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下载屋 - 梦的解析 - epub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9-17 22:40:03

梦的解析 epub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梦的解析 epub格式下载
梦的解析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1333544
  • 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5-1
  • 页数:387
  • 价格:36.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9-17 22:40:03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梦的解析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梦的解析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梦的解析在线购买

PDF下载地址:梦的解析PDF下载


原文赏析:

1,《梦的解析》一书中有若干论点或命题是自相矛盾的(梦的意义有无、梦的机制是本能还是理性、梦可否解释)

2,该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研究的事实不慎相符,缺乏科学根据。研究方法片面(主要依据精神病人的梦情自述,忽略实验方法)


1,梦是可以解释的,每个梦都是有意义的

2,梦者必须将本身所有涌上心头的感受完全说出,而不因为自己觉得那是不重要的、毫不相干的甚或愚蠢的,而不说出。必须对自己的各种意念绝对保持公平。即尽量做到压制“自我观察者”(后来的“超我”)的作用。

3,梦是愿望的达成,其动机是某种愿望。


1,梦所代表的愿望达成往往是毫无掩饰极为明显的(如口渴,想方便)

2,小孩子的梦往往是很简单的愿望达成


1,一旦愿望的达成有所“伪装”或“难以认出”必表示梦者本身对此愿望有所顾忌,因此这种愿望只能以一种改装的形式出现。

2,假设每个人的心灵内都有两个心理步骤:第一个在梦中表现出愿望的内容,第二个扮演检查者的角色而形成了梦的改装。凡能为我们所意识到的,必得经过第二个心理步骤所认可;可那些第一个心理步骤的材料,一旦无法通过第二关,则无从为意识所接受,而必须任由第二关加以各种变形到它满意的地步,才得以进入意识的境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行为,它是由感官将其他来源的材料,经过一番加工而成的产品。

3,一些梦的不愉快性质与梦的改装有关:这些梦中的愿望,平时招致严重的压抑,所以愿望的达成均被改装到乍看无法看出的地步。

4,公式: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而)达成。


甲:梦中的最近印象以及无甚关系的印象

1,最近发生的印象(做梦当天则为特例)与很久很久以前所发生过的印象对梦所具有的影响是一样的

2,梦的内容是常用那较无关大局的经验

3,“梦只是白天生活的琐碎经验的重现”是站不住脚的

4,梦的形成是曾产生了“置换”现象——用心理学的话讲,就是一个具有较弱潜能的意念必须由那最初的具有较强的潜能的意念里,慢慢吸取能量,而到某一强度脱颖而出,浮现到意识界来。

5,梦之所以以芝麻小事作为内容,其实无非就是一种“梦之改装”的表现经过“转移作用”。而且梦之所以被改装是由两种心理步骤之间的检查制度所造成的。

6,梦的形式是受着一种强制规则,将所有足以引起梦的刺激来源综合成一个单一的整体。

7,概括起来,梦的来源包括:a)一种最近发生的在精神上有重大意义的事件;b)几个最近发生而且具有意义的事实,于梦中凝合成一个整体;c)一个最近而具有意义的事件,在梦中以一个同时发生的无足轻重的印象来表现;d)一个对梦者本身有意义的经验,而经常在梦中以另一最近发生但无甚关系的印象作为梦的内容。

乙:孩提时期经验形成梦的来源

1,有些梦属于“经年复现”的梦——小孩时就做过的梦,在成年期仍一再的出现与梦境中

2,还有一系列的梦,其“愿望”及“愿望的达成”均来自于儿童时期

3,梦的记忆具有两个特点:a)梦内容多半以不重要的事为显意;b)梦内容多选用最近的以及孩提时代的资料

丙:梦的肉体方面的来源

1,梦的工作是基于一种前提,拟使同时感到的所有梦刺激综合成一整体性的产物

2,睡眠中的刺激必须与那些我们所熟悉的日间经验遗留下来的心灵剩余产物结合而成一种“愿望的达成”。梦的本质绝不因为肉体刺激加之于精神资料之上而有所改变,无论它是以何种真实的资料作为内容,均仍旧是代表着“愿望的达成”...


甲、凝缩作用

1,贫乏简陋的梦后面隐藏了冗长丰富的“梦的隐意”

2,自以为所梦的比所追忆的内容丰富的多,其实是一种错觉

3,梦中出现的东西往往代表许多梦思的交汇点,被当作许多经验的共同工具。就是说许多不同的“梦思”通过同一种事物来表现,同一个梦思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利用不同的事物表现。这可以称为基本原则

4,“集体”和“集锦”人物和事物是梦凝缩的一大方式

5,“凝缩作用”的特点及在梦内容中找出那些已在复现的元素,而构成新的(集锦人物,混合影像)以及产生一些共同代号

6,一般而言,梦中所出现的“字”往往被视为“某种东西”,这些东西混合凝缩,因此常常产生怪字(书中主要指英文单词的组装)

乙、转移作用

1,在梦的选择中占有决定性作用的“多种意义”,可能并非永远是梦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往往只是一些我们还不知道的精神力量的次要产物。但是就梦的每一个部分而言“多种意义”还是很重要的

2,可以假设:在梦的工作下,一种精神力量一方面将其所含较高精神价值的单元所含的精神强度予以卸除,而另一方面,利用“过度决定”的方法,在较低精神价值的单元中塑造出新的重要价值,并通过这种新的价值进入梦中(原文如此,看得不是很明白)

丙、梦的表现方法

1,梦的逻辑关系在梦中并没有任何独立的表示,梦首先把梦思连在一起,产生连续性(时间)的逻辑连接。

2,表现因果关系,梦有两种程序:一,“既然这是如此的,那么,那个等等必会发生”,最常见的是用附属字句作为起始的梦,而主句就是主要的梦;二,把梦中的影像(人或物)变成另一个。两种程序在本质上一致:因果关系通过前后关系来体现

3,如果在梦中出现“这不是…就是…”的情形,就是表示并列关系“和”

4,对梦来说,“不”(否定)似乎是不存在

5,梦最喜欢的逻辑关系是相似或恰似,...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 totorototoro 发布时间:2016-05-08 16:47:19

    我就没见过翻译的这么差劲的书,完全不通顺,我都怀疑是不是用百度翻译直接copy过来的,什么译者花火,以后这个名字还有什么华侨出版社都被拉入黑名单了,能不能保留一点对经典著作的尊重啊!!!

  • 作者: 曳尾.avi 发布时间:2018-09-05 06:32:15

    刚准备开始看就发现所有评论都说翻译很烂=A=该不会是挑了一个最差劲的译本吧

  • 作者: 斋生 发布时间:2018-11-07 11:03:06

    看到那么多人吐槽翻译烂 让我知道我并不是一个人

  • 作者: 自言本是金城武 发布时间:2016-06-12 10:30:19

    我怀疑我看的是青少年版…

  • 作者: A|D 发布时间:2015-05-18 10:25:53

    读书会的第一本,跨了俩月...

    弗洛伊德说所有的梦都是一种欲望的满足。

    看完了也还是略知皮毛,只是觉着越是日常潜抑多的人,梦越瑰丽复杂吧。我的梦一把都挺简单,想要的一目了然,只是醒后得不到罢了。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無负今日 发布时间:2022-04-17 01:51:09

    比较有操作性。

  • 作者: by 发布时间:2016-08-02 08:00:26

    翻译的不够完美,诚意接受读者批评。

  • 作者: 罗夏sf 发布时间:2021-04-21 14:33:42

    本来写了很多“赌上职业生涯也要做好的书”之类的中二文字,还是删掉了,能成为这套书的编辑,是我的荣幸。3年前的一个深夜,在《银河边缘》写作群里,无意中看到有位作者提及此书,“2027年,月球上发现一具人类尸体,而他死于五万年前”,这样一句简单的梗概,像一声惊雷把我头脑炸裂,赶紧买了繁体版来看,看完三月不知肉味。我是科幻迷,也是推理迷,一直在寻找一部能够完美地把硬科幻与本格推理相结合的作品,看完《星之继承者》那一刻,我知道,我找到了。

  • 作者: 小庄 发布时间:2018-11-18 21:59:39

    还好吧,作为初级学习资料的话还行。

  • 作者: 谕衡 发布时间:2019-08-06 18:27:09

    一切好的寓言之存在,不是为了遮掩,而是为了彰显。


深度书评:

  • 梦是愿望的实现

    作者:绿洲 发布时间:2009-10-26 00:31:00

    题记:较长,慎入!

