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下载屋 - 2010司法考试速记通 - mobi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8-10 06:00:01

2010司法考试速记通 mobi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2010司法考试速记通 mobi格式下载
2010司法考试速记通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9316269
  • 作者:陈姗 
  •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12
  • 页数:425
  • 价格:59.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8-10 06:00:01

内容简介:

司法考试最大的困难,在于记忆,考的最多的也是记忆,特别是精确记忆。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记住?《2010司法考试速记通:高频考点、难点精确记忆技巧1200例》给你答案,助你一臂之力!《2010司法考试速记通:高频考点、难点精确记忆技巧1200例》编录历年司法考试中重复出现频率高达80%以上的考点,帮助广大考生节省复习时间,直击高频考点;为了缩减记忆量,标注关键词,做记忆口诀,使记忆准确、持久。

书中还运用了逻辑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记忆方法,旨在使抽象、枯燥、生硬的法条,变得简单化、图形化、口诀化、形象化,同时运用比较、数字记忆术,把考点由点连成线,然后串成面,搭建知识框架,让你轻松、快速、准确的记住考点。在复习司法考试的过程中,注意运用好的记忆方法是一个绝对的捷径,《2010司法考试速记通:高频考点、难点精确记忆技巧1200例》将为你通过司法考试打下走向成功的阶梯。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司法考试最大的困难,在于记忆,考的最多的也是记忆,特别是精确记忆。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记住?《2010司法考试速记通:高频考点、难点精确记忆技巧1200例》给你答案,助你一臂之力!《2010司法考试速记通:高频考点、难点精确记忆技巧1200例》编录历年司法考试中重复出现频率高达80%以上的考点,帮助广大考生节省复习时间,直击高频考点;为了缩减记忆量,标注关键词,做记忆口诀,使记忆准确、持久。

书中还运用了逻辑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记忆方法,旨在使抽象、枯燥、生硬的法条,变得简单化、图形化、口诀化、形象化,同时运用比较、数字记忆术,把考点由点连成线,然后串成面,搭建知识框架,让你轻松、快速、准确的记住考点。在复习司法考试的过程中,注意运用好的记忆方法是一个绝对的捷径,《2010司法考试速记通:高频考点、难点精确记忆技巧1200例》将为你通过司法考试打下走向成功的阶梯。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伊卡洛斯 发布时间:2015-03-13 22:49:50

    终身雇佣已经结束了,但有价值的关系应该持续下去。

  • 作者: 仓买小店员飞龙 发布时间:2019-06-25 21:11:53

    从3月开始,整整4个月。

    连带网课一起,学完

  • 作者: 假想敌 发布时间:2022-04-04 22:38:38

    给了我力量

  • 作者: 喵小粒 发布时间:2016-12-20 12:58:46

    至少在我手忙脚乱的时候可以先看书冷静一下

  • 作者: 恶童 发布时间:2022-08-25 21:54:22

    作为精神分析哲学的一部分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书评人俱乐部】搭好语言这座桥梁

    作者:清月出岭光入扉 发布时间:2016-05-30 17:55:03

    搭好语言这座桥梁

                   ----浅析《缤纷的生命》中的翻译问题

    在收到《缤纷的生命》一书前,我曾出于好奇跑去亚马逊网站上看了一眼该书原著The Diversity of Life的评价,发现好评如潮。因此,我对即将到手的《缤纷的生命》自然多了一重期待。

    到手后,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与插画自是惊艳到了我,精美而令人爱不释手,以至于我一拿到书便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起来。然而我逐渐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比我预想的更加晦涩难懂。我越往后读,越感觉吃力。撇开当中知识颇为陌生的客观因素,我忽然意识到,这本译著当中的语言存在不少问题,有时候甚至严重地阻碍了我的阅读理解。

    考虑到其它书评或许都会侧重于评析这本书的深刻内容或者深远意义,我希望借本篇书评浅析这本译作当中普遍存在的翻译问题。以下内容或许有些咬文嚼字,但我无意冒犯,只想指出一些自己认为有待商榷的语句。

    <一> 模糊的翻译

    这里的“模糊”一词代表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错误的翻译;

    二、意思令人费解的翻译;

    三、存在过度发挥与联想的翻译。

    试举例如下:

    1. “根本原因出在物种的定义上。物种之定义为:可生殖的独立族群或数个族群体,是于进化的某阶段情状下与他物种分开,并且成为一个更独特的个体,因此每个个体并非是像许多相同单元群中的一个单元。”(P69)

    原文:“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each species defined as a reproductively isolated population or set of population is in some stage or other of evolution that makes it different from all other species. It is moreover a unique individual, not merely one unit in a class of identical units such as a hydrogen atom or a molecule of benzene. ”

    这句译文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是于进化的某阶段情状下与他物种分开”这句话的意思令人费解。第二,“such as a hydrogen atom or a molecule of benzene”的意思没有被翻译出来。第三,从总体而言,整个译句的意思和原文想要表达的存在出入。

    试译:根本原因在于每一个被定义为可繁殖的独立族群或数个族群体的物种都处在进化的某一阶段,这就使得该物种和其它物种区分开来。物种并不像一个氢原子或者苯分子一样仅仅是许多相同单元群众的一个单元,物种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2. “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是,唯一一种被已开发国家广泛使用的作物----澳洲坚果,澳洲居民已不知道这作物原产于澳洲。很不幸,欧洲文明不断入侵,许多原住居民的知识逐渐在消失,并且残存的热带国家中尚无文字的原住民文化,正日渐衰退与消失,我们将永远失去那些真正的科学知识。”(P67)

    原文如下:“It is a remarkable fact that the only crop used widely by developed countries not already known to native people is the macadama nut, which originated in Australia. Unfortunately, much of the indigenous knowledge is being lost as European culture continues to intrude and the last preliterate native cultures in tropical countries weaken and disappear. We are losing irretrievably what is in a real sense scientific knowledge.”

