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下载屋 - 墨点字帖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64篇(行楷) - azw3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9-18 08:20:03

墨点字帖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64篇(行楷) azw3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墨点字帖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64篇(行楷) azw3格式下载
墨点字帖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64篇(行楷)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949446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5.7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9-18 08:20:03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滴滴 发布时间:2021-03-16 10:04:44

    作者的每一句都激发着我去读下一句。也涨了很多小知识:宕桑汪波原来就是仓央嘉措;朝拜又叫等身长头;藏南三隅。值得在睡前当一个小故事来读

  • 作者: Orisonku 发布时间:2019-12-22 16:09:23

    书很好,讲得比老师清楚多了。但我不知道我学他干嘛。

  • 作者: 鹿鸣 发布时间:2021-07-27 07:59:53

    深入浅出,资料很详实,普通读者也可以轻松阅读。温室气体真的是需要全人类重视起来。

  • 作者: 蜜三刀 发布时间:2014-06-23 12:59:35

    读过唐虞考信录。

  • 作者: Sofie 发布时间:2010-04-09 23:22:41

    8.8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22岁何同学对话苹果CEO库克:他骨子里的那种自如感是如何炼成的

    作者:李小墨 发布时间:2021-02-22 21:44:34

    最近有一件事刷屏,22岁的何同学对话苹果CEO库克。

    所有人都在激赏他的优秀,我也不例外。

    曹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说了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何同学优秀如斯,家长们说一句“生子当如何同学”也不为过啊。

    但是我的关注点可能和大家有点不一样。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何同学面对库克的时候是非常自如的。

    在采访刚开始的破冰式闲聊里,库克说和你见面是我的荣幸,他笑答:“真的吗?我只是一个22岁的中国学生,而你是苹果的ceo耶!”

    这种自如感几乎贯穿了采访全程,有人说这是高情商,但我觉得不够准确,高情商只是外在的“ 形”,支撑这种“形”的是骨子里的自如感。

    这种自如感来自家庭的教养,他所掌握的知识和呈现出的能力见识,只要肯付出努力,其实不难学习和效仿,这种骨子里的自如感才是最难获得的。

    与自如感相对应的是什么?是自卑感和局促感。

    “自如感”就是出现在任何场合都从容自信、落落大方,面对任何人都觉得“我可以和你平等地交流”、“我的观点也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哪怕和对方的社会地位悬殊。

    我生来自卑和局促,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克服这种自卑感和局促感,有进展,但是说真的,这种骨子里的“局促感”真的太难克服了。你想大步朝前迈,它就像卑劣的小人拖住你的脚后跟。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见到过很多次类似的“自如感”,我不懂,何以他们可以这么“自如”,而我却始终无法摆脱跟随我多年的“局促感”。

    直到我遇到这本书——《不平等的童年》。

    终于弄明白了,所谓“自如感”和“局促感”是不同养育方式造成的不同结果。

    那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教养,才能培养出何同学那种“自如感”呢?

    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教养,又会让孩子慢慢形成待人接物过程中的“局促感”呢?

    01

    两种不一样的教养方式

    带来的不平等童年

    先介绍一下能帮我们解答这个问题的书——《不平等的童年》。

    这是一本有点特别的书,作者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安尼特·拉鲁,本书其实是她的一项研究,所以这本书基本上是论文式的写法。

    她对一件事很感兴趣:

    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采取的教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如何影响孩子的发展?

    说得更赤裸裸一点就是:不平等的童年是如何形成的?不平等的童年又是如何进一步造成不平等的成年的?

    我在前面提到的“自如感”和“局促感”,就是她在这本书里提到的两个概念,不同阶层的家庭、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最后体现在孩子身上的综合性结果,就是“自如感”或者“局促感”。

    她和她的研究团队采用的是非常有意思的“自然主义观察法”。

    他们选了分别来自中产阶层、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的12个家庭来观察。

    研究人员直接跑人家家里去,像一只趴在墙上的蜘蛛一样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孩子们坐地毯上看电视,他们也坐地毯上看电视;父母送孩子去参加足球比赛,他们就坐在后座;贫困家庭挤公交排长队领食品券的时候,他们也全程跟着。所以他们观察到非常非常多的细节。

    先简单概述一下她的研究结论:

    中产阶层家长对孩子进行“协作式培养”,他们把孩子当成一个需要精心培育的项目,积极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想尽办法为孩子争取更好的资源、更好的老师和更好的成绩,让他们进入学业发展的快车道,同时积极地为孩子提供学校外的教育补充,给孩子规划结构化的课外活动。

    他们和孩子互动过程中,会使用丰富的词汇量,在说话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知识和见地,同时鼓励孩子自我表达、参与讨论、积极提问、提出质疑、尝试说理、探究观点,倾听答案。

    这种精心培养和赋权式的沟通,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走到社会上,更多的呈现出的是“自如感”。

    而工人阶层和贫困阶层家长采取“自然成长”式的养育方式,父母直接把孩子交给学校,不太参与学校生活,对学校外教育的补充也不太重视。他们也爱孩子,但是他们认为吃饱穿暖、送去读书,就已经是尽到义务了。

    他们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更多的是简单而清晰的指令,他们希望孩子听话、令行禁止,对他们说的话无言的服从,他们也确实能得到快速而尊敬的服从。但这种对成年人的服从,长大以后可能就变成了面对权威人士的唯唯诺诺和局促感。

