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下载屋 - 高财商女人是怎样炼成的 - txt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8-26 07:20:02

高财商女人是怎样炼成的 txt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高财商女人是怎样炼成的 txt格式下载
高财商女人是怎样炼成的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9930306
  • 作者:静柏心然 
  •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出版时间:2019-7-1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58.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8-26 07:20:02

内容简介:

女性职业经理人、曾经的花旗集团首席财务总监萨莉·克劳切克说过:“只要充分发挥我们体内的能量,我们就能职场上走得更好更远,我们就能创造财富,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

本书介绍的这些女富豪,正是这种内心充满能量,凭借着自己的勇气、才干和智慧,实现个人理想的典型。

作为新时期的新女性,我们不仅要树立起正确的财富观,更应该具备出色的理财能力,通过财富实现更高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而这本书,正是从这些角度落笔,让读者朋友们在女富豪的励志人生中,唤起自己内心的勇气,一往无前地向着人生理想进击!


书籍目录:

第一课 女性独立

——拥有财富的女人,应该活成什么样

想成为富豪,首先得具备富豪的思维方式002

有所积累,才能谈得上突破005

要致富先做个优秀的沟通者008

在致富之前,让自己更专业一些011

抓得住时间,才能握得住财富014

选择热爱的事情,才有创造财富的动力017

第二课 女性环境

——不必奢求这个世界对自己太友好

动听的情话,也换不来财富022

不制订财富目标,何谈创造财富025

把人际关系转化为财富来源028

婚姻关系里,不存在“扶贫”031

谨慎投资金钱和时间,为自己赢得最大的收益035

勤俭,永远是创富之道038

第三课 女性优势

——认清自己的优势,才能不被时代所困

作为创业者,你的态度很重要042

要想拥有财富,一定要重视创富的规划性045

投资,就要做到短线与长线并行048

你想发家致富,可你懂得自我管理吗?052

厚积薄发,往往是致富最稳当的道路055

积极向上的女性, 更易获得重视059

第四课 女性哲学

——靠自己的女人,往往能够精彩一生

创造财富,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064

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也是创富的方法068

财富创造价值,财富带来尊严071

致富,你可以不走寻常路074

女人,你的格局决定了你的结局077

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才不会错失致富良机080

第五课 女性觉悟

——女人的幸福只能靠自己争取

要致富,就不要低估品质的价值084

小财富积累成大财富,小事情能成就大事业087

摸着石头入行,敢于尝试才能致富090

不克服拖延,你凭什么拥有金钱?093

想拥有财富,你得敢于争取097

追求财富之前,先进行时间和精力管理100

第六课 女性奋斗

——不奋斗,何以谈人生?

创造财富,你可以从小事做起104

每一次努力之后,总会有加倍的收获107

不拼现在,拿什么拼未来?110

用力地生活,燃情地奋斗113

保持随时学习的状态116

不赚快钱,才能真正赚钱119

第七课 女性艰辛

——成功的路上怎么会一片坦途?

财富只属于行动派124

稳健投资为我们带来长线回报127

致富的路上,你要耐得住寂寞130

基层工作也是创富的土壤133

穷则思变:改变自我,通向富有136

坚持理财,勤奋钻研,才能积累财富139

第八课 女性专注

——你对财富足够专注吗?

专注于学习,专注于成长,专注于财富144

做一个懂得吸引财富的女性147

当你专注于财富,你才能够创造财富150

财富自由,应该成为每个女性的终极梦想153

带着使命感专注地做事,这就是致富的初心156

唯有专注,才能带给你创造的喜悦159

第九课 女性成功

——富人会有赚钱的野心,而穷人只会贪图安逸

要致富,就先从生活的舒适区里走出来164

没有野心和使命感,你永远难以变得富有167

改变思维模式,财富自然到来170

世上从来不存在,不劳而获的奇迹173

你的创富机会,可能只是当下的灵机一动176

预见变化,顺应变化,才能持续创造财富179

第十课 女性修养

——内在修为,决定了你的人生财富

个人修为与个人财富成正比184

良好的修为,为理财打下坚实的基础187

加强内在修养是致富的第一步190

友善与独立是个人修养中的重要两项193

低调为人,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智慧196

以自立的心态创造财富199

第十一课 女性心理

——要炼出强大光明的内心

把兴趣爱好转化为财富204

懂点投资哲学,你的人生会更幸福207

“财商”是如何炼成的?210

学会利用你的“第一资本”213

尊重财富定律,并且坚持积累216

积极的心态,是致富成功的心理基础219

第十二课 女性人脉

——别忽视人脉资源的作用

完美的人脉,在于相互成就224

把朋友化为财富,用人脉改变命运227

做个高情商的人际关系专家229

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与谁同行231

获取人脉的前提是提升自我价值234

人脉的价值在于对等的交流237

第十三课 女性情绪

——别让情绪挡了你的财路

智慧的女性,从来不会输给情绪242

被情绪左右智商,那你的人生可就危险了245

管不住坏情绪,怎么能有好财运248

你的情绪管理影响贫富程度251

调动他人的积极情绪,为自己赢取财富254

管理情绪与管理财富同等重要257

第十四课 女性礼仪

——懂些社交艺术,打开财富大门

让优雅的仪态成为你赚钱的资本262

懂礼仪的女性,更易集聚财富266

善用社交艺术,做个有魅力的财富女人269

借助社交圈子,扩展创富之路272

社交,最能彰显你对财富的态度275

懂社交的女人,财运永远不会差279

第十五课 女性自省

——投资是女人一辈子的事业

品牌是你踏入财富之门的基石284

财富只青睐敢于承担风险的人287

与优秀的人共事,才能集聚财富290

获取财富需要时间,放下不切实际的梦293

有明确的目标,更容易收获财富296

依靠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299


作者介绍:

静柏心然(马超),天生喜静,素来寡言,以文字养心,大致上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坚信“只要心中有光,定能照亮未来”。毕业于西藏民族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主攻方向西藏佛教哲学。现为专职作家、女性成长导师、有书平台签约作者。代表作品《只有当心非常安静时》《西藏,一场最美的遇见》《不焦虑的女人》《生命哲学书》等 。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女性职业经理人、曾经的花旗集团首席财务总监萨莉·克劳切克说过:“只要充分发挥我们体内的能量,我们就能职场上走得更好更远,我们就能创造财富,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

本书介绍的这些女富豪,正是这种内心充满能量,凭借着自己的勇气、才干和智慧,实现个人理想的典型。

作为新时期的新女性,我们不仅要树立起正确的财富观,更应该具备出色的理财能力,通过财富实现更高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而这本书,正是从这些角度落笔,让读者朋友们在女富豪的励志人生中,唤起自己内心的勇气,一往无前地向着人生理想进击!


精彩短评:

  • 作者: 离岛island 发布时间:2019-06-29 21:47:24

    关于财商启蒙,关于女人如何独立自主且内心强大,不只有理论,还有具体实践方法,收获颇丰!

  • 作者: 悦读漫写 发布时间:2019-06-29 21:59:58

    女性朋友培养财商很重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还是挺实用的

  • 作者: 伤逝 发布时间:2019-06-29 21:35:14

    女人赚钱没男人多?那是你还没掌握方法。至于具体该怎么做?这本书将告诉你答案。

  • 作者: 李木子 发布时间:2019-06-29 21:32:11

    书不错,封面实在太那啥了

  • 作者: 菩妖妖 发布时间:2019-06-30 07:14:19

    女人,想提高理财能力,通过财富实现更高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吗?那就读这本书吧!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蓝色光明 发布时间:2020-07-15 16:58:03

    别买别看

  • 作者: 一步天涯 发布时间:2015-07-24 14:31:33

    两颗星,给母校吧。师兄写母校的心是好的,语言文字,实在是烂到透……

  • 作者: 竹直梅孤 发布时间:2013-10-11 03:43:54

    安达充的风景这么写实,人物却很简笔画,跟新海诚很像啊

  • 作者: 项巧 发布时间:2022-10-03 07:48:12

    首读 高三

    确实很入门,主要是零散的知识。

  • 作者: 影子没有传说 发布时间:2018-08-26 21:57:40

    似乎满书的毛病 但仔细去找又好像没有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学生运动

    作者:张强 发布时间:2019-05-04 10:48:51

    今日五四,这样的一本书与其中的事,承上启下,张扬着青年的热情,配合了政治的需要,切合于特别的情境,当可以呈现时代剧变面前民主与专制、进步与落后、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国青年用血与汗,配合军事的胜利,在第二条战线上踊跃投身,加速了蒋家王朝的灭亡。抚今追昔,1940年代以后的国民政府,逐渐失掉了执政的合法性;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劫收”,以及随之而来的“内战”和“通货膨胀”,加速了“民国”的崩溃。盒马鲜生此前打出“梦回民国,让物价回到1948”,其缺乏常识的同时,亦令人警惕与反思。

