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下载屋 - 9787301232361 - pdf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7-30 00:50:02

9787301232361 pdf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9787301232361 pdf格式下载
9787301232361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123936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7-30 00:50:02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9787301232361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9787301232361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9787301232361在线购买

PDF下载地址:9787301232361PDF下载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海阔天空祝沽笙 发布时间:2016-02-17 14:21:05

    #624.2.17-2016.2.17 武则天1392周年诞辰# 武则天的生平颇多争议。后人应如何评价她?这可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有些事情就需要交给受过专业史学训练的学者来做,依托史料,爬梳条条线索,于层层真假莫辨的信息中捋出尽可能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并且能不偏不倚,务求客观。我总以为研究争议人物是所有历史人物研究中最有魅力者即在此。落实到这本书,作者因为科班出身,功底打得扎实,论说多凭史料,表述也避免极端和绝对,加以行文流畅顺达,能做到雅俗共赏,故通读下来很是舒服。两位作者在纯粹的史学研究与较为通俗的传记文学之间善于拿捏尺度,练得这一身功夫实属不易。

  • 作者: kensheng 发布时间:2011-07-17 19:00:05

    坑爹呢

  • 作者: 人民委员尼基塔 发布时间:2020-06-28 13:24:19

    两颗星留给翻译,原作者福泽克属于典型的看了两页史料就开始标新立异发明爆论的小专家

  • 作者: 新橋 发布时间:2014-09-02 12:33:41

    剥得一手好皮

  • 作者: 天天向尚磊 发布时间:2023-05-20 22:53:34

    行文不流畅,能看懂。技术要点优质。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快速阅读《生存与命运》的方法:一家三线三论点

    作者:PaulForReading 发布时间:2016-01-29 23:19:13

    这是一本复杂的书,想要快速读懂它并不容易,因为:

    1. 人物众多。据说描写超过160个人(梁文道语)

    2. 场景恢宏。涉及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前线、后方、德国集中营等多个场景。

    3. 篇幅大。严永兴版913页,力冈版有894页,都是掷地有声的砖头书。

    所以呢,得抓重点,才能快速读懂,我总结的重点就是:一家三线三论点。

    一家:即沙波什尼科娃一家。这一家子上下三代、出场人物接近20个。这些人或者亲为故事主角,或者作为故事引子而引出别人的故事,基本上把俄国场景上发生的几十个大大小小事件给串起来了。所以记住这些人的关系对搞懂故事绝对有用。我读的时候就做了一张关系图(图一)出来,时时翻看,现分享给大家。

    三线:即三大主线故事。这本书一共有三个主线故事:战争的故事、物理研究的故事和德国集中营的故事。这三个故事是要格外注意的,是作者的重点描写对象、也是作者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起点,所以碰到这些主线故事,就得认真阅读啦。

    另外,这本书除了这三大主线故事,还有很多独立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或者表达亲情、爱情、友情,或者表达某些生活场景和战争场景,有思想有情节,也煞是好看。为大家不至于错过其中精彩的地方,我也做了一张图(图二),把每个人的故事都标了出来,黑色框的为主线故事,白色框为好看的小故事。

    三论点:这么多的故事,其实还有一根思想的线把它们串在一起,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除了要记录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其实还要借此表达他的思想。若要挑一个词代表作者的思想,那么就是:自由。具体说来有三个论点:

    1. 生命在于自由:每个人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的自由,而不是被迫过上只有一个行为和思想模式的生活。

    2. 德国纳粹主义和苏联共产主义在很多方面是一样的。这是一个新颖的、饱受争议的观点,第一次看到肯定会有思想冲击的。

    3. 只有人类最原始、最单纯的善心才能拯救人类,而战争、基督教、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都不行。

    作者的思想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的,有的借助故事情节,有些借助某个人物说出来,有些则直接议论和表明。无论那种,都表达清晰、有逻辑有条理(包括那份所谓精神病人的手稿)、浅显易懂(毕竟不是哲学)、震撼人心。

    当你记住以上观点再去阅读故事,你就会发现很多伏笔,发现很多嘲讽,而很多不通顺的地方都能理解了。

    其实我看这书,关注最多的就是思想部分,情节反而次之,下次详细给大家汇报一下这部分内容。<图片1>

    人物和故事

  • 狐死必首丘,魏晋文化缩影之归葬

    作者:江晚正愁余。 发布时间:2023-10-13 12:47:17

    这是“中国、研究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我是因为《东汉的崩溃》一书了解到这套丛书,非常不错的一套学术丛书,选题都很独到,历史爱好者可以关注一下。