    书的封面上写道:《梦的解析》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列为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书。我们都知道《物种起源论》实际上是告诉了人们,人类其实是由猩猩或猿类演变来的,《天体运行论》则是告诉了人们,地球其实是圆形的而且还会自动旋转。这两个伟大的理论现今已经沦为了入门级的科学知识,如同学英语要先认识27个字母一样。但是在它们刚刚被发表出来的时候,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就类似于郭敬明和姚明同时出现在了你的面前,当然,令你感到震撼的肯定不是你竟能亲眼目睹两大巨星,而是你发现按身高比较,郭敬明的嘴部刚刚到姚明鸡巴的位置。

    《梦的解析》中的理论虽然并不如之前两部巨著阐述的理论那样为人所熟悉,但是它的重要程度与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就一个普通人而言,我只要知道饿了吃困了睡就可以了,活着其实压根就不需要了解人类的祖先是什么或者地球为什么会存在。然而每个人都会做梦,而且有些梦让人们焦虑、困惑、恐慌,噩梦会让人吃不香睡不好,对基本的生存需求造成了影响。可以说《梦的解析》是一本对每个人都能够产生影响的书,其理论能够让人们理解梦并不是某事的征兆也不会是未来的预演,它向人们系统地论述了“梦是愿望的实现”这个观点,也就是说“梦都是具有某种意思的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

    如何理解“梦是愿望的实现”,用我粗浅的阅读水平作如下解释:

    大部分人都应该梦到过自己在方便——通常情况是小便,这种方便的梦其实就是梦者的一个愿望,但是并没办法在现实中实现,因为梦者熟睡了,身体的需求促使这个梦的产生。不过方便的梦很特殊,有时它的确能帮我们实现现实中的愿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尿床。与之类似的情况就是梦遗,男人们应该都知道遗精之前做的梦都会与性有关,也就是常说的“春梦”。当我们做春梦的时候,性交其实就是一种愿望。当然这种带有生理性质的梦例在书中有更专业的解析,但是这类梦并非此书的阐述重点。此书更多的篇幅是解释那些看似并非是人们愿望的梦是怎么产生的,例如一些噩梦我们直观的理解它的内容不可能是我们的愿望,或是一些带有奇幻色彩的梦也同样也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但作者表示,这种梦都是被改装过的,通过解析都能发现隐含在其中的梦者的愿望。关于这个观点,书中的论据很多。

    类似于这些隐含着愿望的梦,再用我粗浅的阅读水平作如下解释:

    我相信很多人都曾梦到过自己从某高处跌落,可能是悬崖可能是树上也可能是某个高层建筑,当然不能把这类梦解释成为我们想让自己摔死。在做这种跌落梦的时候,以我的经验身体往往也会随着自己在梦中坠落而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我的体验就是心脏会忽然沉一下,皮肤麻一下,有点像坐过山车。按书中的解释,这种感觉的原始材料来自于我们小时候被大人们高高举起又忽然放下,也就是最常见的逗小孩的把戏“仍高高”。但是这种感觉并不能像疼痛或是性高潮一样被我们的记忆收藏,因为我们当时太小大脑的记忆功能并没有发育,但是对于这样的感觉身体其实已经有了记录。类似的还有“飞翔梦”,有时我们会梦到自己可以在空中漂浮,无论是飞翔梦还是跌落梦都可能与我们小时候被大人“扔高高”有关。关于跌落梦可以做这样的解析,我们在小时候会因为不小心摔跤得到大人们的爱抚,大人们会为你弹掉身上的灰尘拍拍你的头对你微笑,假如你受了伤他们还会为你清理伤口给你些安慰。实际上梦到自己从高处跌落通常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说的粗俗一点,就是当你现实中感到“缺爱”的时候可能会梦到自己从高处跌落。

    此类型的梦书中有更为丰富和有说服力的解析;书中写道,跌落梦对不同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意思,对女性来说这种梦可能隐含着有关性的愿望。但无论梦者是谁,这些梦的材料都是来自于每个人的童年。这也是弗洛伊德另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童年对每个人而言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绝大部分梦的材料都来自于自己的童年经历。有时候我们会梦到一些陌生的人或者梦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但他认为这些所谓的“陌生”只不过是被我们的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这些情景虽被大脑遗忘却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而潜意识中的内容只会在梦里出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认为成年人的梦大部分都与性有关。这个观点我当然愿意相信这位伟人,但是不想作出解释,因为我对梦中的性不感兴趣,我电脑里的A片其实已经很多了。

    关于被改装过、意义隐晦的梦,书中有一句概括性的解释:“梦形成的动机往往是一个想要获得满足的愿望;而它们不被认为是一种愿望的原因及其具有的很多特点以及荒谬性,都是缘于在梦的形成过程里受到精神审查作用的影响。”这句话较为晦涩而且含有专业词汇,我也是琢磨了很久才明白,下面我仍然用我粗浅的阅读水平作一些解释:

    如果要搞清楚梦为什么会被改装或者梦里的愿望为什么会被隐藏,那就一定要先理解“精神审查作用”。所谓审查,可以直接从字面来解读,就像是现实社会中的“审查委员会”,偷税漏税、重婚超生,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都会查。假如现在某人想多娶个老婆或者多生个孩子而不受惩罚,那么他们对“审查委员会”就需要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但是,“精神审查”其实更趋近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方面的约束,并且这个审查是无论怎样都无法阻止你达到目的。举例说明,你要想让一个女孩和你上床,你不可能直接脱裤子亮出来家伙就能成功,虽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得靠它,但是这也是最后才需要的。之前,你则需要投其所好,在她面前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像个动物,而是绅士一点儿或者有深度点、博学点儿、幽默点儿诸如此类的不像真正自己作风的行为。这就是你为了达到跟女孩上床的目的而对自己的改装。梦同样是这样,梦为了实现一个愿望而通过各种方法改装自己,唯一不同的是你不可能跟每个想要上床的女孩发生关系,但梦的愿望都会被实现,无一例外。为了确保百分百的实现愿望,梦改装的自己的手段就五花八门了,远远要超越你的泡妞技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从梦的表象看到它反映出的愿望,只有通过对梦的解析才能真正了解这些被改装的梦的真实动机。正如女人解析了男人后得出的那条“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的至理名言,对梦进行解析我们也会发现梦都是一个愿望的实现。

    只要清楚了梦和男人的有着共同的虚伪本质后,“精神审查作用”就很好理解了,它其实就是阻止你在看到喜欢的女孩后不会立即脱裤子的意识屏障,它会让你的大脑意识到一个正常人和露阴癖的区别就在于此,当然后者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怪异正是由于自身“审查作用”的效能太低,所以我说它更趋近于道德方面的约束。

    在书的结尾,作者再次强调了梦预示未来的不可能性,并说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解析,梦都是源于过去。

    以上这些只不过是对《梦的解析》这本书最为肤浅的认知,书里精妙和令人惊叹的观点和论述不胜枚举,例如为什么我们会被梦惊醒、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梦才能产生、焦虑梦噩梦的动机等等。

    另外由于本人文化水平的限制,对于本书的观点完全会产生诸如:误读、曲解、瞎鸡巴分析,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所以以上内容均只代表个人,和弗洛伊德连一根鸡巴毛的关系都没有。

  • 弗洛伊德:没有一个心理学家的内心是完好无缺的

    作者:果麦文化 发布时间:2017-03-24 10:28:12

    梦,一种生理反应,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另一疆域,往往被人们投射以种种美好的想象。然而,能凭借“梦”著书立说、开创门派,成为一门学科的一代宗师的,却唯独一人。

    他就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可能是很多人认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心理学家。但是,仅仅把他称为心理学家,却太小瞧了他。弗洛伊德早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甚至于,说他从某种角度上启发了整个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也不为过。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他以惊世骇俗之姿把讳莫如深的性呈到显处,并告诉人们,去了解你自己吧,作为一个正常的人 (性

    压抑是精神疾病的根源)

    、完整的人(自

    我、本我、超我)

    、有无限潜能尚待开发的人(潜

    意识、前意识、意识)

    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在当时就吸纳了一大批年轻的后起之秀,比如荣格、阿德勒,其中很多人都在往后各自建立了学说,成为心理学大咖。

    弗洛伊德还直接启蒙了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诞生,间接刺激了性解放运动以及女权主义运动。而在后世,更有无数的艺术家视其为精神领袖,打着精神分析的旗号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作品。

    达达主义代表马克思·恩斯特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启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9年创作了作品《Aquis Submersus》

    《Aquis Submersus》

    大众视野中的弗洛伊德是名副其实的超级网红,但在学术界,弗洛依德的理论并没有那么吃香:从诞生初起就颇受非议,之后更是常年坐冷板凳。

    弗氏在世的时候,得意门生就纷纷与他分道扬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很多理论更是早已翻篇。不但在我国,使用弗氏“精神分析”法接待来访者的心理专家寥寥无几,就是在国外的“精神分析流派”也早已改头换面,不复往昔。

    如今的弗洛伊德更像是一个过时的IP,文艺圈已经用腻了,教授上课只是略微一提,而学生在下面掩嘴偷笑,留下的只是依稀的“冰山理论”、“俄狄浦斯情结”以及“泛性论”……

    荣格(右)曾是弗洛伊德(左)的弟子,两人后来分道扬镳

    那么,“精神分析”理论究竟能不能算作科学?