    1947年5月38日毛泽东在《蒋介石政权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的社论中正式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在激进青年与中共组织的共同策动下,两年期间,“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反美扶日运动。这三次高潮环环紧扣,迅猛推进,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第二条战线,并为迎接全国解放做了重要准备”。这一系列运动,遵循“顺势而为”与“因势利导”的组织原则,形成了学生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在“经济破产”和“政治困境”的危机下瓦解了国民政府与普通大众的合作与互认。政府暴力相向,蒋介石1947年5月18日写下“如长此放任,不但学风败坏,法纪荡然……国家何贵有如此之学校,亦何惜于如此恣肆暴戾之青年。为保障整个国家生命与全体青年之前途,将不能不采取断然之处置”的日记,痛下杀心;民众则人心尽散,1947年5月6日,中央大学贺昌群、宗白华等五教授发表宣言:“我们相信:任何政府不能合理的解决那个国家民族当前的大问题,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法妥协的双方,各自在中国共产党的存在和壮大之中看到了危机与希望,校园成为互相争夺的“战场”,斗争也在读书会与三青团、激进者与保守派之间陷入白热。

    在一个庸常琐碎的时代,回顾“第二条战线”的波澜壮阔。上溯于汉代太学生的抗议举动,及于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楹联,寻求“正义”的呼声,从古至今,不绝如缕。这是“不平则鸣”的担当,可以成为“五四”,也会落于“反日”。理智的认识与热情的盲动,纠缠在“学生运动”与“运动学生”,成为了怀念里的财富,当下时的负担。

  • SRTE的必读读物

    作者:潘晓渴 发布时间:2022-10-26 22:07:20

    根据SR的原路由和全局标签等的特性,讲解SRTE的各个组件。SRTE policy的各个属性,颜色、候选路径及所用度量类型、不相交路径、binding sid等。OSPF和ISIS导入到SRTE数据库,或是BGP LS将链路信息传给PCE。下发SR policy可以通过PCEP或BGP IPv4 SR Policy地址家族。SRTE是混合了集中式和分布式的智能,本地直接计算区域内的Policy,如果是跨域的或是需要不相交路径的时候可以请求PCE。除了节点和邻接的sid外,还介绍了BGP EPE sid。生成SRTE policy除了在头端手动配置或是控制器下发外,还可以使用ODN模板根据端点和颜色自动生成。引流还可以通过BGP携带拓展团体属性给路由染色。此外还有对OAM和Telemetry的支持。总之,内容很多,想要深入研究,还得结合具体的RFC或是ietf draft来看。还有更多的新内容,譬如MVPN推出了TreeSID等等。当然了,这只是MPLS数据平面。如果是IPv6数据平面,还需要再看SRv6的内容,书里说会有第三卷出版,只能拭目以待了。

  • 赵汀阳等丨柏林论辩:天下制度的存在论论证及疑问

    作者:理一分殊 发布时间:2020-06-12 17:05:43

    2019年11月4日,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举办关于赵汀阳《天下的当代性》德文版(Suhrkamp出版社)的讨论会,汉斯·费格(Hans Feger)教授主持,赵汀阳做了开场发言并对每个发言人的问题做出回应。讨论涉及天下体系的基本原则和逻辑基础、应然与实然、平等和民主、人权和义务、博弈论应用等问题。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只选取了发言人的部分论点以及赵汀阳的回应。

    本文作者包括: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汉斯·费格(Hans Feger,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斯蒂凡·戈思帕(Stefan Gosepath,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教授);安乐哲(Roger Ames,北京大学教授);拉夫·韦伯,(Ralph Weber,巴塞尔大学教授);孙向晨(复旦大学教授,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露易丝·缪勒(Luise Müller,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教授);沃尔特·范库和(Walter Pfannkuche,卡塞尔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格拉汉姆·帕克斯 (Graham Parkes, 维也纳大学教授);克莉丝汀·纽豪泽尔(Christian Neuhäuser,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教授 );罗宾·西利凯特斯(Robin Celikates,柏林自由大学教授 )。在此感谢作者们提供了文本,同时感谢菲利普·布伦诺齐(Philippe Brunozzi,卡塞尔大学教授)和汉宁·哈恩(Henning Hahn,柏林自由大学教授)组织了会议并收集了论文。

    *本文刊发于《世界哲学》2020年第3期。

    翻译丨王惠民

    校订丨赵汀阳

    开场发言

    赵汀阳:一个宪法性的天下

    我先要感谢来参加讨论的每一位学者。除了书中的观点,我想补充介绍近来的一个设想,即对天下体系或可能有意义的“智慧民主”概念(smart democracy)。

    对“天下”概念的重构,是基于天下作为3000年前中国的政治起点,与欧洲的作为政治起点的古希腊城邦形成具有互补意义的对比。天下概念表明了中国的政治思维始于“世界”问题而不是“国家”,这是一种早熟的世界治理政治想象。当今世界的全球性政治局势与技术条件与民族国家体系已经不相适应,因此我想通过重启天下概念来思考未来的世界治理,试图论证一个为了所有人并属于所有人的世界秩序。它不是一个乌托邦,而是一个可能实现的共享世界,可称为共托邦(contopia)。

    对天下概念的重构缘于两个理由:第一,我曾长期信任康德的和平理论,后来发现它经不起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的挑战。康德式和平适用于具有相似价值观、宗教与政治体制的国家之间,而文明冲突是落在这些条件之外的严重问题;第二个理由是,对于处理世界政治,国际政治是失效的。国际政治不过是由威慑、制裁、干涉、平衡、冷战与战争等敌对策略组成的无效博弈,不能解决任何深刻的冲突。

    我不同情对政治概念的一些常见的误导性理解,我认为真正的政治不是寻找和确认敌人,战争也不是政治的延续。事实上,制造敌人和发动战争正是政治失败的证明。政治必须是化敌为友的艺术,否则等于无所作为,只不过重复了自然状态。我试图回归超越对立的天下概念,设想一个在世界宪法保证下的和平世界体系。直到今天,世界仍是一个停留在“原初状态”的非世界,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相去不远,充满了对抗、敌意与文明的冲突,在其中,无政府状态的世界与组织良好的国家极为不协调。这是一个缺乏世界性的失效世界。天下体系意图构建一个政治世界,从而有效解决世界规模的问题,应对科技、经济、气候与文明等方面的风险。可以看到,产生于17至19世纪的现代理论已经计穷力竭,难以应对当今及未来的新问题。

    天下体系建立在共在存在论(ontology of coexistence)的基础上,包含三个宪法性的概念:(1)世界的内部化,即所有人和所有国家都内含在一个共享体系内,使整个世界都变成内部而不再有负面外部性;(2)关系理性,即相互敌对最小化优先于排他利益最大化的理性思维方式,因此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人理性形成反差;(3)孔子改进(Confucian Improvement),即任何一个人的利益得到改善,当且仅当,其他所有人也必然获得利益改善。这是对一切人无例外的利益改善,因此优于帕累托改进。也可以表达为,孔子改进等价于每个人同时实现帕累托改进。

    未来的天下政治还需要“智慧的民主”(smart democracy)的助力,那是一种基于箕子思想的民主概念。伟大的政治家箕子曾为周朝的天下体系提出过一种民主“决疑”方案,虽从未在历史中得到实施,却留下关于智慧民主的初始构思。箕子的方案要点在于寻求人心与天意的一致同意。其投票方案设定了5票,其中,3票代表人心,包括君主意见1票,多数大臣意见1票,多数民意1票,另有2个加权票,由两种占卜代表天意。在文明早期,占卜被视为可信知识,类似今天我们对科学的信任。在当代语境下,占卜的加权票自当替换为科学的加权票。箕子方案的要点是,如果集体决疑能够具有可信性,那么民主制度本身必须自带智慧,而能够自带智慧的民主必须是一种知识加权的民主。

    箕子的富有启发意义的投票规则大致如下:

    R1:如君主、大臣、民众以及两种占卜一致同意某项提案,意味着它是最优选择;

    R2:如果提案只得到1张人心票,无论来自君主、大臣或百姓,而同时得到2张占卜票的支持,那么这项提案是有条件合理的;

    R3:如有1张占卜票不支持提案,即使得到人心票的全数支持,也只适用于可控的国内环境,而不支持任何对外的冒险行动;

    R4:如果2张占卜票都反对提案,即使获得人心票的全数支持,也断不可行。

    显然可见,知识的加权票被赋予了比人的意愿票更大的权重。这意味着,知识加权民主的目的是让知识引导民主,以帮助人们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经过优化的知识加权民主可以用于新的天下。在非君主制的条件下,5票可缩减为3票,只留下1张人心票来代表多数民众的意愿,如同现代民主所为,保留2张知识加权票,由两个知识委员会来做出民主决定,即科学委员会和人文委员会。知识委员会的成员从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中选拔出来,代表了免于政府和政党控制的可信知识选票。投票程序包含两个步骤:首先,人民按照意愿选出预选的选项;然后,知识委员会给出知识加权票,赞同或否决预选的选项。因此,它定义了分立的权力:民众决定什么是可欲的,知识委员会决定什么是可行的。如果民主被如此设计,民主便似乎具备了内嵌于制度本身的智慧,而将人心的盲目性降至最低,仅凭制度本身便可有效避免非理性的选择,所以称为智慧民主。

    普遍主义 vs. 天下 – 中国的康德

    汉斯·费格

    在讨论对普遍主义的不同理解时很容易陷入文化相对主义。我不打算寻找康德传统中的“西方”普遍主义与儒家传统的“东方”普遍主义(天下)之间的相似性,而准备尽可能尖锐地展现两者的差异。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曾说:“向他者开放就意味着承认我必须去接受某些反对我自己的东西,即使没有任何他人要求我这样做。”[1]

