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下载屋 - (2013-2014学年)考点大观 - txt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7-31 21:00:02

(2013-2014学年)考点大观 txt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2013-2014学年)考点大观 txt格式下载
(2013-2014学年)考点大观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2218060
  • 作者:刘强 编 
  • 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4
  • 页数:272
  • 价格:32.8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7-31 21:00:02

内容简介:

《(2013-2014学年)考点大观:初中化学》内容简介:《考点大观》丛书紧扣新课标课程标准,对中考重点知识进行了系统地归纳、梳理和详尽解读。同时丛书优化整合了最新的中考试题和模拟试题,便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重点知识。全书知识结构合理,重点难点凸现,层次分明,厚重实用,是全国多名一线特级、高级名师的呕心之作。

《考点大观》丛书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心理,功能版块划分科学,体例设计合理,考点覆盖全面。既可作为复习指南,全程跟踪学习进程,又可以作为工具书,方便学生随时查阅所学知识点。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2013-2014学年)考点大观:初中化学》内容简介:《考点大观》丛书紧扣新课标课程标准,对中考重点知识进行了系统地归纳、梳理和详尽解读。同时丛书优化整合了最新的中考试题和模拟试题,便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重点知识。全书知识结构合理,重点难点凸现,层次分明,厚重实用,是全国多名一线特级、高级名师的呕心之作。

《考点大观》丛书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心理,功能版块划分科学,体例设计合理,考点覆盖全面。既可作为复习指南,全程跟踪学习进程,又可以作为工具书,方便学生随时查阅所学知识点。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卷卷猫 发布时间:2021-07-05 21:05:18

    结尾太催泪了,绷不住了

  • 作者: 拼命三郎丶 发布时间:2009-11-24 18:49:36

    经典的小童鞋- -

  • 作者: 沉沦魔 发布时间:2020-02-17 15:22:18

    可以当作国学目录书来看。

  • 作者: 穿靴子的猫 发布时间:2019-02-19 13:42:51

    是普遍受孩子欢迎的书

  • 作者: 山高水长 发布时间:2022-12-19 09:53:50

    纯网络爽文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复仇的虚幻

    作者:暗夜大佬 发布时间:2010-07-10 22:14:53

    《虚幻的坟墓》属于森村诚一较前期的作品,发表于1967年11月,这个时间大致在小说处女作《大城市》之后,江户川乱步得奖作《高层的死角》之前。这本小说为我们讲述了一则关于“复仇”的故事。

    “复仇”同样也是森村诚一比较喜欢使用的一个主题。不论是这本,还是后面创作的《复仇幽灵》(云海之鯱)、《告别天使》(火焰的条件),还是《复仇》(敌人)、《玻璃密室》,都使用了上了“复仇”这个同样的主题。

    当有人成为社会或是公司团体斗争下的牺牲品时,法律也无法保护他们,他们的亲人亦然选择了另一种不被社会或是法律允许的暴力手段来实际为亲人报仇的目的。而这本《虚幻的坟墓》讲述的复仇故事则更加耸人听闻,两个青年和一个少女为了追寻他们父亲死亡之谜,以自己的青春的身体、纯真的爱情和不断沉沦的人性为代价,在数年的时间里,用各种残酷的手法将仇敌一个又一个地置之于死地。

    正如书中所提:“复仇,不管对复仇者还是对被报复者来说,都是使人丧失人性、走向灭亡的地狱”。

    在大城市这个互相倾轧的社会里,人吃人的现象只要存在,复仇的事件便会接连上演。复仇究竟会给复仇者带来何种感觉,除了自我安慰般的为“亲人报仇”外,剩下来的就只有空虚的仇恨。复仇之后,一切都成了那“虚幻的坟墓”。可很多人却不愿正视,将沉重的枷锁套牢在自己的身上,放弃自己的青春和理想,亦然举起屠刀,走上复仇的不归之路。

    正如本书最后所提及的,在得知最后的真相是那样的残酷,这些年轻人费尽心机的复仇,换来的只是无尽的空虚罢了。最后,只能选择高山做为自己的坟墓,永远安息。

    做为社会派推理小说,森村诚一更多地将“推理部分”重点侧重于社会中的人物之间的权谋与斗争的推理与行动之上,最后的真相部分也逆转得比较漂亮。除了这些,作者依然保持了推理小说中所必不可少的“诡计”,讲述了一件不可能的枪杀案件,读来十分精彩。

    小说保持了森村氏一向的风格:情节曲折、文字干净利落。可相较于后期作品相比,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小说。

  • 引力是解开宇宙神秘的钥匙?

    作者:toyman_28 发布时间:2017-09-13 10:56:29

    引力是解开宇宙神秘的钥匙?

    《引力是什么?》这是一本很棒的科普书,没有晦涩的理论和烦人的公式,单纯讲述引力的历史。通过引力是什么,这个问题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过程,抬头仰望星空,低头察看跟星空一样浩瀚的微粒世界。引力是以太?引力是万有?引力真的存在?伟大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都用他们天才的灵感令人类对宇宙的空间认识以10亿米级(或10亿分之一米)扩展,后来的科学家也追随者巨人的脚步不断前行。

    事物永远不是你所以为的,你以为的永远只是你以为的。引力的历史同时也验证了那句真理,“这世上,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引力是什么?这会是终极问题?这个问题会是打开宇宙万物的神秘之钥?

    此书为图灵(TURING)出版,其作者大栗博司是日本的物理学家(1962年出生),科学博士(东京大学,1989),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讲席教授,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日本东京大学数学物理联合宇宙研究机构主任,专业是基本粒子理论。著作前沿物理三部曲《引力是什么》、《强力与弱力》、《超弦理论》。

    关键词:力,以太,万有引力,相对论,潮汐力、GPS卫星定位、光的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薛定谔的猫,一切皆不确定),弦理论,超弦理论(超对称性的“超”)

    一、物理学的理论是以“10亿”米的步伐发展

    10亿*10亿*10亿米 (通过光能看到的宇宙尽头) 或许爱因斯坦的语言“引力波”能解开这么大世界的面纱

    10亿*10亿米(星系的大小)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0亿米(月亮的轨道) 牛顿万有引力

    1~2米(人的高度) 向上宏观,向下微观

    10亿分之一米 纳米科学 麦克斯韦电磁学

    10亿分之一*10亿分之一 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 量子力学,超弦理论

    二、宏观方向的宇宙

    1、引力的性质和不可思议

    1.1引力是“力”

    首先,引力是“力”,力为何物?亚里士多德时代,人们认为物质分为水、火、土和空气四元素,为解释天体的运动,人们有将天上的物体归为以太(第五元素)组成。牛顿颠覆了这个观点,明确定义了“力”,即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切都是“力”。根据牛顿的力学定义,物理学被确立为记述“物体”和作用于物理的”力”所产生的现象的学问。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必然受到一种叫做地球引力的“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

    1.2引力的强度(即大小如何?)

    非常弱。亨利.卡文迪许用过扭秤实验确认了物体间万有且如此弱的引力的存在

    1.3引力即使分开也能作用

    引力即使分开也能作用,推导出引力场论。磁场中,在磁铁吸引的时候,具有传导力的粒子往来于两者之间的,引力也是如此。在苹果和地面以及月亮和地球之间也存在看不见的粒子在传导引力。姑且此粒子称之为引力子,但至今为发现其存在。

    1.4 引力对一切物体的作用是一样的

    质量表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而重量表示引力的强度。为何同时苹果和铅球同时落地,为什么“动起来的难易程度”和“引力的强度”正好相互抵消彼此的效果呢?

    1.5 引力是“幻想”

    引力虽然不能像电磁力那样被屏蔽,但是可以让人感觉不到引力的效果(自由落体的人感觉不到引力,爱因斯坦本人说是“人生中最棒的灵感”)。引力具有因看法不同而发生变化的不可思议的性质。

    1.6 引力的大小“恰到好处”

    宇宙之所以能够经过很长时间诞生出天体和星系,以及孕育出我们这样的生命体,是因为引力的大小“恰到好处”。偶然还是存在何必然的原理?“理所当然”的那样那样?

    1.7 引力的理论还不完善

    学问的进步就如同挖掘。藏于眼前岩壁后方的是未知的世界,通过挖掘此处会增长知识。但是,我们能够理解的未知世界也只是藏在岩壁里侧的一部分而已。在更深的地方应该还存在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可是我们连自己“并不知道有更为广阔的存在”这一点都没有意识到。直到挖到了那里,才开始与那个未知的世界对峙,遇到此前未曾想到过的谜题。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1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一维,平直的空间)与 E=mc*c

    物理学的两大理论,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的电磁学,在光速的问题上,存在巨大的矛盾。(电波、光和放射线都是电磁波的一种)。在物体的速度远比光速慢的情况下,牛顿的速度合成定理可以计算出基本正确的“近似值”,而在光速这种“极限状况”下,需要一把比牛顿更加精密的“尺子”。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的狭义相对论认为,无论何种状态下观测光速都是固定不变的,单纯的加减法对于它而言是不成立的。以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代替了光速的固定不变。越接近光速,时间过得越慢,空间收缩得越小。而时间是什么?爱因斯坦认为时间的流动是一种 因观测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东西,并不存在人们普遍认为的“绝对时间”。

    对于物体运动的思考,牛顿力学是以时间和空间不变为前提的。而光速是一定,与牛顿力学定理产生矛盾。爱因斯坦则认为如果光速一定的话,那么时间和空间只要发生伸缩就可以了。

    E=m*c*c ,质量与能量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原子弹和核能便成了可能。

    公式的推导和证明,重心的重要性质是只要没有外力的作用,其位置就不会改变。光子,光由粒子组成的,即光子,而光子没有质量(如果有质量的话,就无法光速移动)。小明与小花的抛球,改为发出光,在“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由麦克斯韦方程得知,光的压力与能量成正比,计算结果为E=m*c*c。质子撞击锂的原子核实验,发现其转变成两个氦的原子核,质量的总量仅仅减少了0.2%。证明了公式的正确性。

    因此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与牛顿的力学理论打通。

    2.2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阐明引力作用的理论,为什么会产生引力?(不存在引力,引力是纯粹的几何现象)

    2.2.1可以消失的引力和无法消失的引力

    可以消失的引力,在自由下降的电梯内感觉不到引力;无法消失的引力,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的影响使地球在纵向拉伸,在横向上挤压。因此,地球表面的海水会沿着月球的方向逐渐涨满,与之垂直的方向则不断退去,这被称为潮汐力。