    为何在所有的心理学流派中,唯独它流传最广,最受文艺青睐?

    直接影响“精神分析”理论诞生的《梦的解析》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弗洛伊德到底是一个学术骗子、性变态、曝露狂,还是不世出的天才?

    如果你仅凭“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阉割理论”(阳具崇拜)、“幼儿期性冲动”就判定弗洛伊德是一个半生潦倒,写不出论文,评不了职称,所以企图以耸动话题搏出位的中年猥琐大叔,那你就错了。

    其实,弗洛伊德天资聪颖,通晓多种语言,有经得起推敲的学术背景。从医学院毕业后,他从外科、内科,逐步过渡到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弗洛伊德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理论的,可以说聪明、勤奋,甚至称得上学霸。

    那么,究竟要多大的脑洞才能把“精神疾病”与“性”联系在一起?这就必须要回溯一下时代背景了。

    弗洛伊德生活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维也纳,当时那里的宗教氛围浓厚且保守,就连夫妻间正常的生活也会受到干预,所以,可想而知,性压抑非常普遍。另外,虽然民风尚是淳朴,启蒙的号角已经吹响。彼时,达尔文已经写出了石破天惊的《物种起源》,弗大叔也是他的粉丝。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说,“精神分析”就是脱胎自“进化论”,但是从动物的原欲推导到人的身上,似乎非常地顺理成章。总之,弗大叔一拍脑门,就推己及人了。并且,在几次的治疗之后,发现,哎,还真蒙对了。

    但是,在蒙对与成名之间还有着很大的距离,毕竟,谁说蒙对的只有他一个呢?

    别说,当时还真有不少人都想到了这一点。但是那些人显然不具备弗大叔的超强整合能力。而具有超强整合能力的弗大叔就在借鉴了当时的一些先进想法后,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但是体系有了,也并不一定就会大红大紫啊。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易于传播且醒目的口号来助阵了。

    弗洛伊德和自己的头像雕塑沉默相对

    很多人批评弗氏的理论实在霸道。比如,所有的癔症都是由性压抑造成的。太过于绝对。但是,绝对化的理论却往往掷地有声。试想,如果尼采说的不是“上帝已死”而是”上帝或许死了,或许还活着”,他还能震惊世人吗?

    所以,弗洛伊德既不猥琐,也不是骗子,而是一个勤奋好学,不但洒下了99%的汗水,也有1%灵光一现,更懂得抓住机会的学霸。同时,他还是一个real耿直boy,毕竟在当时保守的氛围下,提出如此离经叛道的理论需要不少勇气。所以,弗洛伊德之所以是弗洛伊德,不但因为他聪明、努力,也因为他的坚定和勇气,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一颗real想红的心。

    弗洛伊德就此完成了从学霸到大神的转型,是他恰巧选对了时机,还是命运对他格外偏爱?如果将视野扩大,人们或许会讶异地发现,竟然还有那么多响亮的名字,和弗洛伊德是同时期的人,诸如达尔文、马克思、尼采、狄更斯……星光何其耀眼,他们的成就后人很难超越。

    若是回想19世纪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或许会看到,那时的世界是一片战火纷飞的景象,但是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飞跃却从未停歇,物理、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正逐步成型。

    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转折点,一切都在分崩离析,一切也都在重新凝聚,久远累积的能量奔涌,呈井喷之势,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些大师巨擘们固然个人能力格外出众,也是因为站在了历史的风口,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

    “精神分析”,为文艺而生

    “精神分析”能算作科学吗?既然说到科学,那先来说说衡量一门理论是否属于科学的标准是什么吧?一般而言,有如下几条:可证伪、有边界、具有信度和效度的研究方法。

    所以,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要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之后,不管它之前已经在人文领域内黑户了多少年,都只能算作哲学。至于“精神分析”?不好意思,不符合科学的条件。虽然“内省法”及“谈话法”在学科内是被承认的研究方法,但是它无法被证伪。

    但就是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理论,却几乎是所有心理学理论里最广为人知的。或许是因为这个理论中,想当然的成分与猎奇的成分结合的恰到好处吧。

    试举一例,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呢?而若是爱到了要杀掉父亲的地步,这就有些猎奇了。同理,每个人都有任性放纵的时候,也有激起义愤的时候,有浑浑噩噩的时候,也有如有神助的时候……可不就是“本我”和“超我”吗?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代表作,一个杀父娶母的故事。

    就此,想当然的部分确保了受众所能感受到的共鸣,而猎奇则格外利于理论的传播。试想,当阔太太们在交际茶会、舞会中窃窃私语(她们也是心理治疗的主要消费人群),精神分析简直是绝佳的话题。它新潮、时髦,带有科学的理性,同时又有一些香艳的成分,有突破禁忌的刺激感,又不至于过分低俗,毕竟科学是最好的遮羞布。还有那些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所创作的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种种,还不是因为投世人所好嘛。

    本来“弑父娶母”就是取材自戏剧,不用多说就可以脑补出上百种情节,而其余词汇,无论是“阉割”、“潜意识”还是“性压抑”,满满的都是戏。如果看了《梦的解析》,你就会明白,弗氏除了是一个理科男,心理学家之外,一定还是一名文艺男青年,因为他所引用的小说戏剧,也是随处可见。

    看到这里,你终于想打开这本叫做《梦的解析》的书,一探究竟了。

    所以,你已经准备好看到本我、自我、超我,看到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看到口唇期固着,肛门期固着……然后指点江山,高谈阔论了?不不不,这些你都不能在这本书里看到,这些理论都要更晚才会出现。那这本书里究竟讲了些什么呢?

    这本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了在弗洛伊德之前的,关于“梦”的一些理论。第二部分,弗洛伊德用解梦作为依据,分析梦的由来、组成内容、组成方式以及在自我约束的作用下,梦的各种变形。第三部分,用心理学的术语将一个梦产生的过程表述了一遍。

    如果你对各种各样“梦的理论”感兴趣,你可以选择看第一部分。如果你爱看故事,那可以选择看第二部分里各式各样的案例分析。如果,你想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那第三部分会很适合你。

    当然,如果你是一名诚意满满的心理学爱好者,真正想了解这门学科,你可以选择从头看到尾,再配上一本心理学简易小词典或者经典心理学教材《心理学与生活》,必然获益良多。

    但你仍要准备好遭遇智力挑战,原因如下:

    首先,这是一百多年前的经典著作,你不能指望它像一本通俗小说那样易读。

    其次,这是一本学术书,它必然会有若干你不懂的专业名词。

    再次,一百多年过去了,心理学又诞生了许多新的理论。

    当然,或许新的理论是一种更好的诠释方式,但也不一定代表过去的理论一定是错误的。心理学撇去实证的部分,相当类似于哲学,而有些哲学家在晚年的时候甚至会推翻年轻时候的所有理论,但这并不会让过去的理论就此失去所有的价值。“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慢慢看便是了。

    这就结束了吗?

    所以,这就结束了吗?弗洛伊德只是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分裂的,性的欲望从幼年的时刻便降临,从此伴随我们一生,成为每一个行为的幕后动机,而与此同时,我们却连自己真正想些什么也搞不明白吗?