    这句译文和原文出入不小:第一,“developed countries”是否应当译为“发达国家”,而非“已开发国家”?第二,“已不知道”似乎属于过度翻译。第三,文中的第二句断句太多,并且不够通顺。

    试译: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唯一被发达国家广泛使用的作物中,源自澳大利亚的澳洲坚果竟然不为本土人所知。很不幸,随着欧洲文明的继续入侵以及热带国家仅存的无文字本土文化的衰退与消失,许多当地的知识逐渐在消失。我们将不可挽回地失去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知识。

    3. 劳普曾说:“如果这些估计合理、无误,全球的生物(至少是较高等的物种)遭到一次极大的清除,几乎全部毁灭。”(P48)

    Raup has remarked that "if these estimates are reasonably accurate, global biology (for higher organisms at least) had an extremely close brush with total destruction."

    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存在两个问题。第一,“遭到一次”和“had”的意思不对等,没有标明这个行为曾经发生过,用“曾遭到过/遭受过”恒伟贴切。第二,“a brush with”的意思是“(和不愉快之事等的)小接触,遭遇”,文中将其译为“清除”,有失偏颇。个人觉得可以将这句话修改如下:

    劳普曾说:“如果这些估计合理无误,那么全球的生物,至少是较高等的物种,曾经几近灭绝。”

    4. “生物要从附近的岛屿、爪哇和苏门答腊的海岸跨越水域到达腊卡塔,还有其他方式,像大型的半水栖的巨蜥(Varanus salvator)就可能会游上岸,它在1899年前就已经出现,享受着在海岸边爬的蟹。”(P34)

    这句话的原文是:“There are other ways to cross the water gaps separating Rakara from nearby islands and the Javan and Sumatran coasts. The large semiaquatic monitor lizard Varanus salvator probably swam over. It was present no later than 1899, feasting on the crabs that crawl along the shore.”

    “swam over”一词暗示这个动作已经发生,所以我觉得“就可能会游上岸”可以被替换为“可能就是游上岸的”。“享受着在海岸边爬的蟹”这句话听上去有些奇怪,可以进一步润色一下。另外,原译文中用了非常多的逗号来分隔,我觉得我们可以重新组织这句话。

    试译:生物还有其它方式从附近的岛屿、爪哇和苏门答腊的海岸跨越水域到达腊卡塔,比如大型的半水栖的巨蜥(Varanus salvator)可能就是游上岸的。它在1899年前就已经出现,尽情享用着海岸边爬行的蟹类。

    5. “达尔文明白一般的纵向进化与物种分化两者间的不同,但是他缺乏以繁殖隔离的生物物种概念,而没有发现借繁殖隔离增值过程之发生。也就是说,他的书简称《物种起源》,误导了读者。”(P78)

    这句话的原文是:“Darwin understood in a general wa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ertical evolution and the splitting of species, but he lacked a biological-species concept based on reproductive isolation. As a result he did not discover the process by which multipplication occurs. His thinking on diversity remained fuzzy. In that sense, the short title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is misleading.”

    原译文存在几个问题,没有将“based on”,“As a result”,“In that sense”准确翻译出来,并且漏译了“His thinking on diversity remained fuzzy.”一句,这直接导致第二句的翻译“也就是说,他的书简称《物种起源》,误导了读者”偏离原文意思。作者的意思是说,从某个角度而言,书名起为《物种起源》带有误导性。

    试译:达尔文大体上明白纵向进化与物种分化的区别,但是他缺乏基于繁殖隔离的生物物种概念,因而没有发现繁殖隔离过程的发生。达尔文对多样性的看法尚不明确。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物种起源》这个短标题是存在误导性的。

    6. “有猫一样的胡须,面带慵懒默然的表情,一度群居在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州到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大褐藻海岸边,因皮毛被人们觊觎,而遭欧洲人大肆捕杀,到了19世纪末,已近绝迹。”(P210)

    这句话非常冗长,而且缺乏主语,导致读起来有些费劲。另外,我不是很理解“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州”是什么意思,是指阿拉斯加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吗?

    试译:海獭有猫一样的胡须,表情慵懒默然,一度群居在阿拉斯加州,加利福尼亚州到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大褐藻海岸边。因其皮毛受人们觊觎,海獭遭到了欧洲人的大肆捕杀。到了19世纪末,海獭已近绝迹。

    7. “魔洞鳉(Devil's Hole pupfish)也是一个例子,该鱼勉强地生活在小小的沙漠泉水中,苟延残喘地分布在内华达州的阿什梅多斯(Ash Meadows)保护区。”(P92 )

    这句话的原文是:“So do the Devil's Hole pupfish, barely hanging on in a tiny desert spring at Ash Meadows, Nevada.” 对比之下,我感觉译文与原文的意思并不完全相符,尤其是“苟延残喘地分布在内华达州”那一句,有过度翻译之嫌。

    试译:魔洞鳉(Devil's Hole pupfish)也是如此,生活在内华达州的阿什梅多斯(Ash Meadows)保护区,勉强依赖小片沙漠泉水为生。

    其它例子:

    “更真确的是,只有少数新物种有机会进入新适应区域,创造若干惊人的与延伸多样性的境界。”(P103)“真确”是什么意思?“创造若干惊人的与延伸多样性的境界”读上去也很奇怪。

    “相同的,是在巴哈马群岛北部的两个小岛,大巴哈马岛(Grand Bahama Island)与大阿巴科岛(Grand Abaco Island),在岛上的松林越冬的黑纹背林莺。”(P286)整个一句都很拗口。

    “最后一次冰川期把北方林地的物种,逼迫南移到美国的东南方,当冰川在1万年前消退后,大多数的植物与动物都回来扩散,最后回到它们原先广阔的分布范围内。”(P287)

    “因为弭除了某物种就引发其他物种的改变,会增加某些物种的族群,减少甚至消灭其他物种,使较大的物种会聚社会,有急遽跌落的危机。”(P376)