    这本《归葬》让我想起杨宽先生的《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但是内容角度不同,看完发现写的非常好,从魏晋丧葬角度折射出魏晋的文化文明,“血缘”与“地缘”的关系,作者参考大量文献,让人手不释卷。

    ⚰️“狐死必首丘”

    狐狸亡后,脑袋向着出生的地方。自汉代以后,“归葬”成为大家的共同认知,“归葬,归葬”归乡而葬之,除了生以外,“葬”是非常大的一件事,大到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程度!但是不同社会阶级,对“葬”的形式有些不同的能力范畴,有“厚葬”有“薄葬”,丧葬制度,也是活人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不同阶层的丧葬规模也是截然不同的,有的只有衣冠,有坟,有墓,甚至有占地巨大的大型墓宫群,陪葬品的样式价值也是繁杂不一。

    ⚰️“鬼有所归,乃不为厉”

    除了合适的藏地,还要用合乎礼仪得方式处理遗体。我们现代知道,这些礼仪是出于对亡者的尊重,但是在当时更多的偏向于大家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人亡何以归?通过厚葬、祭祀、让死后魂魄得以正途,不扰于家人,投个好胎。也是当时人们普遍的社会观念,“鬼神”论之外的自我安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碍于大家把不能够理解的东西,都归于神迹。

    ⚰️书中还有大量讨论“士族”“世家”这种非底层阶级的丧葬内容,也从“丧葬”这一视角看到东晋门阀政治的这些文化社会属性,“归”也成了人离世前的愿望,或者执念,这个已经没有了阶级,也反馈出一个时代下的人心人性。

    全书看完感觉不过瘾,不过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了解了魏晋丧葬及文化,比较学术,近期读的比较好的历史书了,用纸略薄,其他装帧都非常不错,作者的文笔非常好,用词严谨,非常推荐。

  • 一个教你1分钟读60页书的方法

    作者:锦溪读书 发布时间:2017-12-06 00:01:49

    看到这个题目,你是不是觉得我疯了:“吹牛皮也要先打草稿吧?1分钟读60页书,那绝对是骗人的!”

    恭喜你,第一反应跟我一样,我当时看到这本书的介绍的时候,也是怀着这样极度怀疑的心情,忐忑翻开这本书的啊。翻书的时候,还担心是什么“邪教”之类的,万一给我洗脑了怎么办?

    不过冲着要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我还是小心翼翼地翻开了这本《高倍速阅读法》的目录,总得先看看它“邪门”在哪里才好做出评价。

    翻开目录首页,咦,是一本正经的书,翻开目录第二页,嗯,原来是一本教人如何用“影像阅读·全脑思维系统”方法去摆脱传统的一字一句的默读方式,以1秒阅读1页的速度迅速看完一本书的“神奇”的方法。

    作者保罗·R·席列,当然也就是影像阅读·全脑思维系统的创始者,以自身和他众多学员的实践,来告诉每个人,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其中的方法,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到1秒读1页。保罗·席列不但是这个方法的创始人,还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理工学院生物学学士,美国圣托马斯大学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的人类发展硕士。据他在书中说,正是用了自己发明的阅读方法,他在研究生学习中不但轻松拿A,论文100分,还在课余时间一天读好几本书。

    太燃了,单是想到一天可以读好几本就让人兴奋啊。我之前可是好几天才能看完一本书,并且看完后感觉什么都没学到!典型的浪费时间白读书,还得了颈椎病!真是祸不单行。

    看保罗·席列的神奇阅读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我们的阅读效率如此低下。

    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尼基·斯坦顿的《沟通圣经》、保罗·席列的《高倍速阅读法》、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阅读》这类由阅读达人写出的高效阅读法中不约而同提到“默读、从头读到尾、音读、一个字一个字看”这些传统的阅读法都是阻碍我们快速阅读的致命方法。

    “默读、音读、一个字一个字看”这些其实属于一个阅读类型,都是你我平常都在用的逐字逐句法,而“从头读到尾”就是小学时候,老师要求的“不能落下任何一个重点”的心理影响,导致在我们长大后,拿到一本书,一本杂志,一篇文章,都要认认真真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读完才安心。