    弗洛伊德一直被视作是固执又强硬的,他始终与那些嘲笑反对他的声音抗辩着,从未屈服。然而到了晚年的时候,他也改进了他的理论。

    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固然都有难以消灭的欲望,但是这种欲望的能量确实是可以转化的,它可以从狭小的个人愿望转化到更广阔的外部空间,从而愿意为社会与人类的文明承担更多的责任。

    毕竟,世间哪有心想事成,也不是处处花团锦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似乎是为了让这人生不要过于艰难,弗氏发现了人类心理的八种自我安慰方式(自我防御机制):

    否认、移置、投射、合理化、反向作用、退行、压抑和升华

    从某种角度上讲,那些成就伟大事业,或者有所特长的人,就是将自己过剩的欲望转移到了一条更为可能的路径上。这八种自我防御机制,若是没有先天备齐,也可以在后天修习。

    心理学家就好像上天派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因为,与肉体的痛苦相比,心灵的痛苦隐秘且求出无期。

    然而,从没有一个心理学家的内心是完好无缺的。就像被烫伤过的人遮挡火焰,以便别人不会再度烫伤。其中的心理动因是,无法眼睁睁地看着他人受苦而无动于衷的共情,以及一种即便自己不能获得,但也从别人的获得中得到欣慰的反向补偿作用。

    让我们心存感激,因为他们的存在,世界上的心灵正在变得好一点点。

  • 《梦的解析》要点总结--大家来讨论一下啊

    作者:maomaofish 发布时间:2009-08-11 00:13:32

  • 梦,并不浪漫——对弗洛伊德梦理论的批判反思

    作者:Moon Sea 发布时间:2014-10-22 10:23:25

    在这本享誉世界的《梦的解析》的最后,弗洛伊德在面对前人多如牛毛的理论时说道:“我们反对其中的两个观点——所有梦都是一种无意义的过程,以及它属于肉体,除了两点之外,我都能在自己复杂论题中各自证实了这些互相矛盾的意见,并且指出它们照亮了部分真实。”我们能够知道,弗洛伊德在谈到自己关于梦的理论时,既充满了绝对的自信,又略带谦虚——“指出它们照亮了部分真实”。

    但他仍有坚决抵制的东西,那就是认为梦毫无意义只是纯粹肉体生理过程的观点。因为弗洛伊德深深知道,其他都可以同意,但惟有这一条,会毁了他所有关于梦理论的根基。

    首先,弗洛伊德在开篇《1900年以前》就与梦是无意义的观点决裂——“以下我将讨论有关应用心理技巧来解析梦的可能性,并由此显示所有梦均充满特别意义,而与梦者白天的精神活动有所联系,然后,我拟再就各梦所隐藏的奇异暧昧作一番演绎,以期由此看出梦的形成过程中所含之冲突或吻合之处”。而第二章开篇第一句又说道:“我主要想让人们理解梦是可以解释的”,“在梦是可以解释的这前提之下,我立即发现我完全不同于时下一般对梦的看法——,因为要解释梦即是要给予梦有个意义,用某些具有确实性的,有价值的内容来作梦的解释。”我们能够得到结论,弗洛伊德本身认为梦是可以解释,由这个观点出发才开始建立梦的理论,他同样在第二章开篇谈到,“而已经讨论过的那些对梦的解释所作的贡献,其实不过是我这份工作的附加物”。在这里,我想说明,弗洛伊德可能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那就是梦是可以解释的这个观念,才进行的研究。而且我们能够从他的这本作品中看到,在当时的学界主流观点中,梦是一种“肉体的运作”,而弗洛伊德是逆主流而上来解读梦的含义的。这一点,我们能够从当时科学的环境中看出来,1900时期,冯特已经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同时当时都在流行一种对知觉进行研究的“新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一派欣欣向荣的光景。但在这样氛围的背后,却是人们对于赫姆霍兹、冯特极其信徒采用的简陋研究手段和简单刺激反应的心理观念能否解释人类心理的担忧。而在这种担忧中,孕养了两位伟大的人物,一位是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他那句著名的牢骚——“这还不是科学,而一门科学的希望”——可谓见解非凡,前瞻性十足。而另一位,就是有“心理深处的探索者”之称,精神分析派的领袖——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观点在本书中得到初步的体现,他认为心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而梦的实质就是潜意识的欲望渴望表达,而遭到前意识中的审核制度的阻拦,只能以变幻形状、扭曲认识的方式进入意识。他把前意识称为“筛子”,拦住企图进入意识的前意识欲望。不得不说,弗洛伊德这一时期的心灵地图观念与我们所熟知他的“超我”、“自我”、“本我”心灵层次观念存在差异,这是他思想的早期,仍未提出“超我”的观念,但性欲为核心的理论已经建构起来。他认为潜意识中最本真的冲动就是性,且梦中非常多的形象都是性的代名词,如蛇、棍子都是阴茎,花朵都是女性性器的象征。而在日常生活的白日里,潜意识的欲望——主要是性的欲望——得不到表达,只能在夜间借着睡眠使得审查制度的力量衰弱的时候,通过附着在日常生活的小事儿上进行变形,来得到一种“愿望的实现”。终其原因,弗洛伊德是一个叛逆分子,他一反当时热火朝天的冯特心理学,在通过对神经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抛却了对病患束手无策的科学思潮,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但现代主流心理学观点与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观点有很大不同,比如,弗洛伊德认为,夜晚做梦的原因是潜意识的欲望在睡眠带来审核制度能力的减弱后的表达,他说:“现在我们已经能够解释此事实:睡眠使梦得以进行是因为精神内涵的审查制度减弱的结果。”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做梦与睡眠所经历的REM(快速眼动)阶段密切相关。REM睡眠是现代心理学理论对于睡眠的一个划分阶段,因其在这一阶段眼球不自主的快速移动而得名。最早由尤金.阿瑟瑞斯基在1952年观察婴儿睡眠时发现,后来在通过对成人的研究,他发现在此阶段叫醒被试就会发现被试正在做梦,而在NREM(非快速眼动)阶段就没有这种状况。因此,REM睡眠又叫有梦睡眠。20世纪70年代,哈佛医学院的阿伦.霍布森和罗伯特.麦卡利在睡眠阶段的划分上,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激活整合假说(activation-synthesis theory),极大的拓展了我们对梦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好像给我们开了个玩笑,弗洛伊德在那个时代极力反对并战胜的“梦是无意义”的,以及梦是一种纯粹的肉体过程的观点,被霍布森和麦卡利重新提上了台面。霍布森和麦卡利认为,梦不过是REM睡眠过程中,人们试图对脑干周期性释放的神经电冲动的解释。当这股被脑干释放的神经电能量扫过大脑皮层的时候,便激活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入睡者就会体验到感觉,回忆起某些事情,感觉到某些欲望、情绪和运动。但是由于这种对大脑皮层的激活是随机的,所以感觉到的景象没有逻辑关系,但大脑仍旧试图赋予这些图像意义,所以就整合这些图景,编程了故事的形式,也就产生了梦。

    无疑的,与弗洛伊德所阐述的光怪陆离、潜意识与审核制度的博弈,压抑与欲望表达相比起来,霍布森和麦卡利的理论显得冷冰冰的,没什么生气。但却很好的解释了让我们疑惑不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人们记不起梦中的场景?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对于梦的遗忘是压抑,因为梦中的场景是对人思想的冲击,是潜意识不受欢迎的冲动的表达,这会让意识感觉不舒服,于是压抑它。但霍布斯和麦克利通过研究,认为这不过是在REM睡眠阶段,大脑中某种将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所必需的化学物质受到了抑制 。并且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在要醒时审核制度的作用最弱,产生梦境的力量最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自己做梦都是要醒时的原因,一个夜晚也许会做几个梦,但那需要几次清醒为前提。但我们经过对睡眠的研究发现,只要在REM睡眠阶段,人无疑就会做梦,而人每天要经历3 — 6个REM阶段,那么就至少存在3个梦,即便是不清醒,也在REM阶段做着梦。而弗洛伊德认为的人只有在清醒时才会做梦,不过是我们经历了几个睡眠周期后在要清醒时,REM睡眠阶段延长,脑干放电时间加长的缘故。另一方面,做梦为什么呈现这种非常稳固的周期性?倘若如同弗洛伊德所说,潜意识的欲望无时无刻不想法设法的进入意识的,怎么会呈现如此规律的状况?这么规律简直是生物上的设计。而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我们也的确发现在拥有脑干这一古老脑结构的动物,如老鼠、大象等等身上存在REM与NREM睡眠阶段。另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我们在做梦时,往往感觉身体禁锢着不能动弹,只有猛然醒来时才能感觉冲破了“阻碍”。这可能拥有着严格的生存意义,因为在睡眠做梦时,为了避免被脑干的放电带来的虚拟图景变化所干扰,产生危险,所以通过禁锢来使得人们得以避开危险。而通过对动物的研究发现,越是体型小的动物,如老鼠,其进行一次睡眠周期的时间越短,体型越大,如大象,睡眠周期时间越长,这可能就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证据【1】。另外,通过对禁锢人们行动的部位的研究,霍布森和麦卡利报告说,这种麻痹状态出现在脊髓,而不是大脑中。这也解释了为何会出现快速眼动(眼睛的肌肉不受脊髓控制),也可以解释做梦时出现的视觉映像的原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弗洛伊德本身在建构其梦理论的时候,将他的性欲核心凸显出来。他认为我们做梦时所采用的都是生活中被意识放弃的“边角料”,但实质上却都是向小时候的性的经历隐射。但是我们知道,所谓做梦时所不断出现的生活中琐碎场景,很可能是脑干随机放电对仍旧留存在记忆中的昨天的概念的激活。事实上有人认为REM阶段存在的意义是帮助人们整合记忆,甚至有可能成为人格变化的生物基础(Rossi,1973),而后续所做的研究证实REM睡眠有助于人们在学习任务中的表现(Stickgold et al.,2000)。另外,弗洛伊德将这种琐碎归结为映射小时候童年的经历,特别是性经历,他说:“至于梦具有“过强的记忆”以及和幼童时期的材料有关的事实,早就成为我们梦的定理的基石———在我们梦的理论中,源于幼童时期的愿望是梦的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动力”。这明显更像是生搬硬套的把戏!从某种方面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更像是他对于自己理论的宣扬,而不是对事实的研究。在弗洛伊德从事治疗神经症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被他应用到正常人的身上,而梦的解析,更像是为自己的理论辩护。就像他在开始时,先入为主的说到“我认为梦是可以解释的”,现在他依然这样说,我认为,正常人与神经症都是一种潜意识的性欲问题。荒谬如斯!再回过头来,看到他说:“我们没有理由舍弃梦和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反而应在一个新的立场上建立一个更巩固的连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只是靠自己的摸索来发展我们的心理学,”“正常的人如此,病态的人也是如此”。也许,弗洛伊德本身就在完全放弃当时的科学思想之后,建立自己的理论之后,也离真正的事实观测越来越远了。