    <二> 多余的标点

    个人感觉很多语句中的断句显得多余,影响阅读时的流畅感。试举几例:

    1. “这些物种的创造,是悠久历史的一部分,而这个地球并没有方法回到从前,重新来过,而我们也没有时间重见进化之进行。”(P103)

    由于查不到这句话的原文,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句话整合为两句:这些物种的创造是悠久历史的一部分。这个地球没有办法回到从前重新来过,我们也没有时间重新目睹(重见)进化的进行。

    2. “位于喀拉喀托岛以东1400公里处,印度尼西亚群岛南部松巴哇岛(Sumbawa)上的坦博拉(Tambora)火山,曾经在1815年发生过一次大爆发,喷发出的岩块和火山灰是喀拉喀托岛火山的5倍。它造成更大的环境破坏与几十万人的丧命。大约7.5万年前,北苏门答腊的中央,还发生过一次更大的火山爆发。它喷出了罕见的1000立方公里的物质,形成了一个65公里长的椭圆形陷坑,其内蓄积的淡水,形成了至今犹然可见的多巴湖(Lake Toba)。”(P41)

    建议将这句话精简为:位于喀拉喀托岛以东1400公里处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南部松巴哇岛(Sumbawa)上的坦博拉(Tambora)火山,曾在1815年发生过一次大爆发,喷出的岩块和火山灰是喀拉喀托岛火山的5倍,造成了更严重的环境破坏并致使几十万人丧命。大约7.5万年前,北苏门答腊的中央还发生过一次更大的火山爆发。这次火山爆发喷出了罕见的1000立方公里的物质,形成了一个65公里长的椭圆形陷坑,陷坑内蓄积的淡水形成了至今犹然可见的多巴湖(Lake Toba)。

    其它例子:

    “有时候,某些数目少的一群生物,算是一群幸运儿,拥有一种生物的特质,能够向外拓殖,辐射开来,再度反败为胜,代表其进化发展的亲属,再度进入优势统治的进化循环中。”(P129)

    “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在各种不同种的鹰之间所找到的共同点,只是一种人为的产物,是解剖学及科学命名等约定俗称的认可,此与习惯上认定的自发性进化的发生如出一辙,是传统的、凭直觉与过去的经验造成的,即取决于谁是第一个用羽色分类,谁是第一个采用拉丁文命名某些可辨认的形态,如此等到某种分类系统出现,并拥有足够多的人无异议的采用,最后,彼得森借之出版。”(P65)

    <三> 鲜见的用词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本书的译者是台湾人的缘故,这本书当中出现了不少我们平时在阅读和书写时不太常见的词语。个人觉得这些用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令人不自觉地会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些陌生词语上,试举几例:

    譬如说,“北亚洲人”的“前额比较突出”。其实此意涵除了包括前额突出的特征外,也有地理分布与血型上的不同。(P95)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意涵”这个词,我明白它的意思,但是以上两句话读起来并不是非常通顺。这句话之前在谈论的是人种特征,所以我的理解是“此意涵”指代的是“前额比较突出”这一“特征”。试译:譬如说,“北亚洲人”的“前额比较突出”。其实这一特征除了包括前额突出的特征外,也有地理分布与血型上的不同。

    此外,我还发现下列不太常用的词语,括号内为我们比较熟知的替换词:

    此际 (此时)

    竟夜 (整夜)

    胪列 (罗列)

    弭除 (消除)

    急遽 (急剧)

    <四> 拗口的用语

    整本书中出现了非常多的“此”,“之”,“为”,分别代表“这(个)”,“的”,“被”。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意思上的偏差,但是放在句子中读起来,就显得十分拗口。另外,还有一些类似方言的用词,例如“何种”,“此乃”等等。个人感觉这些词语和科普类读物的文体不是非常搭,试举几例:

    “当寄主族继续进行分化,终于形成足以阻止互相交配<之>差异时,就变成一个完全的物种。”(P101)

    “以族群为单元的进化观离不开天择的观念,而<此>正是达尔文主义的核心思想。” (P107)

    <五> 冗余的用词

    这本书当中有不少不通顺的语句,大部分是因为当中存在多余的字词,试举几例(多余的字词用尖括号<>标注):

    1. “其中有了一个重要的证据出现了。”(P43)这句话可以改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证据出现了”,“其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证据”,或“其中有了一个重要的证据”。

     

    2. “昆虫迁居到另一种植物上,<是>靠遗传变化产生偏好新植物的种类,以增加生存的机会。”(P101)

    3. “通过多倍体之物种形成<是>属于同域物种形成。因为新多倍体是在一个世代,从少数双倍体植物中繁殖出来的。”(P101)

    4. “微进化是微小的改变,<是>属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层面。而巨进化是较复杂与较深远的改变,<是>较难直接靠遗传来剖析<的>。”(P121)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在>1864年,

    <在>1930年代,

    2<个>小时<之>后,

    当人们发现那些生物好久没有出现<之>时,

    <过去>这么多年来,

    于是这四位物理学家于1979年提出以下<的>结论,

    迈尔的物种概念<是>来自欧洲学者观察死鸟的结果……

    我们想要了解的这种过程,其实<是>非常<之>简单。

    寄主族可以在几代<之>内产生,并进化到物种<之>阶层。

    <六> 欠妥的用词

    一些词语的使用有待再斟酌。有时候是褒贬义不正确,有时候是表示被动的词用来表示主动,总而言之不太合适,试举几例(个人觉得欠妥的用词用尖括号<>标注):

    1. “分类学家<企图>把整个北部的族群视作一个大族群。”(P92)

    这句话的原文为“It is tempting to classify the whole northern ensemble as one huge population.”个人觉得“企图”一词往往略带贬义,不太符合语境。可否将句子改为:“分类学家试图把整个北部的族群视作一个大族群”或者“分类学家倾向于把整个北部的族群视作一个大族群”?