    所以,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走到社会上,更多的呈现出的是“局促感”。

    我知道这样简单的概述,还无法帮助大家理解“自如感”和“局促感”形成的微妙过程,下面我将通过金钱、课外活动、语言运用、与组织结构的互动这4个方面来详细地讲解里面的关系。

    02

    金钱与孩子“自如感”和“局促感”的形成

    在安尼特·拉鲁的研究中,主要有三类家庭,他们的区别主要在家庭收入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第一类是中产阶层,父母一般都上过大学,且多毕业于中等声望或高声望的大学,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

    第二类是工人阶层,父母一般只有高中学历或者上过低声望的大学,年收入在2-5万美元之间。

    第三类是贫困家庭,父母一般没有上过大学,只有高中或以下学历,年收入在2万美元以下,大部分需要靠公共支援生活,比如要领食品券。

    一个孩子是获得“优越感”和“自如感”,还是“自卑感”和“局促感”,金钱在里面起的作用,其实不需要我多说。

    我说几个自己非常私人的经验,大家就明白了。

    如果没有很穷过,可能没办法很好地理解这种关系。

    中学时期,我不怎么敢去超市,对,就是普通的超市。因为除了过年拿到的少量红包,我几乎没有什么零用钱,而我拿到的红包一般在200元以内,这就是我中学时期最高的可支配金钱,我没有超市自由。我很怕我买得少了被人笑,或者买多了钱不够而无地自容,我更害怕别人发现我的局促,所以我走进超市会觉得非常“局促”,应该说,那段时间,在会产生购买行为的场合,我都会无法自控地感到局促。

    同学去专卖店逛衣服,非常自如,因为她从小就在那里买衣服,而且不需要过年才买衣服。我陪她去,我觉得非常局促,因为我从来没穿过有牌子的衣服,店里最便宜的衣服我也买不起,我连试都不敢试。

    小时候这样,现在收入上来了,我有克服这种局促感吗?还是没有,比如买房,实打实地存到首付之后,我才敢去联系中介看房,如果不是实打实地存到首付,心里那种局促感就仿佛当众衣不蔽体。

    我婆婆现在跟我们一起生活,她非常抗拒去医院,她总是说:“没什么毛病,动不动就是上千块,我不去。”

    她曾经过着更困难的生活,生病了也不敢去医院,她说:“全家一共只有五块钱,怎么敢去医院啊”,所以她有丰富的药草知识,哪里不舒服就炖什么草药,她长期以来都是自己给自己治病。我理解她在医院体会到的那种局促感。

    在中产阶层家庭,孩子也会因为自己家还不够富有而烦恼,和更有钱的人比他们不算有钱,但是他们的父母能轻松地支付起衣食住行、看病和孩子参加各种活动的花费。

    在中产家庭里,孩子很少因为没有钱而吃不起什么东西,买不起什么东西或者参加不起哪个活动,中产孩子可能会把这当做理所当然的,但这种金钱带来的自由,都在帮他们形成“优越感”和“自如感”。

    拿何同学来说,他12-13岁的时候开始大量接触数码领域的视频和产品,经常去参加各种行业前沿的展会,做视频成本比较高,父母无论精神还是物质上都会支持他。

    在一条视频里见过他一墙的设备,如果何同学是一个需要助学贷款才上得起大学的孩子呢,支持得起那么烧钱的爱好吗?

    这些东西和机会,对工人阶级或者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都是难以获得的特权。拉鲁发现,中产阶层很少谈钱,而工人阶级或者贫困家庭经常公开谈钱,孩子都非常清楚父母什么付得起什么付不起。

    因为“钱”这玩意儿就像空气一样,有的时候你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缺乏的时候它会每时每刻提醒你它的存在。

    我从小到大被告知的都是:“我们家很穷,别人有的东西,你不要去眼馋,因为我们买不起。”不断地被这样告知,我产生了一种自卑。

    钱好像是一堵墙,一个紧箍咒,把你困在一个地方,你不敢向外探索,因为你被训练和钱相关的事就要马上把手收回来。

    被“优越感”和“自如感”包围的孩子,觉得自己有资格获得好的东西和好的服务,觉得自己有无数的可能性,觉得自己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被“自卑感”和“局促感”包围的孩子,则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要求东西怎么样,服务怎么样,自动把很多美好的有趣的东西,划分到和自己无关的事情里。

    我觉得这种“优越感”和“自如感”最典型的是《权力的游戏》里的小恶魔,他是一个侏儒,如果他是底层,他一定会自卑和局促,可是因为他出生于富有的贵族,且有条件学习渊博的知识,所以他骨子里透出来的是“优越感”和“自如感”。

    八爪蜘蛛曾经对他说过一句话:“你一看就是有钱人。你走在路上,就像这路是你家的一样。”哪怕后来到了他最落魄的时候,失去金钱和地位,他的“优越感”和“自如感”还是掩饰不住。

    金钱的作用很大。

    但是金钱不是全部。

    03

    课外活动与“自如感”和“局促感”的形成

    中产阶层家庭有一个特点,他们非常重视给孩子提供学校教育之外的补充,主要是运动和艺术等学校教育无法给予的东西。

    这里有一张最近流传的“中产孩子兴趣班鄙视链”:

    运动类比如马术、高尔夫、冰球、击剑、棒球、网球等;乐器类比如管风琴、竖琴、大提琴、小提琴、萨克斯等。智力类比如围棋、国际象棋等。

    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在课外活动这件事上,和中产阶层有什么区别呢?

