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下载屋 - - epub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9-12 10:40:04

epub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鱼 epub格式下载
鱼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800735745
  • 作者:[美] 斯蒂芬·伦丁 康凌燕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2-10
  • 页数:84
  • 价格:1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9-12 10:40:04

内容简介:

对一个上班族来说,每天大约有75%清醒的时间花在跟工作有关的事情上,例如:准备上班、前往办公室、上班、为工作殚精竭虑、下班后缓解压力等。如果一天要花这么多时间在跟工作有关的事情上,能乐在其中、因工作而生龙活虎不是很好吗?可是现实世界里,许多人却并非如此,有很多人工作了大半天,只是为了可以称心如意去做点别的事。“太好了!今天星期五!”仍然是许多人的生活方式。现在,《鱼》这帖良方,让你不用再陷于周一忧郁,周五狂欢的恶性循环之中,只要改变一下你的心态,一切就可以变得不一样!

《鱼》是一个绝不吹牛的寓言故事。西雅图有个如假包换的派克街鱼市场,因为这个鱼市场的气氛热络有趣,服务客户又属一流,所以生意兴隆。本书就是以这个鱼市场为背景的虚构故事。故事里有一个女经理,肩负了不可能的任务,要把公司里一个多年来奄奄一息、没有活力的部门脱胎换骨,变成效率高超的团队。她靠活用派克街学来的简单明了的工作哲学,凝聚了部属的力量,完成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转型大业。

这本可爱的企管小书里讲的是,开创一个令人耳目一新、惬意愉快的工作环境的要诀。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人心情愉快,随时投入、对事事关心的态度,带来了更多活力、贡献和创新。学习去爱我们所做的工作,即使是碰上不喜欢的工作,我们也能心甘情愿地去做,而这样的工作态度将为你找到内心深处一直存在的活力、热情及创造力的源头活水。

“举世闻名的派克街鱼市场”的故事引人入胜,不过,这本书绝不只是专讲卖鱼而已,而是在讲"爱"的故事,正如本书所言:"我们死心塌地热爱所做的工作时,才能让自己每天都在工作中全力以赴、找到最多乐趣、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你的公司里也可能有这样的故事,等着你去发现。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斯蒂芬·伦丁(Stephen C. Lundin)),制片人,商学院教授,专业演讲家。他为管理学研究院组织了系列会员研讨会作,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圣·托马斯大学的创造与发明学院担任领导工作。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鱼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鱼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鱼在线购买

PDF下载地址:鱼PDF下载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对一个上班族来说,每天大约有75%清醒的时间花在跟工作有关的事情上,例如:准备上班、前往办公室、上班、为工作殚精竭虑、下班后缓解压力等。如果一天要花这么多时间在跟工作有关的事情上,能乐在其中、因工作而生龙活虎不是很好吗?可是现实世界里,许多人却并非如此,有很多人工作了大半天,只是为了可以称心如意去做点别的事。“太好了!今天星期五!”仍然是许多人的生活方式。现在,《鱼》这帖良方,让你不用再陷于周一忧郁,周五狂欢的恶性循环之中,只要改变一下你的心态,一切就可以变得不一样!

《鱼》是一个绝不吹牛的寓言故事。西雅图有个如假包换的派克街鱼市场,因为这个鱼市场的气氛热络有趣,服务客户又属一流,所以生意兴隆。本书就是以这个鱼市场为背景的虚构故事。故事里有一个女经理,肩负了不可能的任务,要把公司里一个多年来奄奄一息、没有活力的部门脱胎换骨,变成效率高超的团队。她靠活用派克街学来的简单明了的工作哲学,凝聚了部属的力量,完成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转型大业。

这本可爱的企管小书里讲的是,开创一个令人耳目一新、惬意愉快的工作环境的要诀。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人心情愉快,随时投入、对事事关心的态度,带来了更多活力、贡献和创新。学习去爱我们所做的工作,即使是碰上不喜欢的工作,我们也能心甘情愿地去做,而这样的工作态度将为你找到内心深处一直存在的活力、热情及创造力的源头活水。

“举世闻名的派克街鱼市场”的故事引人入胜,不过,这本书绝不只是专讲卖鱼而已,而是在讲"爱"的故事,正如本书所言:"我们死心塌地热爱所做的工作时,才能让自己每天都在工作中全力以赴、找到最多乐趣、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你的公司里也可能有这样的故事,等着你去发现。


精彩短评:

  • 作者: 专注当下 发布时间:2010-07-28 12:36:54

    “当我们死心塌地地的热爱自己的工作时,我们才能享受有限的幸福,过的满足且有意义。”——《鱼 —— 一种激发工作热情的绝妙方法》

  • 作者: 冰冻橘子瓣婴宁 发布时间:2014-12-06 21:24:43

    很简单的道理好么,用得着费劲写一本书…放回书架时母上大人瞥见说,我以为这书是你的,我还看过。我说真不是,我这不也是被它天真烂漫的封面和名字给骗了。。。

  • 作者: Mr.morning 发布时间:2014-02-25 00:18:02

    有点难运用

  • 作者: maggie 发布时间:2007-12-08 13:22:35

    与《谁动了你的奶酪》同级别的管理书记

  • 作者: sLhaha 发布时间:2009-02-26 19:47:56

    改变态度,快乐,让别人快乐,玩。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香蒲 发布时间:2019-09-26 19:02:00

    飞行器和月球,航天的童话画法。

  • 作者: 锦翼 发布时间:2015-01-30 13:05:26

    一般吧,其实这些考古的文章现在看来,都很一般了,只因为是沈从文先生写的,这才这么多人看。

  • 作者: Little Bee 发布时间:2012-09-06 15:36:26

    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有太多的疑惑,也有太多的门槛需要跨过。这些都对办学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幼儿园实在不是个轻松的行当。

  • 作者: 杜君立 发布时间:2016-03-29 15:19:58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已经出了很多部,从最早的小开本黑白印刷到现在大开本彩色印刷,越来越让人喜爱,这是值得珍藏的佳品。

  • 作者: 雷震龙 发布时间:2018-05-24 14:05:23

    把复杂的东西画的很复杂,不算本事。把简单的东西画复杂,你就是个蠢才。把复杂的东西画的简单易懂又不是精髓,你就是个高手。很明显这本书出自高手,而且这TM是纯手绘的?我的天哦!


深度书评:

  • 其实还是一篇寓言

    作者:阿未 发布时间:2009-08-27 09:51:38

    虽然书中说这不是一个寓言而是真人真事,但读过之后我仍然觉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更像一篇寓言故事。

    书中的美国上班族和中国上班族一样疲惫却不得不继续工作,三楼的那种人浮于事在国内每个公司单位中都大量存在。不过这件事在美国就会有人希望对此加以改变,于是到鱼市学习快乐鱼贩的工作方法就成了灵丹妙药。

    说它是个寓言是因为这个故事在中国读者的身边几乎不可能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概率和遇到一条会说话的蛇差不多。读罢本书后觉得还是读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更有价值,改变不了工作环境和工作态度,至少可以修炼一个不错的自己。

    我还是给了本书“推荐”的评价,因为它告诉我们这件事在大洋彼暗真是发生过,就算是来自远方的美丽明信片吧,虽然到不了那里,但也略知了一二。

    书的结尾玩了小浪漫,快乐的鱼贩和女主管终成眷属。这在中国更不可能发生,你说,这本书是不是一篇“寓言”?

  • 派克鱼档的四条准则

    作者:Noel 发布时间:2006-01-05 23:15:58

      西雅图是波音公司和微软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但现在被管理培训引用最多的,不是波音或是微软的传奇,而是一家小小鱼档的启发。

      这家鱼档就是派克鱼档。在林伟贤老师的课上,放映了派克鱼档的短片。10几分钟的短片里把派克鱼档引人入胜之处演绎了出来。在这家跟全世界上百万家类似鱼档一样平凡的卖鱼档口,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例如,派克鱼档的伙计卖鱼,他们会吆喝着将鱼抛给打秤的同伴,嘴里喊着:“一条去明尼苏达的鲑鱼。”其他的伙计会应和着也喊着“一条去明尼苏达的鲑鱼”。派克鱼档的伙计不仅让自己工作时充满乐子,也随时为顾客,有时候仅仅为过客也带来同样的乐子。他们路过顾客时,会不经意地说:“嗨,你的鞋带松了”,当客人当真低下头时,他们会说,“这只是一个玩笑”。就这样,给自己,也给客人带来乐趣,使原本稀松平常的卖鱼档口变得成为热门话题。一些大公司的管理层甚至专程到西雅图去参观派克鱼档如何卖鱼,并且以能够亲身换上伙计的工服去尝试一下抛鱼和吆喝的感受为荣事。

      派克鱼档的日裔老板横山将派克鱼档独特的售卖文化总结为四条派克鱼档员工们身体力行的准则。这四条准则没有什么高深的管理哲学,也丝毫没有任何商学院教条的痕迹,这不过是派克鱼档伙计们朴素的工作和生活态度而已。这四条准则是:

      1、Play。派克鱼档的员工们不再把平凡、枯燥和单调的鱼档售卖工作当作是苦差事,相反,他们把工作当作是游戏,当作是可以带来乐子的有趣的事。

      2、Make Their Day。派克鱼档的伙计们不仅把工作当作,并且也做成快乐的事,同时,他们还在轻松间让顾客不虚此行。即使对那些仅仅是路过或是观光的过客,他们也随时带给他们快乐。

      3、Be There。鱼档伙计能够给自己、同伴以及顾客创造快乐体验,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是真正用心在工作上。热情、细心、乐观和开朗,这些积极的特质都源于他们在工作中的全心投入。

      4、Choose Your Attitude。对派克鱼档的大多数伙计来说,他们并没有多少机会能够去选择比在鱼档售卖更体面的工作,但他们选择了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工作。卖鱼是没有什么智力或是技能、专业门槛的简单职业,但像派克鱼档的伙计们那样能够把简单工作做出彩来,那就是不简单。

      工作当然可以不是单调、无奈和痛苦的差事,就像派克鱼档的伙计们一样,即使是平凡简单的工作,都能因快乐而变得不平凡,不简单。我想这是派克鱼档带给我的最大启迪。套用德国诗人的诗:

      冒着风雨,快快活活地做一个工作之人

      如果世上没有更快乐的工作,我们自己就做着快乐的工作

    http://www.163blog.com/more.asp?name=noel&id=3621

  • 态度决定一切

    作者:小优卡卡 发布时间:2011-02-12 16:21:18

    主题就是:态度决定一切。用一个故事的方式写了出来。在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自己的态度。怎么都是一天,所以请好好地快乐地过好每一天。辞职在家的我回过头来想自己的选择,回过头来想一些朋友表示的不理解“怎么不找了下家再走?”或是“薪水还可以为什么一定要走?”静静地想出三个字“不后悔”。从态度讲,不是一直都很快乐地工作着,但当意识到的时候,很快就调整到快乐地过每一天,快乐地工作,快乐地对待每一个人。从环境讲,必须承认我追求安稳的生活,但并不追求安逸地生活。我是一只坐在井里的青蛙,井是一口很温暖的瓮,青蛙很容易在温暖中忘记了跳出井里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不想做那只死在温暖井里的青蛙,于是挣扎着跳出井,寻找一座高高地山,就算是只能在山脚下,就算必须经历风雨,那要带着快乐地心,快乐地面对内心的自己和身边的人,身边的风景。路过就是美好。

    我不觉得这本书,这个“成功规则”只是用于工作中,在任何一个环境都可以用得到,人总是在某种环境下生活着,带快乐地态度在任何环境下都是必须地。每个人都是一个圆心,如果你愿意把快乐带个每天遇到的每一个人,也许他就可以快乐一整天而且会把这个快乐“传染”给他周围的每一个人。我想这样的“病毒”是每个人都愿意“传染”的,那么如果可以就开始“传播”吧!

    推荐:

    如果你还没有听过“态度决定一切”,也许你可以抽空看看这本儿书,很快就能翻完;

    如果你不打算换工作,但又工作的不快乐,也许你可以试试读读这本书;

    如果你生活中有一些不乐意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也许你可以试着读读看;

    如果……

    选择快乐,收获快乐!

    摘录:

    & 除非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否则就不该死守一份工作不换。

    & 给你一个很好的工作环境,但是如果总是一成不变的话,任何工作都会变得枯燥乏味的。

    & 即便无法选择工作,但工作方式总是可以选择的。

    & 学生有心向学,老师才能教出东西。

    & 我不相信公司是监狱,但有时我们选择工作态度的时候,我们把公司变成了监狱。我们自己创造了一座监狱,而围墙就是我们自己缺乏信心造成的。

    & 很多人都感到很困惑,为什么一些员工在应该精力充沛的时候就未来先衰了呢?可能这样说太抽象,也许,我应该说是他们在某一方面很早就停止了学习和成长。

    & 无论他们看起来有多忙,他们已停止了学习和成长。……生活并不容易,有时仅仅继续活下去已是很不易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大部分上班的男男女女,他们不清楚自己已变得多么懈怠,他们也不愿承认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百无聊赖……

    & 我们尽量多找一些能留下愉快记忆。我们在任何时候让别人快乐,都能使他留下深刻的记忆。……关键字眼就是吸引。我们不想远离顾客,而是努力让顾客即得到我们的尊重,又能融入到我们的快乐中来。我们要做到这一点。就会给顾客带来快乐。

    & 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奖赏,而不是获得奖赏的手段。

    & 好好服务我们的客户,会让我们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成就感;可以让我们集中精力,抛开自己的问题,为别人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这样做将形成良性循环,令人愉快,也会释放也更多的活力。

    & 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你偶然的发现,就像发现痕迹找到宝藏。生命的意义要在生活中去体验。

    & 找出玩的方法吧!我们对工作要严肃认真,但不必绷得太紧。当你的客户和同事需要你的时候,请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

    & 成功的四步:选择自己的态度 投入 让别人快乐 玩

  • 『读后感』《鱼,一种激发工作热情的绝妙方法》

    作者:李长太 发布时间:2011-07-02 23:53:15

            工作团队气氛沉闷、消极、反应迟钝、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该如何解决?位于美国西雅图的著名派克街鱼市场会带给你答案。

        一般的商业书籍都会比较厚重和严肃,这本书截然不同。因为我从买到这本书到开始读这本书,间隔了一段时间,把书放到手里时,书面的漫画风格感觉很轻松,本书只有一百余页而且穿插漫画,差点没意识到这是一本商业书籍。

            这本书采用了一个人物作为故事主线,主人公玛丽.简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她刚刚被调到一个新的部门。这个部门在三楼,这些员工消极、低落、抱怨,死气沉沉、令人厌恶、争权夺利、反应迟钝…….

            玛丽.简并没有一下子想到解决办法,无意之间她到了一个鱼市场。这里可不是普通的鱼市场,这是闻名全球的派克街鱼市场。在这里,卖鱼并不是又脏又臭的苦差事,而是充满活力,人们会让鱼在顾客头顶飞来飞去,并大喊“一条飞往明尼苏达州的鲑鱼”、“六只螃蟹飞往明尼苏达州”。或许还有的人在拿一只螃蟹在变戏法……

             而这一切,正与玛丽.简负责的三楼员工完全相反,而且正是想让他们变成的样子。经过几次去鱼市的探寻与发现,她找到了秘诀并应用于公司,分别是:

    选择你的态度:既然无法选择工作,但工作的方式是可以选择的。实际方法:

    接受自己选择的态度,表明责任和主动性,使三楼充满活力

    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玩:让大家开心起来。实际方法示例

    每月的笑话比赛

    更多植物、水族箱

    午餐时的喜剧演员

    游戏委员会…...

    让别人快乐:鼓励顾客一起玩,气氛才会热烈

    错时上班

    设立服务奖

    邀请大客户出去玩

    专门的工作组,从事让我们的客户惊喜和高兴的事…...

    全情投入:全身心的投入

    不论与同事讨论,还是顾客讨论,都全神贯注

    全身心配合同事和内部顾客工作……

     

            我建议 每个公司或部门都可以依据四个主题:选择你的态度、玩、让别人快乐、全情投入。让每个人都讨论自己所在公司环境能开展哪些,具体哪些做法。如果真的能实施,员工充满责任、开心、团结、投入的工作一定会给公司带来新的进步。

     

             不过,以上是否能执行,这和公司负责人的理念相关性很大。如果公司老板就是认为老板和员工是对立的,员工就是要靠工作时间和命令来完成工作,那么这本书的理念就毫无意义了。

     

              相反,那些能够接受这些理念,并根据自身公司特点开展的团队,一定比同行的竞争对手获得了更多的加速度!

  • 对“态度决定一切”的另一种诠释

    作者:连连道 发布时间:2010-07-14 10:06:35

  • 派克街鱼市场的哲学

    作者:Yvonne 发布时间:2019-12-29 15:06:42

    成年人的工作有的时候百无聊赖,没有激情又不得不做。生命只有一次,如果这么无聊,会不会有不甘?

    派克街鱼市场的哲学源自一本小说《鱼》,运用起来简单又有点难~

    工作中刚刚接手了“烫手山芋”的女经理简,紧张又幸运。看似陷入了困境的她,一次午饭后踱步到隔壁街区,偶遇热火朝天的派克街鱼市场和渔商朗尼,找到了工作难题的解决方案和“彩蛋”。

    ">派克街鱼市场的哲学

    1. 选择你的态度

    看似老生常谈,却是真理。半杯水的故事,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吸引力法则无不说明了这个道理。选择你的态度的力量:选择积极,你会寻求各种方法解决问题;选择消极,你会想到各种方式拖延和自怨自艾。

    2. 玩

    工作、看书、背单词、写作、备考、训练,实际操作起来往往都很枯燥,但是有的时候不能不做。能不能像鱼市场的伙计们一样从中找乐子呢?对于学习专业的人士来说,游戏化学习是个不错的选择。

    3.让别人快乐

    为顾客、伙伴、家人、朋友制造快乐。通过热情、幽默等方法给别人留下快乐的记忆。生活中已经有了那么多痛苦了,为什么不制造一些快乐呢?

