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老夫子漫画书6册 13-18 王泽著老夫子漫画 幽默搞笑漫画书老夫子漫画全集 幽默搞笑现代版现代老夫子21 老夫子漫画书 epub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正版老夫子漫画书6册 13-18 王泽著老夫子漫画 幽默搞笑漫画书老夫子漫画全集 幽默搞笑现代版现代老夫子21 老夫子漫画书 epub格式下载

正版老夫子漫画书6册 13-18 王泽著老夫子漫画 幽默搞笑漫画书老夫子漫画全集 幽默搞笑现代版现代老夫子21 老夫子漫画书 epub 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一

正版老夫子漫画书6册 13-18 王泽著老夫子漫画 幽默搞笑漫画书老夫子漫画全集 幽默搞笑现代版现代老夫子21 老夫子漫画书 epub 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二

正版老夫子漫画书6册 13-18 王泽著老夫子漫画 幽默搞笑漫画书老夫子漫画全集 幽默搞笑现代版现代老夫子21 老夫子漫画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802446601
  • 作者:王泽 
  •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12
  • 页数:127
  • 价格:70.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动漫/幽默 港台漫画 老夫子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8-30 01:00:02

内容简介:

《老夫子42:天才神探(港台版)》曾在台湾红编全岛,现在,又在香港风靡一时——30万中小学生都在看它,都爱看它。该书以“老夫子”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有趣故事。故事贴近民俗,展现人生百态,亦庄亦谐,令人无味无穷!四十年来老夫子漫画角色已深印在我们脑海里,老夫子漫画在华人社会被誉为“漫画界的长青树”,乃实至名归。《老夫子42:天才神探(港台版)》为港台版第42册。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老夫子42:天才神探(港台版)》曾在台湾红编全岛,现在,又在香港风靡一时——30万中小学生都在看它,都爱看它。该书以“老夫子”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有趣故事。故事贴近民俗,展现人生百态,亦庄亦谐,令人无味无穷!四十年来老夫子漫画角色已深印在我们脑海里,老夫子漫画在华人社会被誉为“漫画界的长青树”,乃实至名归。《老夫子42:天才神探(港台版)》为港台版第42册。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海阔天空祝沽笙 发布时间:2015-07-18 18:14:02

    作者主观上是佩服曹操的,但基本上还是按史家的立场,不偏不倚地总结了曹操的一生功过是非,且文笔精到,读来毫无磕绊之感,五星推荐。

  • 作者: 董万春 发布时间:2018-06-02 16:21:48

    这说真好

  • 作者: sola 发布时间:2009-06-16 10:55:59

    看着比较无聊,用的时候再拿出来吧

  • 作者: 梦回红楼 发布时间:2018-07-29 11:37:37

    其实是人民邮电出版社 嗨,夏威夷。日本 刘欣欣

  • 作者: Eurica 发布时间:2017-08-31 11:22:12

    在喜马拉雅上听读完的一本书,也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本听读完的书籍。分析焦虑等情绪分析的很到位,对四种脑电波的介绍也是很有科学感的。最关键的,心理暗示力确实有效有用。和暑期领导力活动中学长的演讲培训中的部分内容不谋而合。和我之前读过的《30000倍的潜意识》的部分观点也是类似的。和玫琳凯的直销体系,爱施文化也是有相似之处的。再加上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之前接触过的全部都指向一点:潜意识。我现在就在通过的改变我的显意识进而努力改变我的潜意识。唤醒最好的自己。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色彩的秘密

    作者:ALkiss 发布时间:2013-12-03 14:20:22

          如果你之前读过作者的成名作《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那这本书就随意翻翻罢了。如果你从未接触这作者的作品,对色彩心理学感兴趣的话,没勇气尝试高深读本只爱轻阅读,就果断买下这本书来读读吧。

          心理学知识很多会应用于生活当中,色彩更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快餐店为什么是暖色调,会议室为什么以冷色调为主,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当作者告诉你这是运用了色彩心理学的原理之后,感觉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万分。

          新书比前作介绍色彩的知识更系统,章节分明(连漫画形象也换了,之前是一只小猴子,这次变成白熊跟博士了),列举各种色彩的来源,代表情绪含义,延伸的色彩趣闻,历史故事等,然后分章分节结合漫画介绍色彩运用在学习,生活,恋爱各个方面,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实用心理学书籍,似乎大家更关心是色彩如何在恋爱中实战,那就要在书中找答案咯!

          心理学是非常神奇的学科,人们非常着迷,却会被深奥的理论吓怕。选择比较轻松的心理学入门书其实未尝不可,这本书教你认识色彩,运用到生活中,就是你非产品设计师,空间陈列师,工作上能够运用地方有限,在社交中运用此书的有趣理论来展开话题也不错,毕竟大家都是好“色”之人嘛。

  • 【雨枫试读】假如AI来了…

    作者:明日之笨小孩 发布时间:2019-09-28 17:44:16

    第一次看MOOK,内容丰富,有电影吐槽、国内外作品、作家访谈、小说推荐,长篇只有半篇所以没看。有些作品篇幅非常短,已经到微型小说的程度了,最短只有两页半。我的科幻阅读量很少,不少篇章都不明所以,以下是个人的鄙见。

    开篇中主编讲述了自己的一些趣事,他在看科幻片的时候对影片中种种违背常理的现象感到难以接受,每到“雷点”之处就忍不住破口大骂,以至于他的妻子再也不愿意和他去电影院看片。这让我想起了初中看过的一本科普书《和物理学家一起看电影》,书中也是对一些经典科幻片中有违常识的片段进行吐槽,并科普对应的科学知识。恰好主编和这本书都吐槽了电影《世界末日》,真是有趣的巧合。

    对于小说部分,没获奖的作品我觉得还有点意思,获得星云奖和雨果奖的作品反而比较乏味,所以不要盲目相信奖项,适合自己口味的才是最好的。

    【以下内容有剧透】

    《未解谜的电波》:获得星云奖提名,外星人题材加上类似大刘的黑暗森林的理论,可能是我喜欢三体那种类型的缘故,所以这也是个人最喜欢的一篇。

    主人公无意中发现封存的资料,是由一个痴迷寻找外星人电波的人——艾德·狄金森收集的,如果数据没用应该会删掉才对,但是如果这些电波和外星人有关,那他为何没把数据公之于众?这种带悬疑色彩的故事,身为推理迷的我甚是喜爱;

    《机器的脉搏》和《孤独的我》:这两篇因为有点雷同得放一块说,故事中都出现一把神秘的声音。故事到结束都没有解释清楚这是谁的声音,算是一种留白给读者想象余地的叙述方式吧。个人的理解是《机器的脉搏》中的声音是星球本身,它是一个带有思维意识的生命体,而《孤独的我》中的声音则是上帝的声音,代表AI的自我意识已经达到了人类的水平,思维中产生了神的角色。实在看不懂,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有没有和内容沾边呢?