    三点区别。

    第一,他们觉得课外活动没什么用,顶多是一个兴趣爱好,不认为对孩子人生有什么帮助,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不重视,更不太愿意因为孩子的课外活动而重组自己的生活步调。

    而中产阶层则认为课外活动对孩子极其重要,孩子的日程可以决定全家的步调,在生活中占中心地位,尤其是妈妈的步调。

    书里有一个对比,有个工人阶层的孩子对橄榄球感兴趣,求着妈妈让自己参加社区的球队,她爱自己的孩子就答应了,可是每周4次送孩子去训练,对她来说是很重的负担,后来一个赛季结束不参加了,她松了一口气。

    而另外一个同龄的中产阶层的孩子,生活里有棒球队、两个足球队、游泳队、钢琴课和萨克斯管练习,他的日程非常繁忙,全家人包括他的弟弟都是绕着他的日程转,家长尤其是妈妈为此在事业上做了牺牲性的调整。

    在中国也是这样,我在县城读初中的表妹特别想学跆拳道,可是父母不给报,也不是报不起,而是觉得没用。而像北上广这些地方的孩子,一周上三四个兴趣班是非常常见的,多的甚至一周八九个,涵盖艺术、运动、编程等方面。

    第二,他们不觉得培养孩子的多个兴趣是好父母的义务,比如孩子喜欢唱歌和表演,他们不会看成是可以培养成正式才华的信号,而是当成性格。他们觉得让孩子吃饱穿暖,保证孩子的安全,督促他们认真读书,不学坏,就尽到父母的义务了,因此他们也不会因为没钱培养孩子而遗憾。

    而中产阶层的策略是:有准备有意识地作出努力,用他们相信能最大程度发展孩子认识潜力的方式来养育孩子。

    比如说,何同学12、13岁对数码领域感兴趣,父母就经常带他去参加各种行业前沿的展会。

    第三,结构化的课外活动,成本非常高,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负担不起。

    这些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费用成本,还有交通成本。

    课时费、器械费、置装费、付费俱乐部会员费、出国比赛等都要钱,送孩子去上课和训练、陪孩子比赛等等需要时间和交通成本。《上岸》这本书里提到,北京有个妈妈送孩子学小提琴,一对一授课,一年要花10万。

    为什么现在娱乐圈多富二代,少草根啊,因为混娱乐圈需要的才艺,大多从学校教育里无法获得,都来自需要砸钱的课外活动啊。

    那中产阶层的孩子从课外活动里获得什么回报呢?课外活动又和“自如感”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先说功利性的部分,选拔性强的高校和选拔性强的企业,在招人的时候是把成绩当成智力证明,把课外活动当成性格证明的。

    参加大量课外活动,接触大量陌生的同龄人和成年人,锻炼出他们更出色的社交能力。参加大量课外活动的经历,意味着他们有更好的协调紧张日程的时间管理能力。

    有艺术或运动的特长,意味着他们有很强的驱动力、进取心和主动性,更坚韧更自律,因为运动和艺术要做到出色,要进行长时间的刻意练习。

    参加团体运动,比如8人一组的皮划艇,说明他具有出色的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这些性格的人,就是他们想找的人。

    所以当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认为只要成绩好就行的的时候,中产阶层已经知道通关密码。

    我们认为上名校,进名企的人优秀,那名校和名企又是如何定义优秀呢?

    说实话,我个人不太愿意把这些定义成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孩子的不足之处,只不过中产阶层比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更擅长迎合名校和名企对优秀的定义,所以两个阶层孩子的不同之处就成了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孩子的不足之处。

    拉鲁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有大量空闲时间,不像中产阶层孩子那么疲惫,所以更像孩子。同时和兄弟姐妹的关系更亲厚,他们更愿意去支持自己的家人,而中产阶层孩子之间更多呈现出竞争和敌对的关系,比较难建立深厚和正面的关系。

    两种培养方式具有优劣,只不过中产阶层的培养方式能帮助孩子最大程度地从社会竞争中获益。

    其次,一个人有所擅长,肯定就比一无所长的人走出来更自信。无论是什么年龄的人皆是如此。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我小时候就曾经因为自己只有成绩好,其它什么才艺都没有感到自卑。现在也除了读书之外,没有任何有意思的兴趣爱好。

    第三,丰富的课外互动,让孩子具有更宽阔的视野。

    何同学12、13岁对数码领域感兴趣,父母就经常带他去参加各种行业前沿的展会,正是这种积累让他区22岁就具有和库克进行交流的国际视野。

    中产阶层的孩子,坐飞机出国参加夏令营,跟着艺术团到欧洲交流这样的事情都很平常,所以可能10岁的孩子,走得比多数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成年人走得都要远。

    第四,和大量陌生的成年人接触,并被他们服务。

    这是“自如感”和“优越感”来源的关键,这让孩子感觉,他是一个特别的个体,可以从大人那里得到某些服务,他是被认真关注和精心对待的。

    而这些大人常常不是普通的大人,而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和权威人士,和大量这样的成年人接触,让他们早早学会如何和权威人士、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得体、自在地相处。

    而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机会和陌生的成年人交往,他们校外互动的成年人主要是家人和亲戚,所以他们面对成年人总是表现得过于恭敬和小心翼翼。