    《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07

    康德以个人作为起始点来实现自由的普遍化,并将道德原则——绝对命令——视为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意志准则。有人可能会为其贴上“无约束的自我”(unencumbered self)的标签,就像桑德尔就曾如此批评过罗尔斯。但道德原则绝不仅仅是一个私人的操作,并非限于为了个人行为的自我决定。在康德的语境下,自我规定的道德理论同时也是政治自由概念的基础。不论是康德的道德法则,还是他的法律原则或政治正义的策略,都必须通过自我规定的道德理论来获得在其背后的人类意志自由的理解。甚至一个行为的可归责性(imputability)以及法律的能力也都必须奠基在行为的自由性之上。缺少了可归责性,一个做出“行为”的人永远不能“被视为一个后果的事主”[2]。

    与之形成明显对比,中国传统思想不将个人视为自我规定而自治自律(autonomous)的人,而是作为“关系系统”中的一员,通过责任与关心来定义其自身。“ethics”(伦理)在汉语中的意思就是“人际关系的准则”。由于每个人生来就被社会赋予了责任和义务,他因此无法通过“无知之幕”(罗尔斯)来实现正义。根据新儒家杜维明的解析,中国的个人位于人际关系构成的同心圆的中心,圆圈之间相互产生影响和交集。人际关系圈从家庭开始,扩展到工作和生活中接触到的老老少少,到朋友,到共同体,到国家,最终到整个宇宙[3]。这些关系所遵循的规则不是法则(laws),而是以关系为指向的基于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伦理准则和礼仪(rituals),它们表达了人们的互相关心、善意和同情、感激以及社会和谐的状态。儒家伦理的普遍性假设是无边界的,它要 “关照天下一切事物”(大概是“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这个目标不是去实现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合体(unity),而是世界的整全性(wholeness of the world)。康德意义上的普遍性在中国从未被提及过。

    如果将中国式的“天下体系”与康德的普遍主义做比较,不仅矛盾和差别变得显著,原则之间的对立也凸显出来。康德的道德哲学建立在作为“一切道德法则和责任的唯一原则”的意志自主自律性之上。这个自主自律性不是善良行为的规范的根源;它仅仅是规范得以具有约束力的内在本性,但康德不是“意愿道德”(morality of intention)的理论家。传统中国的道德理想却基于共情、利他主义的规范和礼仪,目标是培养和实现至高美德——仁,一种经验性的目标。其中,道德模范即是处于国家等级制中最高位置上的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儒家的伦理价值成为了独裁统治借以维持自身的手段。

    赵汀阳

    关于中欧思想的路径区别,您的讨论富有深度。我将接着展开讨论。

    哲学观点通常受到所使用的存在论“单位”的影响和导向,那些类似基因的基本单位决定了什么被定义为最重要的事情,并暗示哪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欧洲现代哲学以个人为基本单位,中国哲学则常因个人概念的缺失而被诟病。中国传统哲学确实缺少作为政治单位的个人概念,但如果说中国概念里没有个人的位置,则恐怕言过其实。在中国传统语境中,一个人不被称作个人,而是把“己”定位为 “身”。老子根据生活形式将基本分析单位依次列为“身,家,乡,邦,天下”,这与现代欧洲的“个人,共同体,民族国家”系列形成错层对比,可见关注点之不同。身不是政治单位,而是生命单位。政治单位是政治权利的载体,而生命单位则是经验与道德的载体。缺乏个人概念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哲学缺少自主自律性(autonomy)的概念。如果我没记错,定义了绝对个人的自主自律性概念在欧洲也并非十分古老,它的定位多半要归功于康德,也许可以追溯到笛卡尔、路德或更早哲学家那里。对此您必定比我更了解。自主自律性的缺席确实曾为中国带来很多灾难,我很同意应该将个人自主自律的概念移植到中国哲学中来,因为它是一个好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不过,某物的缺失并不都是文化弱点。您对伽达默尔的引用很说明问题,它反映了对他者的根深蒂固的恐惧。如以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眼光来看,这应该是基督教异教徒概念的遗产。很庆幸中国文化中缺少异教徒概念。对他者的恐惧决定了基督教式的普遍主义是单边普遍主义,会助长文化自闭,拒绝接纳其他文化的思想,这比意识形态对立的“柏林墙”还要严重。我之所以主张兼容性普遍主义(compatible universalism),就是试图论证,最好的可能世界应当像莱布尼兹所认为的那样,由“最丰富的事物集合”组成。兼容普遍主义不是价值观而是方法论,用于建构最丰富的事物共在关系与共可能关系,以及发展各种哲学与价值观的兼容关系,同时否认任何特殊价值观的独断地位。

    康德的绝对命令称得上是伟大的智慧之作,但康德忽视了主体性之外的可能性。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将绝对命令扩充为三个种类,以便容纳不同情境的问题。第一种绝对命令,当然是康德版的个人绝对命令,基于主体性的自主自律性;第二种绝对命令,则涉及主体间的共同知识,即考虑到其他主体的一致同意。比如,“在交流中不要使用私人语言”就可能是一条主体间的绝对命令。哈贝马斯为他的“理想言说条件”定义了若干此类绝对命令,尽管他没有使用这个概念;第三种绝对命令,是以逻辑互蕴关系(iff)为形式的关系绝对命令,说明的是普遍必要的共在关系。“存在即与他人共在”是一条关于人类存在的先验真理,由此我推出一条道德的新金规则: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与传统的金规则相比有着微小而重要的改进。能否说,改进版的金规则也算是一条绝对命令?我想强调的是,如果个人自主自律性的绝对命令是合理必要的,那么人与人关系的绝对命令同样是合理必要的。最符合关系绝对命令的逻辑形式是互蕴关系,p当且仅当q。其伦理法则相当于孔子的“仁”原则,即任意二人一致同意的最优相互关系。仁的关系与逻辑的互蕴关系具有同构性,因此仁可以理解为伦理性的互蕴关系。天下体系的伦理性就建立在关系绝对命令之上。

    您很正确地指出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在儒家社会中不存在。其实,作为一个实验性的理论情境,无知之幕从未在任何现存社会或历史中存在过。这个理论影响广泛,但并未令我信服。且不说博弈论在解释人类社会时并不需要无知之幕的假设,即便按照罗尔斯自己的规则,无知之幕的逻辑结果也很可能背离罗尔斯的初衷,引向始料未及的结论。依据罗尔斯条件和博弈论算法,至少有两种合理结果:一个是罗尔斯自己的结论,包括著名的“有别原则”(principle of difference);另一个更合理的解却是彻底平等——每个人都获得相等报酬或分配份额,几近共产主义社会。这对罗尔斯来说是个坏消息,他显然不要共产主义。可正是在他的“无知之幕”条件下,如果严格遵循博弈论的风险规避原则,“每人都获得相等份额”才是每个人的占优策略,于是“共产主义解”才是更可能的逻辑结果。我有点疑心罗尔斯暗中默认了加入“无知之幕”博弈的各方人士都是自由主义者,他们事先对自由主义深有了解。不幸的是,这将意味着罗尔斯理论是自我挫败的,因为违背了所有参与者“对一切无知”的理论约定。

    天下提出的问题

    安乐哲

    天下是中国人的常用词,日常用来表示“世界”。同时,天下也是中国传统经学中的地缘政治概念,有着深刻的历史和哲学意蕴。现在这个技术性术语被认为是用来思考正在演变中的新世界秩序与世界治理模式的中国式框架——称为“天下体系”——它的意义得到了广泛讨论。尽管对天下概念有多种阐释,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中国的过程宇宙论中,这个概念缘起于中国对国际关系的生态化理解,它承认在一切经济与政治活动中各国之间有着相互性和互相依存性。作为“世界”的天下将“活力关系”(vital relationship)置于首要地位,而将民族国家这种分离的主权实体当成是活力有机关系的次级分化(second-order abstraction)。

    以天下为结构的中国来自哪里?这个问题吸引了中国历史学家们的关注。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专著里有当代哲学家赵汀阳给出的一个答案。赵汀阳敏锐地注意到,那些最具影响力的解释中国的理论不仅将中国硬装进西方的概念和范畴中,还不乏刻板成见。因此,他同时向中西方学者发出“重思中国”的挑战[4],并提出了独具一格的中国“旋涡”模式来诠释天下的身份认同在中国的中原大地上逐渐被建构起来的历史过程。

    天下认同的形成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文化诱惑”所驱动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的书写文字,还包括承载着可共享文化的经学文本,以及从核心文化中发展出来的政治神学。正是这些具有号召力的因素将中原以及周边地区的不同族群卷入到了旋涡之中。旋涡模式早在3000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成型,接着以不同形式延续,直到清朝结束。赵汀阳在书中提出的新颖而令人信服的论点,不仅告诉我们该如何理解中国,也帮助中国来更好地理解自己。

    将古代中国视为无外天下的旋涡模式,赵汀阳的理论当然激发了我们去重思经学文本中的关键哲学概念,并以此来读懂不断演变的中国文化传统。我们或许还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应用这个理论,将它作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地缘政治格局的一种新的视角,进而预见未来的可能性。这个有着文化诱惑力的旋涡模式将如何来帮助我们去思考有着崇高目标但又令人忧虑的欧盟?欧洲,在当今时代苦苦寻求自我改变却带有着顽固的、具有分裂性的威斯特伐利亚思维背景的欧洲,将如何才能形成一个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秩序上有“欧洲特色”的天下?