    《梵蒂冈喜讯》:星云奖作品,讲述AI开始掌控宗教领域,由机器人来做教皇,人类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感觉有头无尾不明白想表达什么,内容无趣。

    《机器人粉丝进阶》机器人看电视剧着迷后和网友共同写同人作,有点意思;

    《一封公开信》以一封信的形式侧面反映主人公的心境和世界的变化,叙述方式颇有以前变格派推理小说的风格;

    《血灾》和中国古代传说结合的怪兽小说,有想法但挺乏味的;

    《耀斑时间》异星冒险,设定繁杂,蜻蜓点水的介绍让人看得有点懵逼,不如之前看的那本《龙蛋》来得通俗有趣,虽然硬核却通过异星生物的生活方式来让读者逐渐了解。不过在故事情节上非常紧张刺激,有各色各样稀奇古怪的异星生物,该题材很适合影视化。不知道是不是《三体》带来的影响,国内读者越来越看重硬科幻了,个人觉得硬核光“硬”是不够的,要有趣味性就必须用通俗的语言使读者理解其中的奇妙之处。

  • 被时光掩埋的智慧

    作者:荒漠镖客 发布时间:2013-11-21 09:45:58

  • 被误解与侮辱的土地

    作者:白羽 发布时间:2012-08-06 00:15:30

    ——漫说《是非洲》

     

    我常自负于对地理知识的熟稔,然而读了桂涛的《是非洲》,我才发现自己对非洲的无知。客观的说,我对非洲的了解仅限于旅游摄影杂志和百科全书上的内容,如果说还有一些更感性的了解,那就是海明威的小说《非洲的青山》和《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非洲》打碎了我的一些朦胧的幻想,然而这也使我对非洲的认识更理性。当然,这并非失望。我对非洲仍旧保持着无限的向往。

    这本书中的一些细节令我非常震惊,如作者有一次在内罗毕市中心的麦克米兰图书馆看书,管理员提醒他无权进入会员区,他这才困惑的离开。他之所以困惑,是因为先前他已经多次进入此地,也无人阻拦。还是楼下服务台的黑人姑娘揭破原委,原来他每次来都直奔二楼,她不敢拦他,也不敢提醒她,因为他是姆宗古。“姆宗古”是斯瓦希里语,意为“非黑色皮肤”。这个词绝非为肤色之别而创设,而是隐含“尊贵”的意思。因为是姆宗古,误入会员区不会遭阻拦,在平民车里会碰上异样的目光,在黑人朋友中会备受尊重,犯了小错会被宽恕……由于殖民者对非洲的侵掠,非洲遭到巨大打击,这种打击不仅指物质上的贫乏,还包括思想上的孱弱。我一直以为,从肤色判断人种的优劣,是无耻的殖民者加诸于非洲人的耻辱,却从未想到,这种观念会打击非洲人的自信,使他们在面对自己的肤色时充满自卑。

    南非大主教图图在谈及非洲历史时说:“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黑人)手里有土地。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于是我们闭目祈祷。可是到我们睁开眼时,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我们手里有了《圣经》,他们手里有了土地。”图图大主教所言,不但指欧洲殖民者抢占了他们的土地,更摧毁了他们的文明,乃至信仰。

    自从16世纪三角贸易的阴霾笼罩非洲大地,这片曾经充满自信与骄傲的土地就四分五裂,淳朴的非洲文明也在与欧洲文明的竞逐中溃不成军。黑奴们的血泪繁荣了美洲的种植园,却仍不能使自己的故乡幸免于灾祸。19世纪,欧洲殖民者纷至沓来,像切披萨饼一样切开了非洲的版图,建立了一个有一个殖民据点。从这时候起,灾难落到了非洲的头上,偏见和侮辱也跟着降临了。各种偏见与谬论加诸于非洲人身上,这种遗毒至今犹在。

    只靠亲眼所见来判断事物,并不意味着准确,因为眼睛所见仅是当下的问题,却忽略了导致当下问题出现的原因。真正的客观判断,需要捋清脉络,深入思考,然后才能获得全面的信息。大多数人对非洲的了解,仅限于浮光掠影的观览。这很容易得出非洲和非洲人“愚笨、危险、贫穷、懒惰、腐败、文明程度不高、不适应民主、战争频仍……”,客观的说,这些现象非洲都存在,但却绝非全部。因为在非洲,还有其他的方面。比如说“懒惰和愚笨”,当地的工程队中,非洲工人的效率总是低于中国工人,而且工作方法单一,不知变通和创新。然而,这种“评价”是从何而来的呢?是通过对比产生的。可是,当地的中国工人不用担心自己拿不到钱,也不会担心被解雇,更不需要跋涉上百里的路来工作。很多当地雇员往往要步行两三个小时来工地上班,这时候的他们已经疲惫不堪,其效率也就可想而知。至于“愚笨”、“不知变通”、“不懂创新”,并非他们不会,而是不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非洲人的工作岗位都是来自外部的(非洲之外的国家)给予的,这些人对他们往往缺乏尊重,常因小过而辞退。他们害怕自己违背老板的“旨意”而被解雇,所以宁可用老板指定的“原始方法”,而不会用自主的更高明的办法。“解雇”意味着嗷嗷待哺的孩子没有饭吃,生了病的妻子没有药品,乃至自己当天就要挨饿……这就是他们的现状。所以,决不可轻视任何一个人,即便他贫穷、肮脏、动作迟缓,笨拙机械,这是因为你不知道造成这一切的隐情。

    殖民者通过贬低非洲人来掩饰自己的低能与恐惧。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作为一个现代人,殖民者的遗产早就应该丢入历史的茅坑。不论非洲有着怎样的乱局,都和非洲人种与文明无关,是悲惨的历史留给他们的包袱太沉重,他们现在仍为此而深受其苦。他们曾经是人类历史的源头,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文明属性,他们也曾在二战中为人类的正义事业流血和牺牲,但这一切都在被历史遗忘。这是因为,从十九世纪以来,他们从来就不是世界主流文明的主角,甚至连配角也不是。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真正客观的认识非洲呢?赞比亚有一句谚语:除非狮子有自己的历史学家,否则狩猎的故事里,猎人总是英雄。的确,在世界发展主流中,非洲的话语权尚太少。只有他们真正掌握了话语权,这片被误解与侮辱的土地才会被全面认识。

  • 国人欲为学修身,宏济时事者,皆当由此书着手。

    作者:lark 发布时间:2013-01-02 17:02:05

     学籥,顾名思义学习之钥匙也。钱先生一生浸淫学术,今举其成学之心得以告后学者,所以开示入学之门径也。余自私淑先生,立志向学,屡屡抱憾无缘亲聆师训,茫茫书海,不知何处方是涯涘。然读此书,先生若捧卷指示于前,耳提面命于畔, 挦袖执手,步步指点,成学之途恍然呈现,而先生宛然所立卓尔。门径既窥,益知先生之道德学问渊宏博大,实已入化境。今虽无末由也已之叹,然高山仰止,惟笃信奋发,寻溯向前,希图他日稍窥先生项背,亦可谓略知斯文,做一中国读书人。

        本书共收录先生论治学方法之论文十二篇,各重学问之一端,皆有精论。今捃摭要点,备列如下。

    第一篇《略论孔学大体》

        此篇列于全书之首,盖学者欲寻读书之门径,当先从宏观处观察学问之整体,知其范围内容,结构形式,终极目标,然后才方便下手。若不知此,只是一股脑扎进去,徒靡岁月,虽至皓首,亦不知所学。