    4.投入

    “过去已成历史,未来尚不可知;今天是件礼物,于是我们称之为现在~”

    活在当下,活在今天。投入意味着全身心的去做一件事情,意味着耐心的倾听和陪伴。认真的听你的伴侣、伙伴讲话,感受他/她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而不是抢着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的倾听你的顾客,帮他解决问题,为他创造体验;关注父母的情绪,和他们聊聊他们的担忧;专注的听听你的孩子讲讲生活中的烦恼;全身心的陪你的猫猫玩耍一会......

    现场观察和学习了鱼市哲学后,简的同事们的对改善工作氛围的演示更像是一次对鱼市场哲学的现场培训学习,也是鱼市场哲学在简的公司落地的方案。

    最后,简成功的改善了工作士气和业绩,嗯,还有猝不及防的一口狗粮~

    感兴趣的伙伴可以看原书,好处是小说更加生动形象~也许会引发您的更多思考~

    书:《鱼》

    适合人群:学习专业人士、培训师、管理人员、想改善工作热情的人

    可读指数:四颗星

    阅读时间:30分钟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汉水的身世》自序

    作者:袁凌 发布时间:2022-12-02 22:42:35

    十三岁那年,我离家去市里上学,第一次见到了汉水。在白光光的大堤下,似乎没有什么颜色,那宽度是我从未见过的,相比之下我不过是晾晒在大堤上的一片小小衣物。我知道,这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我见到了家乡从下雨天的电线上一滴滴出发、从千沟万壑一丝丝发源、在公路旁的排水沟里一路流淌的水,最终奔赴的地方。它活在中国地图的南北交界线上,活在有关下南洋和纤夫的传说里,活在父亲当年离乡求学的旅程里,活在他曾经横渡的一生荣光里。当然,现在它也活在我每天饮用和盥洗的自来水里,活在我偶尔和同学们畅游激流的危险与愉悦里,在一次模仿父亲泅渡汉江的冒险中,我差一点溺死,在最后放弃下沉的时刻,我的脚踩着了石头,汉江以它绵延的温厚饶恕了我。

    后来我翻越秦岭到了省城西安上学,似乎离汉江远了,后来却知道接济这座干渴的北方城市的引水工程里,有一部分是穿越秦岭而来的汉江支流的水。它仍旧在哺育我。

    以后我走得更远,到了遥远的上海和北京。我偶尔会怀念家乡的巴山汉水,并且试着去了解它的历史,得知它除了是我的母亲河,还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没有其他一条河流会和我们的民族与语言同名,她哺育了我们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朝代,和统一的文化。我知道了它黄金水道的辉煌过往,那看起来过于空旷的江面,曾经樯桅如林,风帆招展,如同动脉的繁忙。我也知道了它独特的品性,作为长江的最大支流,它是眼下中国最清洁的水系,像一位清贫的君子。有几次我遭到了挫败,回到家乡疗伤,一眼看见清浅的汉水,不论世事如何,仍旧像千百年来一样缓缓流动,心里就平静下来。我会捧起一掬江水来喝,感受它的清甜,让它滋养生命的力量进入我的心灵。

    但最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身居遥远的北京,有一天我仍然会像在市里或者省里上学生活时一样,受到汉江的哺育。干渴的北中国呼唤接济,汉江清洁的品性使它成为南水北调的不二之选,在离别家乡二十四年之后,我又一次喝上了汉江水,在几千里之外的北京。和我一样喝上和用上千里迢迢而来的汉江水的,有北中国的6000万人口。

    在历史上,汉水虽然拥有文化上的特殊地位,却从来没有像黄河或者长江一样被视为中国的母亲河。但在今天,它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中国的母亲河。它的付出,在世界的大江大河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当然,这也包括它沿途几十万移民和千百万民众的付出,包括它天然的主人——上百种土著鱼类的奉献。

    每天当我在遥远的异乡打开水龙头,都会有一种感恩和欠疚。我需要为它写些什么,记录它悠久的生命和变迁,记录它眼下为整个中国的付出,记录下它是怎样一条伟大的河流。

    从2014年南水北调通水前夕开始,我陆续走访了汉江沿线的水坝、移民、风物、纤夫、船工、渔夫、污水厂、老街和居民,了解它的过往和现在,繁华与寂寞,抚慰与疼痛,从汇入长江的终点直到源头,触碰它的躯体和灵魂。在七年的走访之中,我进一步亲近又再度认识了这条母亲河,体会到她清癯美丽的品性和独一无二的身世,它的一部分已然偏枯逝去,另一部分却通向未来,预先哺育着我们。

    这些文字,无法回馈它的恩情于万一。

  • 自体心理学三部曲第三部

    作者:杰克之路 发布时间:2023-09-21 21:39:54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是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它出版于科胡特去世之后,由他的家人和同事整理后出版。

    这部作品可以看作科胡特对自体心理学的一个总结,他在书中谈及了自体心理学遇到的一些质疑,有争议的观点。他强调了童年经历对自体客体形成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大多数临床心理症状都可以用自体心理学解释。除了镜像移情(夸大自体),理想化移情,科胡特提出了孪生移情(或者说密友移情)。

    在这部作品中,科胡特更多的笔墨放在了一个好的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师的实践应该是怎么样的,精神分析师的技术和伦理。比如分析师应该更加有开放性,对患者提供足够的共情支持,咨询室内适度的挫折。科胡特强调了倾听,强调了治疗关系,并强调了分析师应该以来访者为主。

    比起前两部作品来说,这部作品的翻译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术语的使用和中文表达结构上,更加符合中国大陆读者的习惯。因此,阅读难度降低了不少,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同时,这部作品对自体心理学理论的描述基本围绕着童年和父母关系的建构发展出的自体客体,到咨询室内对那些缺席的,破碎的童年关系的重新建构(即发展健康自体客体)。这比起上两部作品来说,理论思想更加凝练。

    在前两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的一些发展脉络,包括科胡特本人心理的发展脉络。但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能解读到的和科胡特“成长”有关的信息比较少,一部分原因是这部作品是后人编辑整理出版,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这部作品中,更多的内容是和如何成为好的精神分析师有关,而不是对自体心理学理论的反思与总结。

    以上是关于《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的阅读感受。

    至此,自体心理学三部曲阅读结束,耗时大概两个月左右。

    第一章 自体心理学视角下的可分析性

    自体的缺陷导致患者产生并保持自恋式的自体客体移情,通过治疗中的转变内化作用, 即一种在患者童年期受阻的健康的心理活动,可以发生改变,从而建构了能填补自体缺陷的结构。

    在分析自恋性个人障碍时,所有的自体缺陷被自发的调动出来成为自恋式的自体客体移情。

    如果自体已经达到无缺陷的结构上的完整,但因为它的能量被未解决的俄狄浦斯冲突所消耗而不能施展它应有的功能,俄狄浦斯冲突就应该在精神分析中被激活,俄狄浦斯移情将会发生并被修通。

    通过在移情中对个体早期创伤性自体-自体客体关系的重新激活与分析,来让个体重新体验早年的无力感、抑郁和愤怒是十分重要的。

    当位于人格中心的精力充沛的连续统一体被建立起来并且创造性的生活成为可能时,我们就可以说个体已经痊愈了。

    虽然治疗无法帮助精神病性的患者建立核心自体,但患者可以把治疗师当作自体客体来建立新的防御结构,尤其是巩固那个一直存在的防御结构。自体客体移情是自发的,换句话说,为了获得治疗师的镜像赞许,那受到威胁的防御结构被提供给了充当自体客体的治疗师,或者是通过孪生融合或目标设定的理想化,治疗师的人格被用于加强患者的防御结构。

    与精神病不同,精神分析对自恋性人格障碍能够提供一个氛围,通过再次激活那些童年期未被满足的自恋需求(例如,对镜像的需求、与理想融合的需求),自体结构的缺陷,即那些会导致暂时严重的、类似精神病的症状的缺陷,都能被弥补。

    对结构性神经官能症,我们可以说精神分析提供了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童年晚期为解决的冲突在移情中被重新激活,进入意识并被修通,最终自体达成了自身的终极目标。

    第二章 对阉割焦虑的再思考

    传统精神分析把阉割焦虑看作神经症的原因和动力,而自体心理学认为阉割焦虑是次发的现象。

    在考察父母在孩子发展的特定关键期所起的作用时,”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做了什么更重要“。大多数案例中恰当与不当双亲自体客体的主要区别不在于诸如公开的性欲或施虐回应等此类明显的共情失败,而在于微妙的、不断重复地有害回应。