    04

    家庭语言运用与“自如感”和“局促感”的形成

    《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对不同阶层的语言运用有个对比,我觉得非常有洞察力。

    前面咱们不是说到他们采用的是登门入户、同吃同住的方式来做研究吗?他们观察到一个现象:

    中产阶级家庭总是可以听到泉涌不息的说话声,沉默只是打断话流的小插曲,而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氛围截然不同,一家人相处的时候沉默的时候多,他们的言语是不时打断静默的小插曲。

    说话和孩子的能力养成和“自如感”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可大了。

    中产阶层家庭与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在语言运用上的区别有3个方面:

    第一,中产阶层家长会为了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而刻意使用语言,而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的家长主要是为了向孩子发出指令而使用语言,必要时会用体罚来进行威胁。

    拿我们家来说,从小房子刚学说话开始,我就开始和小房子全英文交流,我会为了让小房子掌握一个词汇,反复地演示、解释,比如为了让她掌握“long”和“short”区别,吃面条的时候我会演示和使用这个词汇,出去散步看到树枝的时候,我也会演示和使用这个词汇,她玩手指的时候,我会拿我的手指和她的手指演示和解释这个词汇。

    当然,等她更大以后,我可能也会举例向她说明更复杂的词汇,比如“知行合一”,比如“虚无主义”。再比如我这篇文章里写的内容,我可能在她高中阶段就可以和她进行交流了,那么她的谈吐和思考深度又怎么是我小时候可以比的呢?

    而奶奶和小房子说的话,几乎都是指令性的,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不听话就提高音量呵斥,不听话就威胁打屁股。她当然是爱她的,非常非常爱,非常非常关心,可是她只能提供指令式的交流。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被教育着长大的,要么是指令式沟通,要么是诉苦式表达。

    最后会有什么区别呢?

    中产阶层家庭泉涌不息的说话声以及父母的学识素养,带给孩子巨大的词汇量和娴熟的语言交流能力,父母之间的交流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频繁交流,在知识和见地上培养孩子,帮助预习或者深化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巨大的词汇量会强化对孩子极重要的阅读技能。这种优势不断地累积,就会和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孩子拉大距离。

    第二,中产阶层家长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鼓励他们自我表达,参与讨论,提出质疑,在这个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就算发出指令,也会给出大量的解释。而贫困家庭和工人阶层家庭的父母习惯居高临下、发出简短而清晰的指令,很少解释,他们希望得到孩子快速而尊敬的顺从。

    书里有一个中产阶层父亲是一个律师,他就非常鼓励孩子汇集证据来支持某种观点,哪怕是非常小的事情。比如X战警里哪个变种人更强大,他和孩子讨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组织论点和查阅文字资料,然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既有趣又是非常好的思维训练。

    强大的表达能力,清晰的思考能力,深厚的阅读积累,就是这样慢慢炼成的。

    有一次我做客,看到我读初中的小侄儿和他爸争辩和顶嘴,他其实只想告诉他爸他说的不对,他爸脸马上就放下来然后很凶地去踢他,是真的生气,他不允许孩子对抗自己的权威,下自己的面子。我都吓坏了,孩子肯定也吓坏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回想起这个场景,我觉得很难过。

    中产阶层孩子在那种训练下,会发展出一种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利提出意见,对他人进行评判,给成年人提供信息和建议,觉得自己有资格捍卫自己的某种偏好,觉得自己的想法也是重要和有价值的,他们还学会和父母之间愉快地玩笑。

    家长频繁地与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习惯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解释自己的想法,捍卫自己的想法,吸收别人的思想进而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练习从小进行到大,当他们去面对其他权威的时候,就能自如地与对方交流。

    最后需要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流时,呈现出的最佳效果就是何同学那样的,他们能够既尊重对方的权威,又能和对方像朋友一样对话,表现得好像权威不存在一样。

    而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就会显得过于恭敬和小心翼翼,在成年人或者成年以后的上级或者某个领域的权威面前,显得恭顺、安静、局促。

    第三,中产阶层非常关注孩子,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没那么关注。

    三个阶层的家长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里面的区别可能就是中产阶层家长非常喜欢说的“高质量陪伴”的区别,中产阶层的家长,支持孩子的爱好,观看和加入孩子的游戏,赞扬孩子的创造性。

    比如,何同学对数码感兴趣,他的父母是非常支持他的,何同学曾经发过一个状态,他说他看B站的年终终结,快哭了,不是因为涨了多少分,而是观看他视频次数最多的那个ID,是他妈妈。

    而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孩子玩孩子的,家长过家长的,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的活动并不重要,并不认为孩子的活动应该牵扯大人的时间和精力,孩子的互动是孩子之间的事,不用家长一起做。孩子的世界和成年人的世界是分隔开的。

    书里有个例子,几个女孩自己心血来潮表演一个故事,让家长观看,外婆的态度是觉得无聊,不耐烦,架不住孙女们的要求,没有热情,勉为其难敷衍地观看,而父亲和叔叔直接不理睬。

    在中产阶层家庭,家长看到孩子的表演热情说不定转头就是一个戏剧表演班,把这种兴趣升华成才华。中产阶层的孩子常常是家庭的C位,而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永远只会是配角。

    这怪不了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的父母,生活的负担常常已经让他们精疲力尽。

    但是这种忽略和不耐烦,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并不重要,在应对更大的世界的时候,他们看起来会更局促。中产阶层孩子得到高质量的陪伴和关注,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会更强,应对更大世界的时候会更自如。