    2.2.2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认为物体的“质量”也使空间扭曲、时间伸缩。因此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思考,引力就只是“幻想”罢了。只要看上去存在引力这种力的作用,这种现象的真面目是“缺损角”和由此产生的“空间扭曲”。引力的真面目为时空的扭曲,在我们所在的三维空间中,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以及月亮围绕着地球转动,都是因为时空的扭曲改变了它们的运动方向。

    只要有物体存在,时间和空间就会发生变化,时空的变化会给物体运动带来影响。而问题是“物体的存在让时空怎样发生变化”,“在变化的时空中物体如何运动”。

    2.2.3广义相对论的验证

    1)水星的轨道之谜

    海王星的发现论证了牛顿理论的胜利。牛顿的引力理论同样认为,如果水星的内侧(靠近太阳)不存在另外一颗未知的行星,就无法解释它的运动轨道,而这个名字"Vulcan"的行星始终没有被发现。牛顿理论的破绽,广义相对论的方程式则完全适用于水星的运动,爱因斯坦获胜了。

    2)艾丁顿的光线弯曲观测

    爱因斯坦理论预言了引力使“光线发生弯曲”。1918年英国的亚瑟.艾丁顿通过观测日全食的实验,验证了太阳的引力使光线发生了弯曲。此现象广泛应用与天文学方面,特别是暗物质的研究,暗物质是大量存在于宇宙之中的“神秘引力源”。

    3)引力波的存在

    爱因斯坦的另一个预言,时空的扭曲应该也会产生波,且以光速在空间传播,还未印证

    4)GPS导航

    狭义相对论认为高速移动物体的时间流逝得比静止的要慢。每个 GPS 卫星时速为 1.4 万千米,根据狭义相对论,它的星载原子钟每天要比地球上的钟慢 7 微秒。另一方面,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对时间施加的影响更大(引力越强时间越慢,从由于其高速旋转而引力强的地方即卫星去观察引力弱的地方即地球则看上去时间会变快),GPS 卫星位于距离地面大约 2 万千米的太空中,由于 GPS 卫星的原子钟比在地球表面的原子钟重力位高,星载时钟每天要快 45 微秒。两者综合的结果是,星载时钟每天大约比地面钟快 38 微秒。

    3、爱因斯坦的极限——黑洞和宇宙诞生

    牛顿理论的极限,牛顿力学的“速度合成定理”在光速是固定不变是运到极限,从这个破绽开始,诞生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另一方面,牛顿力学理论在水星的轨道之谜中的失败,成功解释谜底的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同样的道理,爱因斯坦理论也有无法解释的“极限状况”。其中之一便是“黑洞”。黑洞即连光也无法逃脱的星体。在说明黑洞之前,先了解“逃逸速度”,它就是指逃脱星球引力所需的最低速度。天体物理学家史瓦西推倒了逃逸速度为光速的天体的半径,即“史瓦西半径”。该半径的大小取决于天体的质量,例如地球的史瓦西半径为9毫米。如今我们发现了很多黑洞存在于宇宙各处,类星体便是位于星系中心的超巨大黑洞。

    时空的奇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潮汐力变成无穷大的这个点。时空的奇点的问题涉及到我们一直思考的宇宙起源。哈勃定律:星系越远,其远离地球的速度就越快。哈勃的发现阐明了宇宙的膨胀。宇宙不可思议地发生着,某种能量的添加使宇宙加速膨胀,即“暗能量”,它和暗物质一样是谜团。

    爱因斯坦方程式的破绽,彭罗斯和霍金发表了他们合著的论文。如果以被观测到的物质量和哈勃定律为前提,使用爱因斯坦方程式追溯到宇宙的过去,那么初期宇宙必然会产生奇点。霍金的科学生涯是从证明爱因斯坦理论并非完美理论开始的。

    三、微观世界的粒子

    1、光的真面目是粒子还是波?

    牛顿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而惠更斯提出了光是“波”的主张,19世纪的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结束了这场争论。这个实验确定了光是“波”。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进一步说明了光是一种“电磁波”。1905年,爱因斯坦在论文中阐明了光具有“粒子”的性质,即著名的“光量子假说”。这个性质便解开了光是“波”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光由粒子组成,每个粒子的能量与其波长成反比。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放射性物质的伽马射线便是例证。

    粒子兼具“粒子”和“波”的性质(鲁宾壶)。

    2、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共同支撑现代物理的理论)

    无论费曼的路径求和,薛定谔的思想实验,都告诉我们在量子力学中各种物理量是“不确定性”。叠加所有可能路线的粒子叫做“量子力学粒子”。刘慈欣早期的科幻小说《球状闪电》讲述的便是人类捕捉宏电子,利用不同波长的宏电子将物体(例如芯片、人)量子状态,进一步研究宏原子,引发制造类似原子弹的宏核武器战争的科幻故事。科幻小说中所谓宏电子是指量子态的电子(便是利用了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是“既可能存在,又可能不存在的”,但当有观测者出现时,电子的状态坍缩为基本态。

    3、融合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预言“反粒子”

    这是个令人费解的思考问题,反正知道结论就好,所有粒子只要将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组合在一起,就能推倒出任何粒子都有相应的反粒子。像光子那样不带电荷的粒子也有反粒子,不过它的反粒子就是其自身。融合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为量子场论,融合量子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学则为“量子电磁学”。

    4、剥开宇宙洋葱头的芯——超弦理论

    《名为宇宙的洋葱》书中写道,洋葱最外侧的皮是我们日常所经历的世界。剥掉这层皮后,我们发现所有由“原子”组成。但这层也不过是“皮”而已。再剥掉这层皮后,里面出现了“原子核”。继续剥掉这层皮,原子核可以分解质子和中子。现在我们发现质子和中子也不过是“皮”罢了,它们里面充斥着叫做“夸克”的粒子。普朗克根据自己的理论和引力理论,找到了“普朗克长度”。融合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便出现了“超弦理论”。这里所谓的string(弦)是指作为物质根源的基本粒子的最小单位。超弦理论认为所有粒子都由相同的“弦”组成。这里所说的“弦”,也会通过不同振动方式,组成夸克或中微子。

    四、结尾

    光意味着温暖、食物、安全以及生命,人类的历史便是追逐光的历史,人类在探寻光的本质漫长历程中逐渐揭示自然和宇宙的奥秘。古希腊的哲学家安比杜勒斯提出关于光的视觉的学说,由此产生了欧几里得《几何原理》。1000年之后,伟大的伊斯兰学者阿勒•哈增写了一部《光学全书》,解释了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并作了精确的计算,从而推翻了光的视觉学说。国家和宗教也研究光和天文,权威颁布历法,基督教的铜表历法。笛卡尔通过对牛眼的解剖则证明了倒立成像法。玻璃制造的凸透镜、凹透镜,是人类可以借助更好的“眼睛”(天文望远镜和罗勃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去探索浩瀚星空和与浩瀚星空如此相似的微观世界。

    引力和光,引力真的是解开宇宙在光的尽头的神秘的钥匙?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利用三棱镜,精确地测量了光的色彩,发明了光谱。从麦克斯韦尔四个方程式开始,方程式将电、磁、光相互联系到一起,揭示光的本质,光是一种电磁波,以波的形式传播,掀起了新一轮的物理科学的革命。人类发现更多不同频率的光,可见光谱,不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与光的热源)。发明家爱迪生经过1600多次失败实验,终于发明了钨丝白炽灯点亮了整个世界。牛顿的力学理论在光速遇到极限并与麦克斯韦方程相互矛盾,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则证明光速是永恒不变的,时间的流动是一种因观测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东西,空间也会伸缩。在证明水星运动的轨道上,牛顿引力理论遇到破绽,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完美地诠释了水星运动轨迹。相对论在黑洞、暗物质那里有遇到同样的极限状况,宇宙大爆炸理论和宇宙的尽头是光的尽头?融合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为量子场论,融合量子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学则为“量子电磁学”。融合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便有了超弦理论。

    科学与探索,虽然科学发现最初是源于研究者的好奇心,但是从长远看,也有不少成果最终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作用。日本菲尔兹奖获得者森重文对于自己研究的基础数学这样评价:“虽然现在不能马上体现作用,但是50年或100年以后它会发挥出未知的作用。因此一颗探究之心是最好的指南针。”

  • 【转载】李劼:曾国藩事功的无言意味

    作者:彩云追月 发布时间:2019-07-06 23:09:10

      曾国藩是一个与孔子遥相映照的人物。孔子身处二千五百年较远的初期阶段,曾国藩身处二千五百年较远的末期阶段。孔子标记着中国历史,曾国藩标记着中国晚近历史。孔子之于中国历史的功德在于立言,曾国藩之于中国晚近历史的功德在于事功。作为一个立言者,孔子在事功上只有到处奔波的故事,没有重大的实际建树。作为一个事功者,曾国藩在立言上只留下大量的家出奏折之类的文字,没有系统的著书立说。言者无功,功者无言。说得很好的孔子未必能做得很成功,做得很成功的曾国藩又未必能说得很好。孔子和曾国藩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历史生命。这个历史生命不是成道的,而是修道的;不是天国的,而是尘世的;不标记天空,但观照出风云。如果可以把老庄--<<红楼梦>>--王国维看作中国历史包括中国晚近历史的内心,那么孔子--曾国藩则象征着中国历史包括中国晚近历史的头脑,与此相应,还有秦始皇--毛泽东所象征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晚近历史的身体。在历史的这三个层面上,孔子--曾国藩居头脑的的层面,居中间的层面。只是在这三个层面的生命形态具化成可诉诸语言的历史形式时,孔子才在语言的虚构中呈现为内心的象征,而老子的生命智慧被理解为生存的策略和斗争的谋术,也正是基于语言的这种曲解。

      我将曾国藩的事功定性为无言的,人们习惯于从曾国藩的书信奏折中研习这个人物,从而把曾国藩的事功放在附证的位置上,由此形成一种古怪的现象;从曾国藩书信中发现的全是金玉良言,而从曾国藩的事功上看到的全是有争议的行为;仿佛曾国藩是一个说得很有道理却总是做得很不到家的人物。人们总是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国度里,说得的做不得,做得的说不得。孔子留下了许多语录,但孔子本人就做不到他所说的一切;不仅孔子,孟子也做不到。孟子游说了那么多君主,又有谁肯采纳过他的政治主张?同样,曾国藩留下的是几乎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但这些事功即便连曾国藩自己都说不清究竟成功在哪里。这种说不清到了李鸿章更为显著,李鸿章终其一生都说不清他对中国人民对中国历史到底做出了哪些贡献,到底枉担了多少罪名。

