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下载屋 - 剑桥少儿英语考试全真试题第一级I(扫码听音频) - mobi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8-15 12:20:02

剑桥少儿英语考试全真试题第一级I(扫码听音频) mobi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剑桥少儿英语考试全真试题第一级I(扫码听音频) mobi格式下载
剑桥少儿英语考试全真试题第一级I(扫码听音频)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2132971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80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8-15 12:20:02

内容简介:

"剑桥少儿英语考试全真试题第一级I"是参加剑桥少儿英语考试考生的必备资料。考生可以针对自己报考的级别,选用相应的真题进行考前训练,从而准确把握题型考点、试卷结构和考试规则,同时发现自身知识体系的欠缺与不足,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有的放矢地备考应战。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剑桥少儿英语考试全真试题第一级I"是参加剑桥少儿英语考试考生的必备资料。考生可以针对自己报考的级别,选用相应的真题进行考前训练,从而准确把握题型考点、试卷结构和考试规则,同时发现自身知识体系的欠缺与不足,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有的放矢地备考应战。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babeldiego 发布时间:2022-03-19 22:03:41

    帮助你深刻理解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即便他的成功无法复制。

  • 作者: 加把劲骑士小可 发布时间:2014-10-22 19:14:38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0d.6639537.1997196601.4.D6kJrc&id=40571759973

    看到这个东西想起来了。不过装饰品的话没有任何意义啊。棋子这东西终究还是要放到棋盘上用才有意义

  • 作者: 丹农雪乌 发布时间:2021-08-06 15:53:50

    不过是中华书局版加上一个hk人的几个注解而已,不值得买

  • 作者: admiral 发布时间:2021-03-31 09:47:50

    不但看到一切,还以一切方式观看。

  • 作者: 皆笑愈 发布时间:2021-03-31 13:33:08

    “一切都会过去的 在所谓人世间摸爬滚打至今 我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 就只有这一句话”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我有时感到旅行是一场巨大的骗局

    作者:嘉倩 发布时间:2020-02-20 00:29:55

    上周终于读了《在路上》。说是终于,因为这本书名气大,听过很多年,以至于总有奇怪的错觉——好像读过似的。

    说说这本书的优点,为什么值得一读。首先,书名听起来文艺,但实际风格粗犷,旅途故事不空洞。其次是内容坦诚,面对偷窃和性,没有遮遮掩掩,是表里合一的洒脱和无所谓。亮点是阅读时偶尔蹦出的金句,加上翻译的流畅和专业,让人有种挖到宝藏,要去划重点和摘抄的愉悦。接着是这本书的时代象征意义,远远大过于作为文学作品的价值。最后要感谢作者,读到主人公打包三明治上路的段落,彻底打消了对于流浪的浪漫幻想。

    但是,由于事无巨细,途中遇到的人和说过的话都匆匆忙忙,没有深度交流,因此这部小说有个致命伤:没有连贯的主要情节,一切都零零散散。故事的整体和主人公的流浪一样,缺失重点,导致阅读体验不佳,既没有持续下去的好奇心,又没有看好戏的畅快感,越读到后面,越感疲惫。翻了其他已有版本的评论,事实证明,许多人没坚持读完。这里也包括我自己,实在缺乏耐心,又强迫症犯了一定要读到最后,我试过跳段落读,发现不影响,后来又跳过一整章节,依然能读下去,便翻到了最后一页。

    有意思的是,以前要是这样阅读,我往往会自责,对于原作者多年在书桌前辛辛苦苦的作品,一字一句的斟酌,这种跳读是不尊重的行为。然而面对杰克•凯鲁亚克,我完全没有羞愧。其中原因,可能是他写作这本书只用了十多天,挥手写来,英文原著据说还没分段。也可能是他那么洒脱,那么自由,对什么都不在乎,一心寻欢作乐,最后还死于饮酒过度,读者的感受,我想他没有放在心上吧。

    《在路上》所传递的理念,读过后我无法赞同,这不代表杰克•凯鲁亚克是错的,很可能是我严肃又无聊。主人公一次次出发,看似自由,可同时要问姨妈讨钱,问有钱的朋友讨钱,流浪路上,趁着凌晨加油站员工在睡觉去偷油,这一点,让人并未感到他有多自由。再说到自由,主人公追寻的又并非流浪带来的自由,确切说是感官上的寻欢作乐,比如酒精,比如性,使得“横穿美国”这件事好像一个陷阱,让他一次次掉入欲望的空洞中。