    事实呢?真是如此吗?保罗·席列在《高倍速阅读法》告诉我们:NO,这样的读法不但耗时,并且在你合上书那一刻,你会发现你连书的主要内容都说不出来。

    这不就是在说我吗?师太的书,我几乎全看遍了,可是《玫瑰的故事》我现在只记得女主叫玫瑰,《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被离婚了,《香雪海》里面的香雪海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喜宝》讲了个要有爱又要钱的故事,《开到荼靡》、《圆舞》、《人淡如菊》、《烈火》、《我们不是天使》、《迷迭香》、《镜子》这些都说了啥来着?这些朗朗上口的小说尚没掌握,更不用说《红楼梦》之类的大部头了。

    哎,说多了都是泪。那么保罗·席列的《高倍速阅读法》中的影像阅读·全脑四位系统究竟怎么做到1分钟读60页的?其实不是邪门歪道,也不需要哈利波特般的神奇魔法,按照他说的方法去练习、实践即可就有希望啦。

    1.阅读前,先做好准备

    准备阶段包括明确阅读目的和进入集中精神状态。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宝贵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还是带着目的去做一件事吧。即使你的读书是为了消遣,你在消遣的过程获得快乐和新的认知,按照目的论来说,也是目的,只是你不自知而已。我很认同作者在书中的一句话:强烈的目的意识能够让你做成很多事。

    设立目标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读完这本书后,你期待最后有什么样的成效?”、“这本书究竟对自己有多么重要?”、“这本书需要理解到什么程度?”、“打算花多少时间来达成目标?”然后在打开目录的时候,确定这本书是不是你想要花时间去读的。

    这跟我们人生规划同理,一开始知道自己要怎么走,走向哪里,然后再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总比那些走到一半的人才发现自己的方向错了,然后重新开始的人要快得多到达目的地。

    开始阅读时,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扰,眼睛在书中扫,大脑在天马行空思绪乱飞,或者是一会上个厕所,一会喝口水,一会吃零食,一会翻一下手机,一会被窗外的声音打断思路……总之,你觉得你天生不适合看书,因为根本看不进去!

    而事实却是因为你没集中精神。书中作者介绍的集中精神的方法叫橘子法。就是安静下来后,把手掌伸出来摊开,想象上面有个橘子,你盯着它30秒,放松身体,调整呼吸,然后进入状态。

    我是个只要一看书脑袋思绪乱飞的那种人,除了作者的橘子法,我最常用的是闭眼睛深呼吸1分钟,或者安静抄书5分钟(抄什么都行),心安静下来后,也就慢慢进入状态了。

    2.做好预习工作,掌握整体结构

    读书的时候,老师都会苦口婆心劝我们:“同学们,回去预习第xx课,明日评讲,不然你明日不知道我在说什么。”那时我们当然不当一回事,结果每节课都是干瞪着眼睛听天书。读书时代的预习在于我们熟悉章节脉络,提出问题。现在讲的预习则是让我们在读一本书之前,通过浏览目录,了解书本大概情况,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目标确定是否进行阅读。

    3.影像翻阅,1秒钟1页

    重头戏终于到了。先别高兴,因为真的很难做得到。可是不要灰心,作者建议,等你学知道这个方法后,请每时每刻都用这个方法去阅读,如此反复练3个月,你的阅读速度就突飞猛进了又或者,一点进步都没有。

    为啥啊?因为保罗·席列的影像阅读法“旨在灵活运用大脑与生俱来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相信大脑蕴藏着无限的潜力”,“不要追求完美,不要过于努力”才做有可能提高速度。

    跟读书时候情况一样,相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成绩。

    好了,我们开始练习吧。首先在做好了以上2点准备后,我们再来进行阅读前的自我肯定。例如“我的精神已经集中”,“我能从书中获取我需要的信息”,“翻完书我能了解书本大致内容”……积极的心态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其次,进入影像阅读。像我们平时拍照那样,把一整页看进眼里,不要定焦在某个字,或者某一行,尽量看到书的四个空白角。

    就像我们画画那样,“如果要画大拇指,就去画大拇指周边的空间”,利用拓宽视野的方法,防止眼睛只盯着一个点看的狭隘。我们看书只聚焦在某一点其实跟我们想在抽屉找东西是一样的,明明要找的东西就在桌面,可是因为我们只盯着抽屉看,所以对桌面的东西自然视而不见。