    05

    组织机构互动与“自如感”和“局促感”的形成

    中产阶层父母与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父母,在养育孩子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别。

    那就是中产阶层父母非常注意监督、批评、干预孩子在组织机构中的生活,致力于和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协作培养,为孩子铺平道路。

    比如书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个中产阶层母亲得知学校有一个天才班,她认为把两个女儿送进天才班会给他们带来明显的优势,可是两个孩子因为两分之差没有进去,她通过自己的情报系统打听到孩子可以再参加私人的测验,根据制度规定学校必须允许他们参加私人测验,最后每个孩子花了200美元参加了私人测验,顺利通过并把孩子送进了天才班。

    而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状况经常只有模糊的了解,就算想帮助也不知道怎么办,很多父母也不是想当甩手掌柜,而是爱莫能助,只能依赖学校和老师。他们一般会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那教孩子就算学校和老师的事。

    中产家庭,是家长发现问题,去找学校,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则认为出问题了,学校自然会找他们的,而不是他们和学校联系。

    所以看现在的家校矛盾,其实就是养育策略的矛盾,学校和老师希望家长参与进来,积极参与并监控孩子的学习状况,积极和学校协作对孩子进行培养。

    中产阶层大多都是鸡娃斗士,非常积极地投入协作培养,但是学校和老师有时候也烦恼他们过度干预、吹毛求疵、容易激动、过敏和质疑。比如什么新建校舍甲醇超标啊,菜小的学生因为特殊原因暂时寄在重点小学上学,家长联名反对啊,比如班上组织戏剧表演自己孩子没份啊等等。

    工人阶层和贫困阶层的家庭,没能力鸡娃,想把孩子的学习全交给学校和老师,学校和老师觉得他们是当甩手掌柜,不可理喻,很难沟通。

    那孩子的发展,以及孩子是形成“自如感”还是“局促感”,和家长如何与组织结构周旋和互动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积极的干预和监督,家长能帮孩子铺平道路,帮孩子抓住会带来优势的机会。

    除了前面说到的天才班的例子,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当时刘强东的案件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有很多写章泽天的帖子,有一个被普遍提到的事情是,奶茶妹妹章泽天当年是靠体操特长进的清华。

    我就说,先不说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有没有钱请好老师培养孩子的体操特长,我就想问:他们会知道还有靠体操特长进清华这条路吗?大概率是不知道的。

    中产阶层以及中产以上的家庭,他们有发达的情报网,他们的亲朋好友很多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律师、医生等高知分子,他们可以从非正式的渠道收集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

    其次,父母有效地应对处于当权地位的人,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他们展现出的自如感,会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而工人阶层和贫困阶层的父母,面对政府机构,面对学校机构,甚至面对医院的医生,因为自己受教育的程度有限,不太能理解那套制度以及对方使用的行话,很多时候只有对方说啥就听啥的份,所以常常会呈现出一种局促感。

    中产父母可以娴熟地使用组织机构所使用的那套语言系统,所以可以进行高效的、得体的、不卑不亢地沟通和周旋,他们有能力利用规则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

    父母的局促,是会被孩子接收到的,父母局促,则孩子局促,父母自如,则孩子自如。

    我直到成为一名记者,我才克服这种面对组织机构的局促感。什么叫利用规则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呢?我当记者的时候,有个老人,儿子给买了一屋子的新电器,结果供电不稳,全给烧了,着急上火的,不开心了半个月。找到报社,我查询了相关的规定,发现如果供电不稳导致电器烧坏,是可以让供电局赔偿损失的,我打电话给供电局,他们本来像搪塞,但我引用条文,后来他们就给这位老人赔了这些家电。

    我们生活里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这样的事,有效地自如地应对和处于当权地位的人,会言传身教给孩子。

    这篇文章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我们讲了“协作培养”和“自然成长”两种截然不同的培养策略。然后又通过金钱、课外活动、家庭语言运用、与组织结构的互动四个方面对比了两种培养策略下,“自如感”和“局促感”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06

    我为什么读这本书?

    说实话,这种论文式写法的学术书并不是那么好读,但是因为她感兴趣的问题,恰恰是我近几年最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再枯燥的写法也挡不住我阅读的热情。

    可能每个人都会天然地对“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感兴趣吧,我对社会学意义上的“我是谁”尤其感兴趣。

    自从通过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豁然开朗地理解了我从小生活的乡村熟人社会,我就尝到了甜头,开始对社会学家的观察视角特别上头。

    这本书里有12个家庭,12个样本,我把自己当成第13个样本,阅读本来就是通过作者和读者的互谋来完成的,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样本。

    我出生于贫困家庭,对照书里的描述,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的那一套养育方式养大的。

    我正处于人生上升期,不出意外地话,我们会慢慢变成城市里典型的一个普通中产家庭。我的孩子会得到中产式的教养。

    我作为样本的特殊性在于:我被养育的方式,和我养育孩子的方式,将是截然不同的,我同时参与了这两种过程。

    这本书帮我从社会学社会分化的角度理解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至于对“协作培养”和“自然成长”两种养育策略,我觉得他们更有优劣,中产阶层的孩子有父母保驾护航,积累了一系列的学业和求职的优势,以致于他们考大学的时候考虑的是上什么大学的问题,而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考虑的则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