    因为这本书,我对旅行有了一些极端的认知——我有时感到旅行是一场巨大的骗局。想到如今那些供圆梦的地方,普罗旺斯的花海,圣托里尼的小屋,土耳其的热气球,游客像在流水线上,批量进入,又批量离开,留下垃圾和钞票。至于号称旅行给自己带来巨大改变的一部分人,确切说是好看的拍照带来了关注度,从而获得名利,旅行更像是门槛低的形象设计渠道。回头审视《在路上》的主人公,也是个在骗局中的人。因为“横穿美国”的诱惑,以流浪之名旅行,一次又一次地出发。

    不过,当我意识到自己的某个认知太刻薄,我往往对这个想法不太自信。仔细想想关于旅行的意义,亲眼所见的风景,闻到的气味,听到的声音,去过了,发现骗局一场,这也是种收获。况且旅行不仅一种形式,飞机火车货车,还可以是家门口的一圈散步。也没有规定一定要去别的城市,可以是从写字楼换个环境,回归校园,有一段全新的经历,同样算是旅行。

    在这个大框架下,旅行的意义那么迷人,是因为我们的人生就是旅行本身。一道道新奇的风景,一段段能够写下来的琐碎经历,一次次美妙的震撼觉醒。意识到这些,大概我接近了《在路上》激励人心的那一部分精神吧。

    合上书,写下些阅读后的小感悟:

    - 每一段新的经历都是旅途

    - 出发的时候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看世界,不然会掉入旅行的空洞中

    - 自由是有所承担,有所付出后,得到了相对应的奖励,路越走越宽,选择越来越多。因此,自由一定程度上是负重前行的,并不轻松

    - 负重前行,内心自由,这是可能同时存在的一种平衡

    2020年2月21日

  • 《信息时报》朱晓剑

    作者:芊芊 发布时间:2012-08-15 12:25:34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有“音乐神童”之称。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但在现实生活中的莫扎特和他所创作的音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我这个不算真正的乐迷眼里,有着更多的传奇和故事可以述说,但在乐评人大卫•凯恩斯看来,莫扎特再神奇,也不过是一个“人”,并不是只能仰望的天才。在他的《莫扎特和他的歌剧》中,我读到了一个不同的莫扎特。

    作为《星期日泰晤士报》和《旁观者》的首席乐评大卫•凯恩斯可不是浪得虚名的,他对音乐的理解超乎常人,即便是对莫扎特的两次书写,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与》好像是歌剧的前奏,而这本《莫扎特和他的歌剧》是为纪念作曲家诞辰250周年而作,它通过透视莫扎特的几部最伟大的作品——歌剧,来重述作曲家的一生。事实上,凯恩斯对莫扎特的认识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完成了第一本书之后,他对莫扎特的创新进程进行了新的洞悉,使本书超越了传统的传记,它帮助我们理解在那个时代莫扎特音乐的革命性,以及其至今的非同凡响性,在这一点上,凯恩斯看似在叙述那莫扎特的故事,却从中洞见了这位作曲家些许创作的秘密。

    对于一本传记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夸大故事的传奇性,而是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深处,让故事还原到历史的现场当中去,如此,或许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传记所提供的意义。在这本书中,凯恩斯追溯了莫扎特早年作为一个音乐神童的生活,展示了这位天才的成长历程,再现了他非比寻常的童年以及日渐成熟、原创性日渐增强的创作。他没有细究许多围绕着莫扎特的神话,没有把他写成传说中的样子,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本来就不同时具备令人崇敬的艺术家和小丑的特质;相反,与其像过去那样把他描述成“神”,倒不如说他是一个“人”。

    尽管在研究者看来,莫扎特的音乐与其他同时代作曲家的音乐存在着许多体裁上的关联,但这丝毫无损于他的卓越,毕竟历史情境是一回事,才能是另一回事。因此,在歌剧的引领下,作者追随着莫扎特音乐风格的稳步发展,从他刚成年时写的《伊多梅纽斯》入笔——这部应邀为1781年的慕尼黑狂欢节而作的歌剧,在凯恩斯看来,这是莫扎特所有歌剧中最浪漫、最具前瞻性的作品;同时,经过三部与罗伦佐•达•蓬特合作、全面展示其高超技巧的喜剧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乔万尼》、《女人心》;最后到《魔笛》,这一莫扎特职业生涯中最大、最富综合意义的成功。莫扎特的歌剧与其器乐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书中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而这,正如凯恩斯所言,对莫扎特歌剧的熟悉程度能改变我们对其整个艺术的认识:“我们看到,他的创作方式完完全全是戏剧家式的。在他手里,钢琴协奏曲成为一种戏剧形式;伟大的弦乐四重奏和五重奏,不只是完美的模本,更是人性的档案。”