      圣人立言,毋需事功的证明。相反,伟人事功,无以寻找语言的保证。顺便说一句,这是曾国藩在理论上成为一个杂家的根本原因。在圣人圣言面前,任何事功都是不完美的,在实际操作面前,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然而,在这看上去悖反的言行律背后,站着一个共同的准则,这个准则既不基于头脑,也不诉诸语言,更无涉于道德,而是基于内心。圣人立言是基于内心的修为,伟人事功也是基于内心的修为。人们可以把孔子的游说四方看作是孩子气十足的稚童趣闻,但人们谁也不敢看轻孔子的言论,因为这是内心的絮语。人们可以把曾国藩的书信奏折读成一份长长的漏洞百出的自我辨白,但人们谁也不能无视曾国藩所做的一切,因为这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事者的事功业绩。读懂孔子的人未必能够读懂曾国藩,比如章太炎,就曾对曾国藩颇有微词;相反,读懂曾国藩的人又未必能够领略孔子,比如毛泽东,就从来不以孔子为然,晚年还念念不忘批判孔老二。但是,人们假如想真正领略生命之于历史的本真意味,真正读懂一部包括晚近历史在内的中国历史,那么必须同时读懂孔子和曾国藩。

      历史读解的穿透力不在于凭借什么观念或根据什么主义,而在于其由内心的观照,同时理解或领略两个看上去悖反的难以说通的现象。因为在任何悖反的现象或悖反的两极之中,都有一个共通之处。所谓悖反,所谓两极,都是出自头脑的二分性。头脑一旦认为孔子说得好,头脑就会认为曾国藩做得不够好。头脑一旦认为曾国藩做得成功,头脑就会认定孔子说得没道理。然而,内心的体认不以头脑的二分性判断为然,内心的体认会把孔子和曾国藩看成是同样性质的圣人,内心的体认会认为孔子说得对,曾国藩做得好。我想,也是基于这样的内心体认,曾国藩才在他的<<讨粤匪檄>>中强调其出师之于孔孟文化的捍卫。

      如果可以把孔子看作是曾国藩的历史预告,那么曾国藩则是孔子的历史回声。一个是说出来的,一个是做出来的。

      事实上,作为一个无言的做者,曾国藩缺乏毛泽东式的能言善辩。他在出师勘乱之前写的<<讨粤匪檄>>,比之于当年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几乎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就文本历史,曾国藩的檄文是可疑的,骆宾王的檄文才是令人信服的。只有就历史读文本,人们才会发现曾国藩檄文的实在和骆宾王檄文的空洞。曾国藩的檄文是一个不善文辞者说的大实话,骆宾王的檄文却是一个极善文辞者说的漂亮话。

      曾国藩在言词上的木讷,由此可见一般。不管他的出师如何正文,但他却绝对写不出“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那样龙飞凤舞的诗句。因为曾国藩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但并不清楚他究竟该怎么做。曾国藩不愿坐视神州文化被粤匪毁于一旦,但他对于如何行事方能确保文化江山维护纲常伦理却既无经验又无可资借鉴的先例可寻。这又和当年的孔子孟子正好相反。孔子孟子仿佛是知道怎么做的,他们所不明白的只是自己为何如此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们不明白自己为何要那么不辞辛劳地周游列国,向君王们告之所不可能被采纳的礼乐制度和仁政理想。或许是因为这种可言者不可为、可为者不可言的缘故,曾国藩将他捍卫孔孟之道的征伐拆诸了“申韩之术”。曾国藩早期事功的“禹墨为本,申韩为用”,与其说显示了这位绝代大儒的杂家品性,不如说标明了这位事功者在文化人格,社会理想和政治实践,具体操作上的协调努力。人格和理想是明确的,但实践和操作却是经历之中和体验之中的。曾国藩事功的无言意味,于此亦可见一般。因为他所要做的并不是现成的在手的,而是当下的上手的。先贤的立言并无实际的操作意味,而一旦进入操作,言论则变得苍白。尤其是发自内心的言论,既无可能经由头脑被制作成某种框框,又无可能经由身体被变成纯静的道德示范。

      曾国藩的事功只是凭借着他内心的体验,从而成为他内心的修炼。然而,当后人阅读他的事功时,却按照头脑上的划分,硬是把他的体验分门别类,并且把他在事功上的修炼过程总结成由“禹墨为本、申韩为用”到“禹墨为本,老庄为用”的程世致用历程。后人的另一种读法,则是从基于身体的道德观念出发,或者将他说成是一个正面的道德偶像,或者将他说成是一张反面的道德脸谱。然而,从所谓的“申韩为用”到所谓的“老庄为用”的真正意味,却既不在于经世手法,也不在于道德修养,而在于内心修炼的境界渐进。因为老庄的无为境界没有术的意味,无为一旦成术,那就不是老庄,而是申韩。老庄和申韩的区别就在于一者是境界,与内心相连,一者是术用,与头脑相关。曾国藩能够抵达老庄境界,不是由于他在谋术人际术上的渐趋老练,而是因为他在修身养性上的不断精进,从初期的“有我之境”,进到后期的几无我之境。而经世致用的“无我之境”与其说是老庄的齐物论,不如是孔孟的仁人之心。因此,以任何一种理论概括曾国藩的事功都是相当困难的,曾国藩自己都无法论清楚自己的一生事功究竟做了些什么,别人又怎么能够凭借语言观念去判定呢?

      正如毛泽东自称他一身做了二件大事一样,曾国藩的事功是由三件大事构成的:一曰勘定太平天国,二曰创办洋务运动,三曰平定天津教案,人们可以从这三件大事上读出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从这三件大事上,读出中国晚近历史,读出中国晚近历史是怎样开端的,以便了解后来的历史演化。

      在中国晚近历史上,曾国藩的名字首先就是与勘定太平天国一举连在一起的,作为中国晚近历史上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和曾国藩构成对立的两极。后人的褒贬毁誉便由此两极而生。誉曾国藩者,必毁太平天国;誉太平天国者,必毁曾国藩。当一种把农民起义看作历史功力的观念占据了人们的头脑之后,曾国藩作为刽子手的说法便成了定评。这种观念是如此为人们所折服,以致在重新论说曾国藩之于太平天国的勘定时,我不得不从太平天国及其农民起义之于历史的意味说起。

      按照历史与生命的对称性,农民起义的历史位置既不在于内心层面,也不在于头脑层面,而是在于身体层面。农民起义是一种被压抑的物欲将要求以暴力为形成的周同期性喷发。好比一座历史的活火山,积压的物欲要求如同炙热的岩浆,在历史的地壳运动中不停地翻滚,一有机会,它就会被激发,冲破地壳,喷上天空,然后以暴风骤雨的形式覆盖大地。农民起义不仅无济于内心和存在,而且与蛮族入侵一样,毫无头脑可言。这种暴力由于头脑的阙如,一旦获得成功,便被装配上原有的王朝面具。比如朱元璋之于明朝,比如李自成之于大顺政权,换句话说,农民起义即使成功,其帝王的头脑也是旧有的,不会给历史带来任何改变,因此,所谓历史的根本动因在于农民起义的论法,无疑于把火山喷发作为地壳演化的根本成因.基于对身体的崇拜,欲望被美化,暴力被作了浪漫主义的颂赞。可见,这种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是唯身体主义,唯物欲主义,唯暴力主义。而且,即使是这种唯物主义头脑,也不是农民起义所固有的,而是被后人所强行装配上的,这种装配与以前农民起义不同的是,以前装配的王朝和帝王头脑都是中国土产,而在中国晚近历史上,毛泽东则把一付两方唯物主义的头脑成功地装配在于中国式的农民起义的躯体上。由此农民起义获得理论的阐说,身体革命获得了头脑的支撑。农民起义经由这样的语言神话包装,仿佛显得很文化,很历史。其实,暴力依然是暴力,只是秦始皇式的君王统一战争变成了毛泽东式的湖南农民运动。

      纵观从秦始皇到毛泽东的历史的身体运动,或曰历史的健身运动,人们可以发现这种健身被述诸了不同的体操。秦始皇的历史体操是兵马佣式的,威武,壮观,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具有正宗的帝王气概。毛泽东的历史体操则是红卫兵式的,纷乱、荒杂 大哭小叫的,吵吵嚷嚷,不脱山大王的水泊梁山气象。这两种历史体操有朝野之别,一则起予庙堂,一则来自江湖。因为起于庙堂,秦始皇此后的王朝自然就以孔儒为尊。因为来自江湖,毛泽东的革命不得不诉诸西方唯物主义的包装,以乌托帮理想为表,以夺占江山为里,所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正表达了一位乱世英雄对江山这一娇美人的馋涎欲滴。

      其实,在上述两种历史体操中,庙堂体操一把被视为正宗,而江湖体操历来为史家所不齿。至于<<红楼梦>>那样的小说,提及这种江湖体操,只用了“盗贼蜂起”一词便一笔带过。被人们奉为历史经典读物的<<三国演义>>,自然庙堂体操为讲说对象。唯有为人们随意看看取乐的<<水浒传>>才写了江湖体操的故事,即使如此,小说还念念不忘使之庙堂化,并且,在<<水浒传>>里江湖体操具有名符其实的江湖意味。

      农民起义由江湖而观念,由盲目而自觉,与西方头脑文化的入侵有关,头脑文化从两个方面给农民起义带来了历史性的文化包装,一是乌托帮理想,浪漫,审美颇具宗教气息;二是暴力革命理论,理性,实际,极富操作意味;乌托帮理想给农民起义插上了翅膀,暴力革命理论给农民起义带来了头脑连同眼睛,耳朵等等辨别方向,察看情势之类的技术操作能力。洪秀全太平天国比以前农民起义更为成功之处在于洪秀全首次给农民起义制作了乌托帮理想,但洪秀全比后来的毛泽东逊色的地方则在于他没能同时带给太平天国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头脑。相对于毛泽东的语言神话,洪秀全的拜上帝会显得十分苍白。更不用说,毛泽东的革命还有“五四”运动作准备,洪秀全的造反却仅仅以一个空洞的基督教口号为框架。

