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下载屋 - 魅力班会是怎样炼成的-班主任工作助手丛书(万千教育) - word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8-03 01:20:03

魅力班会是怎样炼成的-班主任工作助手丛书(万千教育) word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魅力班会是怎样炼成的-班主任工作助手丛书(万千教育) word格式下载

魅力班会是怎样炼成的-班主任工作助手丛书(万千教育) word 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一

魅力班会是怎样炼成的-班主任工作助手丛书(万千教育) word 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二

魅力班会是怎样炼成的-班主任工作助手丛书(万千教育)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1973170
  • 作者:杨兵 
  •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11
  • 页数:214
  • 价格:25.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中小学用书 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班主任用书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8-03 01:20:03

内容简介:

  《班主任工作助手丛书》包括:《把班级还给学生——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创新艺术》、《班主任工作的55个“鬼点子”》、《德育智慧源何处——心灵感悟德育经典案例》、《魅力班会是怎样炼成的》、《与学生家长“过招”——班主任的家长工作艺术和技巧》和《遭遇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我们希望帮助班主任进一步提升教育理念,掌握实用的工作方法和技能,克服职业倦怠,减轻心理负担,在育人过程中增强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套丛书侧重于通过案例的剖析来阐述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与策略,体现德育思想与理念,突出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语言力求生动、通俗,可读性强。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以质量为生命点,以新颖为吸引点,以实用为出发点,以开发新思维为落脚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丰富多彩的班会主题

 一、位卑未敢忘忧国——爱国主义教育

 二、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恩父母教育

 三、莫愁前路无知己——人际关系教育

 四、我辈岂是蓬蒿人——励志成功教育

 五、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涯规划教育

 六、努力请从今日始——学习理念教育

 七、天生我材必有用——心理健康教育

 八、倚门回首嗅青梅——爱情观念教育

第二章 行之有效的班会技巧

 一、少谈大道理,多讲小故事

 二、丰富、鲜活、深刻的班会素材

 三、班会随笔的德育功能

 四、润物无声的德育渗透

 五、巧借任课教师之力

 六、幽默也是一种力量

 七、道歉也是一种力量

 八、现代教育技术开辟班会新天地

 九、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施网络德育

 十、让节庆日散发德育的芬芳

 十一、班会应挖掘学生潜在需求

 十二、将世界放进班会

第三章 异彩纷呈的班会形式

 一、激情演讲震撼人心

 二、视频观赏心领神会

 三、自主讨论愈辩愈明

 四、节目仿制耳目一新

 五、聆听窗外传经送宝

第四章 原汁原味的班会案例

 一、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

 二、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三、主动学习赢得学习的主动

 四、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五、做跟时间赛跑的人

 六、假如生命还有238天

 七、高三,我奔跑

 八、“神奇的哥”的启示

 九、君子慎独

 十、理想是灯

 十一、冬天该做的事

 十二、一起走过的日子

 十三、我16岁了

 十四、感动班级十大人物评选颁奖盛典

 十五、修鞋老人的书法励志课

后记


作者介绍:

  杨兵,在“教育在线”的网名为“杏坛小兵”。1982年出生,2004年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于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济源市优秀班主任,济源市优秀共产党员。参与编写两本班主任培训用书:张万祥老师主编的《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和丁如许老师主编的《魅力班会课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年轻的班主任杨兵精心研究班会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这本书就是他精心研究并付诸实践的心血精华。杨兵的班会课富有魅力,因为有先进科学的德育思想为明灯,因为有烈火般的激情在燃烧,因为有渊博的知识为载体,因为有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形式,因为有很强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能够震撼心灵,切实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班会课就应该这样,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启迪。

          ——张万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德育特级教师)

  本书源于上百次的班会实践,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丰富的班会内容,灵活的班会形式,实用的班会技巧,使得杨兵的班会魅力无限。把世界放进班会,班会就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把杨兵的班会引入自己的课堂,自己的班会就会光芒四射!

            ——秦望(河南省十佳班主任)

  我看到杨兵在工作压力中突围,在困惑中前行,在魅力班会中成长,运用自己的所有能量来创造性地开展班主任工作。阅读他用心血写成的这本书时,我被一种感动包围着,被一种教育的理想和信念鼓动着,从而使自己不敢懈怠。我是如此的激动和快乐,因为我看到一个英俊儒雅的小伙子坚守着教室,用他的智慧和行动引领着学生,以他的执著和坚守去建设班级、成就学生。

           ——王晓琳(河南省济源市**中学高级教师)


书籍介绍

《魅力班会是怎样炼成的》内容简介:目前,全国中小学约有435万个教学班,约有440万名教师担任着班主任工作,影响着近2亿的中小学生。班主任任重而道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普遍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努力承担育人工作的情况下,班主任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班主任队伍建设与任课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在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重要文件还指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zk 发布时间:2023-10-05 03:00:56

    小时候看过一些,给儿子买了一套,我也跟着看

  • 作者: refletdansleau 发布时间:2022-09-25 01:58:13

    挺提纲挈领的()反正对我这种对埃及史基本不懂的人来说算是挺好的intro

  • 作者: 如果这样就 发布时间:2008-10-13 02:45:40

    ruby详细编程指南

  • 作者: 王栗子面包 发布时间:2019-12-25 08:43:52

    很有收获的一本书, 对日本文学有关心但了解很少的,可以把这本书当做小说阅读索引。书中对《挪威的森林》《地狱变》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但是也有几篇流于情节复述。

  • 作者: 岛。 发布时间:2023-01-08 19:25:07

    案例丰富,宁静的辉煌,70则轻声慢语让人思考良多。第一代中国博物馆人的心血,需一读再读。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服务设计——走向设计的高层次

    作者:Felix 发布时间:2015-07-03 17:24:56

    近年来,服务设计已经成为全球设计界、信息产业、服务业等最为炙手可热的话题,服务设计已经不再停留在过往研究机构的文本中,其成果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到商业设计领域、公共政策领域等。回顾历史,早在1982年索斯泰克就第一次提出了服务设计的理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2000年伊始,逐渐有一些诸如Engine、IDEO等原先以产品设计为支点的著名设计公司均将服务设计作为企业的主导业务;2010年以后,随着苹果(Apple)、亚马逊(Amazon)等以信息产品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依靠服务设计的创新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均把服务设计作为产品创新的核心起点,服务设计同时也被提高到设计战略管理层面,在公共服务领域将设计导入到公共政策,实现设计驱动城市的创新发展,同时全球设计教育界也开始重视服务设计的研究与教学。

    这本书内容立足服务设计的意义、原则与方法,针对服务设计跨多学科的特点,详细介绍了服务设计的缘起,发展及具体的思维与应用方法,还有一些国内外的实践案例作以说明,实属国内服务设计领域里较为完整的一本专著。

    推荐!版式设计的还不错,定价还便宜,值得一读!