    即便如此,对莫扎特和他的歌剧所进行的研究还是存在着些许误读的可能。因为我们拿今天的观点去看他的歌剧,可能并不是莫扎特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与其说是时代造成的困惑,不如说是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的理解力并没有超越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在这个意义上,《莫扎特和他的歌剧》对莫扎特歌剧天才极富智慧、明了易懂的赏析,丰富了我们对音乐的经验以及对莫扎特生平的了解之外,还在提醒我们,莫扎特之于歌剧是音乐的创新,就如同莎士比亚意义,莫扎特仍然在不断地生长——他的音乐是一个无限拓展的空间。

  • 很简单的谈谈《战争与和平》——我所读到的和所能读到的

    作者:Alexayi 发布时间:2012-07-19 00:04:01

    花了将近三个星期断断续续读完了这部“史诗般”的巨著,也不过浅尝辄止而已。一直以来大概所谓“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毒太深,因而很难进入托尔斯泰乍一看起来异常琐碎、微弱、大体平淡、甚至无意义的细枝末节。深入分析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两座高峰的对视远超越我智识所及范围;在此便只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能读到和读完这部作品实是一件幸事。

    也许没有任何人能脱离“叙事”这个主题来谈托尔斯泰。他寥寥几笔就可以把娜塔莎眼神中凝结的生命力的热情感染到每一个罗斯托夫家庭客人的微笑和哀伤里,嵌入到安德烈和皮埃尔对人生意义的“想往”(而不是“拷问”)中,传达到读者心里,成为几代人最钟情的人物之一。托尔斯泰不需要揭露病态狰狞的面容下预示怎样的未来——譬如梅诗金轻轻的断言娜斯塔霞必丧命于罗果仁之手——他笔下的人物更不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气质特征来判断其真实性与深刻性。在许多值得陀思妥耶夫斯基下手的地方(例如安德烈公爵夫人遗容上那显现的“唉您为什么这样对待我呀,”例如玛丽亚公爵小姐期待父亲早日去世,例如娜塔莎如何可以从忧伤中重新站立起来)都不是托氏试图关注的地方。但这类忽略并没有让人感到不安,这是另一种真实;这种真实由人类生活的本能,由对生活最坦白、最亲切(甚至最厌恶)的感觉,由对任何时刻在脑海里刚发芽却又立刻被身旁人的话语打断的思绪所组成。借此,玛丽亚公爵小姐同尼古拉结为夫妇,只是经由“他们默默对望了几秒钟,于是那遥远而不可能的事,顿时变得接近、可能、甚至无法避免了…”托尔斯泰并不需要叙述这种“无可避免”包含什么样的“内涵”。它不存在内涵,而只是生活无比明澈的真理可以不言自明的东西。

    从这个层面来看,《战争与和平》涵盖的广度,正如陀老的深度一样,给人强烈震撼和疑惑。两者的轮廓和细微之处无不体现对立。我无法从诸多对立中挑出根本性的碰撞或文学原型,但我逐渐觉得他们代表人类生活无法避免的两个维度。我很愿意用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对立来释义(虽然我相信这种比较在许多方面来看是浅薄和误解的):陀氏与贝多芬都体现了人类生存本质里的一种焦灼感,那在无尽的绝望、苦难、罪恶和深渊的恐惧里燃烧着让人时刻禀临痛感的东西;它们赋予人的生存以深沉和厚重。在这深渊里思索和挣扎所得到的幸福,便异常可贵,像光一样纯洁、动人、纯粹,宛如某种幸福的倦意,却又在深处闪烁希望的“柔和的魅力”。而莫札特——我长时间对他产生了误解——他的音乐毫无“浅薄和缺乏深度”,也并非只流于表面(这些词汇通常是理论家们对托尔斯泰说教和哲学议论的指责);莫扎特的曲子无论快乐或是忧伤,都如天之澄明;它不需要你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和心境达到心有戚戚,不是某种将你带入深渊的必经之路;它本身代表光明里最朴实,最易于体会、却从未被如此简练表达的高尚。听莫扎特和托尔斯泰,就像是面对嬉笑人群沾满沙滩的海边,当把镜头推进到每一个个体时,人物的一颦一笑,与周围人的打闹,看似嘈杂,琐碎,不值一提,不成一体,但却凭借艺术家的刻画,与大海,与甚至招人烦扰的烈日融合在一起。读罢托尔斯泰,我会挖掘那常常受忽视的东西里有太多的变化莫测,那通常被我唾弃的、却又不断在指导人类生活(或者说生活中无法摆脱的桎锆)的联系和“锁链”其实富有重大意义。从这点上我隐约察觉,也许《战争与和平》会因为岁月的积淀而对一个人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贝多芬——他们就像深夜里的大海。那儿有远方此起彼伏的山峦和伫立的灯塔,有守夜人静坐在海边聆听深夜里的海声;一切都是幽暗的,沉睡的,甚至停滞的,但绝不死寂。没人知道、没人关注守夜者在做什么;只有他们自己清楚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获得灵魂的坦然,并且视守夜为一生崇高的意义。