    俄狄浦斯期的原发焦虑发生于儿童对来自双亲的缺陷性共情的回应,即对无法承载儿童的自体客体源泉的瑕疵的回应。次发焦虑虽然是派生的,但通常表现更明显,这是在儿童的富有情感的、自信的健康俄狄浦斯自体解体之后,取而代之的碎片化自体,它以色欲的、破坏性的想象和冲动为特点。

    解体焦虑是人类经验的最为深层的焦虑,它所指向的是人性的失落,即心理死亡。导致人类自体毁灭的是暴露于冷淡、非人性的默然和不提供共情回应的世界。

    在特定发展期产生的阉割焦虑之后还藏有一个更普遍的、对自体解体的恐惧。后者存在于性心理发展的所有阶段,与阉割焦虑相比,它在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如果儿童的情感与自信没有引发父母骄傲的镜映回应(和其它各种共情性的肯定回应),反而引发了父母刺激和带有敌意的竞争,那么有力的、整合的、和谐的俄狄浦斯儿童期自体 - 正常的俄狄浦斯自体应定时独立的情感即自信的能动性的中心 - 将变成碎片,变得虚弱且不和谐。

    传统精神分析认为广场恐惧症是次发的、外围的,自体心理学却认为这是原发的、中心的。俄狄浦斯自体客体环境的挫折是广场恐惧症最主要的原因。

    第三章 科学客观性的问题与精神分析治疗理论

    精神分析,从对我们的心理影响来说,完全是非中立的 -- 事实上这种情境向我们提供了对心理的生存和成长最为重要的情绪经验:来自自体客体的关注,即一种通过共情而理解并参与我们的精神生活的人性环境 (human surrounding)。

    早期发展的成功经常是由于处于起源状态的自体在其发展性需求面临创伤性挫折时积极重新寻求出路的结果。

    如果精神分析师坚持认为被分析者的疾病必须符合他所持有的某种普适的模式,甚至坚持认为被分析者服从某种被分析师认为是真正的分析的治疗过程 - 例如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偏执 - 抑郁状态的情绪的重新激活,自体早期伤害的重新经验,或者任何拘泥于理论的万应药 - 那么分析师反倒会妨碍患者的康复。

    第四章 自体 - 自体客体关系的再思考

    像人类生活的所有真实经验一样,成人对自体客体的经验是成片 (sectorial) 的而非分割的 (segmental)。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深度经验:当成年人成熟的选择支持性的自体客体时,他生命先前所有阶段的自体客体经验都会潜意识的再次出现 (reverberate)。

    自体和自体客体的概念指的都是内在经验,它们是心理现实而非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只能通过内省和共情来加以观察。

    正常心理生活的发展特征是自体及其自体客体之间关系的性质发生变化。

    “你”在支持自体的完整、力量和和谐方面的作用,即把“你”经验为“自体客体”;“你”作为我们爱和欲望的目标物或当“你”阻止我们得到爱和欲望时我们愤怒和攻击的目标物,也即把“你”经验为“客体”。

    第五章 精神分析的疗效:以自体心理学的发现为基础的初步声明

    注意到患者的回撤后,分析师必须观察对方的行为并以开放的心态倾听他们的联想。

    自体心理学认为,对于目前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大量患者来说,自体的缺陷(即自体容易处于破碎、虚弱、不和谐的状态)说是其精神病理的本质。自体心理学认为自体的病理状态起因于生命早期自体-自体客体过程的障碍,而这些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本应建立一个健康的自体。

    为了从精神分析中得到治疗,被分析者必须能够在精神分析的情景中,通过对复苏了的童年期自体客体的转变内化作用,来调动成长需求,已建立自体结构。

    分析师的偶然失败构成的恰到好处的挫折,促使自体结构的形成;他充分而持续的了解使患者逐渐意识到,与他童年期的经验不同,在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共情共鸣的支持性回应。

    第六章 精神分析的疗效:自体心理学对治疗进程的重估

    共情是一种能够思考和感受他人内心生活的能力。

    借助自体心理学理论,自体心理学家能够共情的感知那些原本不会被他注意的事物。

    自体心理学对精神分析的贡献如下:1)它强调了这两点的重要性 -- 贴近经验的理解和远离经验的动力学和起源术语来解释这些资料;2)它指出了转变内化的过程 - 即恰到好处的挫折导致的自体结构的建立 - 的中心地位;3)它用自体心理学的术语说明了心理健康的本质和精神分析之类的目标。这些自体心理学术语包含了动力结构的概念以及把它联系到充满意义的生命过程。

    自体心理学指出心理健康意味着个体拥有自体从一极到另一极的成片的功能连续体。

    自体心理学取向的分析师的做法,亦即“技术”,并未改变,改变的是他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观点。

    第七章 自体心理学对防御和阻抗的看法

    在分析的过渡阶段,尚未开始处理造成患者心理障碍的关键问题之前,谈到对防御的分析是恰当的。

    在分析中,防御被理解为服务于心理生存 (psychological survival) 的目的,也就是说,患者试图保存他从儿时自体客体匮乏的发展环境中所建立的维持核心自体的部分,不管它有多么微小和不稳定。

    我们做结论,并不是通过有技巧的操控大量的数据单元,运用智力创造出一个连贯的、有意义的解释框架。相反的,我们是通过延迟下结论、试探性的应用结论,观察患者对我们(尝试性)的解释的反应,并考虑了所有可能的不同解释后,才得出结论。

    那些指向与我们进行竞争的客体的攻击性,会在客体不再是我们的阻碍或者是我们达到目标后立即停止。另外,这些攻击性不会产生心理病理;当发生在童年时(例如,在俄狄浦斯竞争或者手足间的竞争中),它们也不会成为神经症的核心。与之相反的是,自恋的愤怒不会因为成功的抵抗了入侵者而感到满意 -- 那种伤害仍然会持续,而愤怒也仍然在。因此,童年期自恋的愤怒(比如与作为自体客体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间的对抗)确实才是自体病理生成的重要因素。

    第八章 对自我分析功能的反思

    自体心理学坚持认为,自体心理学把治疗看出类似于儿童早期的成功发展过程,这是最好的理解了精神分析的治愈;自体心理学对治疗达到精神健康水平的定义,不是首先依据是否扩展了知识或增加了自我自治,而是是否通过恰到好处的挫折而建立起来永久的自体结构。

    只有分析师以开放的态度来回应患者在任何时刻出现的实际体验时,我们才能给出一个正确的解释。

    经验告诉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最好跟随患者自发出现的想法所引导的方向,而不是让他转移目标并强加给他那些主要对我们来讲才重要的任务。

    第九章 共情在精神分析治愈过程中的作用

    应该谨慎的使用面质。面质可能会使患者有所震动,当看到患者的惊讶,分析师的自尊暂时会得到提高,但这样做并没有在患者的成人生活现实之外增加任何东西。

    我们把同情定义为一种“代理的内省”,或更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尝试)经历另外一个人的内在生活,并同时保持着客观观察者的立场。

    有时候,分析师真诚的想要理解患者内心世界的企图,带给患者的第一反应也是恐慌的指向分析师理解的不确切之处,或者分析师的局外感,他异性。

    第十章 自体客体移情及其解析

    我们把自体客体移情分为三组:1)镜像移情:在这种移情中,受损的抱负这一极会企图召唤自体客体的肯定 - 赞同回应;2)理想化移情:在这种移情中,受损的理想化这一极,会试图寻求可以接受其理想化的自体客体;3)孪生或另我移情;在这种移情中,受损的才能与技能这一中间地带会去寻找一个能够为其提供本质上相似的安慰体验的自体客体。

    自体客体移情是自发产生的,不需要来自分析师这边的任何主动鼓励;对自体客体移情进行分析,是分析任务的核心。

    对于自体客体移情关系所进行的分类仍然应该只是我们的帮手,而不能变成我们的主人,这一点也适用于所有的概念和理论。只要是有助于我的工作,只要能帮助我们厘清在临床或非临床领域所遇到的那些看似无关的信息,我们就愿意忽略细微的不一致和缺陷。

    在一个自体客体没有进行回应后,只有当孩子常识去通过其它自体客体的必要回应来获得补偿结构的企图也遭到挫败时,自体才会受到严重的损伤;在那些恰当的分析引导中,我们最终所建构起来的那些基本且重要的自体客体移情关系,常常都围绕在童年自体客体环境中给予较少创伤的那些方面。

  • 不伦不类

    作者:怪怪物 发布时间:2013-09-15 00:51:21

    《南方周末》曾用很大的版面为此套书登软文,上面吹得天花烂坠,让我对其有了不小的兴趣,琢磨看了多少能丰富一下自己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了解吧。于是在亚马逊一次打折促销中,以不到百元的价格入手,当时竟以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拿回来一看,才知道自己真是图样图新剖,商泰目乃义务啊,这书真不是一般的坑。