    但是“自然成长”式也不是一无是处,我的学习从来没有人关心过,但是也因为没有人干涉我的学习,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而很多中产家庭家长干涉过渡,又干涉不得法,导致孩子厌倦学习,帮孩子越帮越忙。

    “优越感”和“自如感”培养得当,是何同学的对上的从容得体,对下的关心弱势群体,培养不得当可能会变成一种让人不舒服的傲慢。“自卑感”和“局促感”,不改善可能是扭捏畏缩,经过进化,也可能呈现出的是相处起来很舒服的真诚和谦逊。

    虽然我羡慕他们骨子里的那种“自如感”,但是我不自卑,我相信原生家庭没有给我的,我统统可以通过贪婪的学习和刻意练习获得。

    - The End-

    推荐阅读:

    《上岸》帝都鸡娃实录:不平等的童年,当然带来不平等的成年

    mp.weixin.qq.com

    书还是亲自读的好,别人的终究是二手的

    图片来源:网络

    李小墨

    樊登读书签约讲书人

    ,畅销书

    《请停止无效社交》

    作者,公众号

    《深夜书桌》

    小声提醒,深夜书桌菜单栏里有个“完整书单”,里面放了将近200本书的深度解读,非常便于查找和学习。另外我还整理了非常值得读的理财、心理、育儿、名著、传记、历史、时间管理、豆瓣250等500+本书,欢迎爱读书的你来,期待和你一起读书哦~

  • 半小时漫画宇宙大爆炸

    作者:流浪的疯子 发布时间:2023-05-03 21:08:24

    1、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2、宇宙-可观测宇宙(930亿光年)-室女座超星系团(1亿光年)-本星系群(1000万光年)-银河系(20万光年)-太阳系(2光年)-地球(12742km)

    3、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基本粒子包括费米子和玻色子。费米子包括夸克和轻子。玻色子包括标准玻色子即胶子和希格斯玻色子。质子和中子由3个夸克靠胶子连在一起。

    4、宇宙(138亿年):原子的诞生28万年,恒星的演化3亿年,星系的演化,宇宙的未来。

    5、奇点(密度大,温度高,体积小)爆炸产生宇宙,产生时间空间和质量(质能等价理论)

    6、宇宙大爆炸产生基本粒子,夸克和夸克报团,质子和中子报团,3分钟后,宇宙充满了氢核和氦核。

    7、高能光子对撞,会产生一对正负电子。一对正负电子对撞湮灭,会产生一对高能光子。每10亿对正负电子会留下一个电子。38万年后,温度降低到2700℃,电子和原子核形成原子。并且形成第一束光。这些光子至今还留有余温,可以探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8、恒星的诞生,演化和晚年。原子局部分布不平衡,变多,质量变大,引力大,原子堆积,星云聚集,温度变高。质子逸出,等离子态。继续报团,发生氢核聚变。释放巨大能量。点燃中心的核聚变反应,恒星进入青壮年期(源源不断的氢原子核变成氦原子核)2亿年

    9、质量够大。引力够的话,中心温度高于1亿℃,氦核聚变成铍核,铍核和氦核聚变成碳核,元素周期表后移,最终形成铁。铁原子核牢固,无法继续聚变。

    质量不够大,就进入晚年。太阳发生不了氦碳聚变,太阳外层膨胀,直径变大200倍,周围被太阳吞噬。大气层散掉,留下一个内核,叫白矮星。

    10、超新星爆炸:电子进入铁原子,将质子变为中心。同时电子进入原子核,恒星中心体力急剧变小,外围组织向内急剧收缩。外围物质向中心坠落太快,碰到中子核会反弹,引起超新星爆炸。产生更多元素。留下中子星或者黑洞。3亿年

    中子星合并,也会产生元素。但很少。

    11、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很多,普通物质的5倍多)帮助形成了宇宙的纤维状结构。但如果只有暗物质,宇宙会停止膨胀,甚至会收缩。

    暗能量:排斥力。让宇宙膨胀。越来越多。98亿年,暗能量占主导了。宇宙开始加速膨胀。

    12、宇宙结果取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对比。可能会发生大挤压,大撕裂和孤单。

    13、广义相对论:随着时间流逝,宇宙会发生膨胀或收缩。(空间物质的能量-动量分布决定了空间的弯曲状况)

    14:勒梅特提出大爆炸宇宙论。(宇宙由一个原始原子或者宇宙蛋爆炸产生,产生后开始不停膨胀)

    15:红移/蓝移:星系远离我们,我们收到的光波长越来越长,红移。反之为蓝移。

    哈勃观测到星系都在红移。宇宙膨胀的证据

    16、宇宙大爆炸模型:1、奇点(数学可证)。2、氦丰度(氢氦比3∶1),可观测。3、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可观测。

    17、氢氦:碳氮氧循环和质子-质子链反应。氦元素的起源。

    18:BBgH理论:恒星质量足够大,核聚变会一直持续,直到铁元素。

    19:太阳靠核聚变抵抗引力。核聚变结束后,会靠电子简并压,抵抗引力,就是白矮星,因此密度很大。

    19、白矮星的质量上限为1.44倍的太阳质量。钱德拉塞卡极限。电子简并压的极限。

    20、中子简并压,中子星。3倍太阳质量,奥本海默极限。会变为黑洞。

    21:史瓦西半径:光也无法逃脱。地球的大概变成1角硬币大小的球体。黑洞

    22、恒星旋转速度过快,从而提出存在暗物质。星系团碰撞重心变化,也是暗物质在作祟。

    23:广义相对论:质量造成时空的扭曲,产生了引力。引力波:扭曲了时空。光速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物体的速度和位置不同,它的时间流逝也和其他物体的不一样。