    2. “答案是新物种多为功能<低廉>的物种。”

    低廉是价格便宜的意思,用来形容功能似乎不妥,或许替换为“简单”更为贴切?

    3. “所罗门群岛的人最有把握的了解是,其中若干物种是被进口猫<消失>的。”(P317)

    我们一般在主动句里用到“消失”这个词。上面这句用到“被……消失”显得有些突兀,尽管我明白它要表达的意思。试译:所罗门群岛的人最有把握的了解是,其中若干物种是因为进口猫而消失/灭绝的。

    4. “根据阿尔瓦雷茨的推论,若把这些所有的效应加起来,就<灭绝>了恐龙及其他极多种类的植物和动物。”(P43)

    这句话的原文为:“All these effects combined, according to the Alvarez scenario, to kill the dinosaurs and a medley of other plants and animals.” 试译:根据阿尔瓦雷茨的推论,当以上所有效应结合在一起时,就导致了恐龙及其它各种动植物的灭绝。

    5. “支持陨石说的有些科学家,深受灭绝的新证据影响,也<扬弃>了单一大灾变的学说,而调整自己的设计模式。” “并非所有的古生物学家都已准备<扬弃>喀拉喀托大事件,以及单一撞击学说,他们再次加倍努力去寻找靠近K-T界的化石,解决大灭绝发生的确切时间。”(P45)

    我的理解是,扬弃并不等同于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阶段。在这个语境下,是不是用“抛弃”或者“放弃”更贴切一些?

    除却以上种种,译文中还存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例如:我们普遍把Texas翻译为“德克萨斯州”,而不是“得克萨斯州”。这本译著中通篇使用了“得克萨斯州”,令人感到困惑。又比如:“此间断平衡理论备受瞩目,因为是首次向新达尔文进化论挑战。”(P121)这一句读上去总感觉有些不够通顺,我试着将它修改为:“这个间断平衡理论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它首次挑战了新达尔文进化论。”

    科普读物的推广任重而道远。这类读物的内容原本就晦涩专业,翻译时更需要下功夫让语言变得平实通俗,增加读者的接受度,减少阅读障碍。

    当然,挑了这么多翻译上的刺,我并不是想把这本书贬得一无是处。这本书的逻辑结构是非常清晰的,它让读者一步步了解了有关生物多样性定义的探究,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因素(过度捕捞,砍伐森林,污染,河川建坝,引进外来动物等等),进化生态学中待解决的问题,以我们能够采取什么措施去试图解决生物多样性濒临的危机等等。整本读下来,让我对“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的由来,现状,以及未来前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科学的大发现总是在灵光一闪下形成的艺术。”我深以为然,并想补充一句:“翻译也是一种艺术,需要斟字酌句,追求完美。”

  •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作者:维舟 发布时间:2020-10-14 21:17:37

    对帝制时代的中国,历来有两个截然相反的判断,一种强调它是“大政府”,政府无所不管;另一种却认定它是“小政府”,仅用相对而言很小的一批官僚就有效运作了一个庞大的帝国,所谓“皇权不下县”的说法广为流传,似乎可以表明:生活在基层社区的普通人在现实中很少需要和国家打交道。

    现在,加拿大汉学家宋怡明同时推翻了上述两种设想,呈现出一幅远为复杂深入的景象:一方面,即便是生活在边远地区的普通人,其实也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应对无所不在的国家力量;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并不只有服从或反抗两种选择,恰恰相反,他们可以利用正式制度中的种种矛盾和缝隙,将之转化为自己生活中的有利因素,而这正意味着国家无法不折不扣地贯彻自己的意图。最能传神地体现出这种双向博弈的,并不是明代才出现的“阳奉阴违”一词,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种特殊的制度史在意的并非文献上记载的成文法条,而是“普通人在不完善的制度下怎样生活”。在此他选取的是明朝的特定群体:军户,也就是按规定必须世代服兵役的那些家庭。以往的研究大多注意到,军户制度越到后来越难以为继,因为随着军户人口增长、社会变化,后世未必愿意当兵,也不见得适合当兵,到后来兵源素质下降、逃兵屡禁不止,又或出钱找人替补,引发层出不穷的问题。无疑,这也常被视为一项不得人心的政策,但这本《被统治的艺术》却通过对家谱等地方文献的视角揭开了另一面:这些老百姓在苦于应对正式制度的同时,也在“紧紧抓住国家提供的机会”。

    因此,“被统治的艺术”乍看谈的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其实却着眼于他们的主动性。在这样的庶民政治的视角下,普通人也是历史事件的主体,他们不仅有能力创造自己的历史,也的确通过深思熟虑的利弊权衡,评估着各种不同选择的代价,尽力在狭小的范围内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确,国家特定的义务必须履行,但他们还是可以有条件、有选择地履行。这里的办法有好多种:首先是“集中”,即由一人承担起整个家族的服役重任,这个人甚至可以是雇来代役的;其次是“轮替”,也就是家族内部轮流出人来承担。

    不难看出,在这些百姓眼里,服役与其说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一份职业,不如说是一项无偿的义务。鲍大可在《中国西部四十年》中曾说,解放前藏区很多人把政府开办学校、强制义务教育也看作是跟征兵一样的徭役,因而出现了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有钱人家的父母出钱雇农奴子女去代替自己孩子去上学。

    但明代百姓并不只是被动地应付,他们很快发现,军户身份也自有其好处:正因为军户已经承担兵役,因而就免除了像民户那样“交皇粮”的义务,否则就构成双重赋税了,因而整个家族只要有人去服兵役,就别无负担,也因此不愿脱离军户,这种徭役豁免权到后来甚至越来越有利;不仅如此,他们还能利用军户的好处,比其他人更容易接触到航海技术和船只,甚至在非法贸易中获利,特别是负责控制、取缔非法海上贸易的人就是他们自己人,而这恰恰是因为他们靠近国家机关。

    值得补充的是,于此也可见军户并非整个治理结构中最弱势的群体,那么真正的普通百姓(民户)、贱民又如何学会“被统治的艺术”?那些军户雇人代役,从他们的视角来说固然是应付官府的一种对策,但问题是那些被雇来替役者也有自己的算盘,为何不能用军户对付国家的那一套来对付军户自己?不仅如此,军户在应对差役时,几乎总是以一个有凝聚力的利益共同体的面貌出现,这本身强化了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然而这就意味着内部的公平伦理非常重要,否则势必有损于团结,但这样一来,个体在家族内部又如何自利?