    赵汀阳

    感谢您对旋涡模式的分析。您的问题难度很高但很吸引人:欧洲是否可以发展出一个欧洲特色的天下?我恐怕没有足够的智慧来回答您的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不知是否可以坦率地讲?——欧洲曾经错失了本可以成为巨大旋涡的两次机会:第一次是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如果当时法国能够组织起类似于欧盟的组织,而不是忙着向其他欧洲国家开战的话;第二次是一战之前如日中天的德国,但前提是它需要实行民主改革。当时的英国更有实力和影响力,但英国与欧陆似乎在某些方面很难协调。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我也许想多了。

    对于当代欧盟来讲,旋涡式的机会似乎已经失去了,它的集合力过于薄弱,又如您所言,有着包括威斯特伐利亚思维在内的很多老难题。欧盟略为有点类似于周朝天下体系之前的松散邦国联盟。在中国的酋邦时代晚期(尧舜夏商),各地有着相似的上天信仰,有着各不相同的地域文化,相互间建立了密切交流,人群在其间自由迁徙或移居,但在经济和军队上是独立的,在那时,盟主是众小邦共同推尊的最大酋邦。当然与欧盟有着更多不同之处,欧盟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民族国家之上的现代体系,有着严格的契约关系。无意冒犯地说,在国家级别的问题上,比如说如何建立良好治理的国家,以及如何以帝国主义手段在国际博弈中谋求国家利益,欧洲都有着最成熟和完善的政治思想。但在对世界级别的政治理解上,欧洲思想走入了误区,即,试图用国家尺度来丈量整个世界,将国际政治混同于世界政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少像天下这样具有世界性的(world-ness)的概念,因此未能以世界看世界、未能超越国家视角而形成一种理解世界共同利益的世界概念(worldism)——有别于推广自身的世界主义。欧洲帝国主义的失败正是因为试图以治理国家的手段来统治整个世界,这与世界规模的问题格格不入。请允许我重提天下概念的一个特点,即古中国试图以治理世界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周朝发明天下体系,理由是天下应当是天下所有人得以共在的“共可能”世界(借用莱布尼兹概念),这样才能够“配天”——这是一种不能得到科学证明但具有先验合理性的政治神学。周朝的成功在于它能够容纳多文化,吸收前朝的经验和遗产,因此造就了“郁郁乎文哉”的周文明——这总让我想起莱布尼兹所说的表现为“最丰富集合的共可能存在”的最好可能世界。我不确定未来欧洲是否会成为一个政治天下,但建立一个“文化天下”应该很有机会,因为欧洲在知识、思想和艺术等领域依然具有优势地位。

    至于现代中国,我认为它与欧洲之间已不再有对立性的差别。现代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跨文化文明,部分地含有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已经被植入为中国的内部要素。如果依旧以传统中国的模样来看中国,恐怕会产生误解。当然,某些显眼的“中国特征”依旧存在,尤其在方法论和哲学中。比如,中国的形而上学认为一个事物宁可保持不完美的状态,才有更多空间来应对不可预料的变化,而完美的事物由于没有变化余地而变得脆弱,往往难以长久。我称之为“不完美主义”;另外还有应变性的思维方法论,如老子所言,应当永远像“水”一样随形而成,才有最大的生存机会;还有中国人对众多神明的同等敬仰,这与一神教传统形成对比。我在《一神论的影子》这本与法国人类学家阿兰·乐比雄(Alain Le Pichon)合著的书中,讨论了一种“扩展版的帕斯卡赌注”,意思是,在风险规避的理性计算下,如果帕斯卡给出的信仰上帝的理由是正确的,那么就有同样的理由敬畏所有神。这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不难接纳其他宗教和别处的哲学。不过天主教徒乐比雄告诉我,他一点都不欣赏帕斯卡 “像商人一样精于算计”的赌注。

    《一神论的影子》赵汀阳、阿兰·乐比雄著,王惠民译,中信出版社 ,2019

    对《天下的当代性》的几点评论

    拉夫·韦伯

    我的关注点或有点奇怪。这与对周朝至战国时期的天下体系论述有关。在本书中,赵汀阳出色地引用了西方各种理论(从霍布斯到沃勒斯坦),但当他反复强调那个几无中断贯穿于先秦乃至整个皇朝历史的大一统传统(monolithic tradition)时,或为至少存在于精神中的天下理念提供历史证词时,赵几乎只引用了中国学术成果。事实上,欧美汉学界也有大量研究成果。尤其在许多新的出土文献被发掘之后,一些专家甚至建议应当彻底重写中国的早期历史。赵似乎不在意这些西方研究,而更愿意引用老一辈大师以及中国大陆的新近学者。

    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非大陆的学者对中国大一统传统持有更多的批判态度。当赵汀阳引用大量古籍来描绘周天下时(包括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墨家),他最终的落脚点是一幅大一统的图景。当某些文本在观点上出现不一致时,他常常将争论视为补充:孔子没能达到的,老子能补充上;韩非子不足的地方,《管子》能补全。当然,根据出土文献,将战国时期各家进行区分的传统做法是有问题的,但从不尽相同的各家学说推断出它们共享了相同的问题和理论,这也不妥当。在我看来,赵汀阳为了能够最终得出一个涵纳一切的天下体系,有意略过了差异。尽管援引了很多历史材料,但书中的历史似乎是“非历史的”(a-historical)。赵不信任对经典文本的流行阐释,而是不断地告诉读者《道德经》或《荀子》中的某句话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好像它们全都能被解释为有利于大一统世界观的理论证明。

    对天下理论的构想,我有一个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想要讨论,关于is(是,实然)与ought(应是,应然)之间的关系。赵汀阳似乎试图以某种方式消解is与ought的区分。一方面,天下体系是(is)很重要的,并能有效地抵御西方的国家体系,后者在赵看来是经不起当今世界问题的挑战的;另一方面,当代中国应当成为(ought to be)天下的新核心,并引领未来的世界秩序。这层含义没有被直白地表露出来,但全书的设定以及对儒家的引用(比如,“孔子改进”)都暗指了这个方向。不过,对is和ought之分的最明显消解还是体现在天下概念本身中。虽然天下体系存在于周朝,但“天下”的含义就是天空下的一切,即整个世界,因此这个世界依旧有待成为天下,因为天下的品格是无外的,它的目标被设定为兼容性的最大化与一切人的可共在性(co-existentiality)。在赵的概念化天下中,存在着一种完美主义倾向,使得天下体系的历史版本(比如周的实例)与未来的可能形式(比如赵构想的未来世界秩序)看起来都还不够完美。这种介于is与ought之间的概念不仅在许多方面都很有吸引力,还提供了一个在理论上进可攻、退可守的回旋空间。

    赵汀阳《天下的当代性》德文版

    赵汀阳

    感谢您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批评。可以看出您阅读了很多中国经典。我首先要解释关于出土文献的事情,您似乎认为它们代表了更真实的中国。的确,新发掘的文献揭示了一些长久以来未知的真相。比如,一篇出土的早期文献显示,儒家与道家之间的对立原本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严重——尽管两者在主要观点上依然有分歧。不过,我不认为出土文献比传世文献更重要,因为历史本身是被历史性地建构出来的,历史不断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就像一个人不断被自己的言行所重构。埋藏了2000多年的早期文献确实讲述了某些失落的真相,但长久以来广为人知的流行文本同样存活了2000多年,这意味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早已在传世文献的影响下被塑造成形,就是说,中国思想的格局不是被遗失的文本而是被一直在世的文本所定型的,是那些传世文献决定了中国的结构和精神。所以我愿意更多地参考传世文献,以及物质性的考古发现,比如被发掘的遗迹(城市、建筑和甲骨等),来解释动态历史的中国。并且,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传世文献的真实性不如出土文献,一些早期的历史记录反而证实了传世文献至少与出土文献同样古老。对于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一个较为合理的猜想是,当年原始文献在传播的时候,不同的手抄副本就出现了些许差异。正如我们看到的,两种文本间只有少量字句不同,估计是抄写者添加或删减了某些内容。我当然不是贬低出土文献的价值,它们毕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被遗忘的部分,但必须承认,它们无力说明在长久历史中形成的中国。

    另外,我之所以没有多引西方汉学家的学术资源——对此要表示歉意——是因为我试图建立一种基于中国原版概念的独立理解,而不想纠缠于西方语境下被重构的中国概念,后者不仅不太符合中国思想,还忽视了其中很多理论意义——很抱歉,说的过于直白了。例如,天下体系曾被费正清诠释为“帝国朝贡体系”,这与事实出入比较大。天下体系终结于公元前221年,远早于所谓“帝国朝贡体系”的明代和清代。还有,大一统君主制的中国(前221年-公元1911),甚至包括现代中国,常常按照西方概念被似是而非地描述为“帝国”。如果玩笑地说,此类套用就是“指鹿为马”。事实上中国是一个无法用西方帝国或民族国家概念来定义的大国,如何定义中国对于中国人自己也是个未决问题。一个方便于西方人理解的中国简化形象或许无伤大雅,但对于学术研究却无所裨益。当然,有些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理解是深刻的,比如Hans Feger教授准确地发现了中国文化中缺少自主自律性的概念,这的确是中国思维中的严重缺陷。坦率地讲,西方哲学给我的教益要远多于西方的中国研究。