  • 武人绘的始祖

    作者:tokai_cj 发布时间:2010-12-20 09:01:54

    虽然没有看过,但是有一点想买的冲动。西方人的翻译中规中矩,其实应该是《一百单一人英雄传》

    歌川国芳,日本浮世绘中武人的绘始祖。他的作品极具夸张之力,而这一套太平记-英雄传则是研究日本战国历史人物的很不错的资料,尤其是其中的人物传略。不由得要和后来的月冈芳年的作品来比较,得出的结论:

    前者狂放不羁,后者行云流水。

    另外阿拉看中的是记录了相当数量参与壬辰-丁酉倭乱的日本中下级武士。

  • It's a very nice introductory book on WPF

    作者:kefei 发布时间:2010-10-30 12:06:28

    If you know little about WPF but have some knowledge about GUI programming, then this book can get you quickly ramped up on WPF.

  • 有得有失

    作者:snlchina 发布时间:2006-06-06 10:06:12

    客观的说,重新排印的版本,阅读和查找起来比刻板的要舒服很多。因此,这个版本可以作为一个方便的查阅版本来辅助使用。

    我们知道康熙字典里面收录的汉字超过5万个,目前现有的字库无法输入,因此全部汉字都重新制作了铅字,造字的工作量非常大。同时输入、排版和校对的工作量也是非常惊人的。因此非常感谢出版者所付出的努力。

    但我又不得不指出编辑的一个决策失误,就是在新旧字形的选择上,基本都采用了新字形。且不说新旧字形在美学角度上的优劣,我们单从学术价值上讨论。我们知道,大多数古籍上面都是以旧字形为主,改换新字形将导致这本字典的学术价值降低不少。出版社的初衷是为了降低造字的难度,不过我们知道台湾是有一套免费字体的,大部分都严谨的按照康熙字典里面的字形来造字,因而被很多人称为“康熙字典体”。我觉得再版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这套字体,以降低造字的难度。

    毕竟,作为学术研究的工具书,康熙字典的字形本身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随意的改换字形将造成今后文字研究的混乱。

  • 【小靓仔考研日更】各章节读后小结

    作者:楚楚寻欢 发布时间:2019-03-22 23:51:35

    写在前面

    此文是小靓仔基于《传播学教程》的整体架构,通过10多天的翻看和思考,分章节阐述了自己对每一章的理解和启发。算不上什么鸿篇巨制,甚至没什么严谨清晰的条理,只是一些个性化的理解和心得,对于那些希望更深地理解传播学基础,并且有时间慢下来细细去品味的人比较合适,如果是想看极简的高度概括和脉络整理,请止步于此。靓仔总是孤独.jpg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开篇就是明志。先把传播学研究的问题一点一点地理出来,然后挑明了我们这本教材学习的传播学是基于怎样的范式(作者说的是指导这门学科的哲学观点,但我想用“范式”这个词,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到同一学科不同发展方向和视野,这些“门派”或者说“科技共同体”就产生了“范式”,不同的科技共同体享有不同的价值观,所以,传播学的发展方向应该不仅是基于一种价值观,其他价值观啥样我就不知道了...)

    作者先把关键的概念厘清:什么是传播?学者们给的答案众多,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几个和传播密切相关的关键词:社会关系、符号、社会互动、信息属性。在描述什么是传播的时候,可以从把几个关键词分别作为侧重点来理解。

    然后从信息科学的视野中陈述了传播与信息的联系,首先还是厘清概念:什么是信息,信息有怎样的分类,再从信息的各类中抽出社会信息的概念,我在这自然就把传播理解成社会信息的传递,脑海中会想象光缆内部飞速运行的光线,那就是传播活动过程,光线就是社会信息。

    作者想说社会信息,我认为,一方面强调了传播学还是隶属于社会科学,理工硬核的信息学虽然和我们沾亲带故,但我们还是文科狗,社会性还意味着人与人的交流互动,是一种联系的、动态的状态;另一方面要理解这里的信息的特点,这里的信息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属性(而不是单一的物理、生物信号一类),关乎于符号的建构和解读。把这两个点联合起来会更好理解“社会信息”这四个大痣。

    然后我们终于回到最关键的问题:传播的概念。其实前面铺垫了这么多,传播的概念已经大概清楚了,作者还是给了它一个稳稳当当的定义,再总结了传播的特点,其实还是前面几个理解的点:互动、社会联系、开放、双向、共通意义空间、系统性。最后一点“系统性”是一个视野的升维,也是思维的开拓。其实就是说,很多人会把传播限定在一个行为,或者再大一点,即一个过程中,但传播应该是一个宏观而复杂的系统。

    我是这样理解的,就像你看到一个细胞,你不能把他当作一个简单的、单一的单位来研究,往小了看:细胞的内部还有形形色色的细胞器、蛋白酶等等在运转协作,这些东西运作、协调、互相生产和交流信息,形成了一个稳定而时刻变化的系统,往大了看,人体的协调也是这些形形色色的细胞以及器官等组合在协调运作。如果传播学就是一个人体,我们不但要研究人体的整体状态,并且将人体里细胞层面和器官层面等各个层面拎出来研究,我们还要研究大层面、小层面各类元素的相互关系,这是一个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还要物质变化等更加抽象的过程和规律,找出各种调节机制、作用效果等复杂的现象,所以,我们要用“系统”的视角来看传播。唉其实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去get一种层层剥离,互相嵌套的感觉。

    了解了什么是传播,对与传播联系的关键词有个印象,你就能开始和作者走进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了,传播学想要在社会科学中站稳脚跟,必须找出他特别的研究对象,而不至于成为外面那些妖艳贱货,作者列举了我国学界的三种表述,一一批判之后才好说出自己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这在前面的叙述就能看出作者在强调社会、信息、系统,得出这样的定义并不难理解。

    然后他再来对社会传播进行分类,这几个类别在后面的章节会有详细的叙述,接着围绕“社会信息系统”进行叙述,它的功能、特点、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它的重要性),其中提到了“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两个概念,我对传播障碍的理解是:你难以通过你自己的努力改变的硬伤:传播制度啊、信息技术啊(手机自由和寄信自由)传播隔阂就是基于个人和群体了,比如"1136"和"凤凰传奇"是有隔阂的。

    接着作者正气凛然地说出了传播学要解决的问题:为了维护世界(社会信息系统)的和平!不要说人家信息科学哥哥给传播学妹妹提供了信息视角哦,其实传播学妹妹也提供了价值了呢:亲亲这边建议你从信息系统的视角看待问题哦~

    终于说到这里的传播学价值观了,那马克思主义妥妥的啊,这一章只需要牢记24真言,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了,后面的内容就是作者从这两角度进一步解释传播学是怎么吸收这两个主义了。作者先强调了马克思把“交往”(传播)与物质生产等同价值,然后通篇都是物质和精神的搏斗。反正牢记几个思维方式:1.辩证:没有绝对,物质可攻可受,精神也是。2.唯物:就算你精神能变攻,你也不准离开物质这个霸道总裁(区分形而上学)