        一、孔学就其内容而言,不外乎博文、约礼两事。

        二、博文之大者,曰六艺,曰诗、书。诗书、六艺当兼习,不可偏废。

        三、虽博文,又必约之于礼。礼乃治国平天下之事也。文徒博而不能致用于事,其博亦未全美。

        四、游于艺乃为学之始事,志于道乃为学之终极。游于艺,必尚实习,求实用。依于仁,必施之于人道。据于德,必归之于一己之德行。学必博,乃思以求通,所通者即道也。

    第二篇《朱子读书法》

        朱子乃孔子后,钱先生甚为推崇之大学问家,所谓博大、精微兼而尽之。朱子去现代较孔子为近,其读书治学之方法尤可资参鉴。就其要领,条陈如下:

        一、第一最要法门是虚心,所谓虚心只是不执己见。

        二、依本子反复不厌,又要识得本书上训诂文义分明。若骤读一书,便要求明得种种理,有要求于己有所得,此皆是心不静。

        三、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着;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以来新见。

        四、不是于那疑处看,正须于那无疑处看。

        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六、凡读书,且须从一路正路直去。四面虽有可观,不妨一看,然非是紧要。

        七、读书不可兼看未读书,却当兼看已读者。

        八、读书不贵多,贵使自己精力有余。

        九、凡看文字 ,众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

        十、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有长进。

        十一、读书须是看着他那罅隙处,方寻得道理透彻。(此言罅隙处,盖作文思路,论证线索,理论结构)

        十二、读书须是普遍周满。宁详无略,宁下勿高,宁拙勿巧,宁近勿远。

        十三、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做课程,大施工力。

       十四、看经书与看史书不同。史是皮外物事,没紧要。(此处戒人莫要先看史。读经以成己,己有未成,故如负痛在身,非通彻自明而不能须臾有歇。读史以成物,义理既明,典故物事,可劄记以问人而无伤于义理也。)

    第三篇《朱子与校勘学》

        以前常有一种概念,只要一提到朱子,就会说他是个理学家,只是重视性命天理,其它方面的学问似乎都并不见得如何。看过这一篇方知,以前的认识实在是浅薄的很。钱先生说,做学问要先有知识,才能有理论,有了理论才能做文章。知识可说就要来自于考据,要明白一事物,非得要真知道其源流名状,训诂考据正是为了辩证前人知识。古人称考据训诂为小学,并非说它不重要,而是进学上达的基础。虽然不见得人人都要如清儒般一头扎入故纸堆中,只是做些寻章逐句的功夫,但古人的典籍离我们久了,晦涩生疏,佶屈聱牙,若不明白字义,断不得章句,又如何理解其中义理呢,义理不明,文章自然也就没有根底。所以说不应瞧不起训诂学,但亦应知道其只是做学问的一个工具、一种方法,除非想做一个博士,否则只要善用前人的注疏,通识文章大体,知义理内涵,得辞章之美,也就可以了。如果有余力,为了提高自己的读书能力,让知识来的更扎实,就应该多少掌握一些考据的方法。钱先生在这一篇里,以朱子著《韩文考异》,谈论了考据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途径,甚为綦密精到。自谓性格脾性不耐繁琐,皓首穷经非吾所能为之,故仅列其纲目要领,熟读成诵,略有些名物训解的功夫,以资读书明理之用,至于考误订正,诠释经典不敢妄企为之。

        一、钱先生论校勘学之宗旨:训诂考订校勘之业,亦复别有本源。凡其所得之浅深高下,将胥视其本原以为定。(校勘只是工具,在于学者之眼光志趣。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

        二、本证、旁证之别:本证者,本书自相证也。旁证者,采之他书也。校勘必罗举异文,又必辩其得失。而辩定得失,则多有待于他书之旁证。寻觅旁证,有贴切与否之辨。若得本证,纵然旁证贴切亦不足取也。若旁证杂歧,苟无本证佐之,莫可以私意抉择,当置之以待后学。

        三、文理者,字法、句法、章法皆是。字句章节之法变,而文之意义亦随而变;衡平得失,主要在是。从知治校勘,既必精熟文理,又须博涉兼通。

        四、校勘之学,固贵于客观之取材,而尤贵乎主观之鉴别。鉴别之深浅高下,则不尽凭乎外在之材料,而实更凭乎校者之心智。而心智有深浅高下,则一视乎其学养所至。

        五、治校勘考订,必兼著诸本之异,以明取舍之意,而待读者之自辨。不掩其所从来,此不尽为治校勘者所必守之大例,亦凡治训诂考据之学者所应同具之美德也。

        六、校勘考据之学,固贵能得证,然亦有不烦证而可定论者。复又多证转失者,反不如少证无证之得者。此非学养功深,于其所援以为证者先有一鉴别之精心,而徒恃多证为贵,则胥不失之矣。

        七、治校勘者,版本固然重要,然不可先持一成见,谓一本为必是,另一本为必非。

        八、钱先生于篇末就治学规模之总结:校勘之业,虽曰小道,亦已包括训诂、考据、辞章、义理,而兼通一贯之。而大儒之成学,其宏纤俱举,细大赅备,必审必谨,不遗不苟,亦格物穷理精神之一种具体表现也。

    第四篇《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

        学者是学术的载体,一代代的学者们用讲学和著作传播和诠释着各自的学术思想,而学术就在这样的生生不息中传承和创新。钱穆先生此篇,从近百年繁星璀璨的学海中选出了陈澧、曾国藩、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五人,总结和阐述他们做学问的方法。应该注意的是,这五个人虽然都是盛传海内的大学问家,但钱先生选择他们并非仅仅因为学术上的地位和成就,事实近代学术界里有许多名气和学问远逾此五人者。但古圣先贤们的典籍浩如烟海,一生苦读亦难穷尽,正是此五人将各自读书门径、要领和思考纂述成册,指示明路、扭转学风、普化后生,使后学者得以徇阶而上,终有登堂入室之望。

        一、陈澧 《东塾读书记》

        钱先生一向主张学以致用,反对清儒专以训诂考据为学,认为其偏废而不济世用,乃学问之末流。清代考据学,在乾嘉时期到达鼎盛,成为学术主流,学者皆趋附之。陈澧首开慧眼,看到了其中的锢蔽,因而主张从事学问该从大体上探索义理之表示,将“有用于身”、“有用于世”作为著述讲学的主旨。

        陈澧认为近百年来,讲经学者,训诂甚精,考据甚博,而绝不发明义理,以警觉世人,这是世道的衰乱的直接原因。此外,专门以训诂考据的兴趣与见解来读书,只求觅得书中一二罅缝,做的一篇经解,博得俗誉虚名。这种风气使得学术界养成了一种懒而且躁的心理,不肯平心静气,精详阅读,而急于成名,掩盖先贤,久而久之全体读书人都受到了此种风气之熏陶,待这些读书人出来领导社会,自然天下大乱不可收拾。

       钱先生根据陈澧转移学风,救济时势之意见,对读书为学做了如下阐释:不先融会大义,只向零碎处考译,则此路无极,将永无到头之期。如是则读书人永远在搜集材料,为人作工具的准备。永远是一些竹头木屑之收藏,永远无一间半架真建筑。照此下去,尽可遍天下是读书人,而实际并无一读书人,社会上亦不会受到读书人的真效用。纵使经解做的极好,亦无关大义,只成得一个博士,不成为一个士大夫。博士最多能知道了些人家所不知道的,却与做人办事一切世道无关。士大夫则学从读书中明义理,来做社会上一个有用人物。陈澧言:士大夫之学,更要于博士之学。士大夫无学,则博士之学亦难自立。是也。