    除了差异,中西思想之间也有些具有学术意义的巧合事例。比如,早期中国的“智者”公孙龙,他对政治哲学不感兴趣,在那个时代是个怪人。在《指物论》开篇,他写道:“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我从中读到了分析哲学的序曲。还有早期的战略思想家孙子,分析了“知己知彼”问题,这似乎是我读到的最早意识到“共同知识”概念的博弈论理解。遗憾的是,此类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几乎从未被引入到“中国研究”中。

    现在来回答您最强劲的问题,即关于天下理论中“is与ought之分的消解”。从休谟那里,我们了解到应然(ought to be)无法从实然(to be)中推导出来。我非常喜欢这个观点,但它仅仅对知识论或科学问题有效,而对形而上问题恐怕无效。至少有两个事例超越了这个区分:一个例子是上帝,他创造了自然(physis)或万物,对上帝来说,is与ought是同一的,他仅凭绝对意志即可创造实在,于是,他的伦理学、美学、逻辑和知识都是同一的,一切都等同于他的意志;第二个例子是人类,尽管人的创造与上帝的创造相比微不足道,但人在历史和文明的创造上分享了上帝的创造性光辉,与其所为具有某种同构性,即is与ought在人类发明的制度、伦理、政治和历史中同样合二为一。当然,人类的意志不能直接化为实在,但有能力选择那些确实是(is)可能的应然选项(ought)。因此,一种能够解释人类行为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创世论”(creationology)——请原谅我生造了这个奇怪的术语——意思是,is与ought在人为创造中是同一的,只是在知识论中才分裂为两个问题,因为知识遇到了主观性之外的实在。能否说,存在论与形而上学总是赋魅的(enchanting),而知识论和科学则是祛魅的(disenchanting)?两者都是必要的,但要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决定选择使用知识还是形而上学。

    关于赵汀阳的“天下”问题

    孙向晨

    从历史角度看,“天下”是一个未被实现的理念。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才出现比较清楚的历史记录,那时周朝已经式微,变成了东周。在那段时间里,诸侯国之间发生了数不清的战争。事实上我们没有足够史料来重构“天下”时代,更多地像是儒家的一个理想。西周的历史或许是天下时期,但太模糊了,而且时间也不长,仅持续了275年。“天下”的理想太过脆弱,很快就崩溃了。如以持续时间而论,罗马帝国与天下相比更为持久,治理更有成效。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视为天下走向衰败,同时也是更稳固的国家逐渐被建立的过程。正如赵汀阳所讲,秦汉时期实行的是“国家政治”,是借“天下”之名的专制主义[5]。古典天下思想的逻辑残余保存在中国经典之中,尤其在孔子对周礼的推崇的文本中,但儒家的理想从未实现过。“天下”只是一个传说,尽管历史中不乏以之为名的口实。

    即便在古代相对独立且封闭的环境中,“天下”也没能实现。“天下”虽然在本性上具有无外的品格,但实际上反映的依旧是个体与全体的关系。古代世界虽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个体,但每个诸侯国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单元”(unit)。现代的“individual”的逻辑同样可以适用于古代诸侯国。每一个“individual”都有独立且分离的自然倾向,以至于霍布斯在构建基于个人的国家之后,不得不在《利维坦》的结论处附加一条自然法:由于主权在和平时期保卫了您的权利,那么在战争时,您也必须保卫您的国家。这是“霍布斯困境”,也是现代个人主义的困境。像荀子一样,斯宾诺莎认为虽然合作对人类来说是“生就的”(genetic),但人们却很难成为一个“整体”;接着,卢梭的“公意”出现了,提供了一种整体维度。然而,“公意”不久便成为了现代专制主义的温床,这实际与秦朝的统治逻辑不谋而合。在接下来的2000年,秦汉的“天下”(同时也是国家),就如赵汀阳在书中反复分析过的,暗合了“专制主义”的冲动。因此,尽管“天下”有其理想主义的维度,但它的现实恐怕却是更为专制的。

    赵汀阳

    感谢您的内容丰富的点评。周朝是否可以作为天下体系的范例,尚无定论,但肯定是一个实例。周朝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对于天下理论并不那么重要。哲学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发展伟大的概念和原理,而非考证历史真相,那是历史学家的工作。

    我信任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周朝历史,因为那是认识那段古史的唯一资源。周朝的历史已被证实是从周创立之初便开始记录的,虽然在其后几百年间经历了丢失、修改和编纂,但所剩下的文献肯定是超过了2000年的古文献。有一件事毋庸置疑,周朝发明了无外的天下概念,这个理论概念为政治设定了世界秩序的目标;另一个事实是,周朝设计了与天下概念相配的世界系统,由一个世界中心(王畿)与许多附属国(诸侯)共同组成的网络结构。这是一个天才的发明,虽然不完善,显然需要重大改进才能适用于未来世界。我必须承认,天下理论的许多观念与古代情况有差距,但无论如何,周的天下概念是理论起点,给了我关键启发。而且天下理论本来就不是历史论述,只是有史料的理论而已。有的西方学者质疑周朝人是否真的想出过如此先进、如此现代的理论时,我实话相告,天下理论是我的发明,但天下概念的确是周的创造,是事实而非文学。当然,您可以说周朝从未实现过它提出的天下理念,因为它的统治区域甚至小于现代中国。但天下概念所蕴含的原则、目标和结构,对于理论而言,比它的实践成就重要得多。

    关于周朝天下究竟持续了多久,我与您的看法有点不同。虽然周的实际统治仅维持了275年,但天下政治模式却延续了800年,直到秦始皇建立了新体制才算结束。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强盛的诸侯国成为一时之霸主,但它们都未曾想过要建立新制度,反而只是试图成为天下之新主,尽管都没有成功。它们的失败缘于缺乏获得普遍民心的“盛德”。早期中国有一个政治传统,天命的资格要由伟大德行来确认。贝淡宁(Daniel Bell)将这种政治机制总结为“贤能政治”(meritocracy),不同于民众政治(democracy)。有一点值得一提,最重要的德行还不是个人品德,而是对社会与文明做出意义重大的创制,前者只达到仁,后者才达到圣。传说中的上古圣王和名臣,要么是发明了政治制度或礼乐,要么教会人们使用火、建造房屋、耕种、造船、编织渔网,要么创造了文字系统、书籍、历法等重要事物。天下的故事走向终结时,秦始皇本来也想要重建天下体系,大臣李斯最终用一个无法抗拒的理由改变了他的想法:一个强大的集权国家虽然比无外天下要小,但统治者实际上掌控的权力却比天下之主更大,因此能够避免重蹈诸侯分裂争战的覆辙。

    天下与游戏规则

    露易丝·缪勒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关系理性和“孔子改进”(Confucian Improvement),或者说孔子最优(Confucian Optimum),以这些理念为指导的社会合作如何能够产生并保持稳定。在赵汀阳看来,完整的理性有两个组成部分:个人理性和关系理性。关系理性意图将共在置于首位,将共同利益置于优先地位,它与报复性相反,试图寻求相互伤害的最小化,以及彼此间利益与合作的最大化。我认为将它称作一种合作博弈的策略是恰当的。合作的理念是,通过与他人合作,我们可以获得比自己独自行动所能争取到的更好结果。比方卢梭曾举的例子,猎鹿博弈:几个人去打猎,每个人都能独自打到一只兔子,但如果想打到一只鹿,他们必须合作,因为谁也不能独自捕获到一头鹿。在博弈论中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对于个人的最好选择与对于所有人的最好选择如何才能合并在一起?它们究竟是否是可兼容的目标?如果不是,如何能将两者兼容起来?换句话说,如何能够建立最优的合作博弈,使得所有人从中受益?

    “孔子改进”本身恐怕难以解决确保合作的问题:虽然它承诺了好结果的最大化,但为了有效地运行,我们还需要确保所有他人都能遵照关系理性的策略行事。因此,我的问题是,一个基于关系理性的合作系统将如何产生并保持稳定?有人或许会认为,有助于保持互利合作体系的唯一方式是构建一个中央政权来保证规则的有效性。比如说,中央政权会惩罚每一个拒绝选择”孔子改进”策略的人。“孔子改进”是否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稳定性?类似于中央政权的东西是否是必需的?

    不过,我感觉赵汀阳在书中试图通过其他办法来解决相互保证的问题。比如,他认为“互相拯救最为积极地表达了相互利益最大化原则”[6]。这是否说,集中控制并无必要,我们可以依靠非强迫性的动机,比如利他主义?或者,我们是否应该以集中控制为起始条件,之后寄希望于演化为利他主义?或者是否存在某种机制——比如对关系理性策略的自发性靠拢——来保证每个人的合作行为?总结一下,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孔子改进”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得以出现并保持稳定?是否需要政治权力的干预?还是某种心理禀赋?如果脱离了外在强制与利他主义,稳定的合作是否能自发产生?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包容性(inclusion)与共在(coexistence)如何公平实现的条件。天下的一个主要理论发明是无外原则,一切都被包含在内。假定它已经被我们所接受——我甚至敢于说,很多来自广义的自由主义传统中的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实际都会同意不同版本的无外原则,并且我们都同意追求互利的全球合作是必要而且重要的。那么,最为紧要的问题不再是全球合作是否是可欲的,而是在什么条件下,它是可欲的?合作的公平条款是什么?令人心生敬意的共在到底有什么规定?

