看是青年。格罗斯曼写《生活与命运》的时候是五六十岁,实际是他最后一部作品。而《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在不同的年龄段,人写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另外,格罗斯曼写的是比较近的历史,对刚刚过去的现实必然带有反思和审视,更何况他写作的时候是在赫鲁晓夫“解冻”之后,而写作的主题是在“解冻”之前,他亲身体验的东西和后来要审视的东西之间有巨大的意识形态落差。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时,那场反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已经过去几十年,对它的正面评价几乎已成历史定论,无需他对战争的正义、战争中人的是非善恶再做评价,他的任务比格罗斯曼要轻松一些。

            当然,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这两个人的写作时空是不一样的。托尔斯泰写作的时候,姑且说他是一种自由写作的状态。格罗斯曼尽管已经处在“解冻”时期,但他心里一定会有一个强烈的体会:他是在做某种犯忌讳的事情。他写作的时候未必会想到他的作品一定可以马上出版,因为他那代人有很多都是为将来写作。这是两部作品不同的地方,它们的写作语境很不一样。

            过头来归纳一下,把《生活与命运》比作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两部作品确实非常相像。我想它们的文学史意义若干年以后会越来越接近。现在还不能说《生活与命运》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一定等同于《战争与和平》,但是它的文学史地位会逐渐走强。最后会不能达到《战争与和平》这种独一无二的地位,以后再看。需要强调的一点:对两部作品做比较的时候,不要被它的相同之处所屏蔽,还要注意中间的差异,这个差异可能是它更重要的存在意义。

            我们知道格罗斯曼是一个犹太人,我们也知道他在苏联时期是很有名的作家,在卫国战争的时候做过随军记者。这部小说写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我看到俄国的材料上有一句话,说格罗斯曼“是为数不多的几个随军记者,从斯大林格勒围困战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他一直是一个目击者。”这个是很厉害的。也就是说他小说中写到的这场战争,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他一直在那个地方。大家不要忽视这一点。他写战争,所有的一切是他自己眼睛看到的,这一点跟托尔斯泰不一样。托尔斯泰写的战争是历史,而格罗斯曼写的是他自己亲历的。

            另外一点,关于格罗斯曼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东西。以前说他是苏联作家,现在可能会说他是Russian writer。不是我们这一行的人很快就把它翻译成“俄罗斯作家”,或者“俄国作家”。这里会有一个问题,因为他是犹太人(在俄国文学中,很多犹太作家不是特别强调自己的犹太身份,但《生活与命运》是一个例外,它完全是站出来大声疾呼的)。我们经常会说格罗斯曼是俄罗斯作家,“俄罗斯”在这里是民族的界定,事实上,Russian writer最好翻译成“俄语作家”,因为他用俄语写作。比如说布罗茨基得诺贝尔奖,是以美国公民的身份获得。所有人都说他是English essayist——他用英文写散文,但美国的教科书上仍然会写他是个Russian poet,我想这个地方绝对不应该翻译成“俄罗斯诗人”,应该是“俄语诗人”。他用英语写散文,用俄语写诗,他是一个美国公民。Russian也好,English也好,既有国家的含义,也有民族的含义,又有语言的含义。

            关于格罗斯曼的定位,钱德勒的序言引了文学理论家茨维坦•托多洛夫的一句话,说“格罗斯曼是苏联作家中唯一一个把身份变换成俄国作家的人”。“苏联作家”,英语是Soviet writer,西方人用Soviet这个词实际上是有某种贬义的,所谓Soviet writer,你不是真正的作家,是官方的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作家,苏联解体了你就没有价值了。Russian writer,尽管在苏联时期你也是作家,但现在我们依然承认你的作家身份。从Soviet writer变成Russian writer,托多洛夫认为格罗斯曼几乎是唯一。没有人说索尔仁尼琴是苏联作家,尽管他是苏联公民(当然他后来被剥夺公民权,这是另外一回事)。他是苏联人,但他不是苏联作家,在苏联时期他就是Russian writer。