    最后说了下我们国家传播学的重任,我觉得这个应该和前面我国传播学的界定一起说,总之传播学是舶来品,我们要因地制宜,制造本土化的传播学任重道远。这里暗示了我们今后的学习方向:我们要了解西方的传播学史,结合历史背景才能更加独立地看待那些理论。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说是传播历史,其实是高度概括的媒介发展史,作者一开始还通过对比动物之间的传播,突出了人类传播的特殊性:劳动创造语言(其实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个人不是很同意),这人类语言可不得了,比动物语言强多了,强就强在高效低功耗,独立自主有逻辑,还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然后就说了那几个耳熟能详的传播时代: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作者在电子传播时代的叙述比重不小,是为了引出后面关于信息社会的介绍与思考,信息社会是伴随着电子传播时代而来的,引用了几个大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划分,比如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里面的提到的巨变看起来很“渺沧海之一粟”,所以成为了很多成功学贩卖焦虑的开头:朋友,时代在剧变,加入我们,带你成为风口上的飞猪。我并不是想黑这两个大佬,只是觉得这种明明一本正经给你传输宏大架构的知识框架与思维方式,却被成功学当作洗脑的工具,真实无奈。

    作者对高度信息化社会的阐述其实已经成为现实:微型信息终端的普及(手机)、媒介融合,不过结尾的启示依旧十分值得注意:麦克卢汉老爷子的那句话“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作者做了进一步理解:延伸出去的媒介,将有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让我想起了AI本I,我感觉这种独立性和自主性还会引发很多伦理和社会的问题,到时候技术和伦理谁先行一步,就不好说了。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这是一个概念很多,需要慢慢梳理和回头看的章节。作者依次讲解了这几个概念:符号、信号、象征符、意义、符号意义、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文化象征化。先通读一遍书,再把这几个概念拎出来狠狠捶打,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再画个图,一直盯着看,大概就能明白了(反正我是这样看的),然后再回到书本,文章的逻辑就很清楚了。

    需要理解的几个名词:索绪尔提出的“能指”与“所指”、米徳的“主我”与“客我“构成“自我”。个人经验:这些名词最好放在文中的语境下去理解,比如米徳的”自我“理论,单独拎出来看真的不知道和这一章有几毛钱关系,我最初知道这个概念是老师在课堂上单独拎出来讲的,我只知道它很重要,却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你放在书本中,就知道它是在米徳提出的符号互动论(象征性互动理论)背景下,用来说明符号互动的意义:”主我“与”客我“相互制约与协调,从而形成”自我“,这是人类社会化的过程,所以你才能理解,哦,原来这个理论是符号互动系统下的一个小系统,同时自我也能反作用于社会,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人文学科里探讨人和社会的问题,物质与精神的问题,总是会有这种“水舟”思维。

    最后的部分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讨论:现代文化的象征化。总之就是,象征性从历史最初的很少被人感知,你可以理解为那时候都忙着六便士,哪有时间看月亮,到现在物质充裕,象征性就浮出水面,开始笼罩这一切了。拿这些现象去理解:消费层面:从过去的消费实体,到现在消费体验、感受、意义,就好比我问直男为什么把粉色叫做乳腺癌色就能表示关爱妇女了?直男问我为什么化个“炫雅妆”就和平时那“桃花妆”不一样了?(在这里也能看到资本和商家在背后操纵着象征性文化引导大众消费)不只是消费层面,还有政治、经济、生活等领域,也呈现了象征化的趋势。我在这里突发奇想,不仅是实体象征化,我觉得有些抽象的东西还被实体化,或者说物化了,比如我经常在快手看到人们用金钱去衡量感情,用醉酒衡量悲伤,我觉得这是人对抽象事物处理的一种惰性与麻痹。

    最后的最后,作者从利弊两面权衡了文化象征化,好处是体现了社会进步和活力,缺点是:如果转变太快太多,社会得乱:意义和价值不稳定,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能力也会被搅乱,这样矛盾就会激化(想想情侣吵架分手:你变了!你不是那个爱我一辈子的男人了!渣男!)所以说,还是循序渐进的好。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这一章主要讲社会传播的过程,作者先把传播过程的概念理清后,在第一节用过程管的视角向我们介绍了几种传播过程的模式,并且加以评价,首先,发展某个模式只是为了我们拨开传播过程模糊的云雾,将过程简单化、结构化的手段,所以看待模式不必死记硬背,只需要记住这些大佬在描述传播过程时的侧重点就好了,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5W,拉斯韦尔是传播过程模式化的开创者,后来的模式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但社会化、能动性、双向互动的传播观不允许它就这么简单,所以后来做了很多补充和改动。

    第二节用系统观的视角,再次阐述了传播过程的研究,总之还是强调社会形态、结构等外部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

    第三节名字很晦涩:“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其实你只需要抓住“社会”和“总”这两个关键词就好了,“社会”指的是社会形态或结构对传播过程的影响,有哪些影响呢?现在我们套上马克思主义的帽子,也就是从“交往”的概念出发,就有物质、精神、能量的交往,在这几种交往下,意识形态、阶级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技术都会影响整个传播系统。“总”指的是联系的视角,把传播过程,尤其是大众传播,用宏观的视角联系大众结构。

    by the way,田中久义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还在上面的基础,强调了传播双方的独立能动性,以及都会收到环境制约的一视同仁。

    最后就是diss一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过程了,其实不必去diss谁,见其不足反思自身才重要,看下他们diss的点,对于我们所处的国度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甚至觉得是指桑骂槐。首先,资本主义大众传播下传播者们被“异化”,异化就是我命由天不由我啊~其次,大众传播与权力的融合,让其提供给大众的信息具有”麻痹神经“的效果,所以日本学者研究大众传播,也就是想打破这种传播权力的不对等,打破这种麻痹神经的控制,将广大被动麻木的大众从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中解救出来,成为理性的公民,看起来挺批判的哈~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我想把第五章第六章放在一起讲,作者的这一章内容很长,我看了很久,其实作者的意图我觉得,就是充分理解这五个关键名词,以及这五个分类背后的理论背景。

    人内传播的提出有米徳的“主我和客我”理论,还有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个人信息的基模理论,理查德·佩蒂的“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还有人内传播的形式之一:内省式思考,也是米徳老爷子提出的。这几个理论都是在强调,人内传播不是纯生理上的信息处理,而是具有社会性的自我互动,基模概念的提出主要是把人内传播的过程细化了,并且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决定了对信息的不同处理方式,而这种主观意识还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不是唯心论者与社会隔离的“绝对精神”。

    人际传播可以作为个人层面的传播互动,也可以作为个体系统层面的传播互动。这一节讲了人际传播的特点以及其动机,任何动机归根结底都是两个字:利己,那么在动机里,我们还要知道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强调”以人为鉴“的镜子决定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把握。后面还细化了人际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姿势呀、外观形象呀等等,其实也是我们平时感同身受的例子了。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有几个共同的关键词:共同目标、集结力量、团体认同与归属、制约个人。但组织比群体的目标、分工、等级更明确,更加“去个性化”。集合行为是一个很飘渺的“群集”,因为它是临时的,非常不稳定的,所以有些学者认为这不属于群体,我认为这就是一种超常的群体罢了。

    群体传播指的是群体里的信息交流机制,要了解什么是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什么是群体压力,什么是趋同心理,关于群体压力,可以联系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暗示”,我把它理解成那种看鬼片时,鬼即将出现,一堆人面面相觑的氛围,鬼一出现就集体高声尖叫,这就是暗示引发的群体感染;还有一种是群体模仿,主要是出于安全本能的,对周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这种模仿还和“匿名性”有关。关于“匿名性”引发的众多大型暴力事件,比如爱过砸日系车呀,比如网络暴力呀,这些本能地宣泄原始冲动的事件我们都能往这个理论上靠。