    一些抽象的原则,比如互惠效用的最大化、”孔子改进”等,并未让我们对共在的具体实质条件有足够的了解。这恰恰是关键所在:我们如何断定何种条件具有实质上的公平性?其中一个问题是,好处(advantage)该如何定义?我们以什么作为基准线来定义什么是好处?我很想知道赵汀阳对这些问题是怎么看的。是否存在一些公平共在所需的必要条件(在“孔子改进”之外的)——物质上的、制度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如果有,它们是什么?概括地说,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公平的一体化或共在的必要条件?这些必要条件是否能够从合作的逻辑中推理出来?或是否需要通过民主程序来选定?

    赵汀阳

    我很感谢您提出的这些富有挑战的难题,它们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在此,我可能不得不求助一些纸上谈兵的哲学“花招”来回答您的问题了,而您的一些涉及实践细节的问题可能终究难以回答。

    关于您的第一个问题。如您所知,稳定的社会规则要么来自于高度成熟的自发习俗,要么来自于强大权威所制定的秩序或法律。前者基于人们的默认共通意识(tacit consensus),后者源于支配性的权力,两者皆属社会自然而然的发展结果。与之相比,现代性却是极不寻常的冒险,现代性试图将社会、人类、文明全部纳入到了人造的非自然计划之中,让启蒙了的自主性掌控一切。“觉醒的”反思主体将一切自然生长的事物都视为是反人类的、不合理的、不公正或不公平的,于是现代性成为一个持续的革命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性可谓重新定义了人的概念和生活。但是,当我们欣喜于现代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会意识到同样严重的副作用。当每个人的主体性被赋予同等的绝对权利时,一切问题变得不可解了。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的话,现代性并没有向上帝告别,也没有废除独裁性,而是将每个人都塑造为神,并将“独裁制”转移到了每个人的绝对权利之中。这对个人是好事,却有一个悖论:我们都厌恶加诸于自己头上的独裁统治,却很乐意在个人权利所定义的边界内成为一个小独裁者。如今,互相竞争的权力和权利、诉求和需求以及自以为是的话语体系已经让割裂的、破碎的社会不堪重负。我并不是在批评个人权利——事实上个人权利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而是为现代性的自我挫败困境感到忧虑。

    现代人对政治权威有着强烈的恐惧感,担心失去主体性的自由。政治权威有可能做出最坏的事情,但令人尴尬的是,民众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其实政治威权人物在成为统治者之前就是民众的一员,而许多民众的愿望就是成为威权人物,他们是同一种人。孔子和柏拉图的观点在今天肯定不受欢迎(两人如果能见面,很可能会成为挚友)。我提起这一点并非怀古之情,而是说我们需要反思还有什么是更好的选项。在现代条件下,我们绝不需要专制权力,但问题在于,同样不能寄希望于自发的结果(比如“真正有效”的市场),也难以寄希望于现代民主程序(不论是代议制还是全民公投制),因为自私的众人同样可能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另外,寄希望于利他主义恐怕也不可靠,这种品质不仅罕见,还缺乏足够的韧性(robust)来经受各种挑战。利他主义者恐怕永远无法生成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所需的足够规模人群。您的问题涉及了一个几乎无解的现代问题,即,现代解构了传统社会,却没能建立起足够稳定的新社会。当然,现代社会在开始时生机勃勃,但随着时间推移,它的内在矛盾愈加成为自身发展的阻碍,而恶化的市场与败坏的民主却无法自救。毁灭旧制度比建立新秩序要容易得多。幸亏我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哲学研究者,如果我是负责建立好社会的政治家,恐怕会被急死。对于实践上的问题,我并无足够的智慧来提出具体对策。

    就理论而言,我想再次强调的是,尽量将一切可能世界纳入思考范围,至少要包含最好与最坏的境况。这个标准让我们看清楚为什么有些著名的理论,比如罗尔斯理论,并没有普遍有效性,因为它只适用于自由主义者组成的发达社会这样的特例,却没有能力去解决较差可能世界中的问题。我不信任威权制度,因为它蕴含着独裁的危险,但也不信任民主,因为民主已被充满谎言与欺骗的公共意见所裹挟而沦为了“代主”(publicracy),就是说,现成的每一种制度都有严重缺点,我们需要去想象新的制度。所以我期望一种能够达到”孔子改进”并且基于关系理性的制度安排,并期望一种基于“自带智慧的民主”(smart democracy)的世界宪法。所谓自带智慧的民主即“知识加权民主”,它让知识而不仅是大众来参与投票,让理性知识(episteme)而不是意见(doxa)来决定宪法。请不要忘了,至今尚无任何一个现存宪法是经过一切人同意而决定的。我的理解是,宪法应当是政府与一切人以及一切人与一切人订立的契约。由此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宪法获得了完美的合法性证明。100%的同意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相对最接近普遍同意的制度应该是理性决定的制度。

    您所提的第二个问题十分深刻。请允许我给出一个相对抽象的形而上论证。我的确试图从人类的存在论“语法”中演绎出共在的必要条件。简单地说,我的第一步论证是:一切问题都始于思想的“否定”功能,归功于语言中否定词“不”的发明。Being(存在)是一切问题的前提,但Being本身不构成哲学问题,因为关于Being的唯一的分析命题是“Being is Being”(存在即存在),这是一切问题出现之前的纯粹必然性,但它本身不是问题。关于Being,如果试图说出任何超出这个分析命题的内容,必定是虚构了一个“综合命题”或小说,所以研究Being的形而上学是说不通的。真正的问题是从Becoming(变在)开始的,有变化才有问题。当人学会说不的时候,哲学才得以出现。通过否定词,人类发明了“可能性”,进而发展出关于选择、自由与未来的意识,于是人类为自己制造了“这样去在还是那样去在”(to be this or to be that)的选择难题,因此才将“如何存在”(to-be)变成存在论问题,其极端表现形式是“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

    我的第二步论证转向了实存(existence),即Being在场的实际可能性。海德格尔很正确地将此在视为在世之在(being-in-the-world),而不是胡塞尔式的处于世界之外的纯粹我思。对于人来说,去在(to be)必求永在(to be for long)。我将其视为一个“准”分析命题(因为引入了生命有限性这个不纯粹条件)。进而,去在(to be)意味着与他人共在(to be with others),这是自明的事实。因此,在存在论上讲,人的存在(existence)以共在(co-existence)为前提,或者说,共在先于存在。

    第三步论证的是共在的最佳策略。为了在与他人共在的条件下永在,确保相互安全的风险规避原则就在理性的价值排序中占有首要地位。这就必然需要“孔子改进”原则,即任何人的利益改善必须同时必然地导致每一个人的帕累托改进。这种基于关系理性的思考方式将相互敌对最小化的努力置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之上。

    但这只是一个纯理论论证,仅仅确定了理论上的出发点,并不能必然推出有效的实践策略。“合作逻辑”作为纯理论上的理性原则,我愿意承认是脱离实际的。人性和生活情境都太复杂,变量多到无法理论化,预测社会变化的难度恐怕超过预测地震和传染病。

    您的建议和批评正是我非常需要的。

    若干技术性的疑问

    沃尔特· 范库和

    关于个人理性的局限性,好像不很清楚。一方面,书中宣称,如果理性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个人之间就难以建立相互信任和稳定共识;另一方面,书中也承认——由于优势策略是有限的——当聪明才智被用尽时,博弈就会达到稳定的策略均衡。这意味着,即便缺乏信任,稳定性也可以存在。另外,个人理性为什么就不能产生信任呢?我想到了麦基(Mackie, Ethics, Ch. 5.4)和高梯尔(Gauthier, Morals by Agreement, p.183)说过:为了克服囚徒困境以及避免在合作中被排除出局,对于每个人来说,最优的理性选择是采取有节制的最大化(constrained maximization)策略。有节制的最大化者为了获得他人的信任,就只好让自己遵守基本的行为法则,而如果这样的行为是有利可图的,那么,以这种理论为首要教育内容的社会就能够基于个人理性而被组织起来。如果以上论证是成立的,那为什么还需要额外增加关系理性?究竟什么是关系理性能做而个人理性做不到的事情?

    还有就是关于合法性的三个层次,似乎存在着循环论证。大概是这样:

    L-1:一种规则体系是合法的,如果每个人都同意。

    但由于这是不可能的,因此⇒

    L-2:一种规则体系是合法的,如果大多数人都同意。

    但由于民主程序并不能保证最符合大众和个人利益的选项被选出,因此⇒

    L-3:一种规则体系是合法的,仅当它能表达民心[7]。

    可是,民心意味着对每个人都有利的律法或伦理准则,因而会被所有人接受。这样的话就回到了L-1,并再次面临一致同意的不可能性问题。

    在我看来,从中可以引出四个推论:

    1.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满足于多数人支持的规则。

    2. 为了使多数人暴政的风险降至最低,每个人必须有参与决策制定过程的兴趣。

    3. 在大规模共同体中建立参与机制的合适方式是商议民主,它能保证每个人在经典意义上的政治自由。

    4. 在大型社会中(在一个无外的世界国家中更是如此)总有一些少数群体,他们的目标和信仰会被多数人的民主所无视。为了不让少数群体被社会抛弃,有必要允许移民(或在世界国家中自由移动),同时允许在一个国家内部实行地域化的法律,就是说,当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某些事情上的目标和信仰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地区用一套规则,另一个地区用另一套规则。

    最后,您的正义概念是什么?在“新天下的词典”一节的2.2.1,正义概念似乎与”孔子改进”有关。它声称:一个系统得到帕累托改进的同时,也必须保证每个人都实现帕累托改进。对此我有一些疑问:帕累托改进不能代表正义标准,因为甚至奴隶制也可以有帕累托改进。每个人都实现帕累托改进又意味着什么?其次,孔子的口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不能必然导出正义。一个资本家也可以通过为别人提供就业和收入来实现他的目标,但这没有使资本主义社会变得公正。还有,对孔子的正义原则的证明是什么?其基本观点似乎是,每种事物都通过保持一定的平衡才得以存在。照这样说,照顾弱者的原因并不是出于平等理念,而是为了建立互利系统来维持平衡,以使每个人都得以生存[8]。然而,生存、相互利益以及系统稳定性似乎是很弱也很模糊的标准,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满足。作为存在论原理的平衡概念是否足以限定地给出特定的分配秩序?