       钱先生虽然推崇陈澧的卓识,但亦认为其终究还是没有脱离当时的经学范围,仍只能算是个经学家。陈澧让人读经,专要通读注疏,虽然看到了从前人的病痛,但他自己所开的药方,却不见真有力量,未能使此病霍然而去。

      二、曾国藩 《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

        曾公和钱先生皆为我最崇拜之人物,曾公歿后二十三年,钱先生出世,迨至此文,已逾六十载。读此篇,宛若二人并立于前,侃侃而言,畅论学术,吾捧卷随后,亦步亦趋,每闻妙语精言,手舞足蹈,几若癫狂。

        钱先生开篇即曰:治近百年史的,轮到人物方面,无论如何,不能不首先推倒曾国藩。曾氏气魄之雄厚,人格之伟大,及其在政治上、社会上种种之建立,其不可磨灭处,纵然近人有好持异论的,到底也不能不承认。读钱先生著述原以不少,如此在学术和事功两方面皆极力推崇的,恐只曾公一人。

        曾公与陈澧为同时代人,因僻居乡野,机缘所幸,曾公从学期间未受到考据学风之影响。此间,钱先生说了一句:任何一学派,一到时髦,则无不有其锢蔽者。在陈澧的一篇里也有类似说法:任何一时代的学术,只要成为时趋,久而久之,未有不成为俗学的。两句话意旨相通。前日,听林存光教授讲课,亦发同样议论。因生疑惑,到底何谓俗学,其锢蔽为何?顾名思义,俗学乃世俗流行之学,苏轼 《送人序》:“士之不能自成,其患在於俗学。俗学之患,枉人之材,窒人之耳目。” 盖学派之分,各有其长,亦有其短,贵在融会兼取;学术流传,有乘虚不变者,亦须有随时代变而变者。然学派一旦成为时髦,遂成门户之见,别派之说纵有所长,亦不足取,成为僵死教条;学术一旦变为时趋,人尽言之,宛若天理,从而丧失生命。故,做学问,贵乎先于学问之外见学问之全体,而后见识超然,自有定见,循路直去,不为世俗所锢蔽。

        钱先生说,曾公三十岁前从事于八股文章,三十岁时才开始讲学,三十二岁时才开始点读《汉书》,故曾公自言“早不自立”,并非自谦。以此计算,曾公于六十一岁歿,故曾公真正从事学问到寿终正寝,不过三十年,而就是在这期间,曾公在学术和事功两方面均创造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所以,钱先生说:读书运动的对象,不该老是一辈大中小学校里的青年和儿童,或是推车卖浆不识字的贫民;而社会上的中年人物,比较站在领导地位的搢绅士大夫,尤其应该是读书运动的第一对象。另外,曾公一生仕宦戎马,日不暇给,并没有专意读书的条件,然而却在学业上成就了卓绝成就,可见读书并不一定要一种特殊的环境,乃及一种特殊的生活。

       钱先生总结曾公读书法,引用了“与其掘数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的典故,以说明曾公读书的“约”字诀。但同时亦指出,若仅只“约”而注意不在“身心国家大道理”上,则亦謏闻浅见。所以如用“约”字功夫,便须先从“大”处着眼,这是相互为用的两面。曾公的“约”字诀要义如下:

       (一)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

      (二)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三)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为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

       (四)经则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五)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

      (六)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此曾公治学之总括也)

       曾公读书既主守约,则选择不可不审,故曰: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 而选择的标准,应该“先务乎其大”(大者,身心国家大道理也)。

       曾公读书心法已如上述。钱先生评价曾公为学:实能抉破乾嘉以来义理、考据、词章三排之藩篱,俾可兼得三者之精华,庶可谓是士大夫略观大义之学也。愚见以为,所谓士大夫略观大义之学,即以身心国家之大眼光为治学目的,有宗派师承,而无藩篱之见,经世致用为上;能精审词章,而不固执于考据,明通义理即可。对于“博士之学”和“士大夫之学”,钱先生以为从学术上来看应各有分工。“博士之学”为少数人专攻,为实践提供理论和素材。“士大夫之学”为多数知识分子所领解,致力于以学问成果改造社会。

      除了见识超卓外,对于曾公的学术地位,钱先生亦甚推崇,尤其是对曾公的古文造诣颇有追述。曾公私淑姚鼐,推宗桐城派,力主诗文应以声调为本,探取作者性灵,使读者精神与作者精神相訢合。劝人学诗应看一家之专集,不可读选本,方能不汩没性灵。钱先生认为,研攻诗文应结合自身的性灵特点,若刚直倔强,当读恬淡之文;若闲散怠惰,当读雄强之文,纵使不以诗文名家,亦可切就己身,释回增美。

      三、张之洞

      钱先生认为张之洞并不能算是个学者,但其编纂的《书目答问》和《劝学篇》却代表了一种时代价值和风气。但钱先生并非推崇此两部书,尤其认为《书目答问》要不得,根本算不得是个指导人学问门径的书,只是开列了一堆书目便于翻检的参考书。钱先生提出了一部指导人做学问的书,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要摆出学问的结构体系,并指示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先后本末。

       (二)、指出研究该项学问所必需的工具书。

       (三)、指出作此学问所能达到的目标和功用。

       从以上三个条件来看,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并不具备上述三种条件,只是罗列了二千余种,十数万卷的书籍典章,叫人无从下手。除非其人先对某一种学问稍知门径了,再来翻看此书,或会有些益处,否则只是一种目录学和收藏的功夫。

       《书目答问》刊布于光绪元年(1875年),当时的清朝政权还算稳固,但已经露出了衰亡的迹象。待到二十四年后《劝学篇》成书(1899年),清王朝内忧外患,已到了山穷水尽的边缘(甲午战争1894年,戊戌变法1898年)。面对乱世,张之洞对于治学的观点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劝学篇》里他抛弃了以往教人读书浩繁务博的态度,提出了“守约施博”,“以致用当务为贵,不以殚见洽闻为贤”的概念,较之《书目答问》徒求“博杂浩瀚”,在见识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钱先生评价该书“有几许通明的见解”。然而时局的败坏,多少让这位一代名臣心灰意懒,以至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意苟简”。为求速成,他提出了一个最低限度的书目:《近思录》、《东塾读书记》、《御批通奸辑览》、《文献统考详节》。钱先生评价说,到了这种程度,已不能叫做守约,而只能算是居陋了。

       四、康有为

      钱先生深刻反对清儒以考据为学的风气,认为近百年来真正能够开创新学风的人,只能说是康有为。康氏的学术历程按其讲学和著述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广州万木草堂,代表作《长兴学记》,第二阶段是桂林讲学,代表作《桂学答问》。按照钱先生的评价,康氏在《长兴学记》表现出了对旧风气的强烈反抗精神,指示了一条使学问回归义理实用的道路。然而由于受到廖平的误导,康氏转而批判古文经学,上托董仲舒之公羊,提出了所谓新经学(钱先生特别批判《伪经考》是野狐禅),进而在《桂学答问》里又回归到了考据学的老路上去了。下面分别对康氏两个阶段的学术做一个简述:

      (一)康氏之《长兴学记》

       万木草堂时期的康有为,显然对旧学术具备强烈的批判性,力主开创一种新的学术。梁启超评价这一时期康氏的讲学精神:“以孔学、佛学、宋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其教旨专在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钱先生以为,这是一种极大的眼光和智慧,“依稀是回复到晚明遗老之矩矱”,比之陈澧和曾公均高明许多,张之洞则根本未入门径。钱先生把陈、曾、张等人的学术称为“经籍书本”之学,而把康氏的学术称为“人文知行”之学,可见推崇之高。

     (二)康氏之《桂学答问》

      《桂学答问》成书于《长兴学记》四年后,然而康氏学术思想却因为廖平的误导,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一头钻进了公羊春秋。钱先生评价其“钻进了牛角尖,更无出路”,因此将长兴讲学所积累起的新风气完全摧毁了。康氏也从“士大夫之学”,终于还是蜕变成了“博士之学”,回过头来开始推崇《四库提要》和《书目答问》,俨然变成了一介经师,完全丧失了当年的风采。

      对于康氏前后的转变,钱先生认为源于学问不牢固。虽然处处以圣人自居,但惶惶于利禄政治,并木能在学术上做作出些贡献来。戊戌政变后,康氏流亡海外,其学术生命也就宣告终结了。

      五、梁启超

      梁启超为康氏门生中最出色者,不仅是康有为政治上的盟友,也是康氏学术继承和大发扬者。钱先生对梁启超十分推崇,认为其学术成就已远超其师,只是囿于师门之传,始终不敢逾越康氏之外,是故终究难成圆满。读此一片,首先一个观念是,先儒学思敏捷,少年时即已具备超卓见识,远非今日人可比。

      梁启超二十二岁,跟随康有为讲学桂林,遵康氏嘱咐编制《读书次第表》。于是开出了经、史、子、理、西六门功课单,搁置科学价值不谈,但说其于文史典籍涉猎之广,认识之深,已实在让人叹服。至于说《读书次第表》,按照康梁的意见,照此读书,六个月间,学者盖能学通中西,微言大义无所不晓。然而钱先生对此深不以为然,对比程氏家塾之《读书分年日程》,八岁入学,快则二十三四岁,慢则要三十岁,盖二十年左右方算初成,认为如此方能玩索精熟,透彻融会,为将来学术进境奠定基础。依康梁读书法,快则快矣,然有两大流弊,一则意思迫促,不能有沉潜深细之乐;二则滋生浮躁,易于养成傲慢和轻率的毛病,所以很是要不得。

      三年后,梁启超入湖南,于时务学堂担任中文总教习。时任湖南督学徐仁铸所编《輶轩今语》,据说出自梁启超之手,此书将治学读书的门类分为经学、史学、诸子学和宋学四个方面,并精语点破各门要领。

     (一)经学当求微言大义,勿为考据训诂所困;

      (二)史学以通知历朝掌故沿革得失为主,不可徒观治乱兴亡之迹。

     (三)史学以官制、学派二端为最要。(官制为一朝政治之所出,学派为一朝人才之所出,二者皆之乱兴衰之大原也。)

      又历一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梁远走海外,旧有的学术体系逐渐被人摒弃。辛亥革命胜利后,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场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潮,古文典籍却以“整理国故”的名义重新走上了学术的舞台。梁启超在这个背景下,编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对于这本书,钱先生十分看重,认为它读书方法的阐述比陈、曾、张、康等百年来学者之意见都高明的多,有众家之长处而无其短疵。该书共收录典籍一百六十中,分为五类,其中梁启超最看重的是修养、政治史和韵文三类。他认为考据不应自成为一种学问,而是各项学问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抛弃了康门既有的公羊教法,摆脱了师门锢蔽,认为史学是国学中最重要部分。梁启超著书的目的是着力培养能在中国政治、社会各个方面均有益的人才,而非某一方面的专家。

       梁启超非常强调“熟读成诵”的作用。他对后学有这样一段话:我所希望熟读成诵的有两种类,一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一是有益身心的格言。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能熟读成诵,才是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著根柢,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社会共同意识生隔阂,应事接物的时候,常常也要仗他给我们的光明。

    第五篇 学术与心术

        钱先生以为论学术,必先及于心术与风气。心术者,学者治学之意态;风气者,社会公认之流行。学术与风气互为表里,各为因果,心术变化带来了风气变化,而风气变化亦会影响心术。然而,二者之间较为重要的,毕竟还是心术。只要心术正,即便风气败坏,终究还是可以挽救。对于心术问题,钱先生在此篇中主要谈及了四个方面:一是对考据和义理的评判;二是对为学入与出的条理;三是对学术和时务的认识;四是对中学、西学的取舍。

      (一)考据、义理之辩

        考据、义理,孰本孰末的问题,千年来学派纷争,门户对垒,纠弹未决。看重考据的,认为学问当窄而深,重视专门,主张为学术而学术。看重义理的,认为学问当济世用,主张明体达用,因此菲薄考据。钱先生则居中调合,认为考据义理:“合则两美,分则两损。欲为中国此后学术开新风气,辟新路向,必当兼综两趋势,而会通博综,以冶之于一炉”。虽寥寥数言,然定理已分明无疑。

        考据乃证定知识之法门,评判是非之准的,无考据则义理不明。然专务考据而无高瞻远瞩之气魄,无异于“见树不见林”,即便能有所得,亦无关与学问大体(身心国家)与民物大伦,难免于玩物丧志之讥也。故考据、义理各有所用,不可偏重,亦不可偏废。

      (二)为学之入与出

        然即言考据与义理并重,亦有先后之别乎?欲求学问当从考据入,抑或由义理入?学者所以为学,虽各有从入之门,然途辙之正关乎成就之大小。因此,钱先生对于此问题做了一番大议论。首先谈到的是为学之轨辙:必先有学问而后又只是,必先有知识而后有理论。学问入下种,理论犹之结实。不经学问而自谓有知识,其知识终不可靠。不先有知识,而自负有理论,其理论终不可恃。分而言之,谈到学者之始事:学者之始事,在信不在疑。信者必具虚心,乃能虚己从入。先治一家学问,由其门户,沿其蹊径,就其思想而为思想。迨于表里精粗无不通透,所谓心知其意,此始於信奉一家之思想,姑悬为我学问之对象(掌握思想方法,形成理论基础)。惟学不当姝姝于一先生之言。研穷一思想,又循次研治别一家,然其虚心亦如从前。两家思想或有从违,疑起于两信不能决,乃求之于考据,如是方笃信一家,或兼采两家(入乎一家,虚心学问之事)。第三,谈到学问之上达:故学问必先通晓前人之大体,必当知前人所已知,必先对此门类之知识有宽博成系统之认识,然后可以进而为窄而深之研讨,可以继续发现前人所未知。实下功夫处在学问,确有了解处是知识。在学问与知识之不断进程中而遇有疑难,于是不得不运用我解决此项疑难之考据与思想。由考据与思想之所得,则成为一种理论(超乎专门,成就义理之学)。

     (三)学术与时势

        钱先生以为:学问非以争奇而炫博,非以斗胜而沽名。求以明道,求以济世,博古通今,明体达用,此真学问从入之大道。可见,学术始于学问,终于义理,本体即成,必付诸于实用,方为真学术。然学术之于时务,其事可相通而不必尽相合。时势之变,瞬息万状,若一意追随时变,转若曲学阿世。与其哗众取宠,不如潜心学术,经年有成,亦可宏济时艰。