            关于格罗斯曼的身份现在又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因为他出身和工作过的地方,现在属于乌克兰。乌克兰也有人说格罗斯曼是他们的作家,还有果戈理、布尔加科夫、奥斯特洛夫斯基,乌克兰人说以后写乌克兰文学史,要把这些人都写进去。他们根本不是俄罗斯作家,而是乌克兰作家。俄罗斯人就说,他虽然是乌克兰人,比如果戈理,但他住在彼得堡,他用俄语写作,他也是我们的。加重格罗斯曼身份复杂性的还有一个因素。也就是他当时出生的地方和他后来在莫斯科大学毕业以后回去工作过几年的地方处在乌克兰东部,也就是乌克兰已经宣布独立的地方,叫顿涅茨克。现在已经不承认它属于乌克兰了。我最近去日本开一个斯拉夫大会,顿涅茨克大学来的人都戴着国徽,到处说我们不是乌克兰人,我们是顿涅茨克人。我在网上很惊奇地看到一个东西,一张很小的照片——苏联人以前非常重视作家,一个作家如果在这个楼里住过,他死了以后就要给他在墙上做一个大理石的纪念牌,上面写几行字,说谁谁谁在这儿生活过,实际上是个小型的纪念碑了。这个顿涅茨克共和国,最近在格罗斯曼工作过的这家医院的墙上,已经做了这样一个纪念牌,上面写着:“著名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曾于1932-1933年在此工作。”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牌子?实际上他们已经开始要抢这个作家了:以后我这个国家顿涅茨克独立了,那他可能是我们最大的一个作家。

            正如梁文道先生在序言中提到的,我想,读完这部作品以后,所有人都不可能没有一点震撼的原因,是其中提出的良心问题。作品写到两个国家的集中营,德国和苏联的。很多人说他是全世界揭露希特勒集中营的第一人。从时间上看,他看来也是揭露苏联集中营的第一个人。现在一般说到苏联的集中营文学,是说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一天》是1962年出的,确实在《生活与命运》之前,但我们别忘了,1961年《生活与命运》就被抄没了,它在1960年就写完了,那个时候索尔仁尼琴还在梁赞当老师。

            但是赫鲁晓夫为什么没有批准这部作品出版,紧接着在第二年就批准了《一天》的出版?而且《一天》是投给《新世界》的,《生活与命运》是投给《旗》杂志,其实《新世界》比《旗》还要激进一些。当然我们可能觉得,《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可能更纯粹一些。其实《一天》在讨论出版的时候,政治局委员好多人都不同意,赫鲁晓夫拍板让政治局全部同意出版。特瓦多夫斯基还在回忆录中写到这个可笑的场面,说《新世界》杂志做了清样本的《一天》,政治局每个人都发了一本,蓝颜色的封面。出门的时候,每个政治局委员都夹一本这个小说出来,说第二天就要发表。

    格罗斯曼1960年的时候为什么会把这个作品公开投给一个官方杂志,而且还是比较正统的杂志?1961年2月,书稿被抄走了。9天以后,没有人来抓他,他就写了一封信给赫鲁晓夫。序言引用了其中几句话,我从网上找到了原文,因为序言中不是特别完整,我翻译出来了,他说:“我请求您还我的书以自由。我请求让编辑而非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特工来谈论我的书,来与我争论。我如今人身自由,可是我花费毕生心血写就的书却在坐牢,这种状态既无道理,也无意义。要知道此书是我写的,要知道我过去和现在都与此书不无关系。我仍然认为我写的是真相。我是怀着对人的爱和信仰写作此书的。我请求给我的书以自由。”

            看到这封信的语气,我能感觉到当时还是一个相当自由的社会。在他写这封信的时候,他一定揣摩到时代的脉搏。他觉得这写封信不会掉脑袋。我们看过索尔尼琴写给斯大林的信,也看过其他作家写给斯大林的信,但绝对不是这样的语气。凭这样写信的语气,是可以掉脑袋的。但1960年的时候已经不会了。所以格罗斯曼觉得作品在那个时候拿出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从对苏联集中营的揭露来说,《生活与命运》跟《一天》差不多,为什么赫鲁晓夫没有选这本书,而是选了《一天》,恐怕还是有其他原因,或者是篇幅的原因,或者是因为格罗斯曼不仅写了斯大林,还写了更多的东西。苏联文学史中有很多这样的花絮或者典故。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一个东西,是写到在两种极权制度下,人们都非常的顺从,顺从是从哪儿来的。这一段是让我非常震撼的:“在这个时期暴露出来的人类天性最惊人的一个特点就是顺从。有时候,前往行刑的地方要排很长的队,等待被杀的人就自动排队。有时候,等待受刑要从早晨等到深夜,在长长的炎热的一天中,已经知道这件事的母亲提前带着水和面包为儿子准备着。成千上万的无辜者感觉到自己快要被逮捕了,提前把衣服和手巾包好,提前和家里人告别。千百万人住在巨大的集中营里,这些集中营不仅是他们自己建造的,而且自己看守着。”极权制度限制人身自由不可怕,更可怕是限制精神的自由。我们可能会简单地说这是奴性。为什么到某一个历史时刻,某一种社会体制下,人就特别听话,任凭某些管理者为所欲为,这是大家要考虑的问题。格罗斯曼在苏德两边都看到同样的现象,但是他说,顺从也是不一样的,人在极端的情况下依然面临选择。人有选择的余地。他在里面举了两个例子,我认为代表了他为选择给出的答案。一是被俘的政治犯伊康尼科夫,是个托尔斯泰主义者,他宁愿自己被德军杀掉,绝对不参与毒气室的修建。他说谁要愿意修杀人的场所,谁就去修,但我不参与这个。第二个是索菲亚,书中一个非常感人的形象,她是一个医生,德国人把犹太人都抓起来送到灭绝营,说谁是医生谁就出列,这些人是不杀的。索菲亚从未做过母亲,她看到她一路上照顾的一个小男孩,她一直带着这个小孩一块儿走进毒气室,因为她觉得必须要有一个人陪着他一块儿死。当毒气慢慢渗出来的时候,她自言自语地说:“我做妈妈了。”她第一次感觉到了母爱。她也可以选择不进毒气室。她为了做一次妈妈,选择进了这个地方,而不去给纳粹做医生。这就是格罗斯曼举的最极端的选择的例子。我想这可能是这本书的主题,就是道德拷问。