    24、奇点假设的-奇点定理: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奇点存在的可能性。霍金辐射:

  • 随记…

    作者:黎一路 发布时间:2019-11-04 16:58:06

    不知道文风本身这样还是译者问题,像小孩子写的,人物都很死,没点个性区别。穆索妮的死让她变成了一个可随意解读的寓言,突然故事就急转直下朝着分裂那地方走了。他没有托尔佳丘克那种举重若轻,得不到奖也不奇怪,为什么国内好评如潮?是我入手看错书了吗?对于非洲的窥视欲应该来说没有像西方这么强这么局促啊,毕竟没反思热潮,没宗教背景,没政治需求(吧?)。两个落脚点拉开的矛盾:割礼和教会,书中还是能很明显看出一指野蛮一指文明的。干嘛要一直用河水和狮子做隐喻,同个东西再三重复就显得唠唠叨叨没美感了。父辈们被神或预言异化了,在两者对抗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反而获得了独立思考的可能性。真正的觉醒是教育而非古老的神谕,可惜瓦伊亚吉不仅圣母、理想主义还软弱,并误以为自己是救世主,拯救者根本上还是(被诅咒的)自由主义者。没有认识到,改造世界第一件事是成为政治家,要标语化、极端化、消灭身上的复杂性才显得更坚定。由爱情走向信仰冲突可以,由信仰文化冲突下坠到爱情也没必要吧?信仰矛盾总有一点儿摇摇欲坠,流于表面,老是向人种矛盾、爱情矛盾走,白瞎了起的这么宏大的叙事格局。非洲气氛也感受不到(不知道是不是翻译原因)。

  • 高尔基未想到的

    作者:静女 发布时间:2009-01-17 23:57:42

       我不敢批评高尔基,不过确实有一些是他没想到的,因为他没有看到后来的很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看看曾经出现过的,和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

    1.我们的老板东家们,--他们怎么就有权利拥有士兵,刽子手。。。还有一切保护他们安逸舒适的卑鄙工具。摘自高尔基《母亲》(现在的国家在人民手里么,应该是吧,但是还有很多的特权阶级的人继续他们安逸舒适而无需担心法律的生活。)

    2.靠贪婪起家的有权有势的人,他们的权势必将垮台。摘自高尔基《母亲》(我希望这是真的,不过不管是哪种体制的国家,这样的人都有。社会主义不是万能药,不能完全消除所有。)

    3.俄罗斯将成为世界上最光明的民主国家。摘自高尔基《母亲》(看看社会主义国家都经历了什么?他们都经历的地下活动,武装暴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没完没了的肃清运动--不断的杀害自己的同志,绝对的独裁政治,没有人听你说话也最好不要说话,没有选举权,不断的重复自己伟大领袖的名字,以表明立场。俄罗斯过去是这样,中国曾经是这样,朝鲜现在是这样。。。。。至今我还记得小时爸妈经常说的一句话“这话可不能到外面说,要杀头的。”)

    4.要是今天大家起来斗争,而且取得了胜利,而明天又是这个富那个穷,那还所有什么干头。。。财富好比流沙,他不会乖乖躺在那里,一定还会向四处流去!不要是这样,那又何苦去斗争。

    摘自高尔基《母亲》(不得不承认邓小平同志是有远见的,他看到过革命成功后会怎样,看到了资本主义用工会辖制资本家,用选举权克制政客的野心,虽然现在还没有民主的多党制,但是还是有希望实行党内的民主,不过可能我们这一代看不到了,国有资产几经易手后如同洗钱一般,领袖的子女把钱安然的揣进了自己的腰包--巨大的包,能装下几亿甚至几十亿,这样的事还会继续发生的。那些革命的前辈知道今天的情况恐怕打死也不会去给别人当炮灰了吧。)

    他们的热情我理解,他们的痛苦我也理解,可他们遭受的苦难如果就是为了让今天的人们遭受换汤不换药的社会的话,相信他们从坟墓里都会冲出来撕烂这些人的。

  • 如何获得安全感?女强人不一定就内心强大!

    作者:绿曼曼 发布时间:2020-10-21 12:12:56

    哈喽,大家好,我是绿丝~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恋爱中的女生总是特别作,特别喜欢“无理取闹”,还经常爱问男朋友“你爱不爱我”。其实男生也会这样……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其实这些都是内心的不安全感造成的,关于安全感的思考,是因为最近偶然看到了这本书——《跟不安的自己谈谈》。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为什么我们会没有安全感,应该怎么做才能有安全感呢?