    对当时的每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级反复博弈。也正是由于体制规则与现实处境之间有着种种差距或矛盾出入,这些百姓得以利用这些差异来谋利,即所谓“制度套利”。这种“钻空子”的民间智慧,在中国社会极为普遍,如果说西方的“理性人”是在市场秩序下养成的,那么中国人则是在政治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然而一个问题是:这样看起来,这套制度的运作似乎是漏洞百出的,那么为什么它还能一直维持着?这或许就需要我们转换视角,来看看“统治的艺术”了。

    简单地说,明太祖朱元璋在设计这一套制度时,考虑的重点并不是它的效率,而是如何低成本地维持社会运作。从本质上说,这一秩序设想其实是一个儒家政治的乌托邦,假定乡民们自给自足、由宗族即可解决纠纷,而无须朝廷多加干预,兵力也由专门的军户抽调,军队屯田后甚至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因而才能夸口“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这看起来非常美好,但它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便是后世难免会出现种种新情况和新问题,而这恰恰是因为社会往前发展了,此时“祖宗之法”的紧身衣却使人难以动态地调整适应。

    其结果是很吊诡的:这套制度设计的初衷本来是为了节省开支、减轻百姓的负担,但最终运作下来却产生了非意图后果,不仅可能最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且反倒弱化了组织效率,无法应对后来的重大危机。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官府不想着去堵住漏洞,是不能还是不愿?

    这里的原因很复杂,总的来说,普通百姓并不谋求推翻制度,而只是尽可能地适应它、利用它,而官府也知道,如果想要低成本地维持系统的运作,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一丝不苟地执行且不说会激化矛盾,付出更高代价,甚至培养、维持一支专业高效的执行者队伍本身就很花钱——对一个尚未现代化的国家,要这么做不仅是得不偿失的、不必要的,甚至也是不可能的。

    19世纪的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曾有一段著名的话预示了日后福柯的观点,他是这么说的:“被统治,就是被没有知识和美德可言的造物盯上,就是被监察,被窥探,被规范,被灌输,被说教,被注册和点名,被估算,被预测,被审查,被命令。被统治,就是在每一种规程、交往、行动上,被记录,被统计,被估价,被责令,被禁止,被改造,被调控,被矫正。”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在明代中国,国家治理尚未贯彻如此强大、可怕的理性力量,即便在原则上是如此,但现实中却有很多讨价还价的余地。这种“统治的艺术”与福柯所说的很不一样,倒不如说是一种共谋:老百姓在利用官府,但官府其实也在利用百姓,并且大获成功,因为它几乎没付出什么代价,就使人们乐于使用国家的语言,接受了制度安排——这是一种葛兰西所说的“霸权”,即凭借意识形态的权威,通过人们心甘情愿的合作来巩固权力。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常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好的制度也要看人”,这话固然意味着中国人缺乏规则意识,但也意味着人们相信任何规则总有余地。美国记者赫德里克·史密斯在《俄国人》中所描写的场景,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社会:“那是一个典型的俄国式场面:医院当局指定了一套不必要的复杂的规章制度,普通俄国人则想方设法钻这些制度的空子”,这样,人们不说制度不好,而是设法利用这些制度。事实上,明代军户留下这些记录,这本身就意味着在他们看来,这些钻空子的非正式政治策略完全是合法的。

    在中国社会,钻规则漏洞甚至发展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时至今日,像会计师、律师等行当都有帮助雇主如何更好地利用规则——在合法的前提下,这也无可厚非,因而问题并不是老百姓钻规则的漏洞,而是制度套利鼓励了非法的钻漏洞、走后门、权力寻租,而没有发展出在法制框架和游戏规则允许的前提下成熟的技术专家。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这究竟是过渡期的历史现象,还是普遍性、结构性的社会问题?当然,即便是普遍存在的,在过渡期无疑会更严重,因为在新旧交替之际,“过渡”意味着“机遇”更多。只不过,如果这是一个历史性现象,那么随着制度框架的现代化和完善,这至少在理论上应该是可被消除的。

    宋怡明在书中,似乎将老百姓如何利用制度的能力视为一种“弱者的武器”,他的关注点也不是去批判这些实践,而落在如何去理解它们上。在这样的视角下,“被统治的艺术”其实也是“不被统治的艺术”,是一种巧妙的周旋,呈现出跨时代的现实意义,一如印度学者帕沙·查特吉曾说的: “除了大众主权的抽象许诺之外,大部分世界的人民正在发明新的方式,根据这种新的方式,他们可以选择他们应该如何被治理。……人民学会,同时也迫使他们的统治者学会,他们愿意怎样被统治。……这是对民主的一个好的伦理证明。”然而确切地说,这种“被统治的艺术”并不一定包含着革命性的力量,它也完全可能成为一种保守的共谋,进而造成了许多结构性的弊端。

    应该说,这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了普通人面对权力重压时的选择,可以理性地权衡如何与之良性互动,但也使中国人把聪明才智都用在如何钻空子上,并且还缺乏规则意识和对法律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封闭系统下长期生活、进化出一种制度人格,使得中国人极其善于灵活变通,乃至利用规则的漏洞,却相应地缺乏创造新规则、改变规则的批判精神和尊重规则的契约精神。这正是遗留至今的双重遗产。