    而关于梦本身,我们还要说的,现在对于梦的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间的梦存在不同的差异,小孩子更长梦到巨大、危险和狂野的动物,大学生则更多梦见小动物,宠物。这说明经验的确改变了我们的梦境。事实上男女差异在也体现在梦上,男性更多梦到攻击行为、武器和工具,而女性更容易梦到孩子。跨文化研究上,梦境也显然受到文化不同的影响,西非的加纳人梦到牛的攻击;美国人梦到赤身裸体在公众面前的尴尬,但不穿衣服的的文化中,却没有这种梦。另外,我们要最后谈一个问题,梦是否真的存在意义呢?“整合—激活”假说的提出者霍布斯的话也许值得我们思考:也许对于梦的场景是随机刺激的结果,但是它可能具有一些心理上的含义,因为他往往具有一些心理上的含义,因为梦中的场景和故事往往受到个人文化、性别、人格因素和近期经历的影响。

    而弗洛伊德先生,也许是一位略带悲剧色彩的人物,在他那个时代,他企图凭空创造一套区别于当时简陋的生理和科学理论的方法来,动机也许是为了他在本书中所自述的“狂野的成就一番事业的欲望”,也许是面对当时医疗手段对神经症治疗束手无策的愤怒,他可能是圣人,也可能是某些人口中的欺世盗名之徒,但岁月终究遮盖了一切。

    我们能够知道的,就是他所谓童年性经历被意识遗忘的说法,显然不符合目前对记忆的研究【2】;我们能够知道的,就是曾经有一个人,创立了精神分析这个影响了心理学几十年,并将继续在心理治疗领域发挥作用的流派;我们能够知道的,就是曾经有过一个犹太人,写了一本叫做《梦的解析》的书。

    【1】老鼠一次睡眠周期只需6分钟,大象为两个半小时,人类睡眠周期一般是90分钟。 往往体型越小的动物,面对天敌和自然灾害越无力

    【2】研究发现,人们往往对于伴随巨大情绪的经历记忆很深刻,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说的在面对儿时的性虐待问题产生意识的遗忘。这也导致了人们对于被咨询师唤起的儿时经历的真实状况的激烈争论

  • 精神世界的关怀

    作者:迷着眼睛的人 发布时间:2005-11-25 20:46:32

    这是一本能让自己了解自己的书,可以为自己找到一面镜子,

    为了关心自己所以我阅读了它

    是一本逻辑思维很强的书,刚开始读时可能会不太适应,

    并且可能会读的过程中跑神,不过读者可以通过对它的阅读了解到

    无边的精神世界,你会发现那里不是真的那么缥缈和不可窥视。

    你心里的一切都在那里,有你意识到的和你没意识到的,

    一个绝对没有欺骗的地方。

    不是说人是不能欺骗自己的吗?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真的明白这句话的意义了。

  • 关于科学

    作者:小碗ღ 发布时间:2006-12-25 16:52:16

    弗洛伊德在书里说:梦是愿望的达成。

    他阐述了各种方法,各种梦境来解释这个道理。就连我们做的一些反愿望的梦,他也可以说这是梦的改装,并通过一层层的分析,来揭示这些反愿望之梦的基本意义还是在于实现我们心中的某个愿望。

    可是我仍然觉得他对一些反愿望之梦的解释太过牵强,我甚至觉得,很多很多的梦根本就没道理可讲,没方法可以解释。

    而且我到现在还是保持着我这个看起来毫无科学性的想法。

    虽然如此,弗洛伊德的书还是带给我极多的惊喜,就好象平常都在发生的事情,经他一说之后,便使我们发现了这些事情的本质,这样的惊喜。

    我无法一一列举出他那些带给我惊喜的理论,比如他提到的关于人们“反省”与“自我观察”的区别,关于“遗忘的原因是出自于潜意识”等等。这些都让我有恍然顿悟的感觉,并且让我不自觉的运用在了自己身上,以及解释我自己或者别人的一些行为。

    由此可见出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伟大的地方,也许便是因为他们提取出了世间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管对不对),有点象提取花中的精油似的。

    P.S.我发现,这本书带给了我们一个乐趣,就是,只要是刚读完这本书的人,不管认不认同书中关于梦的观点,都会乐此不疲的分析自己做的梦,并且甚感有趣。

    你是不是也来读读看?不管科不科学。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遇见一个人间天使的几率有多大?——读《谢尔盖神父》

    作者:岩屑 发布时间:2012-12-24 16:21:57

    谢尔盖神父,或者应该说是俗人卡萨茨基,在心灵历经波折几乎要绝望的时候,在梦里听到了天使的声音,天使让他去找普拉斯科维亚·米哈伊洛夫娜。见到了,他们彼此称对方的昵称,他喊她帕申卡,她喊他斯季瓦,因为他们童年时曾一起玩耍过,确切地说,是帕申卡被斯季瓦和他的伙伴玩耍——因为帕申卡“很笨”,那时斯季瓦和他的伙伴们一起拿她当笑料取乐,他们让可怜巴巴的帕申卡躺在地板上,表演“陆地游泳”。

    帕申卡笨拙的表演换回了伙伴的哈哈大笑,他们“把她当傻瓜”;而她“一副可怜相,可怜得叫人于心不忍,叫人永远也忘不了她那哭笑不得的、善良的、低声下气的笑容。”

    才是一个小女孩便开始承受这样的遭遇,想想真是令人惊心,她往后的人生简直不敢设想。果然,她后来嫁给一个地主,这个地主将她的全部家产败光,还打她。她有一儿一女,儿子小时候就死了。再后来她守了寡,住在一个小县城里,十分贫穷。

    关于帕申卡的经历,托尔斯泰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但却让我的心沉重起来,这样一个苦难深重的老妇人,她该如何支撑自己的生活?她又能给斯季瓦带来什么启迪呢?