    人物命运大概是任何一部小说被挖掘的主要部分。有太多值得探讨的话题:安德烈的死,玛丽亚的转变,尼古拉的成熟,皮埃尔时时刻刻的探索,娜塔莎在每一个场景的勾勒以及她嬗变下那颗需要被了解的心,彼嘉在战场上的死。把个体人物分离出来的分析是有意义的、值得的、并且已经被许多敏感、冷静的读者分析的十分透彻。相信也没有人会否认,个体的命运无法脱离一切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一切关系在十余年来的兴衰。据说托尔斯泰本人在写作之前并无法预测故事的终点和人物的结局:他在叙述的过程中通过天才的感知慢慢把几个家族的命运揭示给自己并娓娓道来,同时尽最大努力(或毫不费力的)让个体挣脱作者语言和思想的干涉而获得独立的声音(即“现实主义”的一大特点吧)。最让人感慨的,是在故事的结尾,娜塔莎、皮埃尔、尼古拉、玛丽亚,连同家里的其他人又像开头一样聚集在一起,却并非流于喧嚣、浮夸、嘈杂,而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很难说这种心灵的平静就意味着幸福——这平静里有让人失落的哀伤和非此即彼的遗憾,有人们自由选择却仍旧出于必然的支配力量,但无论如何,这平静或许是最接近幸福的东西(从这点来看,托尔斯泰不失为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

    也许以上这些特征已经足以宣称《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伟大的小说。然而,至此仍未涉及作品中又一个宏大的命题:托尔斯泰的历史观。据说曾有法文版将该书的叙事部分与对历史的议论部分拆开来分别出售,乍一看没过多不妥,但仔细想来倒是破坏了理解这位巨人的途径。托在小说中夹杂哲学议论的行为,以及他论及的内容本身,自发表以来备受攻击和批判。伯林著名的“狐狸与刺猬”一说似乎很好总结了托尔斯泰史观所遭受的冷遇与评价,并且在行文背后挖掘和重塑托尔斯泰这位作者本身的思想历程和悲剧命运。伯林一文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引导作为读者的我细心勘察托尔斯泰的叙事天赋与他的历史观、他毕生追寻的意义之间存在的容易被人忽视的关系:这关系的本质,在伯林的眼里,是矛盾和两难。简单来看即所谓“欲做刺猬而不成的狐狸”:“他的天才,就在于善能体悟每一事物本身独具的特性,亦即那种使一对象独特分别于他物,但似乎难以言喻的个别性质。然而他又渴望有一普遍的解释原则,也就是说,在显然多样、彼此排斥,但构成世界内容的点滴碎片里,他渴望察出其相近之处、共同起源、单一目的或者统一性。”围绕着这个纲领,伯林展开了一系列对托尔斯泰的洞察,包括其攻击性的力量,其通过消除非真理的东西达到真理的性格,以及其俄狄浦斯式的悲剧命运。可以说,托尔斯泰的史观里存在着某个复杂的多的个体;这个体不仅仅是战争与和平的作者,而更是某个时代中思想碰撞所诞生的杰出产物;他本身有历史感,本身值得读者借由阅读卢梭、司汤达、狄根斯、迈斯特,借由他在现实生命中的身体力行来深深的感受。在这个时刻,我才突然发觉,其实我所看到的战争与和平,才只是门缝里的一道光。这令人感激和兴奋,因为即使门的后面仍旧一片黑暗,我也将努力走的近一些。

  • 翻译上的几个问题

    作者:之乙 发布时间:2023-09-28 16:21:31

    书名译得不准确!

    一开始看到书名中的破折号就觉得怪怪的,一看英文原书名,原来是用冒号的,译者却把冒号改译成破折号,究竟是什么用意呢?为什么不依样画葫芦地直译为《弗雷格:语言哲学》呢?为什么非要别出心裁地改译为破折号呢?难道译者认为破折号与冒号具有相同的意思吗?