    集合行为里面还有一种比较重要的形式,就是流言传播,其实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和集合行为挂上边,因为挺多流言传播是长期流传的,感觉这个和临时的集合行为有点冲突。最后,对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进行特点归纳,并且区分了谣言和流言。作者阐述了流言是什么,并且提到了学者对流言流通量的公式归纳,对于流言的控制有借鉴意义。

    关于组织传播,其实我感觉比较偏管理学,作者说了组织的特点和组织传播的机制,比较有意思的是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的互补,非正式渠道让成员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组织人”,也是“社会人”,所以有些企业会提供很多健身房啊、咖啡厅之类的办公福利,也是营造更多的“非正式渠道”供成员更高效地工作。组织外传播就耳熟能详了,广告、公关、CIS。我对CIS的理解就是设计出一个logo啊,歌曲啊以加强对内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对外的形象树立(我竟然想起了国旗国徽和国歌。。。。)

    第七章 大众传播

    这一章对大众传播的概念和理解进行了一个界定,还在历史的维度进行了大众传播的演变分析,前面的讲述都比较空泛吧,最后的一节比较有趣,是关于大众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讨论,这里有积极和消极的两种态度,而且作者也在最后给我们介绍了信息环境的一些理论,其中包括很“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都是基于人们认知环境并改变环境的前提提出的理论,也很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大众传播的定义比较有意思,强调了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多么多么高大上,和社会上的很low的一般大众对比,“大众”这个词在西方有比较特殊的意义,“大众”往往和理性自主的“公众”二元对立,也就是“乌合之众”,所以早期的传播学研究都会把受众放在一个被动、消极的存在,其传播链也是单向性极强的。其次大众传播还强调大规模、产业化,这也就让大众传播像现在的流量明星一样,不仅有流量,还得想着法子把流量变现。

    作者按照理论的成熟程度由低到高给我们介绍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说法、赖特的补充、施拉姆的概括、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说法,其实这些理论的风格和这些大佬的人设是很有关系的,拉斯韦尔、施拉姆一般提出比较初级和开创性的理论,比如之前的传播模式的研究,拉斯韦尔单线,施拉姆简单的大众传播模式后来被日本人加以改进,拉扎斯菲尔德相对来说还是不那么把受众“大众化”的(在后面我们会看到他著名的“伊里调查”以及基于相对能动受众观的“政治既有倾向理论”和“选择性接触理论”),而且比较批判主义的(大众传播对人们的麻醉功能、研究儿童受到社会因素制约寻求媒介“代替的满足”)

    我们把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作为两种极端的看法去了解:极端乐观、极端怀疑。乐观总是把大规模的传播当成民主的推动力,当成社会关系的连接力。库利更是一语惊人“印刷即民主”,其实把这句话改一下放在现代,变成“互联网即民主”,听起来好像也有那么点道理,这和边沁寄希望于公共舆论和社会监督形成民主透明的政治一样乐观,这是一种极端的“善”,我们不妨从极端的”恶“来反驳之:在竭力愚民的政府体制下,如何形成公告透明的舆论环境?当政府信息公开变成意识形态的宣传,公共舆论是否有被操纵的可能?

    怀疑主义是我比较喜欢的思考方式,批判并不是把人家批的体无完肤怀疑人生,也许这样的批判有点空泛,但总归要引以为戒。批判大众传播主要是批判他的媒介内容和他的功能定位。比如大众传媒要顾及普遍的大众需求,那就离不开”黄赌毒“(某产品经理好像说过最好推广的产品就要涉及这几样?)功能定位方面,比如说成为政府的舆论机器,成为金钱的奴隶。

    郭老师在这一章还加了关于”信息环境“的论述,我感觉他是没其他的地方装”信息环境“,所以丢在这里啦,有点违和,但也可以和之前的联系。我们在看了大众传播这么多功能和影响力的时候,”信息环境“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大众传播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还是基于人的认知模式,这里就提出了”信息环境“的概念,然后引出了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其实豆瓣就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拟态环境,我们观影的时候,会将豆瓣评分作为一个是否看这个电影的参考,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权衡去不去看这部电影,这就是人们基于信息环境分析后得出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结果,而我们的行为结果也会作用于拟态环境,豆瓣评分就有你的一票哈哈哈。”拟态环境的环境化“也好理解,有些人通过给电影刷分,让人们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好看,于是会有更多人参考这个分数,给了这个电影更多的赞美。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这一章观点的交锋比较多,还是基于上一章大众传播的巨大影响下,对媒介组织和媒介技术的辩证讨论。这里是几个关键问题:技术是“善”还是“恶”?技术决定社会还是社会决定技术?谈到媒介技术,就不得不提到麦克卢汉,作者介绍了他的两个核心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他的很多预言都被产品经理们活化利用,现在看起来还是很准确的,但我们也要注意,麦克卢汉也被神化了,至少我们有些老师会觉得麦克卢汉就代表着技术统领世界的预言之神,也有各种“电子乌托邦主义”。朝圣者们将之神化即忽略了朝圣者们自身的主动性和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对世界的把控,其实想想去年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和转基因食品普及在科学家和民众几乎两极分化的立场,我们就不会对强大技术一味地顶礼膜拜了。关注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感慨,也有人在批判反思,日本学者们“电视人”和“容器人”的理论,似乎在通过技术之于人的初来乍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化活动,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受到了影响,因为媒介的存在让“容器人”们与万事万物打交道时都惯于隔着一层膜,但我并不觉得这种不同于过去淳朴时代的界限感是由于日本学者对媒介的这样的奇特想象,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社会因素,更多地和社会的经济状态、政治制度有关,媒介的形态变换,说不定是人们的“果”,而非“因”。小靓仔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实在是不好理解文中提到的“网瘾症”,也许是自己见识浅薄,也许是自己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同出生,将之视作平常之物,没有媒介技术发展变迁的沧桑感。但我经历了从人们对青少年使用网络的口诛笔伐,到青少年奋起反驳以杨教授为代表的网瘾偏见与虐待,再到国家意识到电子竞技带来的经济效益便大肆宣传,这三个阶段我觉得都有各自的立场,如果各执一方纠缠不清,很难得出理性的思考,书中对“网瘾”的阐述还比较客观,看完之后,我才意识到,其实学者们强调网瘾的点在于沉浸虚拟忽略现实的身心病态,而焦虑不已的家长们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媒介的形态上,这也是出于对新事物的无知引起的本能提防甚至是敌视,当然也有思维上的惰性。就像如今对网约车空前的制裁与批判,也有上面的原因在内。我只想说,能从“训练基地”杀出来的人,野外的人也就没什么威胁力了,所以更容易“吃鸡”。技术这里我讲了很多,也是因为传播学效果研究在现今的焦点就是探讨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现在到了“文科生”对世界的影响——媒介组织对社会的作用。作者阐述了大众传媒的三个目标:钱、宣传、公益。钱为了活,宣传为了精神、公益是承担社会责任,为人民负责。后面关于大众传播影响的讨论,都是基于这三个目标。在传媒组织信息的生产过程中,卢因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怀特把这个概念运用到新闻领域,把关人并不限于编辑和记者,还有无形的市场标准、组织规则和宣传标准等。说到宣传这个词,在西方国家的‘“宣传”有贬义之意,认为宣传破坏了个人的意志自由等等,在社会主义国家就很常见且没有贬义,反而还有点自豪?当然这并不是说西方的新闻业就多么多么自由公正客观了,虽然CNN成天和特朗普撕逼,但它们也会受到资本和垄断集团等方面的制约,总之,不存在客观独立的新闻媒体,从大众媒体巨大的影响力就知道,它一定会被当成工具控制同时服务社会的。这一章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比较辩证地看待了一些值得辩论的问题,不论是媒介技术还是媒介组织对社会的两面影响,都有我们值得深挖的点,记住这样的思考模式,将之对应到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中去分析问题,想必收获会不少。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这一章是上一章议论的延续,重在思维方式的建立。传播制度对社会的作用属于“控制研究”领域,以后梳理论文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分类。大众传播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所以要建立一系列制度规范之,并让之为国家所用。作者在这一章讲了一些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主义下、社会责任理论下、民主参与理论下)社会主义社会的(渊源、苏联、我国)还有发展中国家的。这些制度的渊源都有一定的哲学依据,所以这一章也激起了小靓仔看哲学书的兴趣。这一章整体给我呈现的感觉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自由主义,新闻是不需要审查的,同时民众在和垄断资本干架,国家强调新闻媒介的公益性是一种缓兵之计。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肯定了新闻媒介的教化性(指导性),审查制度也要杠杠地立起来,也算是为了维护我们国家上下团结一心,同时还要关注新闻的经济效益。发展中国家对新闻的审查更加严格,还要优先本国文化的传播。(这样说仿佛我们国家不是发展中国家了)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这一章主要讲的传播学里受众观的变化,还介绍了大众社会理论和与之对立的分众理论,前者强调受众是乌合之众,后者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和不同需求。还有著名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这在现在看起来平平无奇,对当时打破大众社会理论的受众观可是开创性的,同时它也矫正了“有限效果论”里媒介的无力,反驳意义大概就是:世上所有的内向,都是因为聊错了对象。这一章比较简单,了解一定的受众观发展(作为乌合之众、作为市场、作为权利主体(虚)),为受众翻身农奴把歌唱。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一直是传播学的重中之重,谈到传播,我们也多会着眼于传播效果的讨论。这一章讲了传播效果的研究领域、研究历史、以及效果如何产生,又受到什么制约。传播效果作用于受众主要由三个层面:认知、态度和行动,引申开来就是作者说的:环境认知、价值形成和维护、社会行为示范。突然想到了伦理学里的一些道德分析也是从这三个维度来看的,比如当你看到救陌生人结果自己牺牲的新闻,你会觉得这是一件道德高尚的事情,但你觉得那个人太傻了,为什么不报警什么的,所以自己不会那样做,这就是在道德判断上产生的三个效果。