    《世界五千年》读过吧,看这书就那感觉——我是说此书如儿童读物般行文风格低幼,不是说它带给我如童年的快乐。说是“采用中国传统文学章回演义的体裁,将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史、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内容熔于一炉,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客观中肯的阐述,对重要历史人物生动形象的刻画,又有作者精辟深刻的思想评述。形式新颖生动,文笔简洁流畅。”其实是像记流水账一样把历史事件大致说一下,偶尔臆造一些情景对话,然后辅以大量的说教。当演义看废话太多,当理论书籍读内容又不够充实,不伦不类。文笔是“简洁”,简洁到第一国际解体这种大事都一笔带过,陈独秀大革命之后的事就一个字不提了。托洛茨基这样重要的人物也一如既往的按照官方立场不予太多评论。换句话说,这书能提供的信息还不及当前天朝大学里使用的现当代史课本。

    讲的少,要是写的严谨、写的用心,也就算了,可读下来完全像是凑数之作。作者说他们是先两人分写,然后放到一起整理。书不是一个人写的我看出来了,通篇整理没看出来——不少章节内容存在重复,还经常看到内容高度相似的段落在书中不同位置出现,也不知道都是抄的哪的内容,根本两人是各写各的,没有统筹内容。结构上没有推敲,内容上纰漏频出——像列夫·托尔斯泰的照片被当做欧根·杜林的放到第一卷上,初版出版都快三十年了,这错误还没发现?

    于是,我在这套书上收获如下宝贵经验:以后《南方周末》推介的书,没见过内容前坚决不能买。

  • 有些人那种“杀了他的心都有”的感觉不只是说说而已啊!

    作者:旧时光是个美人 发布时间:2014-10-11 11:14:09

    首先说我是一个女生,也喜欢和闺蜜大聊《星你》,但是同样喜欢悬疑、推理、科幻之类的小说却很少有人可以交流啊!什么蔡骏啊,天下霸唱啊,南派三叔啊,蜘蛛啊,还有日本的绫辻行人啊,东野圭吾啊,凑家苗啊,欧美的丹布•朗啊,阿加莎啊之类,看过不少。其实至今对这类小说也了解不多……只是单纯地看,感觉很刺激,觉得很考验智力。平时就在排行榜上看看有没有类似的书,对于探究作者写这些东西的深层含义真是不太感冒。

    周围的女孩也就看个名侦探柯南啊!看了这么多书之后觉得那里面的案子有时候真是有点弱……不知道中国有没有类似的奖项,好像日本很多这种小说奖,随便搜一下就有很多获奖作品。想要找到中国人写的好小说不太容易……之前盗墓笔记火了一把,靠卖腐赢得了不少女生的追捧,但我看起来感觉神神叨叨的啊怎么……后来逐渐发现,其实自己最爱看的还是带着破案性质的小说。于是,买了一堆……

    慢慢就看到了这本书了,《诡案罪》,貌似是最近才新出的。其实书名有点莫名……但故事很好看。里面的案件主要是杀人案,我承认自己喜欢重口点儿的……不过这本书并没有特别血腥,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有些人那种“杀了他的心都有”的感觉不只是说说而已啊!很多时候我们猜不到凶手是谁,只是因为是最不可能的那个人动了杀机!我想到了《白夜行》,谁能想到最后的凶手是两个小孩子呢?《诡案罪》里有很多这种故事,读到最后让人感到有一点伤感。当然也有大快人心的,书里在破案的刑警大队长除恶扬善也是萌萌哒。

  • 【转】刘小枫:狄德罗与“自由思想者”文学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3-01-21 13:59:18

    按:

    本文原载《江汉论坛》2022年第10期。

    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法兰西盛行所谓“自由放荡小说”(le roman libertin / the libertine novel)。按照词典中的定义,这类作品通过描写放荡不羁的性行为极尽嘲讽基督教伦理,诋毁与教权相结合的王政,叙事虽然色情,却明显带有政治斗争意涵。[1]

    萨德侯爵(1740-1814)是十八世纪自由放荡文学最为著名(或臭名昭著)的代表,但他却自称“哲学家”,而二十世纪的一些评论家也把他看作“哲学家”。[2]

    据说,“萨德是惟一没有把一种哲学表述和粗俗用语截然分开的作家——这种哲学表述与它记叙或评论的欢乐一样生动活泼”[3]。这种说法多少有些言过其实,严格来讲,萨德作为自由放荡作家还得算是狄德罗的学生。

    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

    德尼·狄德罗(1713-1784)的名字与十八世纪伟大的法国启蒙运动联系在一起,这位《百科全书》的发起人兼主编怎么会与自由放荡文学扯上关系?难道法国启蒙运动与自由放荡文学粘在一起?

    看来,搞清狄德罗在何种意义上是个“自由放荡”作家,关乎我们如何认识启蒙运动这样的重大史学问题。

    自由放荡的思想者

    让我们从何谓Libertine[自由放荡者]说起。据说,这个语词是加尔文(1509-1564)在治理日内瓦基督教共和国时的发明,用于斥责那些刻意违逆基督教道德戒规的“自由思想者”(free thinker)。

    十九世纪以后,随着进步论史观的兴起,这类知识人才开始逐渐被视为进步的人文主义者。无论如何,libertine[自由放荡者]不是大街上缺乏教育的“混混”,而是如今所谓有教养的文化人。

    Libertine[自由放荡者]有不同类型——有的仅言辞“自由放荡”,个人生活未必如此;有的个人生活“自由放荡”,但并不写作,或者说不制作“自由放荡”的言辞。

    萨德侯爵的父亲萨德伯爵就属于这类libertine,他酷爱文学,过着风流生活,与当时的政界要人(如法王路易十五、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以及进步作家如孟德斯鸠和伏尔泰“过从甚密”。据说正是他把“摄政时期的风俗革命,生为享乐的绝对信念,以及对文学戏剧的酷爱”传给了儿子。[4]

    其实,正因为萨德伯爵是个行动上的libertine,他在唯一的儿子萨德侯爵年仅六岁时就离弃家庭,独自去过“自由放荡”的生活。

    萨德侯爵由叔父抚养长大直到中学毕业,而他的这位叔父虽是神职人员,却酷爱自由放荡小说,收藏了不少禁书,萨德是在阅读这类书籍中长大的。[5] 于是,成人后的萨德成了Libertine中的全能者——不仅在言辞中而且在行为上“自由放荡”。

    萨德侯爵(1740-1814)

    Libertine一词虽然是加尔文的发明,但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一种类型,“自由放荡者”早在加尔文之前一个多世纪的意大利就已经出现了。

    据布克哈特说,出于对罗马教宗国的憎恶,十五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风气培育出了“一伙既恶毒又机智的嘲讽者”。由于这种人“最自由的表现”,“意大利已经成了一所诽谤中伤的学校”——“既是富有哲学意味的讽刺的故乡,又是野蛮的嘲笑的策源地”。

    这类人文主义者中甚至不乏高级教士,波吉奥·布拉乔利尼(Poggio Bracciolini,1380-1459)是显著例子。他虽然是教廷文书,却也是善于写作讽刺之作的新派文人,其代表作《滑稽故事》“含有足以使人们对于所有人文主义者抱有成见的脏东西”。

    论贪婪 论虚伪

    8.8

    【意】波吉奥•布拉乔利尼 / 2022 / 浙江大学出版社

    显然,布拉乔利尼属于言辞上的“自然放荡者”,而到了十六世纪,行为上自由放荡的人文主义者越来越多,他们的道德堕落和卑劣无行的生活让人触目惊心,在正派人眼中成了“七种怪物”之一,而他们自己则对自由放荡的生活和异端言论自鸣得意、自我欣赏。[6]

    当然,在后来的进步史家眼里,他们是反封建王权-教权的启蒙学人——由此可以说,“自由放荡文学”是启蒙文学的类型之一。

    波吉奥·布拉乔利尼(1380-1459)

    十七世纪后期至十八世纪初期,英格兰和法兰西也开始“涌现”这类人文主义者。[7] 由于他们写小说,因此有了色情作家的名分,但他们却自视为严肃的“哲学家”。无可否认,孟德斯鸠是严肃的哲学家,但他也的确写了《波斯人信札》。直到今天,如何看待这部色情小说与孟德斯鸠哲学的关系,仍然是思想史上的一大难题。[8]

    早在萨德七岁那年(1747),年轻的哲学爱好者狄德罗就模仿当时坊间流行的“自由放荡小说”写了一部色情小说《泄密的珠宝》(

    Les bijoux indiscrets

    ),次年年初匿名出版——既无作者署名,也没有出版商的名字。[9]书名中bijou一词的书面词义是“珠宝”,在俗语中也寓指女性的性器官,可谓一词双关。

    波斯人信札

    8.2

    [法国] 孟德斯鸠 / 2019 / 商务印书馆

    与《波斯人信札》借东方君主制影射法兰西王政当局一样,《泄密的珠宝》中的主角是统治刚果的苏丹(影射现实中的路易十五),他有一个魔法戒指(bague),一旦用它施法,某个女人的“珠宝”就会讲述自己的色情经历。