    做不到一眼一整页是吧?不要紧,不要否定,不要怀疑,不要心存杂念,继续保持这个一眼一页的方法和速度把书翻下去就可以了。

    4.影像翻阅完毕,立刻复习

    完成第3步,合上书,你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学到吗?伍迪·艾伦曾经有个玩笑:“我刚刚读完了《战争与和平》,讲的是关于俄国的故事。”是的,在影像翻阅法过程,主观层面可以说没有吸收到任何信息,但是它就是绕过主观意识,在大脑的潜意识中收集信息的过程。事实上,我们的潜意识已经收集到了信息,只是你不知道。

    要想激活它,让它变成主管层面的就要进行复习。复习步骤为:调查,找触发词,提问。

    调查是指浏览书的题目、目录、黑体字,再次让文章结构清晰起来。还要去看介绍报道、摘要、他人评论,以帮助自己理解主要内容。

    触发词是指书中反复出现的,可以帮你理解内容的词语。根据直觉找,不要在浏览的过程停顿。

    提问。有问题的学生往往知道自己不懂的在哪里,带着多个“为什么”去翻书,便于自己在寻找答案的过程更加集中精神。

    要提醒的是,复习全过程,我们依然不能停下来细读。

    所以在完成第3步后,隔5到20分钟,就马上进行复习吧。没时间的话,可以隔天再复习。如果时间隔得太久,那就先重复第3步,接着进行第4步。

    5.知识要有意识去激活

    在前面所有步骤做完后,我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激活是从中挑选一些必要的信息,进行深阅读,从“有点印象”上升到“熟悉理解”,再到“掌握”的程度。

    在完成第4步复习之后,我们最好休息10-20分钟,如果时间允许,最好过一晚。等大脑充分生养休息好,再进行激活。

    激活第一步,重新审视在复习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去找答案。

    找答案过程,用到的方法是超读+摘读和跳读,然后绘制思维导图。

    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最好的方法是反复加深理解。超读时,分章节进行,从文章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快速滑动视线,俗称一目十行,在引起你注意的地方停下来摘读,理解后再以超读方式继续进行。不用担心错过精彩,罗素·斯托夫在他的《视阅读为思考的过程的教学》中列出的统计数据是:一篇文章的重点,大概只占整体的4%-11%。

    是的,你看到的大多数是废话,包括为了例证论点而存在的“废话”。

    跳读适用于逻辑思维较强的人,对阅读教科书材料特别有效。跳读也是迅速浏览文章,跟一目十行差不多,但是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抓首尾句,和与主题相关的词语,把相关词语连接起来组成主要内容。

    读完后,用简洁的关键词把主要内容制成思维导图。传统的笔记法帮助我们记住细节,但是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整体架构,在以后想要回忆书本内容的时候,一看到这个思维导图就能想起主要内容。

    到此,“1分钟读60页书的方法”结束,我们还要来一次自我肯定,表扬自己在三个小时内读完了一本200页的书,并且写出了读书笔记。

    颠覆传统的方法如果学得会,那将受益无穷。它可以应用到我们生活的任何方面。考试、读书、考证、工作报告、学术论文……任何方面都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像作者保罗·席列那样,用影像阅读法在研究生考试轻松拿A,论文100分!

    我用影像阅读法练习了半个月,虽然还是没有做到作者说的1分钟读60页,但是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我改掉了一字一句的默读,学会了其它步骤的方法。

    在练习过程,我发现我跳读的效率更高。方法有千千万万种,对别人来说最好的未必适合自己。我们要学会在众多方法中找到合适自己那个。

    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读陈从周之印象

    作者:aaa111a1 发布时间:2011-07-04 13:54:44

    同济大学当年为德国人创办,以建筑专业闻名。虽说大学是以大师而闻名,但像我这样专业以外人士对同济建筑专业的大师仅听说陈从周先生一人。这些年在中国大地上各种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上海浦东那些标志性的高层建筑就不逊当年的万国建筑群,遗憾的是我并不知道有关建筑师大名。我只知道上海同济有个陈从周先生。屈指算来,对于建筑方面的知识真是少的可怜,对于建筑大家的大名更是孤陋寡闻,仔细回想也不会超过5人,如贝聿铭、梁思成,中山陵的设计者吕彦直算一个,当今的是吴良镛,还有一个就是陈从周了。