    在这三个层面上还加上了时间维度的考察,戈尔丁对大众传播的划分就是基于时间和能否预期两个维度。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从“魔弹论”到“有限效果论”再到“宏观效果理论”的发展,视角越来越宏观且系统,给我的思维方式上比较有启示,我们不能满足于片面的强调,但为了系统而不假思索地追求中庸,以辩证搪塞之,其实也是一种懒惰,应该理清的是不同倾向背后的视角,以及这样的视角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思考意义。

    比如“魔弹论”在当时的风行和战争的特殊环境以及大众传媒的初尝甜头有关系,和当时本能心理学理论的弥漫也有关,“魔弹论”当然是唯意志论的、夸张的,但我们由此也重视了信息的传播效果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应该被合理管理,如果再回到战争那样的极端年代,“魔弹论”也许就不是现今这么不堪一击了。

    “有限效果论”是“魔弹论”的反转,这个时期主要考察了一些传播效果产生的机制,比如拉扎斯菲尔德的“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罗杰斯提出的“信息流”和“影响流”,用到“流”这个词,和之前直直发射的“子弹”对比,实在是羸弱的多,并且流的方向不是一根直肠通大脑的一步到位,而是散漫流向多级。经由人际传播等各个环节才给受众。这样的视野背后不仅是效果受到制约,也暗示了受众地位的崛起。

    “有限效果论”的研究进行了实证考察,听起来好像有那么点道理,但我们之前也看到郭老师剧透了,大众传播作用效果的三个层面之认知层面,如果媒介在受众的认知成长过程就进行干预,那么长出来的受众认知真的是自己原生独立的吗?这是有限效果论忽略的一个方面,以及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他们做的研究都是微观的,时间较短的即刻效果考察,所以肯定难以发现宏观和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的宏观效果理论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具体的研究会在下一章呈现。

    传播效果的研究领域不仅仅着眼于单一的效果如何,还会看传播效果与其他变量的互动,比如和传播主体的关系、和传播对象的关系、和传播技巧的关系,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思维框架。捞一下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几位大佬:一个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还有卡尔霍夫兰的一系列实验法研究,他的劝服研究大礼包,很有广告宣传的实用性。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两面提示、明示与含蓄、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恐惧诉求这些传播方式与对应的效果,广告里case应该很多。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这一章是我real喜欢的一章了,花了好几天看了好几遍,把书本的每一句话都吃透,这几个理论都在从不同过程说明大众传播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但我们看完这一章,一定要谨记系统的分析方式和避免把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绝对化。

    我对这一章各小节标题的重新命名

    如上,结构已经非常清晰了,我在后面就分享一下各个理论对我的一些启发吧。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大众媒介对客观现实并非“镜子式”的反映,它们会通过报道规模、顺序等方面强调或淡化某一个事件,从而形成大众的议程,影响着我们对重要性的认知判断,这种对事件的强调和淡化,一方面是媒介内部组织的信息处理规范、报道方针等,也有社会文化的规范和媒介载体版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就是巨大的“阴谋”了——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你懂我意思吧)它们会利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力操控舆论(详见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所以说,议程的设置(我国用舆论引导更贴切)是传播媒介与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我把它理解为一种博弈。作者还探讨了网络传播环境下议程设置是否被削弱的问题,我们可以自己多联系事件,多琢磨琢磨。

    “沉默的螺旋”理论:出现在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舆论”、“社会皮肤”,是沉默的螺旋理论最贴切的表述了,传统对“舆论”的理解是把它作为政治民主的体现,强调理性公开的自由讨论从而达成共识,有点像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说的那样理想,诺伊曼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舆论的理性提出了挑战:舆论真的是理性的吗?与其说舆论是一种理性共识,不如说舆论是人们感知意见气候的体现,在网络环境中,我有时也会被支持率最高的观点雷到,比如由于欢的辱母杀人案提出的杀人犯无罪,甚至要修改法律条文,而支持这样的大多数人,有几个能完整地复述出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呢?从诺伊曼的角度去理解舆论,我们会发现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强大影响,它都能大多数人沉默,甚至是倒戈相向。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诺伊曼的理论建立在“人们都害怕被孤立”的前提上,但这只是一个理想的环境,多数意见不会以压倒性的优势消灭了少数意见,而少数意见如果有影响力强大的中坚分子,也很难被扭转,甚至少数意见会被反转。这个理论对我们的启示:似乎要把我们都囊括进去的舆论也许并非事实上的多数意见,或者多数人的想法,我们要警惕舆论对我们独立认知判断事物的影响,不能轻易被卷入风里去。