    结果是很出乎我的意料的。我想这大约是因为我心中从来不曾存有过关于人间天使的幻想,那些心灵足够美好的人儿,也许早就猜到了接下来的情节:帕申卡起初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香客在求布施,她想给他5个戈比,但家里只剩一枚面值10戈比的硬币了,于是她决定只布施一点面包。但是,“她突然想起她刚才那么小气,突然脸红了。她一面吩咐卢克里亚切面包,一面就亲自去取外加的十戈比银币。‘这是对你的惩罚,’她对自己说,‘给双倍。’”

    读到这里我很是吃惊,难道这就是答案吗?接下来的情节是可以预料的了:帕申卡完全的无私和忘我,她为自己的小气向求布施者道歉,在后来回答斯季瓦关于“你是怎么生活的,你这辈子是怎么过的”提问时,帕申卡说自己糟透了,但她把全部的错都归结到自己身上,同时充满乐观和希望地努力生活着。

    尽管感觉这情节作为一个最终答案略显突兀,但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早已让我被卡萨茨基附体,在这个历经苦难依然满怀希望、满怀对上帝的全然信任却又如此谦卑的光芒闪耀的老妇人面前,我深感自己罪孽深重,内心黑暗,那些始终都没有摆脱的骄傲尤其可耻,卡萨茨基接着对帕申卡说出了我想要对她说的话:“我真想拜倒在你的脚下……谢谢你,看在基督的分上饶恕我。”我这样对帕申卡说着,并流下眼泪来。

    我的心大受震撼,也许是天使的光芒在一瞬间透射我黑暗的内心,我甚至预感到这是又一次我的“三观”将发生重大变化了。

    “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我。”

    比起“我信”,“信不足”大约更是多数初信者的常有状态吧。我以前参加晚祷时,就连带领祷告的神父也讲过自己类似的经历。

    我的好友nell推荐看的《第七封印》讲的正是这样的挣扎。然而,果然只是信与不信的挣扎吗?还是,恰好是基督信仰的存在,是我们得以有了一个挣扎的方向?看到自己作为人的有限性,而恰好又有一个无限性的神在,于是想着把有限的自己交托出去;然而却又时常地不甘心,或者干脆认命于自己的有限性,这倒比一定要怀着足够饱满的信心将自己交托给神要容易得多。

    然而,卡萨茨基,或者说谢尔盖神父,却是在人身上寻到了对神的信念。不,不,他并没有,他最后获得的,只是作为人而拥有的顺服和谦卑的品格而已,这样的品格,我们至多将其称作“美德”。一个人终于不再有骄傲,而是自然地谦卑并为此感到十分舒适和坦然,从而也不再有什么挣扎,说到底这不过是使自己的心灵获得安宁的一种办法而已,这种安宁,据我自己的经验看来,实在是暂时的。

    这是我回头再思索谢尔盖神父的前后经历时才想到的。

    事实上,谢尔盖始终只是一个俗人卡萨茨基而已。他决定去隐修,爱情受挫算是一个诱因,而只有他的妹妹明白:“他所以去当修士,是为了比那些想要显得站得比他高的人站得更高……他出家就是为了表明,他把别人以及从前他自己供职的时候认为非常重要的一切都视同粪土,而且他正登上一个新的高度,从那里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他从前曾经羡慕过的芸芸众生。”

    《刻意》是《庄子》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章,一开头便这样说到: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人生的样貌无外乎以上几种,全被庄子一言以蔽之了。也曾故作山谷之士,也曾幻想平世强国,前者被当作青春期的狂妄很快否定掉了,而后者常令自己感到可笑。至于闲处无为,道引养形,则恐怕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因为终究像是在浪费。然而庄子却淡然一笑,说“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呀,说得多好!读之喜不自禁,简直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

        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妙处,两千年前就全都开好了药方。想振作一点就拿孔孟作开路先锋,振作不起来则有老庄殿后,所以古人多想得开,因为没有一个全能之神存在,所以不必过分焦虑,也免去了不必要的挣扎,倒是有长且久的天地,往“自然”里一躲,身后事全然可以忘却。

        这样的自欺常令我感到苦恼,比对上帝的“信不足”没有好多少。反过来说,做了神父的谢尔盖也一样。与其说他在信上帝,倒不如说他信老庄,只不过多少刻意了一些而已,然而这才正是真实的。庄子的建议听起来妙极,但终究无法可做,文字上的逻辑蛮通畅,但终究是不讲道理。

         其实,《谢尔盖神父》里还有一个没有交待的逻辑问题:卡萨茨基本是为了高人一等才去做修士,怎么到后来就真心地想要投身上帝了呢?难道是一个人本做着他并不相信的事,做得时间久了,也就自然而然地信了?把这事竟当成了他真心想要去做的事了?

        这样的自欺,其真面目总会暴露出来的,除非有足够的强大欺骗自己一辈子。卡萨茨基最终的觉悟,如果说这也是托尔斯泰最后为自己找到的理由的话,恰恰并不是对上帝的真心顺服。我认为托尔斯泰其实还是没有找到答案的,或者这答案也并不足以使他自己信服,这不止是因为他年老出走并死于这场出走的现实佐证,仅仅就这部中篇的结构来说,帕申卡的出场太突兀也太仓促,这意味着托尔斯泰实在并无办法说服自己,最后只得匆忙塑造一个天使般的、近乎完人的老妇人来给自己做榜样。

         但这样的人间天使,在这人间哪里会有呢?她岂是凡人,乃是神啊!这样的人间天使,似乎从来不会为生活的困境所扰,不会为人的有限性所苦,除了天生是天使,我看再无第二个可能。

         前段时间看少年派,我亦有着跟nell一样的困惑:怎么人相信前一个故事,他就更接近神了呢?我百思不得其逻辑为何。现在我大约明白,李安应该是出于跟托尔斯泰一样的假设,即“相信”所谓“人性的美好”确实存在,而相信人的美好,便是相信上帝。但这仍是信人,而不是信神。这也仍是骄傲,而不是谦卑。或者换句话说,难道信神就意味着同样相信人的美好?以我阴暗的心理来看,这因果关系是很难成立的。

        不过我也不能完全肯定,万一呢?六十亿分之一呢?或许这人间还真有这样天生的天使,只是我从未遇到过,也压根不相信。

  • 人性的彼此守望——杰夫.范德米尔笔下的夜行世界

    作者:韬子@Tower 发布时间:2020-02-26 03:14:26

    人性的彼此守望——杰夫.范德米尔笔下的夜行世界

    文/韬子

    这是一个有些伤感的故事,因为讲述的是一个冷凄的末日世界。一座被生物技术诅咒并毁灭的城市,一群异能者,一群大怪兽。这不是一个关于生化危机的故事,而是在那之后的世界——前者讲述的是毁灭,而本书讲述的是生存和救赎。新怪谭(New Weird)作为科幻小说中最为诡异和独树一帜的风格,其笔下的世界大多都是充斥着这种晦涩的灰色。这本名叫《异形博恩》(Borne)的科幻小说,来自于美国科幻作家杰夫.范德米尔。

    范德米尔在这本书中风格依旧和《遗落的南境》的风格高度一致。离奇、黑暗和诡秘多变。作者的风格在当下的科幻文学圈中是难得一见的。尽管柴纳.米耶维这个写过《钢铁议会》、《鼠王》、《城与城》的怪谭科幻高手,已经足够亮眼;但是杰夫.范德米尔依旧用他笔下的光怪陆离的世界,让人回味无穷过目难忘,例如《遗落的南境》中的X区域和本书中的夜行世界。以柴纳.米耶维和杰夫.范德米尔为代表的这个调调,确实把当年克鲁苏的那种怪谭精神发扬光大。

    《博恩》是另一个版本的《水形物语》

    一本充满了生物朋克(Biopunk)风的新怪谭科幻

    ——同样都是讲述人性的情感如何在技术时代的诡谲变幻中依旧坚如磐石。和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幻想世界观不一样,范德米尔的世界更灰暗。他最擅长的就是那种细致入微地对细节和环境氛围的刻画,冷入脊骨,丝丝入扣。读过他中篇以及他编选的选集的读者应该对他的品味较为熟悉,无论是作者亲自下手操刀书写,还是作为编辑编选册子,范德米尔的新怪谭风格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业界商标,调子和节奏如此统一也是坊间无二家了——繁花一般的诡异和繁复,十分难得。

    毫不例外,这本《博恩》无疑也是New Weird风格中的典型佳作之一。

    离奇、黑暗、诡异但是却充满情感和生命的张力。

    这种情节进展缓慢但却丝丝入扣的阅读提现是其他风格和类型的科幻小说所无法给与的。和《遗落的南境》一样,场景和氛围描写一直是杰夫的强项。而在那种冰冷、潮湿的暗黑的环境中看到的关于女主角和博恩以及叛侣维克的情感,那种在挣扎和反抗之后依旧秉持着的人性,恰好是这座夜行国度中不曾熄灭的篝火。在那些凄风苦雨中,那一堆依旧燃烧着的火焰,像是一座灯塔,对每一个去追寻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人而言,是充满无穷的能量。就像文章中的那条被污染的河流,表象的肮脏和恶臭依旧无法掩饰河流在博恩心目中的美丽——在这条追寻生命目的地的逆流之旅中,那种对于人性的确信和笃定,无疑是牵引每个人这条航船,驶向重点的指南针。范德米尔的文字是具有破坏性的,他毫不客气地毁坏了既定的那种关于人性的讨论模式。