    *已刊2020-07-06《三联生活周刊》,有改动

    ----------------------------------------------------------------

    勘误:

    p.87:叶向高(1559-1627)出生于福清的一个军户家庭。福清位于泉州和福州之间。叶氏先祖于明初被强征入伍——派驻江苏镇江卫。按,明代没有“江苏”,只有南直隶

  • 读胡适《四十自述》

    作者:云破月 发布时间:2012-04-30 15:46:07

  • 致命的沉默:精神分析史上的一出悲剧

    作者:严杰夫 发布时间:2013-08-07 10:31:21

    文/严杰夫

    1936年,在弗洛伊德的80诞辰上,托马斯•曼、罗曼•罗兰和其他近200位西方知识分子给予弗洛伊德如下的评价:这位勇敢无畏的先知和救人疾苦者,他一直是两代人的向导,带领我们进入了人类灵魂中未曾有人涉足过的一些领域……如果我们这个种族有什么业绩能够永垂青史的话,那就是他探索人类思维的深度所创下的业绩。”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法在现代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然而,另一方面,从弗洛伊德生活的那个年代开始,他和他的理论就从来不乏质疑。也正是这种极端的毁誉参半的现象,让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成为现代心理学乃至于文化史上一道独特风景。

    当然想要彻底了解精神分析艰深晦涩的理论体系,对于普通人来说挑战巨大,不过弗洛伊德和他的弟子,特别是另一个大名鼎鼎的精神学家卡尔•荣格间的恩怨情仇,却一直都是大众最感兴趣的文化话题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两位大师在早期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上的重要地位,更是因为关于那段历史的真相,至今仍旧笼罩在各种扑朔迷离的流言“迷雾”之中。于是,到底弗洛伊德和荣格,以及他同时代的精神学家们之间,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他们是如何将精神分析推到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学的巅峰?精神分析学派在欧洲大陆又是如何迅速地繁荣又迅速地分崩离析?这一切都是始终萦绕在每一个“弗洛伊德迷”心头的疑问。

    拨开历史的“迷雾”解决这些疑问,首先自然要求具有传统历史学家考据的方法,其次又需要对精神分析理论在专业上足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美国作家约翰•克尔显然正是这样一位学者。他经历八年研究于1993年发表的《危险方法》,第一次为读者全面细致地重现了早期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历史。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为我们展现了弗洛伊德、荣格和早期精神分析学派此前并不为人所知的一面。笼罩在那段历史上方的“迷雾”,在克尔的努力下终于渐渐露出它本来的面目。

    《危险方法》事实上包含了三位主角。除去弗洛伊德和荣格外,克尔还着重描写了一位女性人物——萨宾娜•施皮尔赖因。这样一个三角人物关系让克尔的这部非虚构作品,看上去似乎有了一点畅销作品的元素。然而,随着作者叙述的深入,我们会发现这个女性人物对于弗洛伊德和荣格之间的关系,乃至于对早期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萨宾娜•施皮尔赖因在一开始是作为荣格的病人“登场”的。来自俄罗斯的施皮尔赖因生长于一个富有的家庭,据说她的母亲可以随意更改本地高级中学的课程,以使自己的女儿不用学习关于生殖的课程。从小在“过于细心”的照料下成长的施皮尔赖因,在青春期时却出现了奇特的“癔症”症状:“在吃饭的时候会想到排便;她无法触碰父亲的右手”,有时“她又会想象着父亲用他的那双手惩罚她,这些生动的想象每次都会伴随着性兴奋”,“她时而陷入重度抑郁状态,时而又大笑、哭泣或者尖叫”。这个奇特案例的出现,给予当时供职于“苏黎世学派的中心”柏格尔茨立精神病院的荣格一个机会:尝试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其治疗。这段故事一定会让我们对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关系有新的看法:与传统观点认为弗洛伊德提携了荣格成为精神学大师不同,事实上,正是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精神病医院”的医生的荣格对施皮尔赖因使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才给予了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法走上历史前台的机会。

    施皮尔赖因在弗洛伊德和荣格间的出现,也为精神分析学的历史增添了更多的传奇。由于荣格使用精神分析来帮助施皮尔赖因,施皮尔赖因在治疗过程中对荣格产生了“理想化移情”,而由于自己的个性,荣格对施皮尔赖因也产生了“理想化移情”:也就是说两个人之间产生了爱情。施皮尔赖因和荣格之间的感情纠葛,从那时开始就一直影响着荣格在精神分析理论上的研究和探索。之后,与荣格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恋人”的施皮尔赖因进入苏黎世大学医学院学习,并成为了一位精神病学医师。但由于荣格妻子发现了荣格的这段“婚外情”,再加上忌惮于一直帮助自己的前辈弗洛伊德会对此有所看法,荣格最终选择与施皮尔赖因在感情上做出“了结”。这段痛苦的感情经历,让施皮尔赖因决心成为一位能够与荣格比肩的精神病学专家,并于其后转向弗洛伊德影响下的维也纳学派。然而,为了打击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荣格,弗洛伊德却利用了施皮尔赖因。随着弗洛伊德与荣格最终正式走向决裂,施皮尔赖因也发现自己原来遭到了利用,三人自此在私人关系上也就分道扬镳了。

    如果这只是一个爱情故事,那么剧情到这里也就该结束了,然而这却是发生在精神分析学派中几个重要的人物身上,背后牵扯的是众人对精神分析学领域权威的争夺。因此我们的三位主角的分崩离析,最终也间接导致了国际精神分析学组织走向崩溃。尽管此后三人在各自的领域,依旧对精神分析学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却再也没有看到他们曾经一起创造过的“黄金时代”。