      洪秀全的拜上帝会比起其它江湖组织当然更具有凝聚力,但与毛泽东的革命相比,他却得不到知识分子这一社会的头脑阶层的认同,洪秀全的革命假如仅仅指向满清王朝,也许更得人心,但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公然与孔子为敌。触犯孔子,等于触犯了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尽管历次农民起义都意味着身体的,非头脑的,但洪秀全这种与头脑的公开对抗,无疑激怒了整个社会的头脑阶层。由此,整个对抗变成了双重的敌对,农民起义--满清王朝,太平天国--孔孟文化。如果仅止于前一种敌对,洪秀全不会处于劣势,但由于后一种敌对,洪秀全最终失去了称帝天下的机会。作为社会对抗,洪秀全占了优势,作为文化对抗,洪秀全一败涂地。因此,曾国藩的出师,首先基于的不是军事力量,而是文化优势。也即是说,曾国藩与洪秀全的对立,不只是朝延官兵与江湖草冠的对立,更重要的是孔孟文化与文化强盗的对立。基于这样的对立关系,曾国藩与朝延不是同一的,而是联盟的,朝延的利益仅止于种姓王室,而曾国藩的抱负却在于捍卫文化。朝庭和太平天国的战争只是身体和身体之间的拼搏,而曾国藩和太平天国的战争却具有文化头脑制服身体判乱的意味,尽管同样的诉诸暴力,但湘军和绿营清兵的区别就在于此。至于曾国藩以后的湘军及其它地方军队的演变,则又当别论。

      由于曾国藩出师的这种文化意味,曾国藩创办的湘军自然也就不仅具有庙堂气,而且具有孔孟味,曾国藩的以理治军,即所谓“带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就是基于孔孟之道的恩威并重。当然,在具体的政治军事操作过程中,孔孟之道只能作为一种内心的原则,不可能变成万能的操作技术。原则和策略的交替融合,乃是曾国藩戎马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修炼内容。刚刚出征的曾国藩,还带有些许孔子式的天真,以为正义在胸,就能势如破竹。结果,他发现自己与之作战的只是文化的强盗和军事的对手,不是名符其实的政敌,他的政敌与其说是他出师扫荡的太平天国,不如说是他的同一阶层中的地方官员,文化幕僚乃至朝廷和皇上。

      曾国藩出师初期的所谓“申韩之术”,不是用于与太平天国的军事对抗,而是触犯了地方官员,乡绅幕僚,乃至朝廷延和皇上。因此,他的征战处处不顺手。朝廷一面利用他打击太平天国,一面制约他的职权范围,同时,地方官员的倾轧,官场黑暗,同类文人的妒嫉,使他总是不得开心颜。大量的碰壁,使曾国藩明白了大义凛然只是说说而已的华丽词句,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有大义者,不能凛然,大义者一旦凛然,义就成势,咄咄逼人。孟子当年的咄咄逼人仅止于语言上的气势的霸道,但曾国藩出师的咄咄逼人,对太平天国的威摄还在其次,首先威胁到的却是朝廷和官场。正如太平天国打向朝廷的拳头受到了曾国藩的制约一样,曾国藩指向太平天国的锋芒却受到了朝廷和官场的箝制。这可是应了行洒令中老虎杠子毛毛虫之类的循环制约的游戏规则。这里的喜剧性在于,当曾国藩满腔热情地受命朝廷向太平天国出征时,他突然发现自己的政敌不在战线的那一边,而在战线的这一边。

      作为一个象征着历史头脑的人物,曾国藩当时的事功情景就是如此的复杂,如此的艰难。比之于孔子,曾国藩多了一份操作,比之于秦始皇,曾国藩多了一层内心向度,比之于诸葛亮,他多了一重制约,比之于对手洪秀全,他则多了,一个健全的文化头脑连同一堆腐败的官场政敌。正如洪秀全的造反败落于他那造反方式的简单,曾国藩的修炼则成之于他那次出征的复杂。双方的生命形态呈现为不同的质地也呈现于不同的背景。

      曾国藩的生命质地是以诚意正心的内修原则为前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不直接构成天空,但以天空为其历史背景。如果说<<红楼梦>>中的女娲补天仅仅是历史的生命意象,那么曾国藩的修齐治平则是基于生命的文化--历史图象。女娲补天关注的乃是天空本身,曾国藩的修齐治平则是天人合一的事功努力,但这种努力在实际操作中又以地上的圣贤为旗帜,以整饬尘世的人伦纲常为内容。

      与此相反,洪秀全的生命质地则以身体欲望的爆发为前提,并且对土地的拥抱和对江山的占有为历史背景。作为历史上这种农民起义或曰江湖体操的承继,洪秀全没有给身体革命带来丝毫头脑意味,更无需说内心指向。洪秀全之于身体革命的唯一创造性发展,仅在于其组织形式的宗教方式。这种宗教方式与其说引进了西方的上帝概念,不如说把皇帝的称号偷换成天父。这种宗教方式不在于天国的确立与否,而在于组织形式的严格有力。因为它借用了西方的教会方式。与西方教会方式不同的则是不以灵魂和上帝为指归,而以身体欲望的共同满足为理想。所谓太平天国,其太平的意味在于满足身体后的平安无事,其天国的意味在于世俗权力的王朝更迭。太平天国既没有真正的天国意味,又没有实现太平景象的可能。因为真正的天国不是由身体构成的,不可能经由身体的叛乱抵达,而身体的欲望既不可能最终满足又不可能平等地共同满足;所谓欲壑难添,不仅是指欲望的无限性,而且还指欲望的排他性。每每是欲望的排他性,使历次身体革命的平均主义理想最终破产。就这样,当洪秀全将中国历史上十分泥泞的革命装进西方历史上极其破烂的教会框架中时,这场革命便同时丧失了内心和头脑的二个维度。一方面是纵欲的饥渴,一方面是宗教的形式,洪秀全的革命充满身体的紧张和欲望的自搏。由于身体紧张产生的张力,使太平军势不可挡。由于欲望自搏产生的内讧和纵欲,使太平天国成为一枕黄梁。因此,在后来的大部分战争期间,洪秀全是在西门庆式的床笫间度过的,而曾国藩却在马背上、营帐内、幕府中练就了一个历史的新生命。洪秀全在欲望的泥潭里打滚,曾国藩在文化的天地间修炼;战争双方的灵魂对比有如一拔黄土比之于一座高山,不管李秀成陈玉成们如何英勇善战,胜负的气数却已经由双方的灵魂对比决定好了。作为这场战争的历史见证人,容闳先后拜见过双方的最高首领,他得出的结论正好印证了我这黄土和高山的比较。他把曾国藩称之为“埃菲尔山峰”,亦即珠穆朗玛峰。我不知道当年容闳怎么会有这么准确的直觉,因为他所比的山峰正是许多成道者修炼处所的象征。这个象征是如此的有气象,以致整个山脉的两边,都成为内心修炼的中心。

      当然,比之于喜马拉雅山上的成道者,曾国藩毕竟还只是一个修道者。也许正是意识到自己的修道形象,曾国藩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缺斋”。求缺不是求不圆满,而是提醒自己仅止于世俗身份,常人身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求缺是一个内修者之于生命的自觉。因为常人唯有成道成佛之后才抵达完美,而在其修道修佛过程中总是不完美的。修行者意识不到这种不完美,其修炼就会走火入魔。这种求缺的自律,使曾国藩成功地抵御了种种世谷的诱惑,始终保持生命在人本向度上的纯朴和鲜活。这种自律在曾国藩的治家信条上还仅仅是素朴的齐家教养,这种自律在曾国藩所面临的重大历史关头,则显示了生命的巨大活力,从而构成一种“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文化人格和生命境界。

      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没能道出的事功理想,在勘定太平天国的战争结束后的这付对联中充分表达了出来。这两句诗标记着曾国藩经过这场征战后所抵达的修炼高度。作为一个身体叛乱者,供秀全在这场战争中喷射出了自身的全部欲望,然后象一堆烂泥一样委弃于地。相反,作为一个文化和生命的修炼者,曾国藩经由战争的磨炼修成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人格。倚天照海,全然一派日出景象,朝气蓬勃,但又不再象出师时那样血气方刚,剑拔弩张,而是平心静气,博大宽广。因为倚天照海的日出,照出的不是紧张的战斗场面,而是一片无尽的碧波之花。这里的天空,象征着内心,生命的太阳自内心升起;这里的大海,象征着胸怀,内心的朝阳照亮了一片坦荡的心胸。生命由此开花,无边无垠。当生命抵达了这样的境界时,理解已经成为多余,就好比太阳每天升起并不是为了获得人们的理解。理解了的人们不说理解,不理解的人们说不出理解。因此,理解消失了,一如太阳和大海,彼此心领神会,毋需赘言;亦如伯牙和钟子期,从美妙的琴声中看见了高山,看见了流水。这种交流不仅不能诉诸语言,而且无法诉诸头脑。这种交流乃是内心的照明,内心的互映。心的交流没有思考,没有语言,只有内心自己知道。当太阳升起时,大海就知道了;当大海的碧波辉映成无数的鲜花时,太阳就知道了,当伯牙抚琴时,钟子期就知道了;当钟子期说高山说流水时,伯牙就知道了。生命经由内心抵达的境界是无言的,或者说,以无言的方式,表达了一切。

      据说在勘定太平天国之后,有不少人力劝曾国藩趁热打铁,直指江山。历史上有过陈桥兵变,然后变出了赵宋王朝。比起当年的赵匡胤,曾国藩无论在威望、声势、实力、能力等各方面的条件都要优越得多。他只消打出“驱除鞑虏”的口号,或者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即可聚集天下豪杰,推翻满清王朝。也许直到今日,还有史家或学者为曾国藩没有取代腐败不堪的满清王朝而扼腕不已。或者有人认为,当时曾国藩顾虑重重,既便起兵,也不一定成事。如此等等。但我敢说,几乎没人能够领会曾国藩之所以遣散湘军。见好即收的苦心。否则他就不会说“高山流水心自知”。而且,有趣的是,他这两句诗一写出,所有的规劝都自行平息了。有心的人知道了,没有心的人知趣了。尽管人们难以领会此中深意,但此后的历史就在这两句诗的映照下展开了。