    赵汀阳

    感谢您直奔要点又充满挑战的问题。我来试着解释。

    关系理性的优势是能够排除最差可能性,即不利于共存的战争和敌对策略。这个问题也正是个人理性的弱点。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表达为简略的模式,个人理性可能带来三种结果:(1)1+1=2。意思是,每个参与者都得到了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虽然好,但几乎不可能,因为没有哪个游戏规则对每个人都是完全公平公正的;(2)1-1=0。这意味着同归于尽或两败俱伤的敌对行为;(3)2+0=2。意思是赢者通吃(通吃有点夸张了,实际上可能是大吃,比如1.8+0.2=2)。与之不同,关系理性试图实现1+1=3。这在数学上是荒谬的,但在存在论中却是可能的。它说明的是,如果能将个人理性难以达到的共享幸福最大化,这种积极的关系就能够创造超出个人所得的额外受惠。比如说,相爱所带来的共享幸福明显超出了“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这个例子有点讨巧,那么可以换成更常见的友谊或互惠合作,比如充分互信的合作不仅能够把交易成本减低到几乎为零,还可通过互助而增加更多的发展机会。最重要的是,关系理性排除1-1=0或者2+0=2这类令人失望的情形。在关系理性中,每个人的幸福都是共同关系的函数值。比较乐观的设想是,通过”孔子改进”的制度安排,每个人都将会比单纯使用个人理性获得更多幸福,至少更多受益。

    简单总结一下,首先,关系理性的最大优势是排除战争和冲突,也就排除了最坏可能性;其次,互惠关系可以发展出循环性的“礼物”制度,包括物质上或精神上的礼物。基于关系理性的“礼物”并非出于慈悲或怜悯的慈善行为,而是考虑到最优结果和最小交易成本而做出的互惠激励或及时的互相帮助。格雷伯(David Graeber)在《债:第一个5000年》一书中讨论到,作为循环“债”的礼物关系最早建立了文明与人文制度的核心要素。这个人类学的发现与孔子主张的作为人性基础的仁-义循环相呼应。仁通常被粗心地翻译为benevolence(仁慈),实际上仁的理论意义是:(任意两人之间的)互相关切。而义的理论意义是“人的义务”(human obligations),而不是通常译成的“righteousness”(正直)。

    我来试举一些关系理性的例子,但临时想到的也许不是最恰当的例子:(1)在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中,邻里会彼此帮着建造房屋的结构和屋盖而不索取费用;(2)当农作物成熟时,为了不误时节,邻居会轮流互相帮忙收割,同样不计报酬,也不计较谁受益多了还是少了;(3)年轻人结婚,朋友们会以随礼方式给新人钱,资助他们购买生活必需的物品。不过这些事情基本上属于过去时,自从上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盛行,循环礼物的传统已逐渐消失,被认为是个人自由的负担。循环礼物的要点是,它不见得是对称或均衡的,回礼未必有同等价值,可多可少,礼物的目的是建构亲密关系,主要不是完成一项经济交易,当然实际上发挥了经济作用。互惠关系显然有助于降低每个人的风险成本。循环礼物基于“人义”(与保证自己利益的人权形成对比),意味着,做人即分享(与分割形成对比[9])。这说明了在形而上学基本设定上的差异:人是由关系所塑造的,而不是各自独立的个人自己决定的。

    现在回答您的第二个问题。我必须承认,我的基本假设的确存在着循环论证。以前我迷信逻辑,很怕陷入循环论证,后来不怕了,因为发现循环论证可能是哲学理论难以避免的现象,而且未必是错误。循环论证在逻辑中肯定不能接受,然而现实不是由逻辑组成的。逻辑是数学的法则,却不是生活的法则。逻辑只有一维时间,而现实则有多维度的时间,就像博尔赫斯所形容的“时间的分叉”。如果一个哲学理论以现实为条件,那么很可能在基本观点即前提、假设或定义中存在着循环论证。其实即便是一个数学系统也可以在基础概念上存在循环解释,比如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精妙的几何学理论,据说他的系统基于循环定义的基本概念因此摆脱了欧几里得传统所依赖的所谓自明的直观解释,自明性是不完美的证据。

    您说的没错,民心的确是个问题,是个未被清晰界定的传统概念,它的涵义像卢梭的公意一样模糊。在我的语境中,民心意味着对人们普遍有好处的事物就能够获得普遍接受。很抱歉,这仍然是模糊的。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民心所向与众人所欲有所不同。比如教师试图传授给学生好的知识,却未必是学生想学的。显然,欲求(wants)有可能背离需要(needs)。我对民主的疑虑也在此,民主基于人们之所欲,可是“好事物”数量有限,远少于人们的欲求,满足不了人们以权利之名提出的合法诉求。如果跟随大多数人的欲望,世界终将陷入枯竭与毁灭。能够拯救世界并且保证所有人生存的是理性,而不是公众意见。民主如今退化为“代主”(publicracy),不再是真民主了,所以我尝试在理论上寻找一种有足够能力防止集体非理性的“自带智慧的民主”。

    关于您的第三个问题。对孔子原则的理解容易被流行的译法所误导,更准确的翻译应当是“to be established iff let others established, to be improved iff let others improve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将这个原则进一步演化为“孔子改进”。您很正确地指出,即便是“每个人都获得帕累托改进”,也未必能够保证一个完全公正的社会。我猜您想到了平等问题。许多当代哲学家给平等概念添加了太多内容,平等概念已经过于臃肿,现在似乎已经不敢说哪一种事情不应该平等了,但这反而把平等变成了多种互相冲突的目标。现在恐怕需要把平等从相互矛盾因而难以实现的大量诉求中拯救出来,否则反而哪一种平等都实现不了。我们不必期望”孔子改进”能够产生一个完美公正或全面平等的社会,”孔子改进”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不过我坚持认为,比较而言,”孔子改进”好过其他各种福利改进方案,无论是帕累托改进还是卡尔多-希克斯效率(Kaldor-Hicks efficiency)。

    令我感到担忧的是,当代理论沉溺于政治正确,沉浸在现代性的“蜜糖”中的我们恐怕难以意识到它所蕴含的严重潜在威胁。自我宠溺(self-spoiled)的现代理论缺乏广谱的适应性,没有考虑足够多的可能问题,难以胜任未来的挑战。一件好事如果太好就有可能好到不现实,比如,平等只有在合乎理性并且可行的前提下才会成为真正的好事,就是说,平等不能只考虑伦理要求,还需要考虑世界的存在论状态,包括经济条件。顺便一说,上帝恐怕不需要伦理学,他只凭借想象力和美学就可以创造世界,或者他另有一套我们不能理解的超验伦理学,而他的超验伦理学很可能与美学是同一的,如同维特根斯坦所说的。

    对天下理论的评论

    斯蒂凡·戈思帕

    赵汀阳论证说,关系理性不仅是我们的需求,而且在理性上也是生存需要。赵声称,以私利最大化为内涵的个人理性观念不足以解释理性概念。一个行为,如果仅仅对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进行理性算计,并不能被证明是理性的,相反,只有把他人的理性回应纳入计算,他的行为才称得上是理性的。无人能在这个世界上独存,每个行为都会影响到他人,被影响的利益相关者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做出回应。既然所有行为都在一方面影响到他人,另一方面也承受着对影响的回应,因此双方都要考虑行为的后果。仅当没有他人干涉并改变其可能结果的危险时,一个行为才被视为是最为理想的理性行为,因而行为者需要在一开始便将所有受影响的人的利益考虑在内,只有这样,个人行为才是充分理性的。因此,赵的结论是,个人理性只有当它能够必然导出集体理性才是真正理性的[10]。一个人必须理性地考虑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交互关系,个人理性在逻辑上要求转变和发展为集体理性。根据赵的说法,只有借助能够在交互关系中依然普遍有效的广义上的集体理性观念,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够解决合作中的挑战。这个重要的洞见——在我看来——与广义上的理性选择理论是一致的。由于赵将我们的同时作为个人和集体的生活看作是“重复博弈”(iterative games),个人理性的确能够导向集体理性。然而赵又认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过于理想化了。这就有了一个疑问:赵设想的理性到底怎样才能具有集体性的?理性考量究竟是从个人视角出发,还是像集体代理人那样从整体考虑的集体视角出发?