            相比而言,我无疑更喜欢《生活与命运》,而不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是说我个人的趣味,而不是文学史的地位。如果让我归纳它的总体风格,我觉得就是抒情的悲剧的史诗。抒情和悲剧的东西在这里结合起来。一说到史诗,一定要有思想性和深刻性,这样的内容在书中非常多。在这些段落中,我们既能感觉到它的悲剧性,也能感觉到它的抒情性,也能感觉到它的史诗性。比如这几句:“大地是辽阔的,大地上的森林看去也是无边无际的,其实既能看到森林的头,又能看到森林的尾,可大地是无穷无尽的。像大地一样辽阔、一样长久的,是痛苦。”这是诗人的句子。所以我们为什么说它是史诗?就是历史加诗歌,它给你这样的厚重感,又很抒情,又很悲壮,关于个体和宇宙的联系,善和恶、是和非的悖论,格罗斯曼都写得非常到位。

            小说中的一个主人公柳德米拉不知道儿子已经战死,她去探望的时候儿子已经埋到了坟地里了。她在坟头上待了一夜的时间,这是小说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格罗斯曼写这段的时候,无疑是把他自己的母亲带进去了,他母亲是被纳粹杀掉的。他一直对母亲的死特别愧疚,德军入侵的时候没有把她带出来,《生活与命运》这本书就是他献给母亲的。“在母亲的绝望中出现的那个世界,一时间冲破现实的桎梏、要取代现实的那个世界,又不见了。她的绝望好像变成了上帝,让儿子从坟墓里站起来,让空中布满新的星星。在过去的这几分钟里,世界上只有托里亚活着,其余的一切都有赖于他。但是,母亲的强大力量不能长久地使大量的人群、大海、道路、土地和城市服从死去的托里亚。”《生活与命运》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但格罗斯曼经常用现代派的手法,就像现代派诗歌,比如他会写到“钢铁的俄罗斯突然向西方走去”,会说“二十世纪杀死了她的母亲”。比如两位序言作者都写到一点,斯大林格勒(现在的伏尔加格勒)有一个纪念群雕,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外雕塑《祖国母亲在召唤》,群雕上刻了一行字,钱德勒说没有人知道是格罗斯曼写的。这行字源于他当时写的战场报道:钢铁的风向他们的脸上吹去,他们依然往前走,德国人感到恐惧,这样的人是活的士兵,还是死人?这样一句话被标在雕塑入口的地方。这样的语言非常的现代派,不是托尔斯泰时期的语言。

            这本书的译者力冈是我的大学老师,当时教我们的文学选读课。现在想来,他到我们学校工作的时候,我已经上大二了,那个时候落实政策,属于最晚的一批。他自己告诉我们,俄罗斯文学他最喜欢的两种风格,一个是带有悲剧感,一个是带有抒情性。译者序言写得非常短,他提到,跟他翻译的《日瓦戈医生》相比,就深刻性来说,他认为这部作品厚重得多。在最后他写道,这部作品和《静静的顿河》是他个人最喜欢的作品。其实悲剧性和抒情性结合得最好的,在俄语文学史上有可能就是这两部作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翻译的话,我想中国的翻译家中间到目前为止没有人可以超过他。一个译者和作家一样,比较适应某一种风格。译得好的文学作品的译者往往有某些特定的对象。我想力冈能遇到这本书实际上是一个幸事。他有过被打成右派的经历,他当了那么长时间的反革命,他在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他跟一般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 一蓑烟雨 吟啸徐行 – 布衣壶宗顾景舟