       然学术与时代脱节,事终不美(其义见后篇《谈当前学风之弊》)。学者隐身事外,以专家绝业自专,以考据明确自诩,若不食人间烟火,则思想潮流操纵于少数空心虚谈之人,一国之众皆陷于惶恐迷惑之中。学者不能肩负领导思想之责任,如坚瓠之不可食,此岂社会之所望。

    (四)中西学术之贯通

        中学与西学之争,百年来未曾稍息,分疆割席,泾渭分明,若水火之不容。钱先生于此问题亦持中论,认为西学义理因国别、宗派、时代不同而各有歧义,非建诸不悖、四海皆准,故不应以片言只辞奉为金科玉律。而中国旧有义理,亦有与西学大义相通,于本国国情相合,有其独特妥当融洽之处,可推陈出新,保存而广大。故当以考据、义理并重,中学、西学以平等法融于一炉。

    第六篇 学问之入与出

        此篇对上篇“入与出”之论进一步引申,做更加详尽的讨论,使读者更加深刻的了解学术的轨辙。钱先生语:讲做学问,如何跑进去,与如何走出来。

        学问入门始于“知之”,进而“好之”,再而“乐之”,至是则学问与生活达成一片,方算是真正跑进学问里。“知之”亦有大、小、偏、全之分,德、言、政、文之别,学者当各就其才性择一而从入。所以“知之”的方法,就儒家传统言,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人生实践中“知之”,另一方面从读书穷理中“知之”。此两方面缺一不可,必如人之行路,两脚交替,方可前行。然而钱先生着重指出,人生实践是为学的最先起步处,亦是为学之最后落脚处。所谓人生实践,不外洒扫应对进退,孝悌忠信仁义,离开人生讲学问,只是自欺欺人。

       其次再说另一只脚:“读书穷理”的方法,此段议论最当与本书第二篇《朱子读书法》互参。然此篇记载前儒读书之议论,亦别有新见,可资启迪者,备列如下:

       (一)苏东坡读书“分类以求”,是以不畏“苦难记忆”。读一遍时,注意某一问题。待到读第二遍时,再注意另一个问题。

       (二)柳宗元教人学文章应“参其洁”。每读一家、一部书,必应撷取其精华所在而师法之。

       (三)学问入门,绝非只有一门。可自此门入,而亦可以自另一门入,但不能两门同入。方其入一门时,此一门即是当时专门之学。要入一门,即专读一门书即可。

       (四)读一部书,可转为读一个人。如读《论语》后,可再读《春秋》,此时即是由“专门”演成“通学”了。对一人著作求会通后,进而读此一家一派之著作,再求会通。一家一派会通后,进而读别家别派,求大会通。

       综上所述,进入学问步骤有四:

       第一步:治专门之学。

       第二步:求淹博会通。

       第三步:复归专门之学。(各就才性、偏好,择一而执)

       第四步:成家而化。

       学问除了要能在一家一派、各家各派中求会通,以至于成家而化,最终要能于“时代”相会通,学问方有真价值。

                        

    第七篇 推寻与会通

        上篇提到,始学于专门,而后当求会通。钱先生恐后生难觅要领,故为此篇,再做申论。此外,先生在“会通”之前,别又加了一个“推寻”,并特别之处此“推寻”与“推想”大有不同。现下,就其不同处记述如下:

         (一)何为推想?

          听人讲说,可自旁面,反面推想。如听人说此是甲,即知其非乙、非丙。如此推之,却变成闻一知百、知千、知万,实则并未有真知实得,超所听闻之外者。如知此物是甲,此属真知。若推知其非乙、非丙,实则非属真知,亦可说是一种强不知以为知。此段意思可参考《论语新解》中先生对“知之为知之”的训释,抄列如下:如知马,始知非马,但不知其究为何物。然则我所谓知此物非马者,乃仅知我之不知其究为何物而已。人多误认此不知为知,是非之辨,遂滋混淆。

         (二)何为推寻?

          教授讲学不能一语遍尽全体,端待学者从所讲,自己反身自求。颜渊之“退而省其私”即此谓也。苦思之后还要能有所启发(亦足以发之义),要另开一路,或另辟一方面说之。比如说“汉高祖以平民为天子”,当试问:“除汉高祖外,其它天子是何身份?”,由此可知汉高祖后还有明太祖为平民得天子,此即新知。进一步将各个开国天子,按身份加以分类,又会得到新知。于是再问:“何以平民开国仅此二人?”,如此推寻,问题迭出,新知亦无穷。

         由“汉武帝以平民为天子”这一个问题,愈推俞广,把历代开国帝王全部推尽,再把一两语来加以说明,用一条线索来贯穿了,使千头万绪合成一束,这便是“一以贯之”,便是“会通”了。

         推寻和会通的原理已备述于上。钱先生为了将“金针度人”,使学者不仅明白原理,还能揣摩其具体应用,专门的举了自己的研究实例,让学者可以循着先生的针脚起落,领会其中精妙。然而知识推之无尽,穷老尽气亦不能归宿,因此钱先生再次提出,做学问要懂得如何运用其智慧及思想,也是就治学的“大眼光”,要知道如何取舍别择。

    第八篇 谈当前学风之弊

        第五篇《学术与心术》中,钱先生已提及“论学术,必先及于心术与风气”的问题,但该篇专重于讨论了心术问题。此篇,正是延续了上篇的讨论,对于学术与风气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风气,而学术在时代的转变中,既有随风气变化而变化者,亦有传承不变者。此传承不变者,即学术之内在不灭之价值。此种价值,每与当代之风气不相并立。故有随俗媚世的学术和学者,即便能成为一时煊赫,但终归与其时代同归消灭。而一代大学者,必能卓越流俗,违抗风气,而有所建立与转移。想要不为风气所攘夺,确立学术内在不灭之价值,则有必要知悉每一时代当前学风之弊。这就是钱先生做此篇文章的用意所在。

       钱先生认为,当前(此文著于1988年,言之当前亦不过也)学风之最大弊端,在于“为学”与“为人”两相分离。而中国学术传统中,“为学”与“为人”必须紧密相连,不相违离。抑且以“为人”为主,以“为学”为副。“为人”是“为学”的目的,“为学”是“为人”的手段与目的。

        对于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局面,钱先生以为可以追溯到清代道光、咸丰时期。康有为主张今文经学,实则托古改制;章太炎主张古文经学,然则崇佛贬儒,进而开启了后来的“疑古运动”。

        (康有为避难海外,既远离政治,其学术影响亦逐渐消失,故仅为一时代人物。然其门弟子梁启超,学识眼光有远逾其师者。在欧陆一战时,著有《欧洲战役史论》及《欧游心影录》,对欧战成因及西方文化之疾病进行了讨论和批评,多有真知灼见,堪为深慕西方文化者一忠告,。尤其是其主张,中国传统政治乃“礼治”,与西方之“法治”相对立,当为一极大见识和贡献。)

        五四运动以及随后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催生了一股打着“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旗号,彻底抛弃和摧毁传统文化的潮流,“全盘西化”竟成了一种全国的风气。但实际情况是,只知道破坏而不知道创建,只言方法而不指途径,徒具形式而无实在内容,尽取了些西方文化的外表甚至是糟粕,但于其实质精髓却未见收获,所谓西化于是仅有专门之别而无通盘大义。此种风气之下,不仅不再讲求中国传统,实际上于西方文化,亦属自立门户,自作聪明。