    事实上破折号与冒号是不一样的!冒号表示对前面的主词作出具体的解释,起限定的作用。我们可以说:“伟大的国家:中国”,这个表述的意思是用中国作为一个例子来解释伟大的国家,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但伟大的国家不是只有中国,还有别的国家也是伟大的国家,中国只是伟大的国家之一。如果以此作书名,就表示这本书是讨论伟大的国家的,但以中国作为例子,从中国的角度去讲什么样的国家是伟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的。破折号是表示对前面的主词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因为怕有些人对前面的主词意思不太清楚。因此,我们不能说:“伟大的国家——中国”,这个表达式就把伟大的国家与中国等同起来了,以为只有中国才是伟大的国家,这当然是不对的!不过,我们可以说:“伟大的祖国——中国”,一个人只有一个祖国,当一个中国人说到伟大的祖国时,就是指中国,中国与伟大的祖国是相等同的。这个表达式就是用破折号后面的词对前面的词作出了具体的清楚明白的解释。

    还有例子:我们可以说:《孔乙己》的作者——鲁迅,但不能说:《孔乙己》的作者:鲁迅。可以说:伟大的作家:鲁迅。

    语法书上说,破折号的这种用法相当于括号,也就是说,可以用括号替换。例如《孔乙己》的作者——鲁迅,可以替换成:《孔乙己》的作者(鲁迅),其意思是相同的。

    弗雷格当然不能与语言哲学相等同。所以绝对不能说:“弗雷格——语言哲学”。英文原书名的意思,作者自己在第一版序中就已经表明了:“本书是关于弗雷格两卷本著作的第一卷,处理他的语言哲学。第二卷将处理他的数学哲学。”所以,“弗雷格:语言哲学“这个表达式的意思是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或者方面去讨论弗雷格这个人的,而”弗雷格:数学哲学“这个表达式则是从数学哲学的角度或方面去讨论弗雷格的。

    在导论的一个译者脚注中,译者把第二卷同样译为《弗雷格——数学哲学》(Frege: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39页)。这当然同样是错误的。

    王路先生在《分析哲学的起源》的译者序里提到本书时则译为《弗雷格的语言哲学》。这个译法也是不准确的!表达式“弗雷格的语言哲学”的主词是“语言哲学”,“弗雷格”是修饰“语言哲学”的。如果用这个表达式作书名的话,其意思是这本书讨论语言哲学的,但限于弗雷格的语言哲学。而表达式“弗雷格:语言哲学”主词是“弗雷格”,“语言哲学”是限定“弗雷格”的。用这个表达式作书名的话,其意思是本书讨论弗雷格这个人的,但限于从语言哲学的角度。

    国外用这种格式作书名比较常见。例如马赫的名著德文名叫:Die Mechanik in Ihrer entwicklung Historisch-Kritisch Dargestellt。英文就译成:The Science of Mechanics:A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Account of its Development。现商务中译本为: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历史概论,就是不准确的。请参见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792085/

    国内很少有人在书名中使用冒号。不过,古代汉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代汉语的标点符号本来就是学西方的。

    国内搞语言哲学的人不注重语言(包括标点符号)的细微差别实在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这些人看来并没有把握从而学会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的分析精神!

    语调还是语气?

    49-50页:弗雷格区分了句子或表达式意义的两个要素,一个称为“涵义(Sinn)”,另一个可以称为“语调”(弗雷格本人用“文饰(Beleuchtung)”和“风格(Färbung)”这两个词来称呼后者)。他这样解释这个区别:涵义中只包括与确定句子真假有关的要素,而其意义中不影响真假的任何特征,则都属于语调。同样,表达式中只与包含它的句子之真假相关的东西属于涵义,而其意义中没有这种相关性的任何要素,都属于语调。 这个区别对于当代哲学家来说极其熟悉。用“但是(but)”来替换“并且(and)”会改变句子的意义,但不能把真句子变成假句子,也不会把假句子变成真句子。用“乌龟”来替换“王八”也是这样。因此,“但是”与“并且”,以及“乌龟”与“王八”之间在意义上的区别就属于语调而非涵义。这里出问题的不是涵义这个概念,而是语调。语言在本质上应当是这样的:它允许构造具有确定真值条件的句子,并且这些句子可以在断定中使用,也就是说,句子被理解为受制于这样的约定,说话者的目的在于只说那些真值条件得到满足的句子。即便当句子以不同方式使用,例如以祈使句的方式使用时,这种语言学实践也显然要求,句子应当描述当命令得到服从时所实现的那个事态,以使我们知道在何种条件下该事态得到实现。一时还不清楚,一个断定除了不为真,还能在何种意义上是不正确的;也不清楚,除了实际上对情况如何做出陈述,我们还能如何利用所说的东西来进行传达。更不清楚的是,句子或表达式的语调是不是意义中除了涵义之外的唯一特征,换言之,是不是基于同一个特征,才让我们得以区分“但是”和“并且”,以及“王八”与“乌龟”。