    “培养分析”理论:这个理论强调大众传媒对我们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根据客观现实有偏差地构建符号现实,我们浸润在大众媒介的环境中,从符号现实感知客观现实,从而形成我们的主观现实。基于这样的观点,“培养分析”研究的是大众传媒倾向性带来的社会后果。比如说媒体经常报道女司机出车祸,会给大多数人造成大多数车祸都是女司机造成的印象,实际上女司机引起车祸的比例明显小于男司机,媒介扩大了我们的认知偏差,造成了刻板印象。“培养分析”研究与“制度分析”研究、“讯息系统分析”研究一起构成了文化指标研究,思考大众传媒倾向性为什么形成?是制度制约,还是符号建构的价值体系?以及影响人们感知世界而带来的具体社会结果。

    “框架效果”理论:这个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有点像,我觉得,议程设置理论是开创性的,它指出了媒介并非镜子式地反映现实,并且通过设置议程告诉大众想什么,而“框架效果”是“议程设置”的进阶,议程设置理论说:新闻的生产需要固定的信息处理规范和符号编排机制,另一方面也有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的博弈,“框架”更加明确地说明了这种机制是什么,“框架”和“认知基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基于“框架”理论的研究多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法,找出文本背后的倾向性和意识形态。但值得注意的是,“框架”的加工机制必须要和受众的框架形成友好的互动,才能有很好的传播效果,换句话说,精准的“建构”还要配匹配的“解构”。我突然想起快手上哭着唱情伤歌曲的自拍视频,我看后毫无波澜,甚至有点尴尬,但评论区基本都是真情实感地与之共鸣,这说明我不是这个视频的同向“解构”者,有时候还会像旁观者一样,戏谑、消费建构者与同向解构者的互动。

    “知沟“理论:这个理论是我最喜欢也觉得最有实际教育意义的了,因为它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平等主义,媒介的存在应该是普及众生,提供让个人实现价值和社会进步的信息和指引。它想消灭阶级上的信息不平等(“知沟”),从而防止阶层距离拉大造成的阶级固化。但我又觉得这个理论太模糊,既然“知沟”是知识上的差异,那么你该怎么去定义知识呢,所以这个理论一直有很多分歧,比如“上限效果”假说对它提出的异议,如果知识是特定领域的某个知识,那么这个知识一定是有上限的,越接近天花板获取知识的效率就越低,后来者也能跟上。就好像《三体》里危机纪元年代,囿于基础物理学知识已经饱和,科技发展很难再进步飞快。但是从整个社会的总知识来看,似乎不存在饱和,个人也难以接近总知识的饱和。不过这种平等主义的理论对现实的实际应用也很有启发性。比如“数字鸿沟”理论的衍生,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人们在使用互联网时的差异,不管是物理条件层面,还是技能和动机,优秀的资源似乎一直为高阶层人士服务。我自己对此深有其感,上了大学以后,我才慢慢地发现身边那些优秀的同学,对新媒介的理解和操控已经比我熟练太多,我甚至还停留在智能手机的频繁使用会带坏自己的想法上,殊不知人家熟练地运用智能手机结合各种高效的搜索引擎和生产工具,更快更好地帮助自己获取信息、学习知识。这也是自从我买了好用的笔记本后,才真正体会到生产工具和使用技能的改变会给你带来多大的时间效益和学习效率。但是我也会怀疑,我们是否夸大了媒介工具的先进性给我们带来的效益,以至于被先进媒介所绑架,或者是我们的惰性使然?比如健身装备不买齐就不运动(这就是我)另一个比较有启发性的就是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了,对于媒介的态度:它给我们提供了三个视角:保护主义的隔离(小孩子不要看哦),引导辨识批判的能力(了解一下媒介的倾向性),培养作为传播者的能力(参与信息生产,提高能动性)

    “第三人效果”: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它提醒我们,受众对大众传播的反馈有时不是自己直接反馈到传播者的,而是经由对“他”人媒介接触反应的设想,反射给自己的行动的。从反馈环节的转折反映了受众对媒介认知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也许你我都识破了媒体在散播焦虑或者说教,自己不会中招,但比人肯定会中招的心理,便是第三人效果的体现。第三人效果有着自我强化的心理动机,说白了就是一种优越感,鄙视链也是在这样的优越感上产生的,同时这样的优越感也会产生一种保护主义,比如对电视内容的审查,有时候也会是一种自作聪明,比如抢盐事件。但是第三人效果也是出现在具体情境中的,切不可当成解释一切现象的万金油,毕竟,第三人效果也是出于一种心理动机,把心理动机看成引发事件的绝对,那就太本能心理学了,就像“魔弹论”一样有失偏颇。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我对这一章最初的理解是:这一章的“小白鼠”,从“人”变到了“国家”,再在国家和国际、全球的互动系统下来分析和研究,作者主要强调了全球传播技术的普遍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进步的成就感,也是各种国家或联盟等主体,通过跨国传播机制和策略,将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矛盾加以放大,尤其是传播强国对传播弱国的支配与控制,弱国渐渐注意到了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别人的传播工具更强大,弱鸡的自己连本土的传播资源也会被强国掠夺,所以弱国发出了一次次呼吁与声明,希望建立公平统一的世界信息传播秩序,保障每个“小白鼠”的基本利益。学者们也在研究信息的高度垄断以及它带来的后果,怎么在传播大国控制支配传播弱国下,找到具有现实意义的办法维护每个国家的基本利益。

    这章对我来说难度有点大,传播政治经济学想要说明的问题太过于抽象——谈论国家、政党、主权之类的,谈论意识形态的斗争与经济政治文化的互相勾连......我每次都把这些宏大的抽象概念置换成微观的、实体的人的维度去理解,然后必须回到这个抽象概念,因为从微观理解宏观必定有失偏颇,所以我会花很多时间去厘清各种概念。这一章的抽象概念很多,但作者似乎并不同情我这种理科狗在政治学科上的涉世未深,我甚至刚刚才发现我潜意识里一直把“国家”和“政党”混淆,以至于我不能很好地理解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传统界限。总之我建议大家看的时候,哪怕是第一遍看书,也要多看几遍,多问问自己:自己到底能不能掌握这一章、一小节,甚至是这一段、这一个词反映了什么、强调的点在哪里、作者整体的意图是什么,只有把握了作者意图或者这个章节整体的思路和风格,你才不会被“地缘政治”、“殖民时代”、“帝国主义”这些词淹死(反正我是够呛),以至于找不到这一章放在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原因和具体研究问题。

    作者先讲了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概念,首先二者都有非常强的政治性。国际传播是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强调“国家”为代表(脑子里虽然知道是国家,但我还是没有把“政党”区分出去)一般来说,国际传播会通过大众媒介输出本国的形象与立场,同时对内输入国外的一些信息,所以国际传播不仅是把自己宣传出去,同时也有国家感知外界环境的功能。全球传播包括国际传播,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国际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传播”,而全球传播就是世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作了,带有大众传播控制与支配的“原罪”。全球传播体现了这样一幅图景:信息传播强国在全球化的潮流下,通过各国信息传播能力的巨大差异带来的信息流通不对等,间接地控制和支配信息传播能力弱的国家,使之成为一种信息形态的殖民与掠夺。