      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以降,几乎每一次战争都指向江山,指向皇帝的宝座。唯有曾国藩将战争的锋芒指向了文化的捍卫和文化的重建。曾国藩由此不仅战胜了太平天国,而且战胜了战争本身。历史上,由于战争的目的在于江山易手,胜利者总是战胜了对手,而战胜不了战争,战胜不了自己的胜利。每每战争结束后,失败的一方固然一败涂地,但胜利一方也往往被胜利所击败。胜利者被胜利后所勃发的欲望所吞没。尤其是身体和身体之间的战争,每次战争结束后,胜利者都是和失败者同归于尽,几乎没有一个胜利者战胜过自己的胜利。然而,以往胜利者做不到的事情,曾国藩做到了。曾国藩不仅战胜了身体的叛乱,而且战胜了自己的胜利。因为曾国藩没有把战争停留在暴力所难免的身体层面上,他把战争上升到了头脑层面,亦即文化的重建层面;他把战争变成了自己内心的修炼,最后抵达了“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生命境界。如果说攻陷天京是战胜太平天国的标记,那么这联诗句则是曾国藩战胜自己的胜利的标记。这样的标记标上中国历史和中国晚近历史,表明了这样一种意味:战争未必都得指向江山,指向皇位。这样的意味又意味着,曾国藩的征战是一次名符其实的勘乱,在曾国藩征战的上空,飞翔着孔子的灵魂。一旦战争结束,人们看到了孔子所渴望的和平,人们看到了孔子所力倡的治平景象。

      当然,能够战胜自己的胜利,又跟曾国藩的自省密切相关。曾国藩再度出山时,将申韩之术改为老庄之术,不只是生存策略上的调整,而且是内心修为上的提高。所谓求缺,不是故找所缺,而是的确有缺可求。不管曾国藩出师的意愿如何光明正大,但他毕竟将事功诉诸了暴力。暴力源自身体,身体基于本能,本能是没有理性没有自律可言的。本能意味着巨大的物欲和由物欲激发出的无可估量的生命能量。两颗基本粒子的相撞尚且导致核反应堆的嬗变,更何况本能和本能之间的交战?因为征战毕竟有此一缺,所以曾国藩选择了老庄。又因为选择了老庄,所以曾国藩在胜利后的历史重大关头不是把自己投入争夺天下的战争,而是让自己的生命获得“倚天照海”的升华。人们常说人的灵魂死后升天,但曾国藩的修为表明,灵魂在胜利的关头,也可以升天。灵魂在胜利关头升天,灵魂就变成了辉煌的太阳,变成了喷薄而出的一轮朝日,经由这样的升华,曾国藩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刻下了一块战胜了胜利的纪念碑。倚天照海,光明坦荡,这既是孔子克己去私的无私境界,又是老子虚怀若谷的至虚境界。经由这样的升华,曾国藩将其勘乱之功进一步提高为无私之德。援功入德,这是曾国藩作为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人物的基本特征。在平定太平天国的征战上,曾国藩援功入德,同样,在后来的洋务运动上,曾国藩依旧立功不忘立德,只是在形式上走了以德为功的途径。所谓中体西用,只是这种以德为功在操作性层面上的表述。

      如果说“倚天照海”境界是曾国藩经由勘乱之战的修炼结果,那么在曾国藩的洋务运动事业上,“倚天照海”境界则成了曾国藩改革开放的人格基础。“倚天照海”在那里象征着内心和心胸,“倚天照海”在这里象征着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社会中国历史;倚天者,基于中国文化的天空;照海者,照亮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至于曾国藩的这番作为被后人称作“洋务运动”还是“改革开放”,那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曾国藩创办了这件大事,从而给中国晚近历史立了第二块丰碑。

      其实,所谓“洋务运动”说到底是解决一个西方的头脑文化如何在中国落实和融和的问题。在中国这个中庸的国度,内心的修为和身体的放纵是相当平衡的。所谓“内圣外王”,说的就是这种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的前提,在于头脑的自行消解。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把孔子看作是一个神明般的人物乃是对孔子的误解。其实,孔子的真正地位,在于他是中国士大夫的领袖,或曰中国知识分子的导师。如果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头脑阶层的话,那么孔子乃是头脑的头脑。有趣的只是,在孔子的这种头脑地位上,孔子形象却并不以智慧见长,而是以内心的修为作为标准。与此相应,中国知识分子也不尚智慧,而以道德修养为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而修身的前提也不是智慧的高低,而是诚意正心。这种内心和智慧的混同,一方面表明了生命的境界,因为最高的智慧不是自头脑产生的,而就发乎其心;另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历史上头脑意味的阙如,因为按照西方的头脑文化,头脑意味着理性、逻辑、思辨、科学、技术,但这又正好是中国人所不擅长的。中国历史上就连医学、数学、武术、天文等等被西方文化归之于自然科学的学问,在中国人都是可以诉诸心传的,诸如秘方秘诀之类。也许正是觉察了这种头脑的阙如,曾国藩提出了“师夷智”。

      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融过程中,有三种交流习得的境界。曾国藩的“师夷智”得乎其中,其下有“师夷技”,其上有“采夷气”。除了曾国藩之外,一般的洋务派都着眼于师夷技。至于采夷气,则是我对王国维汲收西方文化的描述。王国维不是在技术层面也不是在理性文化层面上汲取西方文化的,但是在纯粹精神和生命体悟层面上阅读了西方文化。所以他醉心于叔本华、尼采,醉心于康德。这是一种文化--生命的采气,而不是师从。王国维在生命的最高层面上感应了西方文化的气脉,由此写出纯粹的文化论著。与此相反,师夷技则是一种纯粹的师从和照搬。诸如购置书籍、图纸、坚船、利炮,依样画瓢,亦步亦趋。这种师夷技,使中国人将以往学习先贤的全部热情转向了学习先进文明技术,在中国晚近历史上蔚为风尚,并且经久不衰。

      介于师夷技和采夷气之间,曾国藩的师夷智十分准确地抓住了西方文化之于中国文化的互补性。西方文化以科学理性为核心,具有外向的物化的文明的技术的特性。这种特性正好弥补了中国文化因内向的人格的心传的经验的不足。师夷智高于师夷技之在于,曾国藩没有把中国文化的补足停留在物质文明的照搬上,而是保持在有觉知的习得上,技术的照搬是盲目的,智慧的习得是自觉的。技术的照搬是没有头脑的模仿,智慧的习得却是头脑的增强和发达。中国文化的中庸品性使中国人既不是纯粹技术性的,也不是极端心灵化的。如果可以把美国人看作技术型的民族,把印度人和西藏人看作心灵型的民族,那么中国人恰好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庸的民族。中国人有内修的传统,但一旦转入技术操作,中国人又能很快地适应科技文明。然而,这里的关键却不在于师技,而在于师智。因为技基于智,西方科技文明的基础是西方理性文化。师夷技只能解决一些急功近利的问题,师夷智才从根本上找到了兼客并蓄的融合点。

      基于师夷智的原则,曾国藩在创办洋务过程中,将立足点放在了自己制造的基础上。所谓“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见<<曾国藩日记>>)。因为是师夷智,曾国藩不把技术性的引进列在首位,而是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所谓”修政事”指的是政局的稳定和与西方国家的和睦关系,用80年代中国人的话来说,即意指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和一个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所谓“求贤才”指的是人才的集中和人才的培养。曾国藩不仅在自己的幕府里揽集了徐寿和华衡芳那样的科学家,而且后来还特意制订了委托容闳具体操办的外派留学生计划。由此可见,曾国藩办洋务的“师夷智”原则的要点在于先人后物,不把物的购置和技术的习得置于人才的培养和揽集之上。曾国藩是一个有头脑的引进头脑文化的人物。不管多么急需技术文明的武装,但他始终将人置于物之上,将文化置于文明之上。也因为这种先人后物的洋务风格,曾国藩在技术文明的引进上立足于自己制造的独立自主性,委派容闳去美国购置机器制造工业设备,创立了江南制造总局。这种自主性不是后来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所理解的庸俗爱国主义,而是为曾国藩所具有的人本立场和文化立场。

      相比之下,后来的洋务运动中间人物李鸿章,在这自主性上就有逊于他的老师曾国藩。虽然也是一个儒生,但李鸿章办洋务多了一重商人气,故有造船不如买船之举。十分有趣的是,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毛泽东和刘少奇在同样的问题上分别重蹈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路线。毛泽东强调独立性,在一种狭隘的政治立场支配下提出自力更生;刘少奇强调有利性,在一种李鸿章相类的商人风格影响下提出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历史人物的这种对称性,表明了中国人在西方文化面前的不同心态。相形之下,毛泽东虽然深受曾国藩影响,但他在西方文化面前的作为却显然不及曾国藩大气。毛泽东始终缺乏曾国藩那样的人格上的自信和文化上的充沛底气,从而显得狭隘,偏激,以过度的自傲表现了内心的自卑。其实,在办洋务那样的引进西方文化过程中,心态乃是关键。

      作为一个洋务运动的创办者,曾国藩并没有象后来的李鸿章那样取得更大规模的进展,不仅在军事技术和军事工业上,在几乎所有的民族工商业上获得全面展开。然而,曾国藩这位洋务运动的首创者在西方文化面前的心态,却具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健全。这种健全不仅具有人格意味,而且具有历史意味。par 自汉魏以降,中国文化由于在气脉上的式微,便有了一个面对外来文化时的补气问题。因为几乎在文化气脉式微的同时,佛教文化包括后来的禅宗文化便传入了中国,从此中国知识分子在外来文化面前的心态问题也随之产生。唐朝的韩愈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作为一个发起古文运动以求弥补文气衰落的著名士大夫,韩愈在佛教文化面前显示了中国文人一种极端排他的心态。尽管据说韩俞对此晚年有悔,但一个反佛教的形象已确立于世。韩愈的心态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几乎构成了一个传统。尽管在宋明时代,王阳明吸取了禅宗精义的心学明显比程朱理学更有活力,但对外来文化的排拒心态并没有因此绝迹。这种心态到了中国晚近历史,便有了林则徐乃至左宗棠这一路的爱国主义者。

      其实,中国晚近历史的闭关自守倾向不只是皇帝和朝廷的颟顸,也不只是中国民众的愚味,知识分子在文化心态上的自我中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尽管曾国藩创办的洋务事业在不少有识见的中国知识分子及中国官员中获得了响应,但这种学习西方文化学习西方技术文明的心胸和气度,在中国知识阶层中却是极为鲜见的,作为社会的头脑阶层,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外来的头脑文化是相当排斥的。他们大多数人的立场都是韩愈式的,而不是曾国藩式的。尽管曾国藩将韩文和庄子、<<史记>><<汉书>>并列为自己喜好的四书,但曾国藩并没有象韩愈那样在文化上那么排外。尤其当韩愈式的文化立场在中国晚近历史上变成了以林则徐为标记的民族英雄主义和骨气爱国主义之后,曾国藩的心胸和气度就更加显得可贵和突出了。