    在语法上,语调是指说话的腔调,就是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例如汉语有四声,英语有升调和降调。这里译成“语调”的英文是tone,德文是Ton,当用于音乐时,指音调,音色,用于语音学时,确实指语调,声调,用于绘画时,指色调,光度。用于语义学时,则是指腔调,语气,口气。《新英汉词典》上有例句:speak in a commanding ton用命令的口吻说;take a high tone口气傲慢;reiterate in most emphatic tones十分强调地重申;The letter had a friendly tone.这封信语气友好。read with a tone装腔作势地念。 显然,这里不应该译成“语调”,而应该译成“语气”。 语气是指:1,说话的口气:听他的语气,这事大概有点不妙。2,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分别的语法范畴。口气:1,说话的气势:他的口气真不小。2,言外之意;口风:听他的口气,好象对这件事感到为难。3,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严肃的口气;诙谐的口气;埋怨的口气。 英语语法书上有陈述语气(the indicative mood);祈使语气(the imperative mood);虚拟语气(the subjunctive mood)。 英文语法书用mood,德文则直接用拉丁文Modus表示。

    这一段有一个译者注:达米特原来使用的词是“dog”和“cur”,分别是“狗”和“贱狗”之意。但这个差别在汉语中并不体现为语调之别。汉语中合适的例子显然是“乌龟”和“王八”,故以此意译。

    确实,在我们国家,把人比作狗是含有恶意的,所以不管比作什么狗,在语气上都没有差别!但在西方,说别人是狗不一定念有轻视的意义。词典上的例子有:a lazy dog懒家伙,懒骨头; a luck dog 幸运儿;a dead dog 废料,没用的东西;a dirty dog 下流坯;a gay dog快活人儿; a dumb dog(尤指在辩论等时)沉默不语的人。 dog本身基本上是中性的,褒贬的含义取决于前面用什么形容词。 而cur英语上本义是指杂种狗,劣种狗,野狗,转义是指坏种,卑劣可鄙的人,卑怯的家伙。那就只有贬义了,所以dog与cur语气上有差别。 译者换成“乌龟”与“王八”,查词典,乌龟俗称王八,转义都是讥称妻子有外遇的人,语气上并没什么差别!象“父亲”与“爸爸”只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别,语气上也没差别。“杜鹃花”与“映山红”,我们方言叫“柴爿花”,语气上都没差别,只是不同的名称而已。 更恰当的例子如:“美国人”与“美国佬”,“佬”在中文里念有轻视的意义。还有“老头”与“老大爷”;“老太婆”,“老婆子”与“老大娘”,“老太太”;“老人”与“老人家”;“你”与“您”等等。

    弗雷格自己用Beleuchtung和Färbung表示语气,前一个德文词意思是光线,灯光照明,转义表示说明,阐明的意思。后一个德文词意思是染色,印染,着色,用色,色彩,色泽,斑斓,转义表示色彩,倾向的意思。用于表示语气显然是借用。

    151页:弗雷格用“文饰(lighting)”或“风格(colouring)”来指我这里所说的“语调”,但这在英语里是一种不太自然的比喻,我们还是坚持用“语调”这个词。

    查词典,lighting的意思是照明,照明设备,舞台灯光;点火,发火;(画中的)明暗分布。colouring的意思是着色(法),彩色颜料,染料;色彩,色调;(脸上的)血色;外观,外貌,伪装;渲染,特色,(某种)倾向,色彩。 弗雷格借用来表示语气,显然是利用绘画中的明暗差别和色调的差别来表示语言中的语气的差别。

    151-2页:属于词或表达式涵义的,是其意义中与包含它的句子的真值相关的那些特征,意义中不具有这种相关性的特征则归于词或表达式的语调。因此,“死亡”与“逝世”这两个词在涵义上没有区别,用其中一个替换另外一个不会改变句子的真值,也不会使句子失去意义;而若说它们在意义上终究有区别,那么区别就在于语调。另外一个有名的例子是弗雷格在《概念文字》中给出的,这就是“并且(and)”和“但是(but)”这两个连词之间在意义上的区别。用其中任何一个来替换另外一个,都不会改变所说内容的真假。(在某些情况下,例如“除了他以外的所有人(all but he)”、“夫妇俩(husband and wife)”、“腌肉和(and)鸡蛋”,这样做会使表达式失去意义,不过在这些词连接整个从句的时候则不会。)

    是不是说错了?