    狄德罗的鹅毛笔有如这颗魔法戒指,让各色“珠宝”畅情吐露自己的隐秘奇遇。最终,狄德罗笔下的刚果苏丹把魔法用于自己的情人米尔佐扎(Mirzoza)——实际影射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巴杜夫人(Mme de Pompadour),由此获知她对自己一直忠贞不二。相反,从海外公干回国的一位廷臣就没有如此好运——他请求苏丹用魔戒测试其妻,而他听到的是没有间断的放荡情事。[10]

    1772年阿姆斯特丹印刷本封面,作者名字写作“D***”

    即便在后现代的今天看来,《泄密的珠宝》的写作意念也够出奇的了,而在写作此书之前,狄德罗刚匿名出版《哲学随想录》(1746年 6 月)[11]。

    《泄密的珠宝》匿名出版后的第二年,狄德罗又匿名出版了哲学书简《论盲人的信:供明眼人参考》(

    Lettre sur les aveugles à l’usage de ceux qui voient

    ,1749年4月)。狄德罗几乎同时写作哲学作品和“淫秽小说”(roman licencieux),人们很难说这不是一种哲学表述与色情叙事的平行。[12]

    因《论盲人的信:供明眼人参考》明目张胆攻击基督教信仰,狄德罗作为嫌疑犯被警方拘捕(1749年7月23日),羁押在万森纳监狱接受调查。庭审时,狄德罗起初矢口否认自己是《泄密的珠宝》的作者,也否认写了《论盲人的信》。

    索多瑪120天

    7.5

    薩德 / 2004 / 商周

    为了不让进行中的《百科全书》编撰计划胎死腹中,一个月后狄德罗又向警方承认,他就是这些“危险读物”和淫秽小说的作者,“还为自己让法国大众分享这些‘头脑的自我放荡’表示抱歉”,并郑重“保证今后不会再写任何违背宗教和道德的作品”。

    不难设想,对《百科全书》策划者这样的哲学家来说,“要承认自己是《泄密的珠宝》这样不知羞耻的放荡小说的作者,不是件容易的事”。

    尽管如此,由于《泄密的珠宝》销路极佳,狄德罗出狱(1749年11月)后不到一年,他“又给这部作品添加了一些内容更加色情的章节”,“换了新的插图”推出新版,后来还多次重印(1753/1756/1772)。[13]

    《泄密的珠宝》与狄德罗的哲学作品是如何内在地交织在一起的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看看狄德罗在《论盲人的信:供明眼人参考》中如何以叙事手法引诱读者和他一起思考宇宙是如何产生的。据他笔下的盲人说,世人“关于宇宙旧有的原初状态”的观念“同我一样眼盲”:

    若我们回溯至事物和时间的起点,感受物质的萌动与混沌的冲击,我们不仅会见到少数发展完善的生物,应当还有为数更多的残缺存在。假如说我无法针对事物的现状来反驳您,至少我可以询问您它们此前的状况。比如说,我可以问您,是谁告诉您,还有莱布尼茨、克拉克和牛顿,在动物起源的初始时期,它们不是缺头少脚的呢?我可以同您说:它们中有的没有胃,有的没有肠道;

    即使是那些胃、上颚和牙齿都可以为之提供很长寿命的物种,也可能因心肺的缺陷而终结;怪物是一点点灭绝的;

    有缺憾的物质构造也是逐步消失的,留下的只有不存在重大缺陷且能保证自我生息繁衍的机体。[14]

    狄德罗的意思很清楚,欧洲人一直相信的那个由上帝创造的“世界秩序”实际上并不存在,真实存在 的是一个自然的生物世界。

    萨德大传

    7.9

    [法] 莫里斯·勒韦尔 / 2002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接下来,狄德罗笔下的盲人就向明眼人揭示了让他们震惊的视界:

    当萌动的物质催生宇宙的时候,我的同类恐怕是随处可见的。那我为什么不能相信,动物的世界也同我想象的一致呢?

    每一刻,在远离人类的物种中,有多少残缺扭曲的世界正在消散,然后又经历了无尽反复的重组和消失,直至可以达到某种可以自我保全的平衡状态。

    哦,哲学家们,和我一起前往世界的尽头吧,越过我能触及的界限,抛下你们眼中所见的完美生物;

    去未知的海洋散步,在它不规律的波动中寻求,看看你们于此处敬仰的智慧生物是如何在别处留下了废墟。(《论盲人的信》,页114)

    狄德罗写作《论盲人的信》时,布封还没有完全从牛顿物理学中解脱出来。但若把这样的言辞放进后来的生物进化论者嘴里,人们一定看不出它们实际上出自狄德罗。

    如米歇尔·福柯所说,就进化论思想“最普遍的表述方式而言”,“在狄德罗和达尔文那里是完全一样的”。[15]

    从这段文字来看,青年狄德罗完全被斯宾诺莎的自然哲学精神迷住了。有论者认为,在狄德罗的哲学作品中没有出现斯宾诺莎的名字,因此很难确定斯宾诺莎对狄德罗的影响。

    这种看法很奇怪,因为在十八世纪初,斯宾诺莎有好些别称:“自然神论者”“怀疑论者”“无神论者”“泛神论者”,不一而足。《哲学随想录》是狄德罗发表的第一部哲学作品,从中人们不难看到,他与后来的歌德一样,是个坚定的斯宾诺莎信徒:

    真正自然神论者的出现,应该归功于对自然的认识。单单病菌的发现,就足以叫无神论最有力的一个异议化为灰烬。

    运动对物质而言,无论是本质的还是偶然的,我现在都相信其结果最终是进化:种种考察都说明,腐烂本身并不产生任何有机物。

    最不起眼的昆虫,其机制之奇妙,都不比人逊色,这个说法我很同意。我不怕有人因此推论说,既然分子的内部运动生成了昆虫,那么同样生成了人也未可知。两百年前就有一个无神论者提出,有一天也许能看到人完全成形地从地球深处冒出来,就像我们看到一群虫子从一块腐肉中孵化而出一样。我很想知道形而上学者如何回答他。(《哲学随想录》19,罗芃译文) 狄德罗写下这段文字时,进化论的首倡者拉马克才两岁。

    哲学思想录

    7.8

    狄德罗 / 2019 / 江西美术出版社

    怀疑论者的启蒙

    出版《哲学随想录》之后,写作《论盲人的信》之前,狄德罗还写了《怀疑论者的漫步或条条小径》(

    La Promenade du Sceptique ou les Allées

    ,1746,通常简称《怀疑论者的漫步》)。[16]这是一部哲学小说,狄德罗以叙事笔法勾勒了自己的自由思想路线图,他后来的作品——无论哲学作品还是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主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端倪。

    这部作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题为“荆棘小径”、“栗树小径”和“鲜花小径”——标题看起来颇有寓言意味,其实内容本身相当直白。[17]

    开头有一个篇幅不短的“开场白”(Discours préliminaire),狄德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怀疑论者”在小径漫步的由来。

    他说,自己有个老朋友名叫克莱奥比尔(Gléobule),此人过着隐居生活或者说哲学生活,去往他的隐居地得穿过长长的“栽着老树的小径”。

    克莱奥比尔的住所有点儿像古典学园,那里虽然仅“摆着少量书籍”,但“客厅装饰着苏格拉底、柏拉图、阿提库斯和西塞罗的半身像”。正是在这里,狄德罗与克莱奥比尔以及其他几个爱好哲学的朋友“进行了多次有趣的谈话”——

    在那里,我看到皮浪主义者拥抱怀疑论者,怀疑论者为无神论者的成就而感到高兴,无神论者向自然神论者慷慨解囊,自然神论者主动帮助斯宾诺莎主义者;一句话,友谊的纽带系着所有哲学派别,使他们联合起来。就是在那里,充满协调,充满对真理的热爱,洋溢着真理、诚挚和和平的气氛;小气多虑的人、迷信的人、虔信的人、圣师、教士和僧侣从来也不涉足此地。(《怀疑论者的漫步》,页51-52)

    这段说法显得有些奇怪,因为,皮浪主义者与怀疑论者几乎是同义词,而怀疑论者与无神论者同样如此,更不用说无神论者与自然神论者。

    “友谊的纽带系着所有哲学派别”无异于说,所有这些称呼都可以用来称谓哲人。

    如果狄德罗以及其他几个朋友不是皮浪主义者就是怀疑论者或无神论者或自然神论者,而他们都“主动帮助斯宾诺莎主义者”,那么“斯宾诺莎主义者”(Spinosistes)又是谁呢?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书名中的“怀疑论者”即克莱奥比尔。在小径深处的园子里,克莱奥比尔不仅对狄德罗以及其他热爱哲学的朋友畅谈“人类精神的那些错误,知识的不确定,各种物理学体系的浅薄和形而上学崇高思辨的虚荣”,还让他们享受自然的生机,沐浴山谷的气息。