    那信息弱国肯定不干啊,我好不容易才解放,你这一搅和,我又得回到解放前被强国牵着鼻子走的局面。所以发展中国家的一次次呼吁建立“公平、合理的新世界传播秩序”,于是就来了一场和发达国家的持久论战,弱国的力量集结起来还是有一定威慑力的,从不结盟国家发出《阿尔及尔宣言》点破了信息流通的不对等,撕破了强国“信息自由”的面具,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盘后为了妥协双方而发出的《大众传媒宣言》,再到代表发展中国家取得胜利的《麦克布莱德报告》和西方国家不服安排的《塔罗瓦尔宣言》。我看下来真的非常凌乱,这就像你在立场对立的人群里想通过讨论来达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规范秩序一样困难,不论是信息世界的平权,还是性别上的平权,永远是路漫漫而修远兮,敢于发出声音总会有效果,会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与借鉴的视角,但是我们不能把权利的平等,寄希望于通过呼吁唤醒人们“共同体”的责任,奔走呼号的同时,自身的实力也要快快强大起来呀。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重要问题,主要是意识到新闻价值的政治倾向性,意识到信息主权问题和文化帝国主义问题。信息主权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在过去,每个国家都会有抵御外界攻击的各种各样的“长城”,比如边关军事守卫,还有海关检查呀,总之海陆空都要保护起来,就像人体的免疫机制一样。通过这些“长城”,可以保护自己的领土主权,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主权。而现在跨国传播技术的崛起,比如说卫星呀,互联网呀,是可以越过以前的这些“长城”,外界可以通过这个形式影响到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主权,如果不加防卫,那么我们国家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就会被动摇甚至是被破坏。所以,建立信息的“长城”迫在眉睫,这样的“长城”体现的就是信息主权。

    信息的“长城”不仅是简单地划清界限:即管理信息在国家的输入和输出。这种界限本身也体现了对本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权利,比如本国文化的保护,对于国家里的人民来说,也是在加强一种对国家团结的认同(所以我喜欢用“长城”这个词来理解信息主权的功能)同时,信息主权是相对于国际来说的,所以有些国家建立了封闭性极强的信息“长城”,其实也是拥有信息主权的体现,这体现了国家拥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与流通制度的权利。所以三月半的国家虽然很神奇,但我们还是得尊重别人规定信息制度的信息主权,而且从信息主权对国家独立性影响的角度来看,这也有它的道理。信息主权对我的启发在于,反主流、反统治、大逆不道的小靓仔我,终于从另一个积极的层面——全球传播的角度,瞥见了我国信息制度的设立也有其合理性,也是我国信息主权的体现。这样的“长城”,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啊,保住了我和我家人平安生活的基础,却也给我带来很多思想和行动上的桎梏,所以我必须必须必须变得勤奋而博学,带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去解开困扰我的一个个问题,甚至能让别人也受益,那真是太好了。

    最后想提一下文化帝国主义问题,其行为主要体现在,靠着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以软性方式进行强国的文化扩张与支配,核心思想便是同化二字——破坏全球文化的多样性,让其他的文化都在自己文化的渗透掌控下。这对整个文化生态肯定是极其有破坏力的一种想法,很像过去统一天下,统一思想的皇帝老爷子,我们能怎么办呢,那当然是警惕的同时变强啊。其实我觉得,这样的帝国主义给我带来另一种思考,那就是文化生态的变化和抗衡,不管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弱小的一方遭到不平等的对待其实是人人为己之势,也就是必然的,但我们不能因其必然任其发展而让不平等加剧,当整个生态被破坏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样的说教真的很干巴巴,但不管是从国际的维度来看,我是仰视美国等强国的人,我要保护我们国家自己的文化;还是从国内的维度,此时此刻我是一个站在主流文化高地的俯视者,我也应该默许那些未曾触碰道德底线和法律的亚文化,让之独立存在。(可能是最近看了“大春哥”的人物故事,我会有这样的感想。虽然现在很多人对“女装大佬”从偏戏谑的说法转向了包容的态度,但我不希望大家从“女装大佬”这样的泛娱乐化形式来包容默许不一样的存在,我想强调的是独立性)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这一章比较简单系统地为我们介绍了传播学的发展脉络上,那几个“大写的人”,关于社会观完全对立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也介绍了一番,其实把批评学派和经验学派的相爱相杀整篇看下来,你会觉得没有什么三观不正的对错,多是利弊的权衡,可惜郭老师没有说批判学派的局限性,对经验学派的讲述也更加侧重,这也和整本书的风格相符合,传播学很多开疆辟土的理论多是经验学派的成果,但批判学派也一直在提醒我,尽管传播学是一门让人头脑焕然一新的学科,但千万不要忘了传播学的原罪,学习传播不应该为了支配别人而让自己变得聪明;尊重大众的多样性和能动性,缩小信息社会带来的数字鸿沟,才应该是我学习传播学的宗旨。

    我们先来看看起源,传播学来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对信息传播的研究是必然的,加上世界大战中对宣传带来的实际效益,让人们更快地聚焦于传播学研究,这是传播学诞生的产房,也是它要永远承载的原罪——改变或强化人的认知、态度甚至是行为。而且传播学一出生就有较好的营养供给:社会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都为传播学提供了诸多借鉴,传播学缓慢地摸爬滚打的时间便得以减少。

    作者先给我们阐述了传播学思想源流的提供者,此时的传播学还是形成了即将出生的方向,只是顺口一题的亮点,然后是奠基人和学科建设者,传播学成为一个学科离不开这些大佬的努力,最后还说到了传播学的两位“工程师”,如果说思想源流的提供者为传播学注入血液,那么信息论和控制论为传播学建构了骨骼。先看思想源流,我对于这几位大佬的理解都在于他们的职业或者哲学倾向,比如塔尔德,他本身是一位法官,也是社会心理学模仿理论的创始人,联系到社会心理学,就会想到人在社会互动中形成自我,塔尔德认为,社会互动的大多数形式是复读机,呸,是模仿,而模仿的渠道便是传播。

    其实现在看互联网上关于“复读机”的调侃,我觉得,模仿不仅通过传播而实现,还能被传播的强度加以放大,联系到“六学家”戏谑的解构带来的重复的快感和群体归属的认同感,再回到塔尔德的观点,就可以大胆猜测:人类的四大本质归根结底是人们社会互动和群体认同的过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六学家”最初对“复读机”的戏谑式反向解读,也就是对传统社会结构的不满和嘲讽(嘲讽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不明白自身权力的来源于社会的支持和认同,却还像“两开花”一样狐假虎威式的傲慢自大和无知)可以看出网友最初的戏谑背后,藏有对现存某些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但到了后来却演变成一种更侧重娱乐向、轻松向的解读意味——“复读机”和羡慕但止于羡慕的美好“柠檬精”、普遍拖延而自嘲的“鸽子精”、口体不一致的“真香怪”并驾齐驱,好像少了点当时藏有批判色彩的反向式解读,多了一点一呼百应的娱乐狂欢。