    作者:长歌 发布时间:2021-04-21 14:04:28

    紫砂大师顾景舟出生于紫砂业地之一上袁村,村里几乎家家做壶,顾家亦算得是抟壶世家。偏他性喜读书,一心向学,其聪慧与努力一度赢得学校校长赞许。无奈家道日益艰难,不得不中途辍学,在奶奶的启蒙及环境的影响下,从此与壶结缘。

    顾有天赋,没有名师指点,靠着勤学、观摩与实践,初出手已是不凡。在幕后推手徐祖纯的帮助下,作为新手的他做的壶已可换到五斗米。“顾氏家人的记忆里,顾景舟少时喜欢静坐于竹笋边上,默观其生长特点,一坐即是半天。”这一段简单的意象描述,却是顾景舟一生守静自持的侧写,其身姿气节亦若竹。

    顾景舟一生坎坷颇多,做壶小有名气可养家糊口之时,又逢战乱,紫砂壶这种曾经寻常百姓的乐子,普罗大众已无力购买,生计又成问题。无奈之下他接受古董商人的邀请前往上海,名义上仍是制壶,实际是仿前辈大家如陈鸣远、邵大亨等之壶,不可留自己的印章,甚至与外界隔绝,吃饭时,饭菜由墙上的一个小木窗里递进来。顾对这段经历甚少提及,及至数十年后才将这些陈年往事一吐为快,他说,这是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但仿大家制壶,也是有制作者的创造和匠心在内。

    顾景舟制壶的功夫,不只在壶里。世人多说顾壶好用,好看,通身文气,这好用好看是壶里的功夫,据说他做壶的功具达120多件,件件亲手制成,打磨得光滑如玉,仅这些工具都被赞为艺术品。做他的学徒一开始要学的就是“善其器”。而他对紫砂的完美把控不是仅靠“手熟”。他觉得一把紫砂壶需形、神、气皆备,嘴、把、口、底、足、盖、的子,支配的方向,线条的来龙去脉,缓冲过度,明暗转折,虚实对比,都马虎不得;而一把壶由内而外的神与气,才最终成就了壶韵。为了达到完美的效果,他下了大功夫研读各类相关资料,了解紫砂的历史、传承、功用及特性,还能自配化学分子式,将“科学”与“手感”合而为一。

    而文气则是壶外的功夫。顾从小酷爱读书,虽辍学,仍坚持阅读。他将自己的居所辟出一间书房,无事时手不释卷。他的古文功底后来令许多文人大家赞服。除读书之外,顾还练字,亦是终生不间断。其字端方而有风骨,与其人极似。水墨妙于虚,书法中的虚境,也被他运用进制壶。这些壶外功夫,助他打通了“匠”与“艺”,他的壶没有匠气,他将自己认为的人生之美“素”融于壶中,成就了艺术上的难得之态。

    顾景舟作品并不算多,到后来两三年才做一把壶也是有的。皆因其不肯“滥制”,在生计最艰难的时日也不肯轻易屈服。而特殊年代里,有领导索壶帮他的儿子提前回城,也被他婉言拒绝。他的每一把壶都是心血力作,是他自己认为的值得。他身上有一种士人之气,淡名利,轻金钱,而重气节。紫砂市场上顾壶一壶难求,他的一把壶可换一套房(当然现在远不止一套房,他的壶曾拍出两千多万天价),但他从未私下做壶为自己牟利。一个艺人的精神髓质,会成为一件器物的主宰,每一把壶后面都站着一个人 —— 这也是顾壶价值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吧。

    这本传记,作者倾注的心血不可谓不多,情感自然而丰沛,但其中的人为艺术化也较明显。因而提到的顾景舟的小缺点也不多。但正是这些小缺点,反而让这位紫砂大师更加立体而真实。比如相亲时发现对方脚趾没长好,夏天穿凉鞋不美观而不愿相处,浴池里泡汤时一定要头汤,喝不惯厂里的水,一定要自带温水瓶等等。黎在对本书的书评里说,玫瑰的刺是可以原谅的,看得会心一笑。

    或许顾景舟将太多的精力情感消耗在制壶上,在现实中的情感相对淡泊。五十虚岁时才在组织介绍下娶妻。这时候的顾景舟,在岁月与经历的影响下已日渐平和,对妻子也很尊重照顾,他的学徒们对师母也敬重有加。他们一起生活了二十年。后顾妻因病赴沪医治,顾寸步不离地陪护,住不起饭店,靠朋友的帮忙在一所学校里暂栖。这一段艰难的日子在他手中化成了鹧鸪提梁壶,提款如下:“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百无聊中抟做数壶,以纪命途坎坷”。“数壶”,后来赠予了这段期间帮助他们的友人。