      毋庸置疑,就文化人格而言,林则徐与后来的林琴南一样可爱,颇有可杀而不可辱以及忧国忧民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爱。然而,林则徐标记的英雄形象,主要不在于韩愈式的文化立场,而在于岳飞式的爱国主义。所谓民族英雄,主要不以内心修为作底气,也不以头脑的睿智为导引,而是基于身体里流动着的血液和支撑起一付骨架的骨气。任何民族,倘若要煽动起民族情绪,只要刺激一下血液,或激发一下骨气,便足矣。希特勒运用的手法是刺激血液,而中国人的传统则是激发骨气。按照民众的说法,你有种没种?岳飞有种,岳飞成英雄,林则徐也有种,林则徐也成英雄。因此,我把中国式的爱国主义称之为骨气爱国主义,或通俗一些,有种的爱国主义。任何人,无论是岳飞,林则徐,还是后来的左宗棠,一旦被推到这骨气的有种的位置上,即便想退下也不可能了。这种爱国主义与其说基于文化传统,不如说源自身体的力量。因为真要按照文化传统,爱国主义不是这个样的,而是象孔子那样宽厚的、和平的。爱国主义的这种骨气性和有种性,乃是曾国藩所深以为憾的忧虑。曾国藩在给李鸿章的信中写道:

       自宋以来,君子好痛诋和局而轻言战争,至今清议未改此态,虽知战不可恃然不敢一意主和,盖恐群情懈弛,无复隐图自强之态,鄙人今岁大蒙讥诟而在己亦悔憾者,此也。

      所谓“鄙人今岁”云云,盖指天津教案的处置结果。曾国藩此信写于置身天津教案之际,但其感慨却是意味深长的,具有历史纵深感的。痛诋和局,轻言战争,自宋以来,不改此态。短短一番话道出了一部令人感叹不已的历史及其文化心态,因为自宋以来的好战轻和,不是气盛有力的表示,恰恰是一种气衰软弱的逆反姿态,一个健全的人,面对挑战,有着健全者所有的从容自如,不会紧张不安,一触即发,人们的好战轻和通常不是基于自身的强大,而恰恰是由于内心的恐惧,因为汉唐以降,阳刚之气衰落;自宋而下,历史不主气而主情。阳气的衰落导致了面对异族入侵这一毫无头脑可言的身体上的蛮横时,人们觉得特别恐惧,大家的内心都很脆弱,天子升朝,一问对军,全都面面相觑。此刻人们都盼望别人能够去抵挡那种蛮横的身体入侵,。于是,北宋有了杨家将的传说,南宋有了岳武穆的故事,其实,抵抗异族入侵,早在秦汉已有传说,为什么偏偏到了宋朝以后,出了那么多的有关民族英雄的传说?就因为自宋以后,中国历史气脉衰弱,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内心很虚,大敌临头,脚跟发软,但嘴上很硬,因为需要煽动别人的勇气,刺激别人的骨气。由此可见,中国晚近历史上后来出现的话语英雄,自宋朝开始,已有渊源。一有战争,首先涌现的不是战争英雄,而是爱国诗人。这在清朝,则由清议家们扮演这种骨气爱国的话语角色。曾国藩的气度和心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曾国藩所感概的痛诋和局轻言战争却不仅前有古人,而且后有来者,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骨气爱国爱到后来如同跳高比赛,并且水涨船高,行情始终看涨。内心越是恐惧,牛皮吹得越大。当牛皮吹到可以用中国人的血肉筑成抗日长城的时候,中国知识分子中的清议家后曰话语英雄们的内心恐惧便达到了一个顶点。在这个顶点上,具体事务的操作者往往不是被入侵者打倒的,而是被清议或舆论所谋杀的。

      与这种因恐惧而显得异常亢奋的骨气爱国心态相反,曾国藩在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时是从容不迫的。他不害怕西方人和西方文化,他把对方看作一个可以打交道的邻居,一个可以做生意的伙伴,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朋友。因此,与他的“师夷智”相应,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修政事”上,曾国藩提出了“记大德、忘小怨”的和平共处原则。顺便说说,后来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用以解决群众纠纷的“求大同、存小异”,便出典于此。“记大德忘小怨”的原则,表明了曾国藩在外来文化和西方列强前的心胸和气度。曾国藩虽身为一介儒生,孔子的传人,但在文化心态上没有丝毫韩愈式的偏狭。他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曾说过他平生有三耻,其中第一耻便是:“学问各涂皆略涉其涯矣,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认识。”科学知识的缺乏并没有导致他对科学文化的睥睨,如同后来的中国人那样把原子弹比作山药蛋以掩盖自己的虚弱;相反,由于对科学的无知,曾国藩对科学文化更以为然,不仅在自己的幕府中云集科学人才,而且还委派留学生出洋师从西方科学文化。正因为曾国藩在文化上的这种心胸,使他在政治、外交上具有了记大德忘小怨的气度,强调以诚相见,强调“忠信”原则。他的学生李鸿章后来能成为中国晚近历史上最为卓越的外交家,与曾国藩的教诲大有关系。李鸿章起先只注重于外交手腕和外交技巧,诸如“打痞子腔”云云,经由曾国藩的点拨,才找到了内在的准则,才有了充沛的底气和儒雅的风度连同为西方人所敬慕的人格。

      “记大德忘小怨”可以说是中国人在晚近历史上树立起来的最早的和平共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找到正确的面对西方文化和西方国家的政治外交姿态,乃是从曾国藩开始的。与“师夷智”的师从原则相辅相成,“记大德忘小怨”成为曾国藩评务运动的一个根本方针。“师夷智”倡明了对西方文化和西方科技文明的主动的有觉知的不失自主性的习得,“记大德忘小怨”阐明了与西方世界交往上的和平主义方式。这种方式基于自信的健全的文化人格和文化心态,不卑不亢,有理有利有节。正如在“师夷智”上表明了曾国藩之于西方头脑文化与中国内省文化的互补性的洞察,在“记大德忘小怨”上体现了曾国藩中庸平和的文化立场和文化心态。如果可以把“师夷智”比作补脑,那么“记大德忘小怨”则可比作持心。所谓持心,乃是保持心的平正,不管面对如何强大的国家,不管置身如何复杂的处境,都能方寸不乱,都能从容不迫。曾国藩的外交原则一者为诚,一者为忠信,二者的具化形式便是“记大德忘小怨”。诚者为诚意,忠信者为正心。修齐治平以诚意正心为原则,面对西方世界也同样以诚意正心为原则。这样的姿态不仅没有任何崇洋媚外的意味,更谈不上什么投降主义,乃至卖国主义。

      有宋以来,中国人由于文化心理上的中气不足,一面对外夷便“壮怀激烈,仰天长啸”。好比丛林里怯弱的野兽,一看见异类,还没接触便先尖叫起来。这种心态使岳飞式的爱国英雄特别有市场,同时又使与外夷的和平对话显得非常困难。几乎历史上所有主和主谈判者,都背上了汉奸卖国贼的嫌疑。中国文化原有的尊卑观念等级观念已经使中国人与外族人外国人很难平等对话,再加上这种骨子里的怯弱以及因为怯弱而对爱国英雄的偏执,造成了一种相当畸型的二极现象,要么气壮如牛,要么胆小如鼠。按照孔子所奠定的文化传统,中国人应该是有定力的。但在晚近历史上,中国人总是一再失态。很少有人能做到象曾国藩那样,既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又不失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当年筹建中国海军之初,由于英国人企图趁机控制舰队,拒交舰队指挥权,曾国藩为此断然迫使清朝政府退船,宣布谈判破裂。可见,在“记大德忘小怨”的记和忘之间,曾国藩不仅有分寸,而且是相当有原则的。

      当然,曾国藩在“记大德忘小怨”的原则上更为重要的还不啻是在记和忘之间的分寸把握,而是在大德和小怨之间的明辨洞察,也即是说这个原则在曾国藩不仅体现了他的心胸和气度,而且还表明了他的睿智和远见。曾国藩是一个于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洞若观火的人物。他虽然没有把他的洞察诉诸系统的理论阐释,但他提出的一系列政治外交原则却显示了他那非凡的远见卓识。他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之于中国人和中国历史演变的意味,不是互害的,而是互补的。因为在中国文化--历史的身体性和内心性之间,缺的正是头脑性,亦即理性逻辑性科学性技术性。他同样清楚地看到,西方列强虽然企图在中国攫取他们的利益,但他们并不想灭掉中国,也灭不掉中国。所谓大德,乃是西方文化和西方科技文明之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补缺;所谓小怨,即是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种种获利行为。曾国藩的原则说白了也就是,不要计较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如何获利,重要的是学习他人之长以补自身之缺。如果因为不想让西方列强获利而闭关自守杜绝“师夷智”的可能,那就是自甘落后自取灭亡,只有立足于“师夷智”以补足自己,即便以让西方列强获利为代价,从长远来看也是合算的。所谓大德之大,就大在西方文化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上,所谓小怨之小,就小在西方列强在中国的获利性上。所谓“记大德忘小怨”就是告诉人们不要怕别人在自己身上图利,要看到自己在别人图利的过程中的发展壮大。曾国藩的这一原则即便就当今商业文明的生意眼光而言,也是明智的,即便就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言也是有历史感的。中国历史上的两次蛮族入主都不曾灭亡中国,西方列强的渗透又能怎么样呢?