        国人欲求救国,虽一意追随西方,然苦无专门而完整的学术做为指导,故士杰大众皆惶惑不知所以。此时,马克思主义传入,因其结构完善、思想系统,因而很快即为国内精英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就此占据了学术的主流地位。

       至于抗日流亡,九州陆沉,学人困顿,风气亦一贯而下。近代中国处在一学术衰退时代中,仅见有时代影响,不见超时代之学术;仅属时代风气,并无学术内容,对时代毫无影响,甚至添加了坏影响。

        钱先生指出此一时期学术界五大病灶:

        其一,截断旧传统;

        其二,轻视前人成绩;

        其三,门户之见;

        其四,浅薄之时代论;

        其五,学术与社会群众分离为二。

        近代学术思想一语概括,只“空洞”二字可包括尽净。

       钱先生于近代学术流传及其弊端之讨论要点已备列如上。既然西学东渐已成为一大趋势,不可能忽视西学存在和影响,抑且西学确亦有其内在不灭之价值可资借鉴,中西融会,明体达用是今后学术必然的方向。惟不可妄自菲薄,出主入奴,若尽弃传统,以为中学不灭,西学不流,则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乎。是以钱先生,在此篇中对中学和西学的异同、长短亦进一步进行了讨论。要点如下:

       (一)大体而论,中国文化传统栽培人物,主要在学术性,非时代性。而西学则正相反,可谓其看重时代性超过了其学术性。惟其如中国,人物之学术性超过了其时代性,故能文化绵延,以达于五千年之久。

       (二)西方之所谓时代人物,都是从潮流中产生。中国之所谓学术人物,虽在此时代中出现,但由传统中产生。然近代中国时代变换,目不暇接,时势纷乱为人类历史所罕见。故时代新,潮流新,亦未来得及酝酿出新人物,新学术,未能应付此时代,乃为近代国人所轻视。

       (三)学术随时代而起灭,则无独立性,亦无“承先启后”之传统性可言。亦可谓仅有其当时之适应性与反抗性,而无历长期永传之存留与持续性。今人仅知重视革命性,但革命非即开创,非即建设。自中国传统言之,须能真开创、真建设,乃得成为真革命。此种革命性的学术,其在时代中转若有一种破坏性,而在历史大流中看,则有一种传统性与建设性。中国人之所谓学术,必当能超乎风气潮流之上,而有其独立存在,承前启后之意义与价值。在西方学术界,乃仅言开创,不重师道传统。重开创、轻传统、此诚中西文化之大相异处。

       (四)西方宗教家在自然变化中,必求建立承认一上帝,一切变化始有生命实质,始有内容意义。中国文化传统则并无明白提出此一上帝之名称,只以人生情感,即德性、仁道、师承作为宇宙主宰。故中国有师道,而无宗教,此又中西文化一大相异处。

       (五)西方自然科学亦是超时代,有师承,有传统的。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一属外,一属内;一唯物,一唯心。西方唯物与中国尊师重道之重于各自一人之内在唯心者大不同。此乃世界人类学术真生命之两大端,一为中国传统之“人文精神”,一为西方传统之“物质精神”。

        钱先生此篇中围绕学术与风气进行讨论,自然对何谓学术及其特征亦兼有阐发。余试将其加以梳理。

       (一)学术有师承,乃有传统,有传统乃有独立性,方能超然于时代风气之上,不随时代起灭,有承先启后的价值。

       (二)学术传统必须要与时代问题相结合,既有传承,又有创建。若与时代问题两相隔离,则学术亦失去发展和生命。

       (三)学术是时代的灵魂,学术人物为时代之主脑,不随时代以俱尽。学术相传乃成文化,文化是社会之主宰和本真意义,历史与时代则仅是文化大体外面一躯壳和形象。

    第九篇 历史与地理

        非常惭愧,身为中国人,对中国地理的了解可谓是贫瘠的可怜。遑论山川大河、都邑名胜,即便是对当下三十个省级区划位置,也非得借助地图方可知其大概。正因为如此,在读历史材料的时候,我对于战争、外交和经济上的事件,常感到茫然无措。如说前几日读曾国藩的故事,说他要打金陵,为此定了战略,一意要拿下安庆,而后取得高屋建瓴的优势,一口气消灭了太平天国。安庆在那里?为何“安庆”这般重要?为何取了安庆就可高屋建瓴?这些问题不查地图是肯定搞不清楚的,即便查了地图也未必全部能搞清楚,非要有些地理、水文甚至军事上的知识才可以搞明白,当年曾公的苦心设计。钱先生这一篇,将历史和地理并起来讲,看过便知,先生治史之严谨,知识之博宏,眼光之远卓。即便是讲地理,这样似乎与文史无关的话题,也好像比许多地理老师要来的娴熟。摘抄要点如下:

       钱先生认为,学历史的必须兼学地理,并指出学地理必须首先要懂得查地图。查地图也要有方法:

         最先,要注意山川

        其次,要看疆域

        第三,要看都邑,然后再从都邑回溯到山川

        第四,要注意交通。

       然而只是查看地图或《地名大辞典》之类的图籍,只求能记忆,依然是死知识。一定要把地理知识活用到历史上来,由此而加深对历史之了解。为此,钱先生将自己治学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首先,从以下几部书目着手,获得从地理讲历史的一个入门途径。

           1、阎若璩《四书释地》:读此书可知考据之学,知地理知识之用,知如何在历史上活动地理知识的方法。

           2、胡渭《禹贡锥指》:读此书可知黄河在中国历史上之重要演变。

           3、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读此书可知黄河流域之山川向背,疆域形势,都邑交通,种种地理方面之知识与当时历史情态间的紧密关系。

           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读此书可知军事地理与行军方略。

           5、梁启超《欧洲战役史论》:读此书可知欧洲地理

           另有,胡林翼《读史兵略》、郦道元《水经注》及杨守敬《水经注疏证》

        (二)其次讲地理,重要在能到各地去游历。

           要从地理来了解历史,而求能获得此两者间一番深微内在、活泼生动的想象和意义,最好而且必然应从亲身的游历去摄取。学地理可以帮助我们去研究历史,而如能亲到各地去游历,更可发现许多为从前人所不注意的新问题。

    第十篇 我如何研究中国古史地名

        这一篇文章看似与上一篇同讲地理,实际上主题悬殊,此篇是钱先生专门谈他对于地理方面的考据认识的。才性所限,个人对考据实在并无太多兴趣,也不会去做个考据家。但考据是做学问必须的工具,因此掌握必要的方法,能从前人的考据中获得知识,下功夫又是必须的。

        这一篇里,钱先生对地名变化的原理做了阐发,特别是对于异地同名的缘起,有独到的见解。首先,钱先生从江苏太湖中有“洞庭山”与湖南洞庭湖同名,而认识到异地同名现象,其实暗藏着民族迁徙的蛛丝马迹。其次,钱先生还发现,地名初起都只是普通名辞,后来才演变成为特殊名称。如“霍山”、“九龙山”都是以山的形态定名,故各地都有霍山和九龙山。再推于,彭蠡湖原本也非江西鄱阳湖的专名;湘水也并非是今天的湘江而是今湖北之汉水,因而屈原并未到过湖南。因此,钱先生又得一通例,即地名迁徙,必系自文化地区迁徙至偏远地区。而文化地区变动频繁,故旧名渐渐为新名所掩没,而偏远地区变动较少,故地名保留更久。