    故事中所有的元素和成分都是如此离散,而又如粘黏。

    他打破了所有表面的具象——在这个已经被毁灭的城市中,属于人属性的具象外表是混扎而破败不堪的;他把所有的那些关于生存的矛盾都压缩在这个如同罐头一般的小世界中。于是那些关于生死的渺小和宏大、关于欲望的现实和尴尬、关于人性的肮脏和善良,如同雨后的豆苗,自然地冲破凝固的地面,向上生长,开枝散叶。

    我喜欢杰夫.范德米尔的作品。我喜欢他笔下世界的那种灰色感。

    范德米尔写作的真诚在于他没有那种道德执事者的高冷和优越感。

    他似乎只是一个冷眼旁观的历史记录员。类似丹尼尔.卢加耶《十三层空间》里面的那个永远没有态度的“观察者”。他笔下很少有非黑即白的世界,没有那种传统故事中清晰的善恶界限。他描绘的永远都是一种灰色时空,一个隐藏着彼此交融善恶的世界观。在我看来,这才是人性,二分论的失误是永远都在争论谁对谁错,而忘记了彼此都是同生共存的。在很多科幻读者看来,新怪谭的叙事风格是零散错乱的、是缺乏共情核心的诡异故事集。而正如陈楸帆在评价这部书是说的那样,“哪怕再怎么怪异,却是更接近于人性与文学”。 这种难以一言蔽之的复杂性,不正是人性本身的过属性么?在和风细雨春光明媚的时代,看到的人性都是善;而在我看来,在那些狂风暴雨和阴冷黑暗的夜行途中,看到的人性的善才是真正意义上经得住考验的善。

    这种苦难中的良善才更像是脱离了虚伪的表象,才是那种能仅仅通过文字就能击中读者内心的直接情感。

    日本恐怖漫画家伊藤润二在接受一本艺术杂志采访的时候,说他创作的恐怖漫画,只是在刻画人性。新怪谭的很多作家们(如果把城市怪谈的奇幻风作品也算在内的话),尤其是日本作家们,似乎那在这一点上特点相当突出。日本的科幻作家中石黑达昌(《冬至草》)和小林泰三(《玩具修理者》和《醉步男》),其实算是亚洲科幻作家中此风格出类拔萃的。但欧美一挂的优势还是在于文字的厚重,大篇幅的情绪铺垫对于习惯轻小说的日本读者来说,阅读感可能有点过于沉重了。

    在这本《博恩》中,全书用细细的笔触讲述了异形博恩、女主角以及她的伴侣维克三者之间的情感纠葛。不深究里的读者可能会第一印象是一个科幻版的婚姻伦理道德剧,一个类似俄狄浦斯情结的庸俗故事。实际上,

    这是一个讲述生存和救赎的故事。

    全书反复讨论的一个主题——何为人?在高技术背景下的故事中,这个哲学思辨就显得更加的具象而充满意义。

    是肉体还是灵魂,是生存和征服的欲望,还是彼此的信任和依赖——像是一个充满隐喻的现代寓言。

    生物技术在现实社会中的飞速发展的确是促进了人类福祉的迅速提升,但是也逐渐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例如去年某基因编辑事件引发科学界集体挞伐的新闻)。而表面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不是仍然值得我们去花点时间好好分析和反思,值得大家在乐不思蜀的时候去稍微放慢脚步去展开一些理性的讨论和分析。

    人类社会像是坐在一艘满速前进的火箭上,我们似乎不太愿意停下脚步去思考,新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所营造的那种集体舒适感,以及在这两架马车挟持下所向群体承诺的海市蜃楼,构建了我们当下时代的一种虚幻感。

    个人感觉是,范德米尔对这种技术的舒适感是无所适从的、是极度不信任的、也是极其不友好的——他描绘了一个生物技术崩溃和无序的世界。他相信的仍然是人性中残存的理性和良善——而这种道德上的同步进化才是保证人类未来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最后救赎。

    范德米尔在写这个故事时,也是良善的。按照艺术片的调子,文章结尾应该是毁灭的、是未被救赎的。但是他依旧给出了一个似乎光明的结局——主人公被救赎了,随着那场豪雨的洗涤,灰色的世界也被救赎了。那些依旧充满心跳的生物的最终得救,让读者也看到了人性在这场惨烈的生存大战中,最终活了下来。

    于是,我们依旧在那片灰色的背景下,透过缝隙,看到了光线挤进来时,那种毛绒绒的温暖。

    人性就是如此,并不完美充满裂缝。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裂缝,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光明。

    这是一种守望,一种关于生而为人的固执和坚持。

    以上。

    ( 版权所有,非授权谢绝转载。)

    [小资料]

    本书是杰夫.范德米尔“博恩系列”中的首部曲。第二部为《Dead Astronauts》。同样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技术崩坏的无主之地的冒险故事。整个系列设定都是生物技术的无序和技术寡头的崩溃:生存的无力和人性的挣扎。范德米尔这个系列相较于《遗落的南境》系列,更具有生物朋克(Biopunk)的因素。在这个框架下,杰夫.范德米尔创作了另一个故事《The Strange Bird》,半人半鸟甚至无法界定的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异形博恩》(Borne)和2014年星云奖桂冠作品《湮灭》( Annihilation)相比,并不特别显眼。但其富有诚意的创作,仍然在2018年获得包括坎贝尔、克拉克和轨迹三项科幻大奖在内的决选提名。

    《异形博恩》(Borne)

    Dead Astronauts: A Novel

    The Strange Bird

  • 葛兆光再谈历史上的中国内外

    作者:理一分殊 发布时间:2019-12-20 20:45:38

    澎湃新闻:

    这些年来,您一直强调“从周边看中国”,那么,“周边”到底指什么,为什么您要在这本新书里重新讨论这个概念?

    葛兆光:

    重新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也包括学界很多人,习惯用现代中国边界来划分传统中国的内外,然后展开历史论述。其实,这种做法会导致很多误会。从漫长的历史过程来看,中国的“周边”不仅仅是现在仍然在国境之外的朝鲜、日本、(外)蒙古、印度、越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俄罗斯等现在所谓的“外国”,也许在古代还应当包括已经在“现代中国”境内,但不一定是“历史中国”之内的周边区域,就像古代所说的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也包括后来逐渐成为“中国”的满、蒙、回、藏、苗、彝地区等等。所以,我在这本书里,用了一章讲“周边”的一些地方,怎样从中国之“外”,变成“中国”之“内”,又用了一章来讲一些“中国”之“内”,怎样又变成中国之“外”,这主要就是为了说明历史上的中国,疆域、族群有很多移动,要改变那种用现代中国的固定边界来反看历史中国,来书写中国历史的习惯。

    澎湃新闻:

    那么,和“周边”相对,“中国”具有稳定性吗?“中国”这一观念大致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葛兆光:

    “中国”这个词当然来源很早,但是研究历史,不能寻章摘句,仅仅从古文献中的一些词汇上,来判断“中国”的历史起源。借用前辈学者的说法,从外部来说,就是没有“他者”就没有“我者”,从内部来说,“国家意识”的形成和延续不光要“统一”还要有“统合”。我觉得应该看内外两方面,秦汉不仅从政治、制度、文化上,在内部奠定大致同一的“中国”,而且通过与匈奴等异族的区分和战争,在外部确认了“我者”(中国)与“他者”(域外),这才奠定了“中国”。

    西汉时期

    当然,秦汉奠定的这个“中国”有一点特别,这就是在政治、制度、文化上熔铸成的这个“中国”,一开始就相当稳定和庞大,在很长历史过程中,外力无法完全打散这个政治-文化共同体。所以,“中国”和“周边”,无论在历史上表现为帝国与藩属(如汉唐时代的周边诸国),或者表现为彼此敌国(如宋辽金夏),还是表现为帝国与“内地”(如蒙元和满清的本部行省),它就像钢筋水泥里面的钢筋一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因此,在回溯历史的时候,应当承认,“中国”特别是汉族中国,作为一个族群认同的文化象征,作为一个文化习俗相对同一的社会基础,作为一个政治的共同体,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确实保持了相当明显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澎湃新闻:

    那么,您会如何描述古代中华帝国疆域这种内外的变动?