      相比之下,蛮族入侵是一种野蛮人对相对文明的社会强占,西方列强的渗透是一种现代文明对文化古国的改造。尽管列强的获利带有强暴性,但获利过程也同时刺激了中国社会的文明化。即便是侵占,也不等于毁灭,二次大战以后,美军之于日本的占领,美国之于台湾的左右,结果都促进了日本和台湾在经济上的腾飞。历史的事实,似乎是对曾国藩原则的又一种有力佐证。只是由于一种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目光连同愚昧的观念,致使中国人尤其是一些中国执政者还有一些学者文人话语英雄总是分不清什么是德,什么是怨,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什么该记什么该忘。

      在整个中西方的碰撞交往过程中,曾国藩的原则被一再曲解,一再遗忘。然后,由于遗忘这一原则而显得失魂落魄的中国人不断地纠缠在爱国主义和卖国主义的观念泥潭或曰语言骗局里。人们总是标榜自己如何爱国,总是攻击别人如何卖国;到头来,又突然发现,爱国和卖国原来是一回事,因为号称爱国的往往把国家弄得一团糟连卖都卖实不出去,而被指责卖国的又却原来是最具爱国立场的。在这种阴阳怪气的爱国标榜和卖国责骂声中,唯有曾国藩“记大德忘小怨”原则始终具有着一股浩然正气。

      纵观中国晚近历史,满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交往如同一出男女恋爱的滑稽剧:一方是野心勃勃的金发男人,一方是扭扭捏捏的小脚女人。当男人以鸦片生意这种粗俗方式求爱时,小脚女人反手一个耳光,来了个“虎门销烟”。于是不断打架,每次都以割地赔款了结。小脚女人的贞操就这样被逐渐剥光。到后来,满清政府只求活命,对割地那样的卖身反倒习惯了。基于满清政府这种小脚女人式的愚昧颟顸,颠三倒四,曾国藩的“记大德忘小怨”原则给中国人平添一股正气。尽管中国人更习惯于那种小脚女人的交往方式,但曾国藩的正气却使中国社会获得了真正的脊梁骨。遗憾的只是,这股正气后来到了李鸿章却不得不被迫消耗在为那个满清女人承担一次次的屈辱上。然而,即便如此,曾国藩在政治外交上的这股正气依然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晚近历史的中流砥柱。这股正气相对于腐败的满清王朝连同以后称帝的和不称帝的王朝,给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文化心理上的凝聚点。

      曾国藩可以被一再地误读,但文化心理的凝聚点却不可或缺。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一再误读曾国藩但又一再重读曾国藩的根本原因。作为文化心理的凝聚点,曾国藩其实不怕被误读,正如孔子不怕被人批判打倒一样。在曾国藩以后的历代中国当政者,其政治外交上的方针没有一个超过“师夷智”的框架,没有一个比“记大德忘小怨”的原则更明智更见效。想想五十年代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其精神何尚不源自“记大德忘小怨”?尽管曾国藩的和平主义政治外交原则在中国晚近历史上一再遭受挑战,经受考验,但执政者只要是有志于繁荣富强,必定奉行这个和平原则,即便是曾国藩本人,在面对天津教察时,也是因为这个“记大德忘小怨”的原则,使他度过了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天津教案事件之于曾国藩是一个绝大的考验,无论是他的人格人品还是他的内心修为,都经由这一难关而抵达一个新的境界。虽然在曾国藩的事功业绩中,天津教案是最为后人所误读的,但人们只消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他们便可体味到曾国藩在其中体现了怎样的定力和承受能力。

      作为曾国藩事功的第三件大事,天津教案远比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复杂和棘手。曾国藩面对太平天国,只是面对一次身体的叛乱,文化的剪径;曾国藩创办洋务运动,虽然阻力重重,但在西方头脑文化的引进上毕竟外有西方世界的共呜内有上上下下有志之士的协力;然而,当曾国藩被指派到天津去处理那个著名的教案时,他不仅面对着洋人、朝廷、民众连同清议势力这社会的所有错综复杂的方方面面,而且他的处境又绝对孤独无助。由于各种力量的敌对性,没有哪一种力量真正站在他的立场上;而与此相反,他又必须站在所有对立着的方方面面,如同一个全能的上帝一样解开一个业已抽死了的死结。这个死结的难解在于,曾国藩必须用他一双手解开一个被无数双手同时在抽紧的死结。如果说这对曾国藩来说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么这场悲剧在曾国藩抵达天津之前已经命定好了。同样一个钦差大臣,比起当年的林则徐,曾国藩的使命更具有牺牲的原始意味。因为他不是整个事件的主宰者,而是象牛羊一样被朝廷送到天津教案那个祭坛上听凭各方面屠宰的牺牲品。

      毋庸置疑,当年林则徐出差广东是十分明确地去扮演民族英雄的。林则徐只需要具备成为一个英雄所必备的气概魄力连同杀伐决断,林则徐的使命便可达成。然而,曾国藩被指派天津却不是去填补一个英雄的空缺,而是去解开一个只有上帝才能解开的死结。曾国藩不是上帝,曾国藩就成了整个事件的牺牲品。朝廷也知道曾国藩不是上帝,但朝廷不愿为此挺身而出。朝廷把牺牲的义务摊派到了曾国藩头上。

      朝廷的这种摊派方式颇有后来由卡夫卡在《审判》中所揭示的荒诞效果:一个人早晨醒来突然被二个人闯进来带走了。曾国藩正当功成名就之际,突然朝廷一道圣旨,便把他送上了去天津顶替朝廷做牺牲品的路途。《审判》中的被捕者是无辜的,曾国藩也同样是无辜的。教案是暴民和教会,天津官府和法国洋人的冲突,不是曾国藩造成上;教案出来之后,乃是朝廷所应面对的问题,应由朝廷全权负责,也不是曾国藩的责任。但是等到曾国藩到了天津之后,整个教案就变得仿佛是曾国藩一手造成的,整个事件的了结后果得由曾国藩负全部责任。这就好比一场火灾,纵火犯全都退到一边,大家等着一个叫曾国藩的人去救火,然后大家一起把责任连同纵火的罪名推到曾国藩头上。结果,既不是朝廷.也不是暴民,更不是洋人,而是曾国藩成了历史的首席受审对象。好象纵火已经变得不重要,救火的过程才是值得大家仔细考察和研究的;好象纵火毕竟是情有可原乃至无辜的,倒是救火的得当与否才是不可原谅乃至是不可饶恕的。曾国藩是朝廷么?不是。曾国藩是暴民么?不是。曾国藩是洋人么?不是。然而,朝廷把曾国藩当作暴民的克星,暴民把曾国藩看作洋人的帮凶,洋人把曾国藩视作朝廷的代表。因为曾国藩什么都不是,结果曾国藩什么都是。本来曾国藩一点干系都没有,结果曾国藩承担了所有的罪名。假设孔子处在曾国藩的位置上,他能逃脱这样的结局么?比起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的处境,孔子的受困陈蔡又算得了什么。但陈蔡之困尚且使圣人不无狼狈,天津教案又能使曾国藩的结局比先贤更好么?圣人再圣贤也毕竟是凡人,曾国藩再能干也毕竟是一介书生。在中国暴民和外国强盗互相斗殴之际,朝廷就把这样一介书生扔进了斗兽场。而且更为残酷的是,朝廷一面把曾国藩扔进斗兽场,一面又有一帮王公贵族组成清议势力,在观众席上煸风点火,起哄喧闹。然后,以后的历史学家们就按照这样的喧哗将这伙清议家和暴民一起称作爱国主义,把曾国藩称作卖国主义。如果说这就是历史,那么这样的历史无疑是一个圈套,一场骗局,一种好象是心照不宣的阴谋:朝廷和暴民心照不宣,后来的历史学家和当年的清议家心照不宣;他们心照不宣地共同选定了曾国藩作为整个教案的历史性的牺牲品,他们于此让历史获得一种似乎是异口同声的指认。

      其实,只要透过这些人为的迷雾,教案所意味着的文化--历史内容乃是一目了然的。就暴民而言,教案是一次渲泄;就朝廷(连同清议家)而言,教案是一次栽脏;就洋人而言,教案是一次敲诈的机会;唯独就曾国藩而言,教案成了这个历史--文化的象征性人物的祭坛。在这个祭坛上,曾国藩把自己奉献了出去,一如佛教中的地藏菩萨所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当然,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曾国藩的奉献没有菩萨那样的自觉和觉悟,而是带着一脸的悲怆走向祭坛。而且,这样的牺牲只有等到历史行将完成一个轮回之际,才能获得本真的揭示。

      揭示曾国藩的献祭,必须进入整个教案背后的文化心理层面。如果忽略了这一层面,那个教案就永远只是一个刑事纠纷,一个政治外交案件,一个证明曾国藩失败的案件。唯有深入到其文化心理层面,历史的本真形象才能昭然。在历史的文化心理层面上,人们可以看到,暴民是一种传统的集体无意识创伤,朝廷是一个历史的阴阳倒错的病症,清议家则是集体无意识创伤和历史的阳衰阴盛的文化副产品,而洋人所扮演的乃是整个病灶的激发者和催化者的文化--历史角色。其中,唯有曾国藩是健全的,但也因为他的健全,被病人们异口同声地指控成病菌。这真好比这样一个寓言:除了一口井之外,所有的井都被下了毒药;又唯有一个人由于事先神明的告知只喝那口井的水。于是,所有发疯的人一齐指责他是疯子;结果,为了表明他和疯子们是同类,他不得不去喝那些被下过毒药的井水;然后,疯子们认为他正常了。

      在中国历史上,暴民作为一种传统,以无知无畏为特征。暴民之所以具有暴动的能力,不是基于他们的认识,而是出自他们的无知。他们以无知为动力,在无知的推动下揭竿而起。比如,暴民对皇帝有知,他们就有畏,永远不敢推翻皇帝;即便造反,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或者结果也以产生新的皇帝为指归。他们敬畏皇帝,把皇帝称之为天子,誉之为九五之尊。然而,当暴民面对西方文化的时候,他们便陷入了全然的无知,从而产生了全部的斗争勇气。当年天津教案的暴民之于西方文化和西方世界的认知,是绝对不可与后来80、90年代的中国民众同日而语的。

      后来的中国民众对西方世界是相当有知的,他们不仅亲身体验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种种优越性,而且通过电视屏幕亲眼看见了美国人严惩伊拉克暴君暴民的种种景象;因此,此刻的中国民众已经从全然的无知无畏阶段进入到了绝对的有知有畏。他们将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奉若神明。他们不仅将脖子里挂个十字架视为时髦,而且视英语为高雅,并且以美式英语为风尚。如此等等。

      然而,这在曾国藩时代的中国民众,却是匪夷所思的,那时的暴民知道皇帝不好惹,但不知西方人为何物,于是将被皇帝所压抑的全部能量转向西方人渲泄出来,以表明他们身体的活力,比如胳膊如何粗壮,拳头如何强劲,功夫如何了得,脾气如何暴躁,甚至于喝一道符水,便可对着洋枪洋炮冲锋;诸如此类。