    60页:“somebody”和“something”在英语中有单数和复数两种用法,而在理解为存在量词时,这个区别消失了。本书中出现了在日常语言中使用这些词来表示量词自大量例子,这些例子在语法上仍然需要区分单复数。在译文中有时使用单数“某人”、“某物”等,有时也使用复数,如“有些人”、“有些东西”等,这些都是量词的例子。——译者

    查了语法书和词典,只有单数用法,并没有复数用法!somebody作名词用时可以有复数somebodies,但是意思不是有些人,而是重要人物,大人物。而something根本就没有复数形式somethings!

    句子疑问?

    444页:那些要用“是”或“否”来回答的疑问句,即弗雷格所说的“句子疑问(sentential question)”。这一点有些被印欧语系的一种怪异之处所掩盖。人们会预期,支配句子疑问的约定应当是,在相应断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为真时回答“是”,而在那个思想为假时回答“否”。但在我们的语言〔英语〕中,否定式问题与析取式问题对这个规则来说是例外。如果我问,“他没有在家吗?”回答“否”就意味着他没有在家,而不是他在家;如果我问,“他在英格兰还是在美国?”要是用回答“是”来说他要么在英格兰,要么在美国,则是滑稽的。

    一开始在别的地方看到“句子疑问”,没有注明英语原文,还以为是印刷错误,正确的应该是说“疑问句子”!看这里的英文原词和出现的上下文的意思,知道又是一个粗心大意的翻译错误,而不是印刷错误!查词典就可以知道了,question 有疑问句的意思,所以这里的“句子疑问”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句子疑问句”,“否定式问题”的准确翻译应该是“否定式疑问句”,“析取式问题”的准确翻译应该是“析取式疑问句”。在同一页上出现“断定句、祈使句、句子疑问句以及祈愿句”的排列,在这样并排说时,译者知道应该说“句子疑问句”,不能说“句子疑问”!但在别处,他就很随意地说“句子疑问”了!

    这两个表达式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吧?看来译者对词语意义的差别一点也不敏感,可他自己的名字恰恰叫“敏”!事实也许是,这是他父母亲对他的期望,因为他的本性不够敏?

    有个同事是个慢性子,他父母亲特意给他起名字叫“立火”!

    但是对词语的意义差别不够敏感的人适合于搞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吗?

    勘误:

    213页: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曼”是音译,“大帝”是意译,意思一样!所以要么说“查理曼”,要么说“查理大帝”,英语是“Charles the Great”。商务印书馆的《英华大词典》也译成“查理曼大帝”!

    236:以及情况任何一种以一个人名或地名命名另一个人或地方的情况,事情都同样如此。前面的“情况”多余!

    318:《算术记住》应为《算术基础》;晨星(the Evening Star)应为暮星。

    319注1:《弗雷格译稿》(Freges nachgelassene Schriften)应为《弗雷格遗稿》;但没有提到发表与同一年的“论概念与对象”。“与”应为“于”;蒙斯特(Munster)应为明斯特;《科学哲学系列》(Vierteljahrsschrift fur wissenschaftliche Philosophie)应为《科学哲学季刊》。

    273页:当我们领会了简单函数表达式的用法,按照这种用法可以用简单专名构成复合专名,我们也就具备了关于特定函项的观念。 如果真的领会了函数表达式的工作机制,那么我们就完全明白函项与对象之间的区别。 把一个数当作特定函项以另外一个数作为主目时的值。 能够用来指称函项的唯一一种表达式,就是函数表达式。

    从以上的翻译来看,译者对于“函项”与“函数”的区别还是稀里糊涂的!数学是研究数的,所以叫“函数”,但逻辑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不是研究数的,而是研究词语的,所以叫“函项”。 在我们中文里,这两个词语的意义是不一样的,“项”的意义比“数”的意义要宽泛,数当然也是一个项,但项不等于数。所以“函项”可以包括“函数”,但“函数”不能包括“函项”。 在西方,不管是英文,还是德文,并没有这个区别,英文都是function;德文都是Funktion。

    367页上有一个译者注:“函数”与“函项”都是“function”一词的汉译。译文中一般用“函项”这个词。但有时也使用“函数”,例如“函数表达式”,这既是为了满足语感,又是为了照顾到通常的,特别是在数学中的说法。

    从这个译注中,可以知道,译者对为什么有这两个译法的理由确实是不太清楚的!可以找到的更明确的证据是以下的译文很混乱,例如369页:我们需要的只是理解如何对数运用函项这个概念。370页:我们可以利用把函项运用于不同数所产生的结果,来解释函项的性质,例如连续性。

    302页:是完全顺理成章的(trivial),意思刚好译反了,根据上下文,应译为“是完全不重要的”。“顺理成章”的意思是形容写文章或做事情条理清楚。查词典,trivial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思!