    还是在1984年,我偶尔在书店里发现一本散文《书带集》,封面是叶圣陶题字,由俞平伯作序,书的作者就是陈从周。那时我对散文的兴趣正浓厚,只要市面上有且自认为又不错的散文集能买的就买了。看到《书带集》我当然不犹豫,不仅是冲着叶、俞两位大家的推许,也是因为对陈从周先生已经有所耳闻。当时浙江各地正掀起旅游热,到处都在建设景区,能邀请到陈从周先生前去指导是件很值得夸耀的事。确实,有些地方在景点建设上经过陈从周先生的指点真有点石成金之效,曾亲耳闻听当地人士的赞扬之声。

      手头的《书带集》只有11万字规模,只能算是小册子了,可内容甚为丰富,谈园林建筑,谈山河游记,还谈人说事。就是从这本书中,我了解了陈从周和徐志摩的关系,并从他的文章中知道了徐志摩的不少佚闻。当时徐志摩的作品正开始流行,而我对现代文学史上一些问题也有相当兴趣,陈从周的文章无疑使我了解相关情况多了一个路径。在《书带集》中,我就发现作为建筑学家的陈从周先生在文艺界的人脉有多么丰富,叶、俞二先生之外,他的学画老师是张大千,和徐志摩有关的林徽因,梁思成,还有沈从文等等。由是我对陈从周的一切便更关注起来。

      在《书带集》中,我得知《徐志摩全集》当年都打好了纸型,却一直未能出版。因为我那时也急盼徐志摩的文集,但就是没有打听到,直到1991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才有《徐志摩诗全编》、《徐志摩散文全编》出版。有关徐志摩的八卦当时也很多,也很传奇,成为后人创作有关题材的主要来源,如后来拍摄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就选自其中的一段传奇。

      这些传奇甚至还留下了不少谜语让世人去猜疑去侦破。如当年凌叔华与林徽因为争夺徐志摩的日记就发生了一段公案,还把胡适都搅和在里面。事情起因是徐曾有八宝箱寄放在凌处,内有日记数本,可能怕徐日记中谈及和林、凌二女士的拍拖,两人都想把日记据为己有。在这件事上,反而陆小曼倒成了多余之人。而胡适软硬兼施拉偏架,凌委屈只好交出日记,可后来日记再未见天日。日记到底写了些什么?日记到底在何人之手?从此这些成为难解之谜,到现在还有人撰文提出各种推测。在《书带集》“记徐志摩”一文中,陈从周就提供了很多线索。他曾问过林徽因,“徽因告我她一直保存着,她死后,我问思成新夫人林洙,说是遍找无着。如果她女儿梁再冰拿去,但愿仍在人间”。

      为徐志摩撰《年谱》,是陈从周的一项亲历亲为的主要工作,也是他的主要成果之一,虽然他的专业是古建筑学家。正是那本《年谱》,如今成为研究徐志摩的最重要依据。编撰《年谱》本来不是陈从周的份内事,可是他对徐志摩的情意促使他自觉自愿地担当起这项工作,这里有亲情的关系,按他书中所说,:“志摩父申如先生,是我妻蒋定的舅舅,又是我嫂嫂徐惠君的叔叔,我是由我嫂嫂抚育成人的,因此有着双重戚谊”。但更多的是他对徐的敬佩和感情,这在文章中表现的是那么浓郁。正是他,为了让徐的画像给在国外子孙做永久纪念,他请画师胡亚光画了徐的头像,并请他的老师张大千补了衣褶加上题字,现在国外所用徐的画像就是这样产生的。

      有了这份情感,使陈从周成为年谱编撰的最佳人选。因此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认为他对志摩的感情超过了儿孙辈,只要陈需要徐的材料就很爽快地提供,而陆小曼对陈也非常相信,临终前把所有关徐的资料都托付给了他,徐的其他亲属也一样把有的资料无条件地给了他。陈还从徐的朋友和学生中了解徐的材料,包括赵景深,徐悲鸿,张宗祥和沈从文。陈从周先生不付所托,于1949年完成了《徐志摩年谱》,另外把陆小曼去世后交给他的资料做了妥善处理,《全集》纸版交给了北京图书馆,有的交给了浙江博物馆,从而使徐志摩的这些资料经乱世而得以保存,陈从周先生在文章中多次表达了欣慰之情。