    赵的“孔子改进”很好,可是同样也很理想化。假设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展现出足够长时段的理性思考,他们确实会寻求一种与所有相关人一致同意的契约。但这仍然不会自然而然地关切到所有参与者的平等和互相尊重。如果实力不均,以至于一个成员可以在相当长时间内统治和支配其他成员,那么,维持这种统治关系就会成为那个优势成员的理性选择。如果这种统治关系被高效的意识形态用似是而非的正当性加以掩盖,那么精明的统治者就对那些为讨得自己的一点利益而屈从统治者的人拥有着不平等的支配权。这种情形就恐怕很难说是完全普遍令人满意地改进了所有人的利益。”孔子改进”无疑是对帕累托改进的一种改进,后者的要求太弱了,具有普遍性的”孔子改进”确实更优,但与帕累托改进一样有个类似问题,它同样缺少道义上的必然条件来确保它要么是对所有人的平等改善,要么能够将所有人改善到平等的福祉水平。

    不论作为政治概念的“天下”看上去多么诱人,我们都不应当在政治上过于天真。天下是追溯至孔子思想的古老概念,建立在美德伦理的基础上。孔子的美德伦理有个一般性的疑点,它的等级制假定了:父亲最清楚怎样做是对家族最好的事情,类似地,政治权威最清楚怎样做是对百姓最好的事情。于是儒家要求统治者应当将百姓的愿望考虑在内,并且满足它们,可是就像对待家族中的小孩。我们很难确定那些服从者是否有足够的思想水平和实践上的独立认识来判断父亲是否是一个好的领导者。然而另一方面,如果人民真的有足够的知识,从一开始还有什么必要去服从政治权威?孔子思想中的等级制元素预设了在知识和美德上的不平等,它是蕴含在儒家思维方式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来说,这同时也是十分严重的问题。

    赵汀阳

    非常感谢您富有启发的评论和问题。

    我并不主张用关系理性来替代个人理性,而是试图将关系

  • 让人长知识的历史小说

    作者:三目童子 发布时间:2014-05-26 17:38:34

    众所周知,优秀的故事总是能牢牢地吸引住读者,让他们欲罢不能,废寝忘食地非读完不可。除了故事本身的可读性之外,讲故事的人(莫言就说他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而不是什么著名作家)的说书手段高明与否也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观感和节奏。

    以这个标准考量我手中的这本长篇小说《传国玉玺》与其作者的叙事能力,可以说,真的不错,值得一读。

    作者殷谦,根据书中简介讲,他精于哲学、考古学、易学、星象学等神秘学科的研究,看来不是书商的宣传谀辞。他对宋末到元末的几百年历史应当相当熟稔,否则无法驾驭历史观如此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特别在细节方面也是巨细无靡,所描述的历史图景好似历历在目,触手可及。

    另外,作者对考古学涉及的知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掌故、元朝的宫闱秘辛等等也了如指掌,行文过程信手拈来,又非常妥帖,常让人眼界大开,叹为观止。

    此外,其为文通达自然,易于阅读。小说开头并没有冗长的铺垫,一段善恶追逐战,惊心动魄,引人入胜。忽而笔锋一转,直入第二条主线,述说元朝宫廷锦貌,忽必烈一众嫔妃互相调笑的故事。

    其间颇见作者刻画人物的功力,援引一例。如写撒不忽(元琼)的小儿女情态惟妙惟肖,读来好像如此精灵女子就在眼前,鲜活生动。她的一言一行,一眼神,一含笑,几多媚态,顾盼生姿,令太子真金神魂颠倒,生出一段悲剧故事,可歌可泣。

    总而言之,殷谦的这本《传国玉玺》,有故事,有情节,有爱恨情仇,有历史,有穿越,有扑朔迷离,是一本让人长知识的历史小说。

  • 在一切仍未决定的年龄,把一切交给未来吧

    作者:格里高尔 发布时间:2012-04-06 23:24:49

    最初在《画王》上看过安达充描绘的雨景,印象极为深刻,叙事功能外,以节奏和情感来说每一格亦不浪费,镶嵌精妙,这影响了我对漫画分镜的理解。自此对安达充另眼相看,区别于其它商业漫画的分镜俗手。

    一直以为那些片段是摘自《接触》这部名作,以此为动力看完 touch(千万别译作棒球英豪)——作为完整阅读的第一个安达充长篇(棒球是我此前对安达充难以下咽的原因),却没发现记忆里那些分镜。应该是来自H2或其它作品吧。

    如大家所知,安达充的故事中总有相隔一纸,薄可透光的爱意,大段留白,隐而未发的情感,不像别的爱情故事那样,唯恐不把每一处心迹都剖白完全,每一个误解曲折都拆解榨干使尽,这又是他区别于广大编剧俗手的一面。

    然而这些共识不足以概括安达充,touch仍出乎意料,虽然以我高龄现在才看这样青春故事,想来滋味大打折扣。原本以为是那种煽情励志,趋向最终圆满的故事。比如哥哥是个惫懒的无能之人,因弟弟的死被逼入绝境,挣扎着找到自己,经受磨难和怀疑,坠入深谷而后生,虽然不新鲜,却是我偏爱的桥段。不想却读出了虚无和彷徨。

    高桥的相聚一刻用15本的篇幅,帮五代找到人生方向,也医治了逝者带给人们的伤痛,令生活中的一切带着喜悦,饱满扎实的落定。然而touch中和也的死最初被淡化,情绪极节制,情节则迅速跳跃,读过10余本才慢慢体会到,一切都已改变,安达充高明的将变化隐于幕后,藏于角色心底,这伤痛用尽了26本仍未愈合。

    达也的父母不再刻意关注儿子的成长进展,直至结尾成功进入甲子园的欢快,也好似不经意间的发现,伴着隐隐不能消化伤痛的安慰,甚至无法宣泄为悲喜交加。达也和南之间也不再有试探和揣猜的少年心性,相处趋于低沉默契,直至篇尾点出,当试图完成甲子园梦想,达也仿佛失去了欲念,不是为了和也,也不是为了小南,传统的励志道路没有出现,甚至也不能说他完全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3年的甲子园,好像青春的梦一场。

    好像那一瞬间,人就长大了,和偶像剧里傻轴一根筋的梦想者不同,小南没法再真心相信让一个人带自己去甲子园,这样假托他人来实现的幼稚梦想,而是走上完全不同的自我之路。

    励志故事通常需要哪怕是暂时,不管不顾一切,甚至放弃自我彼此牺牲成全的一体同心,被安达充早早舍弃了。是因为和也之死的真实冲击,令人不能不真诚吧,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一般都是到了终篇才散场,当新教练降临,我还以为小南离开棒球社总务之职是暂时的,不料居然就这样到最后,甚至连介入都不可以。“带我去甲子园”的约定变得无足轻重,所以我们最终也没能看到小南进入甲子园夙愿已成的画面,因为已不重要。

    进入甲子园不是梦想,而是达也心中的一道坎,而带着小南去甲子园,随着和也沉重的死,再作为梦想就轻浮了,随着两人渐渐意识到,成为他们相知默契,却必然不能去刻意实现的部分,那是属于和也的梦想,不能被别人借取。于是胜利之后迷惘,仿佛只是学着负责,去做完一桩事情的成人礼。

    走出逝者阴影或完成逝者心愿,这样单纯的轴足以撑起一个励志故事,然而安达充试图展现的真实血肉,却容不得纸扎表皮的虚假脆弱。不仅达也,甚至孝太郎,新田,每个人都暂时放弃了棒球,更不用说打几枪换一个地方的原田。

    不得不说安达充是有浪人精神的,乐于享受不确定的虚无,行走不是为达目的,随意或慢些也无妨。何况在一切仍未决定的年龄,把一切交给未来吧。


下载点评

  • 傻瓜式服务(548+)
  • 中评(6610+)
  • 值得购买(754+)
  • 全格式(574+)
  • 差评(938+)
  • 二星好评(435+)
  • 经典(6610+)
  • 不亏(935+)
  • 五星好评(41010+)
  • 无漏页(6910+)

下载评价

  • 网友 丁***菱: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7 01:18:23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权***颜: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9-17 02:59:25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扈***洁: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09-17 01:21:49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寿***芳: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7 01:18:49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谢***灵: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09-17 01:24:53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訾***晴: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7 01:16:30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堵***格: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9-17 02:59:25 )

    OK,还可以

  • 网友 养***秋: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09-17 01:24:50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戈***玉: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7 12:32:45 )

    特别棒

  • 网友 师***怀: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9-17 03:04:25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同作者:静柏心然的书籍:

  • 高财商女人是怎样炼成的 静柏心然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正版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高财商女人是怎样炼成的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高财商女人是怎样炼成的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高财商女人是怎样炼成的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高财商女人是怎样炼成的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高财商女人是怎样炼成的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高财商女人是怎样炼成的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高财商女人是怎样炼成的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高财商女人是怎样炼成的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高财商女人是怎样炼成的 静柏心然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正版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同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的书籍:

  • 旅游应急口语放口袋:口袋升级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韩语语法书初级 韩国语实用语法教程 TOPIK初级韩语语法词典 韩语入门自学教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韩语语法书初级 韩国语实用语法教程 TOPIK初级韩语语法词典 韩语入门自学教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当当网 正版包邮】MBA轻松读:管理会计 经营战略 逻辑思维 市场营销 组织管理 金融学 套装共6册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MBA商业思维(套装全6册)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MBA商业思维(套装全6册)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生物/衡中助你进清华上北大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数学/衡中助你进清华上北大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法语专业四级真题精解 法语听力词汇语法阅读写作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博弈论(MBA轻松读:第二辑)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