        钱先生关于地名的考据皆载于《古史地理论丛》和《史记地名考》两书,他日再当精读。

    第十一篇 李源澄秦汉史序

         此篇虽只是钱先生为他人书作序,然而钱先生却将自身对于史学功能、国史体裁、史学宗旨和中西史学差异的看法阐述其中,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读后于国史方面颇有新获。

       (一)引章实斋《文史通义》论史学功能。

         著史之法有记注、撰述之分。撰述欲其圆而神,记注欲其方以智。智以藏往,神以知来。记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来者之兴起。故记注似智,撰述似神也。藏往欲其赅备无遗,故体有一定而其德为方。知来欲其抉择去取,故例不拘常而其德为圆。无藏往之智,斯不能有知来之神。而苟非能有知来之神,亦不贵有此藏往之智。故为史学者,必记注与撰述兼备,方可谓之真史学也。

       (二)国史体裁之演化。

         国史体裁有编年、纪传和纪事本末三类。纪事本末本于《尚书》,编年远祖《春秋》,纪传则发端《史记》并成为正历代正史的体裁。《尚书》是国史最早的发源,然其因事命篇,近于撰述,若事变错综,记载则因人而异,难以准衡。惟加之一年经月纬,斯其事之始末演变,方能近于客观。故编年体乃纪事本末之记注化。进而推演,事由人造,一事之兴,参与者众矣,仅用编年体,犹恐不足以尽其事变之真态,故就其事变中之人物而逐一记述之,乃始更臻于客观。故纪传体又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之记注化。

       (三)史学宗旨

        事变之真态既能善述无遗,而后人亦可凭藉以得其知来之用,此中国史学方圆兼尽之极深妙意之所在也。故能尽夫记注藏往之职能,斯固史学家所不可或背之宗旨也。

       (四)中西史学之差异

        西方史书以纪事本末为主,以编年和纪传为辅。反之在中国,则融纪事本末于编年与纪传两者中。西方史学崇尚圆而神,中国史学崇尚方以智。西方虽亦有编年体,然较之中国两千年持续不断,只能是瞠乎其后。

    第十二篇 古史摭实序

        此篇与本书第八篇《当前学风之弊》相互参读,可知钱先生对治学真精神之意见,一以贯之,笃守坚确。推崇挚友(本书作者)潜心治学、体悟精研、安贫乐道,虽多自谦弗如之词,然黾勉激励情真意切,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作者治学功夫尤可资读者引以自勉。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风尚,方其初兴,群趋共慕,若非此则无以为学(参见第四篇《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学问一旦成为时趋,久之必成俗学,其危害学术,痼弊大焉)。逮风尚既衰,则学者相与却步,该时代之学术风尚遂停顿不前。此盖学术发展之轨辙,自先秦、两汉,迨至明、清,大凡有各自时代之学术风尚,皆随时代更替而兴衰起灭。然时代风尚中必然蕴含着不灭的内在价值,值得传续继承,即所谓“超乎风气潮流之上,而有其独立存在,承前启后之意义与价值”(见第四篇)。

       学术随时代发展有“恒”有“变”,学者之心胸,贵能明乎“变”,又能通乎“恒”。各时代之学术风尚能有其不灭价值者而得以传世者,皆因有“恒”而非其“变”也。故学者若胸次狭隘,井鱼拘虚,不知汇百代,融众流,则虽有坎井小知,亦不足观也。


下载点评

  • 字体合适(6109+)
  • 中评多(347+)
  • 无广告(894+)
  • 方便(556+)
  • 还行吧(356+)
  • 种类多(896+)
  • 收费(966+)
  • 傻瓜式服务(784+)

下载评价

  • 网友 孔***旋: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9-17 02:11:28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国***舒: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9-17 00:35:26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居***南: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0:44:33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林***艳: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7 00:38:55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蓬***之: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9-17 00:35:35 )

    好棒good

  • 网友 田***珊: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0:44:35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09-17 00:45:45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丁***菱: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09-17 00:42:43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同作者:王泽的书籍:

  • 老夫子63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老夫子港台版7喝年酒 王泽 绘 现代出版社有限公司【正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老夫子72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魔法教室-成语班2 王泽 绘 现代出版社,【正版保证】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老夫子·水虎传5 王泽 绘 现代出版社【正版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老夫子64开 王泽 绘 现代出版社【正版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老夫子·水虎传2 王泽 绘 现代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老夫子·水虎传2 王泽 绘 现代出版社【正版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老夫子·水虎传3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老夫子·水虎传3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同现代出版社的书籍:

  • 中公教育2020辅警招聘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精选题库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中公2023辅警招聘考试辅导用书公共基础知识历年真题汇编详解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全国外销员资格考试试题与答案汇编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全国外销员资格考试试题与答案汇编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现代英汉多功能实用词典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中公教育2020辅警招聘考试用书: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中公辅警招聘2022辅警招聘考试用书 公共基础知识历年真题汇编详解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从零开始学竖笛基础教程竖笛教材书音乐谱零基础初学者入门自学教材程学竖笛书籍少儿童竖笛教程学现代出版社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国际商务英语与实务丛书-商务英语证书BEC2应试模拟试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简明英汉汉英速记词典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同 “动漫/幽默” 的书籍:

  • 夜魔 田边刚绘 克苏鲁漫画 简体中文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星之彩 田边刚绘 克苏鲁漫画 简体中文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孤独患者(这本书献给在人群中格格不入的你)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睡魔(套装1-5册)美国作家尼尔盖曼作品 奇幻奖艾斯纳奖安古兰奖 诡异梦境幻想科幻恐怖图像小说DC漫威漫画后浪漫书籍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西游记图像小说:大闹天宫+拜师唐三藏+黄风岭+三打白骨精+火焰山(共5册)(精装)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黑猫侦探:阴影之间+极寒之国+红色灵魂+缄默地狱+阿马里洛+世界坍塌(上)(套装共6册)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克苏鲁的呼唤 田边刚绘 克苏鲁漫画 简体中文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灯塔:若未知的世界让人心生恐惧,我们是自我封闭,还是勇敢走出去?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蓝莓上尉:玉面阎罗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缄默 Irmina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同 “港台漫画” 的书籍:

  • 几米作品系列: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几米作品系列新版精装:我的世界都是你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几米:幸运儿(精装)幾米创作20周年珍藏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几米作品系列新版平装:忘记亲一下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我不是完美小孩 几米漫画全集正版清仓幾米创作20周年漫画书籍 几米成人绘本漫画书经典故事书 我不是完美小孩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这是爱 谢立文 编著,麦家碧 插画 接力出版社【正版保证】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这是爱 这是爱(this is love) 谢立文 麦家碧 绘【正版图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史记:历史的长城 蔡志忠 编绘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放心购买 无忧售后】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几米作品系列:星空(平装)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中国铁路地图集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同 “老夫子” 的书籍:

  • 老夫子成人珍藏版14(16K)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老夫子48K 王泽 绘 现代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老夫子港台版16--穿梭古今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老夫子3-好本领 王泽 绘 现代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老夫子55--声东击西 王泽 绘 现代出版社有限公司【正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老夫子:难得机会24 王泽 绘 现代出版社,【正版保证】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老夫子26:手足情深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老夫子成人珍藏版7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老夫子港台版18--海滩狂想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老夫子(全五册)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