    在克莱奥比尔眼里,“自然的作品是一部富有寓意的书。在这部书中,他读到了别人没有读到的千百万个真理”。

    最终,在克莱奥比尔带领下,狄德罗和其他朋友“从荆棘小径转入栗树小径,又从栗树小径进入他的花圃”——也就是鲜花小径,然后才分手(《怀疑论者的漫步》,页53-54)。

    《百科全书》,狄德罗主编

    狄德罗决定把这几次谈话记录下来,以“关于宗教、哲学和社交生活的谈话”为题匿名出版。克莱奥比尔表示赞同,但又担心会给狄德罗乃至他自己惹来麻烦。

    接下来,狄德罗与克莱奥比尔有了一场单独交谈,话题首先涉及“宗教和政府”这个颇为敏感的政治-神学问题,而克莱奥比尔的言论听起来就像是或者说就是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

    随后,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迫害与写作艺术的关系这个主题上来。克莱奥比尔告诫狄德罗,“如果你以培尔、蒙田、伏尔泰、贝克莱、沃尔斯顿、斯威夫特、孟德斯鸿的口吻撰写著作,你可能会活得更长”(《怀疑论者的漫步》,页62)。

    狄德罗的《百科全书》

    7.6

    狄德罗 / 2007 / 花城出版社

    培尔以编写《历史与考据词典》闻名学坛,他被排在比他早一个世纪的蒙田(1533-1592)前面,显然因为他是著名的“怀疑论者”。

    引言的结尾显得有些诡异,狄德罗说,另一位年轻的朋友——他是个怀疑论者——突然出现,并对犹豫不决的狄德罗说:

    为了防止让克莱奥比尔不安的一切麻烦,我建议你去请教你有时可以见到的那个哲人王。他前额缠着月桂枝,为了他的崇高业绩,他在我们的小径中散步,在栗树荫下休息;最后,你会听到他口若悬河、言之有理地严厉斥责马基雅维利。带着你的著作,进入他的领地,让那些笃信宗教的人去叫喊吧。(《怀疑论者的漫步》,页64)。

    这里的所谓“哲人王”(ceprince philosophe)看起来当指苏格拉底,因为在柏拉图《会饮》最后一场的开头,阿尔喀比亚德把自己前额缠着的月桂枝取下来戴到了他头上,而他的确“口若悬河”。

    实际上,狄德罗笔下的这位“哲人王”指普鲁士王国的国君弗里德里希二世,他在年轻时写过一本书“言之有理地严厉斥责马基雅维利”,并寄给伏尔泰指教。

    狄德罗接受了这位年轻的怀疑论者的“建议”,将克莱奥比尔园子中的谈话记录公之于众。于是,我们看到了关于三条小径的谈话。[18]

    在接下来的谈话记录中我们首先看到,克莱奥比尔宣称自己既“是个地理学家”又是个哲学家。显然,他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地理大发现之后的时代,欧洲人已经发明测量天体高度的“象限仪和优质望远镜”。

    但是,克莱奥比尔说自己不想去美洲新大陆考察居住在那里的“不同民族及其不同的风俗和习性”,只需描述自己所在的这个地区的民族——欧洲民族——的风俗和习性,就能“通过对一种普通漫步的叙述来启迪和完善人类的理性”,或者说无需“穿过海洋详细记载蛮族的姓氏和野人的纵欲”就能“教育文明民族”(1.1-2)。

    因此,克莱奥比尔后来也称自己是“历史学家”(2.32)。果然,克莱奥比尔以三条小径为喻像,通过叙事构建出一个普遍历史进程,即世界历史如何“从荆棘小径转入栗树小径,又从栗树小径进入他的花圃”——鲜花小径(l’allée des fleurs)。

    狄德罗和哲学家的午餐会

    克莱奥比尔从自己所在的这个地区开始——他说,这是一个奇怪的帝国,因为这里的臣民虽然都承认“这个帝国”的君主的“称号”,但君主实际上“是否存在却众说纷纭”。

    克莱奥比尔的受众心领神会:这里的所谓“帝国”寓指罗马基督教会,臣民们服从的“君主”寓指“上帝”。因为,克莱奥比尔接下来就说,“君主的圣殿”是臣民陆续要去往的归属地,他们得凭靠自己“在路上所表现的善行或恶行”“在那里得到奖励或惩罚”(1.3-5)。

    通向“君主宫廷”的道路不只一条,而是三条。第一条“上面布满令人心惊的碎石荆棘”,但它最为安全、稳当,虽然也“最难走”。第二条倒是“宽敞、惬意、铺满鲜花”,“沿着它走自然会感到舒适”,而且“还是一条近路”,但充满种种危险。第三条是“幽暗的林荫小路,路两旁是栗树、沙滩,它比荆棘小路舒适,但不如鲜花小径讨人喜欢”(1.11-16)。

    克莱奥比尔花费了一些口舌比较三条小径的优劣(1.17-22),但主要谈论荆棘小径。他的受众听得出来,所谓“荆棘小径”喻指与教权相结合的专制君主国,甚至明确喻指波旁王朝的法兰西,因为他说到“全国三级会议决议”如何用“旧羊皮纸来对抗君主”,并狠狠挖苦了教士阶层——他戏称这类人为“向导”(1.31-32)。

    在这一章里,克莱奥比尔谈论得最多的是“法典”,也就是基督教的圣经(1.33-48)。内行一眼就能看出,克莱奥比尔的这番关于“法典”的说法无异于寓意式的圣经批判,其修辞手段来自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虽然使用得相当粗糙。

    神学政治论

    8.6

    斯宾诺莎 / 1963 / 商务印书馆

    第一章以“栗树小径的一位老居民和荆棘小径的几个种植者”的谈话收尾(1.49-58)。克莱奥比尔最后讲到,一些臣民在哲学家带领下逃离荆棘小径,经栗树小径进了鲜花小径,明显有所暗示——用今天的语言来讲,粟树小径居民即启蒙哲人。

    题为“粟树小径”的第二章一开始,克莱奥比尔讲述了粟树小径居民如何“入侵”荆棘小径,这意味着启蒙哲人向君主-教权国主动发起突袭:

    他们借助一个隘口、一片树林、一片荆棘或者其他有利于秘密行进的伪装,悄悄溜入荆棘小径,遇到盲人,他们就猛扑过去,摆脱了他们的向导,散发一些反对君主的宣言或者是对总督的讽刺诗。(2.12)

    所谓“盲人”指无知地信仰基督教教义的帝国臣民。随后克莱奥比尔讲述了一位粟树小径居民或“我们的一个同伴(un de nos camarades)与荆棘小径的一位居民”的谈话,以此展示自由思想家如何启蒙“盲人”们——这位同伴名叫阿德奥斯(Athéos),听起来与“雅典人”有些相像。话题首先是“世上究竟有没有君主”(l’existence du prince),这暗含的怀疑是世上有没有上帝。接下来的话题很快变得非常哲学:灵魂是否不过“仅仅是机体作用”(effet de l’organisation)的结果呢? 阿德奥斯直截了当地说:

    既然器官(organes)协调,我们就能思想,那么,器官一旦损坏,我们就会胡言乱语。器官一旦毁灭,灵魂又会怎样呢?而且,谁对你说摆脱了身体,灵魂还能思想、想象和感觉?(2.18)

    与斯宾诺莎《伦理学》关于“人的心灵的性质和起源”的第一条公理对比,[19] 阿德奥斯的这个说法堪称典型的斯宾诺莎教义——显然,他是一个斯宾诺莎信徒。

    伦理学

    9.0

    斯宾诺莎 / 1998 / 商务印书馆

    “盲人”凭自觉意识到,阿德奥斯所讲的道理有违“法典”(基督教圣经),其目的“是要破坏整个社会”。他类似本能地想要反驳这位粟树小径的居民,阿德奥斯则趁机对这位“盲人”信奉的“法典”发起攻击——对圣经的批判不再用寓意修辞伪装,而是直截了当(2.19-23)。

    “盲人”毫不退缩地与阿德奥斯展开辩驳,由于“一些疯狂的向导从四面八方跑来”协助“盲人”抵抗,阿德奥斯寡不敌众,只好撤回到自己的驻地——粟树小径(2.30)。

    阿德奥斯回到驻地后,克莱奥比尔召集粟树小径的所有居民一起开个研讨会,讨论阿德奥斯与“盲人”的论争——克莱奥比尔对这场内部讨论会的记叙颇为详细,占了第二章近半篇幅(2.31-55)。

    讨论的焦点仍然在于“人的心灵的性质和起源”问题,而论据与生物学问题交织在一起。有人提到,人们已经“借助显微镜发观了蚕的大脑、心脏、内脏和肺,便懂得了这些器官的结构和用途”,但这样的探究结果会导致世人“不仅神化苍蝇,而且也神化所有水滴和海中沙粒”,甚至“对某些昆虫的正确观察会导致我们的君主存在的结论”(2.47)。在今天看来,这场讨论形象地反映了十八世纪初的欧洲知识界闹得沸沸扬扬 的“泛神论”之争。[20]