    葛兆光:

    秦汉以来,中华帝国疆域向“周边”渐渐扩大,由于战争、移民和通商等因素,一些原本的“外国”渐渐成为“中国”,一些“异族”渐渐融入“华夏”,形成庞大的所谓“天下帝国”。但是,我也提醒读者,帝国疆域有时也向内收缩,收缩便使得原本一些“中国”区域以及族群,渐渐变成“外国”或“外国人”——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拿了空间最大的时代,当作中国的必然疆域,也没有理由“倒写历史”,把现代中国版图上所有发生过的事件、出现过的人物、存在过的政权,统统都写在那个叫做“中国”的历史里面。

    我觉得,“历史过程”是在追溯“中国”的时候,始终应当关注的问题,抽离了“历史过程”,不仅不是追求真实和客观的历史学,恐怕只是为现代中国寻求合法性解释的政治学。当然,在政治与学术总是互相纠缠的时代,很多学者都面临尴尬。可是,如果我们稍稍能够改变一下我们的历史观,不再按照现代国族理念倒着进行历史追叙,历史论述就能够超越现代国境。因为只有一个圆心一条直线的历史叙述,会使得历史书写有中心有边缘,中心往往清晰而边缘常常朦胧,如果历史仅仅聚焦中心,边缘总是会被舍弃;可是,如果有若干个圆心,划出多个历史圈,在这些历史圈边缘的彼此交错中,就会有很多重叠,在这些彼此交叉的周边地区重新观看历史,也许我们会看到很多不一样的历史风景。

    澎湃新闻:

    我注意到您在这部书中,特别讨论了“汉化”等问题,国际学界在讨论“中国”的时候,这个概念常常被使用,也引起很多争论,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葛兆光:

    现在的国际学界讨论中国,往往涉及三个概念。首先,是所谓“汉化”;其次,说到“汉化”又涉及“殖民”;再次,讨论“殖民”则不能不讨论,中国是否与近代以来的各种帝国一样,也是一个“帝国”?这三个概念互相关联,确实争议纷纷,但我希望可以理性和客观,跳出自己的立场,来讨论这三个中外有异议的问题。我觉得,历史上的这个“中国”是五方杂糅而来的,在战争、贸易、文化传播或人口迁移过程中,在国家、官吏与士绅推动的“归流”或“教化”等努力下,往往出现文化甚至族群上的杂糅与融合。我们不必特别忌讳“汉化”这个词汇,就像我们同样不必忌讳中国(尤其是清帝国)也曾是一个推动“殖民事业”的帝国一样,中国确实曾经推动这种以汉族文化为普遍的、高级的文化的“文明化”,也曾经作为一个帝国“开疆拓土”,只是后来这个“文明化”在近代被西方的“文明化”替代了,这个“帝国”被其他“帝国”打败了而已。

    清代版图

    其实,古代中国历史上,往往是北方胡人南下,使得中原“胡化”,但是他们在中原又逐渐“汉化”,汉族在历史上逐渐南下,使得南方各族逐渐“汉化”,但是在汉化同时,汉人也在逐渐“夷化”,这种“胡化”、“汉化”,“汉化”、“夷化”交错的过程,贯穿了整个历史,没有必要避讳这种历史现象呀。

    澎湃新闻:

    那么能不能用几句简单的话,来说明您写这本书的用意呢?

    葛兆光:

    总的来说,我这本书想说明的是,第一,你不能用现代国家(如“领土”、“统一”)来想象古代帝国,也不能用古代帝国(如“大一统”)来理解现代国家。有关“内”与“外”,从传统的“宗主权”到现代的“主权”,从传统的“边疆”到现代的“边界”,从传统的“臣民”到现代的“国民”,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第二,如果仍然沿袭传统帝国意识处理现代内外事务,或者固守现代国家的观念来想象古代帝国的历史,也许会“雾里看花”或者“坐井观天”。现代世界上,很多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和领土纠纷,往往来自这种不合适的“顺说”或“倒推”。第三,在现代经由条约建立独立主权、推行平等外交的时代,传统对外的朝贡体系已经崩溃;在承认民族自决权力的时代,对内的羁縻 / 自治策略也往往遭遇挑战;那么,“中国”应当如何适应(或者改变)这一现实世界?

    我总觉得,因为如今的“中国”兼有现代国家与传统帝国的复杂性,所以,它在以近代民族国家为基础的现代国际秩序中,无论“内”与“外”都会遭遇一些麻烦。

    澎湃新闻:

    最后问一个问题,您如何评价“新清史”在中国引起的论争?

    葛兆光:

    我总觉得,现在国内讨论“新清史”,情况变得有点儿怪,有点儿好像不归杨则归墨,搞得像两军对垒,非得你死我活似的。我大概在十几年前就批评过“新清史”,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也觉得他们有偏颇,但是我也要说,学术讨论,不必过度政治化。他们有一些想法也有启发性,也可以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看待中国历史。就像本田实信、杉山正明、冈田英弘他们强调蒙古时代史不是元史,而是世界史一样,你不同意没关系,但听听也有一些启迪嘛。有人说,他们那些玩意儿只不过是日本明治、大正时代满蒙之学的翻版,这话就有点儿过了。其实,你要看到两者的不同,现在新清史的基础,一是超越民族国家从全球史角度看中国,二是站在多元文化的立场上强调各族认同的存在,三是借用满蒙文资料质疑汉文史料的历史叙述,颠覆传统历史叙事的固定性。这些基础或者预设,可能和一百年前日本学界兴起的满蒙之学,还是不一样的。

  • DK的书还用介绍吗?

    作者:丁丁虫 发布时间:2015-01-07 15:18:32

    抛这个问题出来就是期待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用!”,那我就可以名正言顺不写书评了(被编辑打死)

    好吧作为任务还是要写的。但确实也没什么需要介绍的。看到DK这块金字招牌,看到540页的篇幅,看到298RMB的定价,其实一切介绍都是多余的,需要说的只有一句:看准亚马逊京东当当搞活动的时候迅速剁手去吧!以及别忘了给快递小哥倒杯水喝,这块大砖扛上楼还是挺累的。

    好吧说正经的。不过不说图书的内容编排什么的了。一来DK大百科一贯的品质有目共睹,二来桔子等人的介绍也很详细,我就来说说译者吧。这书的四位译者都是科学松鼠会的成员(应该都是吧?),他们历时两年多时间打造出来的精品,再加上卞毓麟老师担任顾问,中文版的质量可以说无可挑剔。什么,你问卞毓麟老师是谁?他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教授,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这么说吧,笔耕科幻二十年的王晋康都曾坦言自己是看着卞毓麟老师的书长大的。

    所以现在问题来了——

  • 商业与公益的共同精神:理想、责任与未来

    作者:鲨八 发布时间:2013-01-11 17:04:24

    本书得自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是一套社会创业家工具书中工具性最强的利器,在此特别感谢友成对中国阅读领域的深切关怀,出了不少优术明道的好书。我们常说可把那些商业上好用的工具拿到NGO里来使用,但不见得每个人都参透了为什么这些“商业工具”能在NGO中好用。试想商业的目的不用定义成利益最大化,而是长久利益,那么长久的利益往往是公利,从这个维度就和公益得到了统一。如果公益人都是梦想家,那么NGO向商业学习,除了方法和工具,更多应该是理想与责任。


下载点评

  • pdf(976+)
  • 无缺页(448+)
  • 购买多(8510+)
  • 已买(7105+)
  • 还行吧(9108+)
  • 经典(446+)
  • 下载快(4810+)
  • 字体合适(1055+)
  • txt(9410+)
  • 不亏(1065+)

下载评价

  • 网友 潘***丽: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09-17 06:08:37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石***致: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7 05:59:49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龚***湄: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8:14:11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詹***萍: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09-17 07:50:46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蓬***之: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09-17 08:24:09 )

    好棒good

  • 网友 堵***格: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7 05:59:47 )

    OK,还可以

  • 网友 孙***夏: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7 07:12:31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孔***旋: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9-17 06:09:56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曾***玉: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09-17 08:29:11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养***秋: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9-17 06:10:06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同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的书籍:

  • 梦的解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梦的解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梦的解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梦的解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梦的解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梦的解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梦的解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梦的解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梦的解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梦的解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同中国华侨出版社的书籍:

  • 世界上扣人心弦的侦探推理游戏(畅销书珍藏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一学就会的150个小魔术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500个侦探推理游戏( 货号:751130867)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9787511337467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财商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图解瑜珈从入门到精通-全彩图解典藏版( 货号:751136796)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非传统挥杆-精准实用的A挥杆技术( 货号:751137711)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图解瑜珈与冥想-全彩图解典藏版( 货号:751136447)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现代图书馆服务与服务发展研究 王琳 中国华侨出版社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书籍】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9787511337467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