    从叙事气质上来看,克尔的这部作品无论如何都像是一部恢弘的“历史小说”。在开篇的引言中,荣格以一种俯视的视角,全景式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学崛起的历史背景,同时还对弗洛伊德和荣格二人间的关系走向,及其各自在精神分析理论上的贡献,做了概述和评论,这种极具画面感的描写让整部作品一开始就让人有一种“大戏上演”的感觉。在此后的章节中,克尔也一直未忽视历史事件的发生对笔下人物的命运具有的作用,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世界掀起的各种危险的思潮和社会运动,乃至于最终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自然都会给三位主角或多或少带来影响,施皮尔赖因回到祖国发展自己的事业,间接地帮助创立了俄国的精神分析中心,正是出于这样的历史原因。这种叙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晦涩精神病学理论带来的阅读困难,并为《危险方法》增添了一丝历史叙事中特有的诱人魅力。

    然而,这种叙事的“魅力”却没有削弱作品在专业上的价值。一方面是因为,克尔的这种历史叙事是建立在对文献资料的梳理之上的,荣格、弗洛伊德和施皮尔赖因三人间的书信成为整部作品的叙事基础,即使是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作者所作的推测也是建立在相关人物的书信与论文之上;另一方面,作者心理学专业的背景,也帮助他在评价和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观点时,拥有足够的专业储备。

    在结尾,作者为三人间的复杂关系做了一个极为文学化的总结:“当这三个不同的领域(性、宗教和理论)开始纠缠起来,形成了一张无望之网,弗洛伊德和荣格无法就这些问题进行交流,也不能和其他人谈论……正是由于这种致命的沉默,我们今天所知的精神分析学派带着它自身固有的那些矛盾,终于走向了衰落”。这个总结为整部作品抹上了一股浓郁的悲剧色彩。如今来看,这种悲剧的发生一部分是由于精神分析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缺陷,更关键的还是与主角们各自带有的强烈性格有关:弗洛伊德的霸道,荣格的孤傲,都对他们的学术命运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产生着致命的影响,而作为病人、学生、同事和恋人的施皮尔赖因更是被夹裹在两位大师的恩怨之间,无法自拔。对于后来的读者而言,他们自然会唏嘘于大师们也与普通人一样常常受到性格缺陷的困扰,不过也正是伟人的“失误”带来的历史悲剧,才是精神分析发展史上最有“魅力”的地方吧。

  • 陆奇都在看的书 | 只有真正解决「小」问题,才能跨越大「鸿沟」

    作者:郑阿甘 发布时间:2019-09-17 12:35:05

    看了下最近一次陆奇的分享,Big fish pond ration,也是 crossing the chasm 一直在提及的。

    再次分享。

    我花了十多天的时间看完《Crossing the Chasm》,并非内容冗长,而确实是因为词汇量跟不上。虽然我大学期间全英课程授课,但毕业后着实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试过全英阅读。月初打开了《Crossing the Chasm》,原以为会枯燥,没想到一看就着迷。

    书的内容围绕高科技行业的「技术采用生命周期」,重点讲述如何发现从早期市场到主流市场鸿沟和跨越鸿沟。

    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不难在书中看见自己的身影。

    「技术采用生命周期」

    几乎每个产品经理都清楚一个概念:

    产品生命周期

    ,即一款产品从诞生之初、被广泛应用到最后推出市场的过程。更具体来说,便是

    探索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之前在阅读相关文章的时候,我对不同阶段下的用户特征并没有做到很多的了解,也没有完全了解他们的需求差别

    (按照书的描述,这是一切灾难的根源)

    。而在看完《Crossing the Chasm》,才算对「技术采用周期」的不同阶段及其对应的用户特征有更清晰的了解。

    附图:Technology Adoption Life Cycle

    对比产品生命周期,技术采用生命周期将一款技术从引入到被市场接纳的整个过程分为 5 个阶段。

    阶段 1 :早期市场(发明家)

    阶段 2:早期市场(技术发烧友)

    阶段 3:早期主流市场(实用主义者)

    阶段 4:后期主流市场(保守主义者)

    阶段 5:滞后使用者(怀疑主义者)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进入主流市场意味着更大的市场份额,更高的利润。

    然而在早期接受者和早期大众市场之间,存在一条让无数高科技公司泯灭的「鸿沟」,如下图所示。

    这道鸿沟究竟是什么呢?

    发现「鸿沟」

    对比早期市场(技术发烧友)和主流市场(实用主义者),不仅仅是用户本身对技术偏好或掌握的差别,而是两个市场的根本性差别。

    首先,让我们定义下「市场」,再来对比下两个市场的差别。

    在书中,市场是指:有一群真实或者潜在的消费者能够被提供一套产品或服务他们对此有具有共同的需求或者要求。而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他们会彼此互相参考。

    正因为购买决策中「互相参考」的存在,公司才得以借助连锁反应(口口传播/KOC/KOL 等)降低营销成本。

    而相互借鉴程度越高的市场,相互关系更为紧密的市场,意味着更好的营销机会。

    借着这个概念,我们看下「技术采用生命周期」中,不同市场的购买决策参考对象: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所有市场中,

    唯独代表早期主流市场的实用主义者和代表早期市场的技术发烧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决策参考关系。

    而这便是书中一直在提及的「鸿沟」。「鸿沟」的产生本身也是消费者心理学的延伸,我做个简单的表格对比两种市场消费者的差别:

    面对这难以逾越的鸿沟,那么我们如何跨越呢?

    跨越「鸿沟」

    书中大概用了 200 页的篇幅介绍如何分阶段跨越鸿沟。用原文中的一段话来总结,便是:

    To begin with, we had to target the point of attack, which meant isolating our target customers and their compelling reason to buy. Then we had to assemble the invasion force, constructed around the whole product and partners and allies needed to make it a reality. The next step was to define the battle, by creating our competition and positioning ourselves, in that context, as being easy to buy. Finally, we had to launch the invasion, selecting our intended distribution channel and setting our pricing to give us motivational leverage our that channel.