      1986年我买了《说园》。《说园》系列是陈从周先生的代表作,部分我已在其它书中读到过,后结集成书。这是本讲园林建筑理论的书,通过对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方面阐述告诉人们不少园林建筑知识。同时这也是一本艺术教科书,书中以园林建筑为例,告诉读者什么是美,怎样去欣赏美。不过,它又不同于理论著作,不同于一般的教科书,因为这本书的文字非常优美,充满了文人雅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即便不是园林专业的人,阅读这样的书也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不过说实话,让我买一本读过的书完全是被这本书的装帧所吸引。在书店拿到这本书时我就爱不释手,书有普通杂志大小,软精装,封面画是清人汪荣绘的江苏南京随园图,由俞振飞题眉。内文分中英两部分,其中中文部分用毛笔精心缮写影印,中间插图为清人浙江海盐徐用仪的徐园图32幅。后记应该是行书影印,与正文书法不同,估计是陈从周先生亲笔。后来我买过线装本的《石头记》里面是抄本影印与此类似。《说园》可能是我从只买内容为主的书到内容和形式都讲究的转折。

      在《说园》中,陈从周先生提出了关于园林建筑理论的一些概念,如静观、动观、仰观、俯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曲直含蓄等,虽然说的都是审美方面的事,但也关乎构园的关键。正如先生所言:“能品园,方能造园,眼高手随之而高,未有不辨乎味能著食谱者”。这让我想起严济慈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认为青年就应该“好高骛远”,没有对高的理解和境界,怎能做出冲高的努力。话说回来,书中一些专有概念中有几个字对我很有触动。

      如“叠”字,在《说园》中多次提到,过去我对“叠”于山的意义并不是很明了,印象无非是重重叠叠这么一种意象。看了《说园》后,我对“叠”字有了一定了感觉,我感到叠不仅是个构园假山的技法,其实也是欣赏园中假山的关键字眼,记得有对名联的上联就是这么比拟的:“书似青山常乱叠”。陈从周先生对“叠”字在构园中有很高的要求:“叠石重拙难”,他还具体提出:“叠黄石山能做到面面有情,多转折;叠湖石山能达到宛转多姿,少做作,此难能者”。

      又比如“曲”字,陈从周先生也非常讲究。他认为“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我过去受龚自珍《病梅馆记》影响,对“曲”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可是具体到园林,“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在有度”。联想起现在搞水利建设,把过去自然形成的弯弯曲曲的河道都截弯取直,好像更有条理,更为壮观。可是这种一统的审美观造成了自然的极大破坏,如近年洪水要么不发一发则不可收,一泄千里,造成的破坏远远超过没有治理之前。

      陈从周先生自号“梓翁”,其书斋为“梓室”,可是因为我读书一贯不求甚解,看到后从来没有细想,以为所谓“梓”总与园林建筑有关系吧。后来读《梓翁说园》一书的前言后方明白其中的道理。原来,在我等外人看来作为建筑大师的[陈从周先生,在其任职的同济大学内却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他不是所谓“科班”出身,比如认为他设计园林拿不出像样的设计图,是到现场指点,等等,因此称他为“匠理”工程师(工匠)。而陈从周先生听后并不介意,索性自称为“梓人”,这是取自《周礼.考工记》的词语,“梓人”意即木匠,“梓室”就是匠人所居也。

      和梁思成专业科班出身不同,陈从周先生是中文系毕业,又师从张大千学画,并有不俗的业绩。他是从美术切入到园林及古建筑专业上去的,在这过程中,他从《木经》到宋代的《营造法式》再到载有梁思成等文章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这么一路自修下来,并问学前辈建筑学家如陈植、朱启钤、刘敦桢及梁思成等先生,拜他们为师,如此成就了陈从周在园林和古建筑方面的名望,他不仅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而且成为了大家。其实在陈从周先生这样的年代,像他那样非本专业出身而后跨界成为大家的人很多,比如在人文学界就有鲁迅、郭沫若、陈梦家、闻一多等。更何况园林和古建筑专业本来就和文史和美术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陈从周先生成为这方面的大家也有水到渠成的因素。

      与同济园内那些不同看法不一样的是社会上对陈从周先生的认可,他在园林和古建筑方面的多种著作都成为治园林与古建筑者的必读书或重要的参考书。贝聿铬聘他为贝聿铬建筑事务所顾问,日本科学院聘他为外籍院士,海外学术界称其为中国园林之祖。这里涉及的就是一个民族特色的问题,若用套话演绎,就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么如何能做到很民族的特色?怎样去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不是现代所谓科班教育所能做到。