    309页:存在某种着充当谓词的客观关联物的实体。应为:存在着某种充当谓词的客观关联物的实体。

    310页:复合思想(Gedankengefuge),这个德文的意思是思想结构。

    311页:关于涵义与指称的评论(Ausfuhrungen uber Sinn und Bedeutung)应为:对涵义和指称的详细解释。

    321页:某些(个)东西(something)应为:某个东西,没有某些东西的意思!

    327页注1:“是哲学家这样一回事”是英语“a thing as being a philosopher”的汉译形式。要把谓词转换成名词短语、而这个名词短语可以不理解为摹状词,在英语中有可用的语法手段,但这种手段在汉语中很难自然地加以应用。这里的区分常常是以语义的形式出现的。这样的译法属于不得已而为之。——译者 “是哲学家这样一回事”应为“有是哲学家这样一回事”,顿号应为逗号。译者已经很准确地用汉语译出来了,汉语的意思也很好理解,这个译法无论是语法形式上,还是语义上,都完全与英语相对等。这里说“有是哲学家这样一回事”是一个名词短语,是对的,可328页以下正文却说:“有是哲学家这一回事”这个句子,那就不对了。这不能说是一个句子,不知道是原文如此,还是译错了?

    50页:这个信条要么是贫乏的(truistic),要么是荒谬的。truistic应译为:不言而喻的,自明的,平凡的,陈词滥调的,老生常谈的。陈词滥调,老生常谈,不言而喻的话,自明之理等等可以说缺乏新意,因为这些意思大家都是知道的,但不能说缺乏内容,说它是贫乏的!

    330页:非贫乏性(non-trivialty)英语拼写错误,应为non-triviality,其意思是:不平凡,不寻常。

    346页:重认陈述(recognition statements),应译为:识别陈述。这是一个典型的望文生义的翻译,re:重新,重复;cognition:认识。

    349页:无论是在严格的意义上的,还是弗雷格的延伸了的意义上专名。“专名”前漏了一个“的”字。

    359页:我并没有想着我从未听说过的某个非洲酋长。应为:我并没有想到我从未听说过的某个非洲酋长。

    381页:也可以设想从紫蓝到到绿蓝颜色连续渐变的表面。多一个“到”字。

  • 心中美好的起源

    作者:icer 发布时间:2017-05-16 00:25:40

    生女儿那一年看到的《日安四季》,那个时候像这样写四时风物的书并没有如今这么多。《日安四季》带给我的是读后深深的满足,满足于平常普通日子里的美和细腻。我幻想着自己也能这么过日子,从此对食对花展开了浓厚的兴趣,照着书里的食谱煲甜汤酿葡萄酒。原本在图书馆角落里的这本书被我一借再借三借四借,直到有一天它再也不见了,而我无论如何都没有买到过这本书。后来慢慢喜欢上的书、日剧都有着与《日安四季》相同的味道。有一天在网上偶遇到了蓝手礼,真的是激动,立马发了邮件给龙竞,那也是好几年前的事啦,看到过美丽的小满,为她们家的狗狗掉眼泪,而公众号里的文字总是淡淡的。今年女儿10岁,终于等到了新版,此刻的心情却好复杂,我依旧深深怀恋旧版的《日安四季》,岁月看似遥遥无期,转眼呼啸而过,好在我终于知道了自己的最爱,心里永远都长留着这些美。这一切的起源,应该都要谢谢龙竞。


下载点评

  • 图文清晰(636+)
  • 愉快的找书体验(958+)
  • 不亏(794+)
  • 排版满分(1056+)
  • 一星好评(1066+)
  • 博大精深(4109+)
  • 速度快(788+)
  • 书籍完整(738+)
  • 推荐购买(656+)

下载评价

  • 网友 陈***秋: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9-17 00:52:26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方***旋: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09-17 00:57:48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养***秋: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09-17 00:55:04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仰***兰: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9-17 00:59:26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菱***兰: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9-17 00:59:36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相***儿: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7 01:50:19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訾***雰: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09-17 00:54:58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隗***杉: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09-17 00:54:08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益***琴: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9-17 00:52:46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