      这种无知无畏正好对应于西方文化传统的无知有畏,其反面有知有畏又正好对应于西文文化传统的有知无畏。西方人对于一个他们所不知道的世界是敬畏的。比如他们刚刚开始接触中国的时候,对这个神秘的文化古国充满敬畏感,从而凡事谨慎,小心翼翼。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这片国土开始有知起来,神秘的面纱被慢慢揭去,他们的胆子便越来越壮大了。及至一场鸦片战争,使他们彻底进入有知无畏的阶段。西方人这种从无知有畏到有知无畏的变化,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头脑性质。当一个事物未被头脑所考虑过时,西方人是谨慎的;但一旦该事物为头脑仔细考虑过之后,西方人便开始肆无忌惮了。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刚好相反。因为中国文化不以头脑为主,而以内心体悟和身体感受为特征。所谓圣贤,主内心体悟,所谓暴民,则主身体感受。由于中间缺少西方文化那样的头脑为媒介,内心和身体、圣贤和暴民是绝对不能沟通的。孔子曾经试图与盗跖沟通,结果遭到了盗跖的羞辱。孔子不懂得与暴民对话,得运用身体语言,得建立暴力的权威。因此,在头脑阙如的情况下,圣贤与暴民的沟通是经由皇帝来完成的。皇帝经由暴力驯化暴民,使暴民在暴力的权威下变成顺民;然后皇帝再对顺民灌输圣贤的思想,谓之教化。圣贤的教化即人们所说的“内圣”,帝王的权威即人们所说的“外王”。帝王的内圣外王构成了中国文化在内心和身体之间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只要中国文化结构不改变,帝王就永远不可能消失。唯有在西方头脑文化介入之后,帝王才成为多余的文化累赘。因为西方头脑文化取代了帝王的桥梁位置,成为内心和身体、圣贤和民众之间的沟通媒介。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的文化生命是以这样的逻辑方式结构而成的。

      →→   →→

      圣贤   帝王    民众

       ←←   ←←

      在此,圣贤和民众是常数,帝王则是变数。帝王的权威有效的时候,民众是顺民,圣贤是圣明,圣贤经由帝王照亮顺民。一旦帝王的权威失效,民众就成为暴民,圣贤就被悬置,直到帝王的权威被重新确立。二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就以这样的生命形式不断地循环延续着。这个生命形式可以解答许多历史的谜团:诸如为何帝王之道取内圣外王方式?为何一会反孔一会尊孔?为何一会造反一会俯首贴耳?如此等等。至于天津教案的实质,也可以从这个形式中找到根本的历史答案。

      我把天津教案中的民众称之为暴民,乃是基于二个根本前提,就民众而言,这个前提在于他们的无知无畏,由于无知无畏导致了民众渲泄暴力能量的暴虐;就朝廷而言,这个前提则在于当朝者有意无意地在民众和洋人之间,然后又在民众和曾国藩之间造成了帝王权威的暂时付阙,从而将民众从顺民诱导为暴民。也即是说,天津教案在民众是一次暴虐的演习,在朝延则是一个阴柔的权术把戏。然后,双方又共同强迫曾国藩就范,在朝廷再度玩弄了类似由秦桧承担刽子手罪名那样的替罪术,在民众则再度重演了当年盗跖羞辱孔子的那幕身体攻击内心,暴民诋毁圣贤的文化--历史情景。

      比起80、90年代中国民众对西方世界惊人的有知有畏,曾国藩时代的天津暴民对西方文化和西方世界可谓惊人的无知无畏。且不说他们能否分清英语发音的英式和美式之别,即便在洋人中连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美国人都不予细辨,仅是笼而统之称为洋人,或根据其毛发称为老毛子。这种无知激发了他们武松杀嫂式的勇气,并且把自已暴虐的阴暗心理投射给教堂,诬称教会收容中国婴孩是为了挖眼剖心。因为事实上,挖眼剖心乃是中国式暴虐方式。比如武松杀嫂就以剖心的方式了结复仇的心愿。暴民们对教会的诬蔑是将他们自己的犯罪心理强加给了别人。而且,暴民们很清楚他们这种行径不仅不犯上,甚至可能获得朝廷的称许。在此,最为隐蔽的心理秘密在于:与其说暴民们把洋人及其教会看作自己的敌人,不如说暴民们把洋人及其教会看作朝廷的敌人。暴民们对洋人及其教会是无知的,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却是有知的。他们知道他们所攻击的乃是朝廷的敌人,一如无知的劣童懂得攻击父母所不欢迎的客人,又如忠实的走狗懂得攻击为主人所不喜欢的来客。劣童、走狗、暴民的这种感觉都是身体的,本能的。暴民的行径对洋人及其教会是暴虐的,但对朝廷却是驯良的,恭敬的,甚至是讨好的,取悦的。在这个意义上,将天津暴民对洋人及其教会所做的一切看作是他们向朝廷的撒娇也未尝不可。也正

  • 套话的艺术

    作者:飞鸟KTJ 发布时间:2011-02-26 15:21:01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何况是设计好的看似无心的问询。

    推荐所有公司的前台、秘书、客服人员读读此书中的小故事

    第八章 利用同情、内疚和胁迫 ……………………………………………………………91

      第九章 逆向骗局……………………………………………………………………………114

    第三部分 入侵警报

      第十章 进入内部…………………………………………………………………………126

      第十一章 综合技术与社会工程学…………………………………………………………146

      第十二章 攻击新进员工……………………………………………………………………164

      第十三章 聪明的骗局………………………………………………………………………176

      第十四章 商业间谍…………………………………………………………………………189

  • 沪上老建筑,不止于历史地标

    作者:璃人泪@2011 发布时间:2015-12-09 23:16:27

    家对门的空地上曾杂草丛生,孤零零矗立着一栋古色古香的塔楼建筑。多年来时常叹息,倘能建一座图书馆才叫造福万千读书人。而今夙愿得偿,它果真要被改造为新的杨浦区图书馆,而它的前身就是民国“大上海计划”中的上海市图书馆。

    格雷戈里·布拉肯的《上海里弄房》也记载了这段历史。作为一名在亚洲生活过多年的爱尔兰建筑学家,作者将他对地方文化的了解融入了对建筑本身的解读中。除了历史的承接,布拉肯将夭折的“大上海计划”视为浦东大开发的试水,两者同样绕开了原殖民区,是有其渊源的。

    书中提到的老建筑还有很多,对于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来说,最富生活记忆的里弄房是布拉肯研究的重点。

    窃以为,建筑格局决定生活方式,以至于今天,身处高楼的上海人还不时怀念旧时光:白日总有人在弄堂里边做家事边闲聊、邻里亲密有事没事都相互帮衬、儿童随意串门不愁没有玩伴、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是常有的事儿、鳏寡孤独也未必清冷寂寞。随着旧房拆迁,住宅拥挤的问题是缓解了,现代化的设备也的确提供了不少便利,但人情的温暖却是回忆中最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对习惯了旧生活的老年人,触手可及的闲话絮叨才当是常态。

    不过从布拉肯建筑学家的立场看来,问题的因果恰恰相反。“人永远是规划的中心,所有空间围绕人来组织。”里弄房的设计完美地体现了一种“递进的私密性”,正是满足于市民的实际需求的。市民在弄堂里的活动遵循着共同的默契,纹丝不乱,上海人随意中的精致可见一斑:水果摊、裁缝铺可以支在主弄堂与支弄堂交叉口,但摊贩只会站在主弄堂上,绝不会是半私密的支弄堂;大爷大妈通常只坐在既看得到主弄堂的活动、又不妨碍交通的支弄堂上;打牌洗衣看孩子都可以在支弄堂进行;生活所需基本可以不出弄堂大门得以满足。

    再观建筑细节,手工切割的木材难以完全遵循模块化,木结构建筑的这一特点在布拉肯眼中反而是优势:“比例的灵活性和相关性实际上进一步强化了模块的整体统一性,轻微的扭曲比完美的直线更能遮掩意外的晃动。”丰子恺在《谈建筑》中提到的希腊建筑刚好是另一种统一,为了达到视觉上绝对的对完美对称而刻意微调角度和尺寸,反映出是希腊人的严谨细致。那么中国式的木结构建筑也是国人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首先考虑的是在一个基本结构中,人在一系列空间中的移动”。

    今日的拆迁、改造与重新规划,归根结底同样是服务于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这其中也有某种平衡的规律。当越来越多的老建筑被其他建筑形式取代,如何规划剩下的那部分变成更为审慎的选择。原住居民的感情亦需考量,甚至可以代表昔日里弄房居民的集体回忆,如马歇尔·伯曼所言,让人迁离熟悉的社区,像“被埋在他们过去生活地方的瓦砾底下”。除了物质需求,老建筑要展现历史价值、注入新的生命也成为市民的精神寄托。

    上海有几个改造的典型,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布拉肯以新天地和田子坊为例展开详述,但他并不认为这些是成功的改建,表现了身为学者的隐隐担忧。建筑本身的意蕴未得保留,空得其骨而失其魂。譬如新天地在外国人眼中是真正的中国,在中国人眼中又是异国风情,“两种误解推高了新天地的人气”。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确无法唤醒往昔的美好回忆,无法倾注对故土的柔情,顶多只是多了一方物质的休憩地。

    在布拉肯成书之时,关于民国上海市图书馆的改建方案犹未尘埃落定,想来这或许有望成为一个老建筑改造的范本。相关部门几经探讨,最后决定按照1930年代的图纸进行改建,修缮现有部分,同时恢复图纸上没有实现的建筑。保留原有设计的既定用途,结合现代化设施,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深厚的历史底蕴,兼顾周边文化需求,老建筑的魅力,值得拭目以待。

    ——乙未年读格雷戈里·布拉肯《上海里弄房》


下载点评

  • 方便(3710+)
  • 品质不错(1067+)
  • 赚了(768+)
  • 还行吧(5810+)
  • 体验还行(4910+)
  • 体验满分(8910+)
  • 在线转格式(9108+)
  • 收费(557+)
  • 愉快的找书体验(8510+)

下载评价

  • 网友 林***艳: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9-16 11:01:55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敖***菡: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9-16 10:17:52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家***丝: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09-16 10:12:53 )

    好6666666

  • 网友 蓬***之: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6 11:36:55 )

    好棒good

  • 网友 屠***好: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6 11:21:55 )

    还行吧。

  • 网友 后***之: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6 12:28:35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宓***莉: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09-16 12:31:53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6 10:09:22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方***旋: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6 12:21:55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同作者:刘强 编的书籍:

  • 高中政治必修3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高中政治必修3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高中政治必修3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高中政治 必修3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高中政治必修3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实战北京高考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实战北京高考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基础知识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思想品德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高中政治必修4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同北京教育出版社的书籍:

  • 世纪高教版2023考研数学李艳芳预测3套卷数学二(书课包)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高考英语听力全真模拟试卷(新课标2018版 附光盘)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2022新版新版亮点给力提优课时作业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上3年级上册江苏版苏教版复习教辅练习册单元测试基础知识专项同步训练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201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线性代数辅导讲义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Maths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线性代数辅导讲义(2010)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长喜英语.2013考研英语三轮复习80天过关(三分册)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数学(文科高中起点升本专科)/全国成人高考命题预测及考前冲刺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数学(理科高中起点升本专科)/全国成人高考命题预测及考前冲刺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教育理论(专科起点升本)/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教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高等数学(一)——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教材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