      园林和古建筑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如果没有一定传统文化的浸染,是无法在园林和古建筑专业中脱颖而出的,但若仅有一定传统文化的修养,而不能化到所从事的专业里,也是不能出奇制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陈从周先生不仅不是匠,是家,而且是大家。读陈先生的几种著作,让我感到一通百通的感觉,里面有史有诗有画还有他的专业,而这一切都是融合在一起的。比如他谈诗文,其中却有不少诗情画意,他谈山水画的审美理论,从中可以悟出他在园林古建筑方面的造诣,而他谈园林的布景造化,也能让人感受到仿佛跟他在一起欣赏一幅山水画。这种意象纷呈的感觉让人如行山阴道上,在摇曳多姿中享受着一种天然浑成的审美愉悦。

      同济园那些对陈从周先生的说三道四让我想的很多,在此次写作中我一直在自问:什么是匠?什么是家?我感到,能把各种知识融为一体的是家,而只能依葫芦画瓢的是匠。而这么多年来,我们一边打破原有的文化传统,一边是却食洋不化,或全盘西化或西装马褂混搭。正因为如此,所谓创新所谓原创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流行的都是那些贴牌的模仿的山寨版。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我想同济园内很多只能是器,像陈从周先生这样得道者只能是少数或是个别。

      对传统山水园林有着浓郁兴趣的钱学森,最推崇的就是陈从周写的一手好诗。研究园林和古建筑,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是成不了才的,陈从周由文史到国画,再到古建筑园林,恰是一条必须的“科班”之路。正像有人说的,路径决定了境界。如果没有文史的积淀,没有艺术的熏陶,陈从周也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成就。这也是他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建造中国式园林“明轩”引起世人瞩目,成为经典的最好注解。据说,陈从周先生晚年醉心昆剧,一天不听昆曲便饭食不香,他还写过《园林美与昆曲美》等多篇谈戏说曲的文章。这是他浸染传统文化最好例子。如今昆曲和园林的结合范例已经耳濡目染,并不以为罕。

      说到陈从周的传统文化修养,我从他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书《梓室余墨》中略见一斑。这本书中所收随笔近500篇,内容虽以他的专业古建筑、园林为主,却涉及书画、古迹、文物、民俗、人物等领域,就像一本小型的百科全书,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作者的文字和学术方面的功力,也让人感到作者的知识之丰富,如此的知识储备足以让陈从周先生在专业上取得别人难以取得的成就。正如张舜徽给刘梦溪信中所谈到的:“如欲权衡人才之轻重,盖有专家与通人之别。专家路窄,通人路宽;专家但精一艺,通人则能开廓风气,影响于当时及后世者,则以通人为大。”陈从周先生正是这样一位通人。

      读陈从周先生的书让我想到了徐志摩、沈从文,想到了叶圣陶、俞平伯,想到了合肥四姐妹,想到了王世襄,那些走向新世界的传统文人们……

  • “阅读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

    作者:花未眠陪你成长 发布时间:2019-01-08 00:01:11

    文 / 夏可晴

    1

    昨天聊到北欧人的幸福,聊到他们懂得享受生活,让时间变得很慢很慢,尽情的享受闲暇时光,以及到外地去度假。

    对他们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享受生活更重要的事情了。

    北欧人除了极简很出名,他们喜爱阅读也是人尽皆知的。他们爱阅读不只是少数人爱阅读,而是大多数人都爱,到底有多爱呢,请看下面这一段摘自《这么慢,那么美》的描写:

    “不管在飞机上、火车上、电车上、轮船上、夏日的草坪上、冬日的咖啡馆里,处处留下人们岁月静好的阅读场景。一杯咖啡、一本书,便是绝大部分北欧人休闲的意义。连去赴约,也不忘口袋里塞一本书。”

    你能想象这样的画面吗,我能!大概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火车上,地铁上,轮船上,夏日草坪上、冬日的咖啡馆里,每个人捧着手机玩的场景,把他们手里的手机都换成书本即可。

    很早以前就在朋友去北欧旅行拍的照片里看见过这样的场景,无论大人小孩,男女老少,他们都能很安静的坐在地铁上阅读,沉迷于书本的样子真的十分迷人。

    当时就对这样的国家心生好感,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在人来人往的公共场所里心无挂碍的阅读呢?我想,