    顾景舟所抟之壶多光器少花器,这与他一生所认同的“素”之美相吻合。其早中期还常与书画家合作,由他们在壶上作画题字;后来则“着一字皆多余”。这位在艺术上孜孜以求的制壶人,几乎拯救了因时代变迁而造成的紫砂传承断层,成为陈鸣远、时大彬、邵大亨等大家后的紫砂第一人,用他自己的话说,“若将紫砂比作一条船,年轻时,我为它拉纤,是个卖力的纤夫;中年时为它摇橹撑篙,当是橹公;一直到晚年,才为它掌舵。回首平生,我把一生都献给了紫砂。” 顾景舟一生端方守静,自持固节,其人格成就了壶格,成就了器之大美。

    “1996年6月3日下午3时37分,顾景舟因肺功能衰竭,病逝于宜兴市人民医院,享年81岁。追悼会后,突起暴雨,与他出生时那场雨,何等相似。归来归去,都是风雨相伴。”

    全书完结,掩卷叹息。自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为这本书所耗情感之巨,令读者读时也能感受到传承与坚守的厚重。真希望此类写手工艺人的佳作能更多一些。“顾壶的壶嘴不像安放上去,像是从壶身里长出来”,神往之。

    补记:

    1. 我喜欢的作者黎戈写过这本书的书评《鹧鸪悲意,采菊心情》,在还没有公开发表前因知我也在读同一本书,便分享给了我。书评后来收录在她的《时间的果》一书中。当时读完之后甚觉自己这篇没有必要再写。实在珠玉在前。

    2. 因工作关系在某春拍会上见过一把顾壶,如下


下载点评

  • 已买(796+)
  • 章节完整(9106+)
  • 强烈推荐(756+)
  • mobi(936+)
  • 无缺页(437+)
  • 方便(1034+)
  • 好评多(339+)
  • 差评(1065+)
  • 微信读书(584+)
  • 体验满分(578+)

下载评价

  • 网友 詹***萍: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09-17 01:15:58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师***怡: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09-17 03:34:28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索***宸: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09-17 01:15:18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汪***豪: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09-17 01:18:18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石***致: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7 01:09:59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林***艳: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9-17 01:19:56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利***巧: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9-17 01:08:21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谢***灵: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9-17 01:20:27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饶***丽: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7 01:12:26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后***之: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7 01:12:20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同作者:张晓立的书籍:


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书籍:

  • 简明英汉汉英军事缩略语手册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英语同声打字教程(第2版) 阮广红,龚一凡 编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环境景观植物与设计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环境景观植物与设计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英语同声打字教程(第二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英语演讲艺术(第5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旅游法学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文化资源学:理论与案例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正版Grasshopper参数化非线性设计 Grasshopper软件教程书籍华中科技大学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教程Grasshopper参数化建模技术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同 “传记” 的书籍:

  • 考研专用高等数学辅导及习题解答(上册)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修订本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胡适澄衷学堂日记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留德十年 季羡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版保证】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民国课堂 大先生也挺逗 潘剑冰【正版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苏轼传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欧阳修传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文学纪念碑 米沃什传:全两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诗人贯穿20世纪历史,颠沛大西洋两岸的壮阔一生)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法脉不绝:沈家本先生后裔小考-以沈承熙为中心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珞珈“法”宝——韩德培传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同 “文学家” 的书籍:

  • 欧阳修传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托尔斯泰传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我们仨(布面精装珍藏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即兴记忆——克洛岱尔访谈录 国内克洛岱尔访谈录 谈论他的信仰 他的作品 他的外交生涯 中信出版社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官方正版 假一罚十【赠苏轼诗词集】诗酒趁年华苏轼传 和偶像苏轼一样做一个不被世界改变的人少年才子陈舞雩妙解苏轼生平插图珍藏版畅销书籍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 杨绛先生生前亲自审阅的个人传记 真实展现105年的传奇人生和处世智慧)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从文自传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诗酒趁年华 苏轼传(青春版苏东坡传,做一个不被世界改变的人!才子陈舞雩妙解苏轼生平,插图珍藏版,赠《苏轼诗词集》别册,附录年表)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爆破边界——杜尚访谈录 “非艺术家” 国际象棋玩家 杜尚著 精神对后代艺术创作的影响近乎无穷 中信出版社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中国现当代作家传 图本胡适传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