    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一. 缺少安全感的人总是特别需要别人来理解自己、认同自己,这样才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感,不管所采取的方式是不是让人愉快的。

    而一旦自己没有安全感的时候,他们会想方设法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感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心理平衡,有了这种平衡才会有安全感。

    比如,一个女生缺乏安全感,她就会通过折腾的方式来考验身边的这个男生是不是真的爱自己,她要一次次来验证和确认对方是不是真的爱自己。

    一个恋爱中的男人缺少安全感时,就会放大自己的疑心病,他会检查女友的微信、短信、QQ,看女友是否跟其他男人有联系,有时候还会对女友正常的社会交往进行干涉。

    二.喜欢独来独往,总是害怕与别人的关系过于亲近,想爱又不敢爱。

    其实这类人是心中存在恐惧的,他们害怕和别人交往,与人太过接近时他们的不安全感就会增强。

    他们一个人时害怕待在人群中,总是喜欢低着头走路。有人追求,尽管内心也想在一起,但是却更害怕自己会受伤,还没在一起就先想到以后分手的场景,所以他们会因为没有安全感而不谈恋爱。

    三.情感绑架

    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出现:因为我爱你,所以你就必须爱我。因为我舍不得你,所以你就不能离开我去别的地方。因为我为你做饭、照顾家庭,你怎么就不能牺牲一点你的兴趣爱好?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想怎样别人就必须要怎样配合。这就是典型的用感情来绑架别人,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需要付出情感维持的,而这种维持达到最佳的时候就是双方的付出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如果心理平衡被打破,心理失衡的一方会因为再次追求心理平衡而做出反应,就会造成用情感去绑架别人的情况出现。

    为什么没有安全感

    你会发现,刚开始在一起的时候,都是你侬我侬,你会有不安全感吗?不会。

    直到3个月后,浓烈的感情逐渐变淡,这时候女生可能会想,他怎么不像以前那样对我好了?他是不是不爱我了?

    这时候,不安全感就出现了。

    其实会有不安全感,是因为她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

    女生希望男生一如既往地爱她,可是男生不可能维持当初追女生时的那种激情,于是女生的希望落空,自然会有不安全感。

    我们知道安全感就是一种控制和确定的心理。

    你能够掌控的事情,能够确定的事情是不会在心理上有担心的,也就是说你认为是安全的,那么你就有了安全感,反过来也是一样,你就会失去安全感。

    这也是一种投射心理。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认知和仪式投射到了他人的身上。

    比如,我们对一个人有好感,于是就会想方设法地为对方着想;而事实上我们心中并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但是就有那么一点认知,我对你这样好,你也应该对我这样好,这就是一种投射。

    但是这种想法其实是很天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你对别人好了,别人就一定会对你好,甚至你对别人的好在别人眼中并不是好,还有可能是坏。

    也因此别人对你的态度就会和你想象的不一样,这样你就无法掌控和确定,并且因此失去了安全感。

    所以,你暗恋一个人的时候是不是都小心翼翼,不敢表白害怕他拒绝你?

    如对婚姻缺乏安全感,是因为我们将自己的美好愿望投射到另一半的身上,希望他们能像我们一样悉心对待自己,向我们付出感情

    在这样的想法之后就开始找证据来证明,但是我们会发现,另一半对自己的感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于是接下来就是愤愤不平和争吵,一部分人的婚姻也因此破裂。

    怎样获得安全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安全感跟自己有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子,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真正的安全感是心理问题,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心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自我心理调适:如果在心理上我们认为自己是弱小的、无助的、对自己的人生无能为力的,那么内心的安全感就会降低;而如果我们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强大的,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那么安全感就会提升,这是我们内心对自己的一种理解和认知。

    如果你一直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柔弱的女人,我时时刻刻需要保护,我是需要男人让我依靠的,男人应该为我的安全感负责……当女人这样想的时候,女人在亲密关系中感到不安全就是必然的,因为你的安全感是放在男人身上的,而不是抓在自己手上的。

    当一个男人不受你控制时,你就没有安全感了。

    一个具有安全感的人,可以察觉自己的情绪,她们也愿意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做法有助于维持情绪稳定。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却做不到这一点,她们的情绪容易出现波动,很多时候自己也会卷入到情绪中去。被情绪裹挟的人看问题只会更负面、更极端。

    因此我们要努力脱离这种情绪,这样才会有独立思考空间,才能更理性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其实如果你在走出情绪影响后,再来看看自己在情绪中的思考就会发现,原来那些情绪中很多都是被自己夸大的或者歪曲的事实。

    最后还要再说一句,作为女性,我们一直苦苦追求的“安全”“稳定”“确定”其实从来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人生必然会承受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当我们在心里承认这一点并且试着接受这一切的时候,你那些无根由的焦虑感就会消失,安全感得到提升,生活也就变得更加美好起来。

    关注我@绿丝笔记,获取更多读书笔记、书评影评、职场成长干货~半年读完100本书,一年看50部电影。


下载点评

  • 下载速度快(656+)
  • 无漏页(586+)
  • 实惠(669+)
  • 章节完整(795+)
  • 内涵好书(469+)
  • 傻瓜式服务(889+)
  • 一星好评(589+)
  • 盗版少(888+)
  • 目录完整(357+)

下载评价

  • 网友 习***蓉: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9-17 06:14:17 )

    品相完美

  • 网友 师***怀: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7 06:13:07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温***欣: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9-17 06:14:30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师***怡: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09-17 06:16:36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康***溪: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7 06:11:10 )

    强烈推荐!!!

  • 网友 丁***菱: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6:18:10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菱***兰: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7 06:13:10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冯***丽: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6:18:09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宫***玉: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9-17 06:09:18 )

    我说完了。


同湖北美术出版社的书籍:

  • 联考全攻略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叶军教你画人物动态速写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叶军教你画人物动态速写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叶军教你画人物动态速写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叶军教你画人物动态速写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叶军教你画人物动态速写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叶军教你画人物动态速写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名师课堂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名师课堂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叶子少儿美术网教学指导丛书:玩转棒彩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