    再回到塔尔德,他还对“舆论”和“公众”有着很清晰的界定和阐述,同时从政治民主的角度对舆论寄予理性的期望,不仅是塔尔德,还有许多哲学向的学者都会用政治哲学的视角看待舆论,包括后面看的批判学派的哈贝马斯,同时我们可以联想到前面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从社会控制的视角认为,舆论并非开放的理性,而是个人感知意见气候的“皮肤”,也是维持整合社会的“皮肤”。

    塔尔德这里说的比较多,齐美尔是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学者,当我们分析一个人的行为时,一般会具体分析这个人的各种生理、心理要素,而齐美尔认为分析一个人的行为应该聚焦于这个人在传播网络中的位置,也就是与他人的关系。分析传播以得其人的观点背后反映了这样的前提:人的行为决策很大程度会受到他与他人传播关系的影响。

    比起欧洲的思想源流,美国的思想源流更多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有讨论社会效果,也有将传播视作变革的工具。

    作为教育学家的杜威便有造传播之工器以改造天下的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他自己也创办了以改造社会为宗旨的报纸,但因经营困难而停刊。

    库利这个人之前已经在人内传播出现过:“镜中我”,还提出了“初级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力,他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的人,但多关注人际传播,而非大众传播。

    帕克是芝加哥学派的理论领袖,同时拥有新闻工作经验和学术研究能力,他对传播的理解多侧重于个人依靠传播推测他人的态度和看法,从而达成社会互动,并且高明地指出了新闻是社会上个人讨论的素材,这没有强调新闻提供新近信息和观点的功能,而是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分析了新闻的又一作用,所以从这个定位去理解“议程设置”理论,也就不难理解议程设置对社会的影响力了。

    米徳老爷子,也是一个强调人内传播的首尾连接社会的互动性,“主我”和“客我”从而形成人的自我,这种划分比较偏心理学,但米徳更想强调的是二者的不断互动,以及对外界的互动作用于“自我”的形成,这与齐美尔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要从他在传播网络中的位置的观点有一定联系。

    李普曼是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主要提出了“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你会发现老李和前面那些大佬相比,他的野心更大了,前面的人也只是说说人内、人际传播在人和社会互动过程中的影响,李普曼直接着眼于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拟态环境”的提出更是“培养”理论的认知前提,而且大众传播维护强化着“刻板印象”是我们都能切实感受到的。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他们四个人都将注意力放在了早期微观的传播效果研究上,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意义重大,也是一种很适合分析一个社会现象的思维方式。卢因的贡献主要在于“把关人”理论揭示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区别于许多通过调整外在变量测试传播效果的研究,比如霍夫兰的说服效果实验。霍夫兰将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学,考察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环境下短期微观的传播效果,得出与传播效果的形成有关的条件。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得出了“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的理论,他和霍夫兰的研究也在推动着从“魔弹论”到“有限效果论”的转变,拉扎斯菲尔德也为传播学研究方法做了改进的贡献,他惯用的套路就是抽样调查一类的量化分析法。学科开创者施拉姆,主编了传播学最早的一批教材并进行推广,他数次访华,为我国传播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关注国际传播、第三世界与传播的关系,这点来看他还是很有国际主义的,而且别忘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提出大众传播的模式、三大功能,同时研究了儿童和媒介接触的关系,认为儿童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得不到满足,就会寻求媒介的接触以获得“代替的满足”。

    传播学的主要分为两大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种学派的范式(或者说世界观)

    在某种程度上

    是对立的,至少是不兼容的。在方法论上也是如此。经验学派力求客观中立,认为精准的量化方法能够使研究不带个人偏向,而批判学派认为量化方法不可能客观,个人的偏见永远藏在研究中,认为经验学派寻求客观中立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人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被扁平化,忽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不仅没有人文主义关怀,还难以上升到宏观地维度去反思传播与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关系。经验学派整体的倾向是偏右的,媒介的竞争和发展是自由的,受众的选择也是自由的,所以我们应该在维护现存制度的前提下管理改良社会。而批判学派偏左,他们认为经验学派的思想前提就是错的,拿自由回避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打着改良社会的幌子进行操纵与愚民,大众传媒成为了支配阶级洗脑的工具,大众由此将支配阶级的特殊利益当作所有人的普遍利益,从而沉浸于自由的幻想。批判学派还细分为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学派和哈贝马斯的批判学派。我觉得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侧重点不一样,我也在下图做了归纳,因为郭老师对批判学派的阐述较少,那小靓仔也就不过多赘述了。预告一下小靓仔后期还会专门把批判学派拎出来打


下载点评

  • 内涵好书(1074+)
  • 体验还行(479+)
  • 五星好评(865+)
  • 无水印(848+)
  • 可以购买(778+)
  • 无缺页(738+)
  • txt(6610+)
  • 收费(10710+)

下载评价

  • 网友 康***溪: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9-17 01:24:52 )

    强烈推荐!!!

  • 网友 屠***好: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7 01:14:57 )

    还行吧。

  • 网友 戈***玉: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1:21:23 )

    特别棒

  • 网友 孙***美: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1:21:06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谭***然: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09-17 01:19:56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石***致: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09-17 01:19:16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曾***玉: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9-17 02:57:08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9-17 04:05:28 )

    下载速度还可以


同作者:杨兵的书籍:


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书籍:

  • 狗狗的健康吃出来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2023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全科类)应试指南:预防科目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猫咪的幸福吃出来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我的第一本狗狗照顾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我的第一本狗狗照顾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美容营养学(卫生健康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程)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美容营养学(卫生健康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程)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现代数控车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规划教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钢琴调律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同 “中小学用书” 的书籍:

  • 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高级供高中阶段学生使用配光盘外研社点读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素描静物/高考秘籍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2017易学系列 劲爆 素描静物 单体组合照片对临 高考艺考联考美术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名校名师试卷点评考卷 速写 大连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美术高考冲刺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2018主题教学 师语 演绎 素描几何体 单体照片对画作品欣赏素描基础解析临摹 美术绘画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附光盘)素描人物头像临本高考速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2018一线教学 起点几何体 彭家广雷呈文素描基础单体组合画法解析 高艺联考美术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素描人像/美术高考默画规律详解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美术高考名师范画精选.叶军教你画人物动态速写(光盘)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美院快线 高考状元出自这里:石玉麟速写中级阶段提高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同 “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的书籍:

  • 大师背影书系:蔡元培教育名篇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教育与新人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致青年教师 吴非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与思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课程的逻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精装本 第5卷(系统了解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教育经典名著,教师培训用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致青年教师【正版图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教师读本)/梦山书系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阅读之美 教育大家朱永新 国画名家王绍昌 设计大师朱赢椿 同塑阅读之美 共谱生命之美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同 “班主任用书” 的书籍:

  • 班主任兵法2:实战篇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丛书: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初中卷)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遭遇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班主任工作助手丛书(万千教育)(全国三大名班主任之一万玮力作)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丛书: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南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班会课,就是要解决问题(小学卷)(大教育书系)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初任也智慧:初任班主任的11个第一次(随园班主任小丛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中学版) 大夏书系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班主任微创意:59招让班级管理脑洞大开 大夏书系 吴小霞.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班级管理难题35问(大教育书系)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班主任小智慧 68个教育策略一点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