    除了发自真心的热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了吧。

    在北欧,你如果想交一个朋友,最快的方法便是和他们聊阅读,或者聊读过的书。这样能迅速拉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

    如果你的阅读量很低,很难交到一个可以畅谈的朋友,别人也不大愿意浪费很多时间与你闲谈。他们对交谈对象有极高的要求,首先必须要聊得来,其次要爱阅读,建立在阅读上的交谈更能深入人心。

    罗敷说,“

    书以及从书中获得的渊博知识,是北欧人交往的最好媒介。即便是萍水相逢的朋友,刚好谈论的书都看过,由此延伸的思考和讨论,足足能让两人兴奋一阵子。”

    我想他们的幸福感,与他们热爱阅读有很大的关系。

    喜爱阅读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很富足,更容易跳脱生活中的烦恼去感受点滴幸福。

    2

    一个十分爱阅读的人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像董卿那样。

    董卿是当之无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典型代表人物,我想每一个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人都会被她知性优雅的气质所倾倒吧,她只要站上舞台便已发出万丈光芒。

    她曾在访谈中说过自己每天一定要做的事情是在睡前阅读,不管当天的工作有多忙,睡前都一定会放下手机,让自己完全沉浸在阅读里。

    是日复一日的阅读,让她成为今天这个迷人的样子。

    一个爱阅读的人和一个不爱阅读的人真的很不一样。爱阅读的人,说的每一句话都那么优美,动听,让人忍不住想与他多交谈几句。

    在我阅读量很少的时候认识一个读过很多书的朋友,每一次和他聊天,他总能说出一些我很陌生的名词,我明显跟不上他的节奏,为了与他同频,我只能一边和他聊天,一边上网查阅名词释义。

    那段时间总不好意思和他聊天,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后来我开始大量阅读,当我读过越来越多的书之后,我和他的交谈再也没那么吃力了,我总能很轻松get到他的意思。

    当你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很匮乏,与别人聊天会遇到不明白的词句时,你就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读书太少,如果是,那就赶紧拿起书本阅读吧,让书本来充实大脑。

    3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处在一个周围人都不怎么爱阅读的环境里。

    在地铁上,餐桌上,等车时,根本看不到有人在阅读,无一不是捧着手机,要么看视频,要么聊天,要么刷淘宝,要么看直播,真正能够好好利用碎片时间来阅读的人,少之又少。

    我身边的朋友们,很少有喜欢阅读的,他们更喜欢把自己的业余时间花费在一些并没有多大意义的社交活动上,比如唱歌,比如参加聚会,比如搓麻将等。

    他们无法让自己安静下来,只要一离开人群便会感觉到很无聊,只能不停地刷手机。

    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无法静下心阅读,那么他便很难享受独处时光。他只能融入十分热闹的环境里,因为只有在那里他才不会无聊,才能获得能量。

    如今真的很难能够在人群中看到有人静静地坐着看书的场景,也几乎看不到北欧国家那样很多人在公共场合看书的画面。

    我喜欢阅读,特别是当我内心十分浮躁的时候,阅读可以让我迅速平静下来,不再去思考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当我阅读的时候,那些焦虑和不安,都迅速的离我远去,而我真的感觉到阅读的时光是多么的幸福。

    如果你感觉不到幸福,不妨拿起一本书来读读,也许你能从中找寻到幸福呢。

    作者:

    夏可晴

    ,九零后狮子座菇凉,我很好,希望你也好。个人原创公众号:夏可晴(ID:XMQ-08)。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记得告诉我。

    图片:《辛普森一家》剧照


下载点评

  • 体验差(4810+)
  • 差评少(589+)
  • 值得下载(576+)
  • 引人入胜(969+)
  • 收费(8310+)
  • 下载快(946+)
  • 品质不错(10105+)
  • 二星好评(10710+)
  • 中评(839+)
  • 推荐购买(596+)

下载评价

  • 网友 晏***媛: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7 01:38:38 )

    够人性化!

  • 网友 石***烟: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7 00:28:17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常***翠: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7 00:28:04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郗***兰: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09-17 00:34:37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2:36:58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孙***夏: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09-17 00:34:14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敖***菡: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9-17 03:06:53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訾***晴: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9-17 03:16:58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权***颜: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0:32:27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益***琴: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7 00:28:24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