    我根据书中 4 个阶段,也提炼了我的总结。

    阶段 1 :瞄好进攻点

    找准某组用户的「痛点」,切割出细分市场。用「big fish, small pond」的策略,去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导者。

    在找寻细分市场的时候,

    不要去关注细分市场的用户规模,而是关注细分市场下原有用户的痛苦程度。

    越痛苦,越好。

    在细分市场中,找到最重要的标杆客户,将他作为你诺曼底登陆的登陆点和大本营,解决标杆客户真正痛苦的问题。

    而随着某个特定领域细分市场的占据,借助市场的「保龄球效应」,我们能够占据相邻的细分市场,获得梦寐以求的高速增长和大市场。

    阶段 2 :集结进攻力量

    在阶段 2 ,书中重点围绕一个概念展开 —— 「完整产品模型」。

    Generic product:厂商提供的产品。

    Expected product:消费者预期得到的产品。

    Augmented product:配备较多增强功能以符合购买目标的产品。

    Potential product:与合作伙伴高度协同的产品组(整体解决方案)。

    对于早期市场的技术发烧友而言,他们并不需要完整的解决方案。而对于实用主义者而言恰恰相反,他们不只关注完整的解决方案,还关注完整解决方案的成功案例。

    而在 to B 市场中,我们也常遇到一个问题。我们所提供的产品跟消费者所要的产品不完全匹配的问题。从合同而言,确实不需要为之解决。但从市场关系而言,这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也是需要集结进攻力量的重要原因,我们需要找到解决特定问题的细分市场合作者,共同解决用户的困扰。

    寻找联盟的关键是找到价值链条,而价值链条的关键在于能否解决细分市场下用户的忧心问题。

    阶段 3:定义战场

    感谢我们的竞争对手,因为只有竞争对手的存在,我们才能够拥有占有战场。唯有在战场,我们才可能获得胜利。

    而要赢得与竞争对手的战争,技术发烧友的「以产品为中心」思维也必须转化为实用主义者所喜欢的「以市场为中心」。

    这种差别也会体现在发布会和对外宣传上。

    产品为中心发布会更关注性能的介绍,而市场为中心的发布会则更多围绕实际的用户案例,借此带来口口传播的效果。

    除此之外,为了让实用主义者更容易理解战场中我们的产品价值,我们也需要借助

    「定位」

    阶段 4:发动进攻

    在准备好前面的工作后,就到了发动进攻跨越「鸿沟」的阶段。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分销渠道:customer-oriented distribution

    价格政策:distribution-oriented pricing

    在发动进攻中,公司的首要目标是建立起能够让实用主义者接受的跨越鸿沟的分销渠道。

    而为了给这样的分销渠道提供工具,价格政策也必须匹配分销渠道的需求。

    「后鸿沟」时代

    在「后鸿沟」时代中,书中重点提及:

    如何实现公司组织从「早期市场」到「主流市场」的过渡

    如何补偿公司的早期研发、早期产品负责人、市场人员等

    看完这本书,一直引发我思考或者反思的是对于「细分市场」的重视。

    几乎每家公司,每个团队渴望成为 Big Pond 里面的 Big Fish 。而这也会带来许多激进摇摆的市场策略。

    但实际上市场并不是如此的。只有真正解决「小」用户关注的「大」问题,你才有机会成为 Small Pond 里面的 Big Fish。而只有不断解决「小问题」,才有机会成为 Big Pond 里面的 Big Fish。

    莫论大小,只论痛点。

    原本念着想要写个半年度总结,但事情着实多,回过神来已经 9 月份。上半年花最多时间的仍然是工作、阅读,关注自我成长和财商增长。

    文末,顺带推荐 2019 年截止到现在看过值得推荐的书:

    《启示录》:所有产品经理都该读的一本书

    《Crossing the Chasm》:推荐的原因不需赘述

    《以客户为中心》:任正非的语录集锦。从这本书中,你既可看到一个人的睿智,也可看到 to B 的组织架构、打法等

    《金字塔原理》:全面梳理和组织自己的沟通和思维逻辑

    《先发影响力》:关注如何与人沟通,如何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

    《阿里中台战略》:全世界都在讲「中台」,究竟什么是中台?

    《给青年诗人的信》:和迷茫的自己对话

    财商系列:

    《富爸爸,穷爸爸》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穷查理宝典》、

    《聪明的投资者》

    、《周期》、《思考致富》

    其他: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有限和无限游戏》、《硅谷钢铁侠》、《OKR》三件套、《乔布斯的魔力演讲》、《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奈飞文化手册》、《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

    关注公众号,获得我更多的书籍推荐


下载点评

  • 已买(7109+)
  • 内容齐全(844+)
  • 还行吧(576+)
  • 不亏(10910+)
  • 小说多(859+)
  • 无广告(498+)
  • 差评少(877+)
  • 购买多(8610+)
  • 字体合适(8810+)
  • 少量广告(649+)

下载评价

  • 网友 詹***萍: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09-17 02:43:20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通***蕊: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0:58:55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蓬***之: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7 00:54:27 )

    好棒good

  • 网友 养***秋: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9-17 03:46:41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焦***山: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0:59:10 )

    不错。。。。。

  • 网友 居***南: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7 00:53:09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石***烟: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0:59:28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龚***湄: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3:08:21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孔***旋: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3:11:41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冯***卉: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9-17 00:55:40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同作者:陈姗的书籍:

  • 中小企业社会养老保险参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中小企业社会养老保险参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中小企业社会养老保险参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中小企业社会养老保险参与 陈姗 著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2011司法考试速记通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2010司法考试速记通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2010司法考试速记通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同中国法制出版社的书籍:

  • 企业合规事务管理(初级)(2024年企业合规师考试教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2023法律硕士联考一本全:模拟演练题(2023华图法硕·宪法·法制史)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玩出来的逻辑思维:趣味数独启蒙游戏书(年龄6-16· 益智推理游戏系列)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烧脑天团:好玩到停不下来的数独游戏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福尔摩斯推理术:培养你逻辑思维的321个侦探推理游戏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公司法一本通(第八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刑法一本通(第八版)(全新修订)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大字学习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监察法、监察官法、监察法实施条例一本通(第八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监察法、监察官法、监察法实施条例一本通(第八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