    斯宾诺莎(1632-1677)

    克莱奥比尔站在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一边,他意识到说服不了自己的哲学之友,因为任何一种哲学观点都不可能让所有哲学家感到满意——哲学家的友谊论争永远不会有结果,于是他干脆说,就让反对者用轻蔑的口吻斥责我们“神化了蝴蝶、昆虫、苍蝇、水滴和一切物质分子”吧。

    克莱奥比尔自己心里比谁都清楚,他并“没有神化任何东西”,他之所以宣称“泛神论”,不过是为自己“竭力驱除世界上的自以为是、谎言和诸神”的革命行动打掩护而已(2.53)。当然,克莱奥比尔也觉得没必要把自己的真实意图告诉所有哲学之友——但狄德罗的记录却挑明了这一点。言下之意,只有傻瓜才会为“泛神论”究竟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争来吵去。

    “伟大的存在巨链”

    第二章的结尾很有意思,它表明狄德罗的脑筋对粟树小径的性质不乏清楚的认识。克莱奥比尔说,当阿德奥斯从哲学论辩园子回到家时,“发现他妻子被抢走,孩子被掐死,房子被劫掠了”。粟树小径的哲学之友们无不“怀疑”,这是阿德奥斯曾与之有过争论的那个盲人所为。

    不难设想,他趁哲学之友们围绕“泛神论”吵得不可开交,潜入粟树小径干了这番罪恶勾当。毕竟,“阿德奥斯曾唆使他蔑视良心的声音和社会的法律”,而盲人既然“秘密地离开了荆棘小径,他随时可以违背良心和社会的法律而无任何危险”,因为粟树小径无异于一个自由共和国。当然,尽管阿德奥斯遭遇了如此不幸,“只有他没有高声抱怨的自由,因为盲人在此之前本来是忠贞不渝的”(2.56)。

    令人费解的是,既然狄德罗在一开始就对如此结果洞若观火,他为何还缺乏节制地搞启蒙呢?[21]

    经过这番哲学的自由探究,狄德罗把读者带到了寻求肉体欢愉的“鲜花小径”。克莱奥比尔说,他虽然“没有经常在鲜花小径中长时间散步”,但“对那里却相当了解”(3.1)。接下来,他首先描绘了鲜花小径的方方面面,并特别强调,“在这里,人们只忙于享乐,或者是在享乐中使他人心神不宁”——尤其是这里的女人,“她们善于献媚,充满性感,并以此取悦于人”,“以有众多的迷恋者为荣”(3.2-3.10)。显然,这些女人属于“自由放荡”的女性。[22]

    接下来克莱奥比尔讲到了出没于鲜花小径的各色女人,尤其讲述了三个女人的故事:菲蒂姆(3.16-20)、贝莉丝(3.22-44)和阿斯特莉(3.48-3.54)——她们无不是为了享受肉体之欢从“荆棘小径”逃离出来的。没必要复述这些故事,哪怕贝莉丝的故事已经相当于短篇小说,但应该提到,后来的萨德在《爱的罪行》中讲述的那些小故事与此大同小异。

    萨德文集-爱之诡计

    7.5

    萨德侯爵 / 1998 / 时代文艺出版社

    这些女人“挑逗过路人”自认为有的那些道德理由,也与萨德笔下的女人相似,不外乎要“感化和改变恶人”(3.57)。克莱奥比尔称这些故事不过是“鲜花小径的笑谈和丑闻”,但其“趣味也就在于此”,而他讲述这些故事的目的,则在于告诉自己的哲学之友们,鲜花小径的“入口向我们敞开着;我们把在这里的散步看作是抵御我们树荫下冷空气的预防药”(3.55)。

    若弗兰夫人的沙龙,1755年

    临近结尾时,克莱奥比尔不具名地说到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据传记作家说,狄德罗在这里“偷偷加入”了自己与女作家玛德莱娜•皮西厄相恋的经历(3.58-3.61)。在狄德罗眼里,她不仅有“一头金发……精致纤细的腰身和丰满的臀部”,“亮晶晶的眼睛中闪烁着欲望的光芒”,而她的言谈又表明“她热爱思考”,有“丰沛的思想”。换言之,玛德莱娜•皮西厄“同是自由思想者”,用今天的话说,是最早一批“自由放荡”的知识女性或女权主义者之一。

    克莱奥比尔与这位女性的谈话刚开始,“话题就转到了肉体享乐:这是普遍谈论的主题,是这个地区取之不尽的话题”。克莱奥比尔装模作样提醒她,“君主禁止我们肉体享乐,自然本身也对此规定了界限”——这位知识女性给出的是斯宾诺莎主义式的回答:“如果需要和欲望的目的不是满足又是什么呢?”(3.58-3.59)。这个回答足够“自由放荡”,它无异于说,需要和欲望的满足不仅可以无视“君主”(即上帝)的戒令,也能够逾越自然规定的界限。

    克莱奥比尔最后说,这位知识女性“向我投来多情的目光;我把手伸给她,我把她带到一个绿荫凉棚内,在那里,我让她找到的理由比她开始所想的更充分”(3.60)——我们有理由说:克莱奥比尔不是别人,正是《百科全书》编纂计划的发起人狄德罗自己。

    狄德罗一生如何“自由放荡”地漫步

    《怀疑论者的漫步》既算得上哲学作品,又属于“自由放荡文学”,它符合这类作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攻击教权政治和宣扬色情。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攻击教权政治与哲学探究几乎是一回事,因此,在这部作品中,哲学讨论算得上是与宣扬色情携手并进。

    《怀疑论者的漫步》杀青后,狄德罗正打算出售给出版商,未料他居住所在地的教区神甫向巴黎警方检举,说本教区有个年轻人不务正业,是个“自由思想者”,名叫狄德罗——警方随即前来搜查,没收了《怀疑论者的漫步》手稿。若非狄德罗已经抄写多个副本“分送给朋友们保存”,它恐怕也很难在狄德罗离世近半个世纪后(1830)意外浮现并得以出版。[23]

    《百科全书》第8卷,第1页

    《哲学随想录》匿名出版后,不仅引起警方注意,也引发“百科全书派”同伴的热议——卢梭和达朗贝尔都提出过异议。不难设想,狄德罗将《怀疑论者的漫步》副本分送同伴后,只会引发进一步的异议。没过几年(1753),狄德罗发表《对自然的解释》,这本论说体小册子很可能是为消弭“百科全书派”同伴的异议而作。[24]

    在这本小册子中,狄德罗更为系统地阐发了自己对自然机体的理解,他明确意识到,“我们正接触到科学上一个伟大革命的时刻”(moment d’une grande révolution,《对自然的解释》4)。从今天的史学眼光来看,这指的正是生物学取代物理学的历史时刻。

    狄德罗在文中多次提到布封(比较《对自然的解释》12、33、48、55),而且在一开始就告诉同伴,“一个好的自然学家”(un bon physicien,这在当时与“哲学家”是同义词)不应该忘记布封前不久在《自然史》第一卷中“以极大的勇气和力量所宣示的真理”,自此以后,数学家们的理智世界所认可的真理再“拿到我们的地球上来”就绝对行不通了(《对自然的解释》2)。

    布封《自然史》插图,1763年

    狄德罗的同伴不难看到,《对自然的解释》也在为《泄密的珠宝》和《怀疑论者的漫步》中的“自由放荡”论辩护,它试图论证人的性欲是人性自然机体富有生机的明证(比较《对自然的解释》13)。

    但《对自然的解释》显然没能消除同伴们的异议——尤其是达朗贝尔凭靠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提出的异议,因为二十多年后(1769),狄德罗接连写了两篇指名道姓针对达朗贝尔的对话作品——《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以及《达朗贝尔的梦》,而后者让人又想起了“自由放荡”的文学风格。

    从《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中可以看到,分歧的焦点仍然是狄德罗在《怀疑论者的漫步》中提出的那个斯宾诺莎式的“泛神论”原则:所有物质都有潜在的感知能力,而且在某种情境下甚至可以获得知觉和思考的能力——

    狄德罗:为什么石头就没有感觉呢?

    达朗贝尔:这难以置信。

    狄德罗:是的,在劈它、刻它、磨它而又听不见它哭喊的人看来,的确难以置信。

    达朗贝尔:我很希望你告诉我,你认为人与雕像、大理石和肉的差别是什么?

    狄德罗:差别很小。人们用肉来造大理石,也用大理石来造肉。

    达朗贝尔:但肉不是大理石,大理石也不是肉。

    狄德罗:这就像你称为活力的那个东西不是死力。[25]

    为了进一步反驳自己的同伴,狄德罗为二十多年前的《哲学随想录》增补了72条“随想”(1770)。这个时候,生物学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狄德罗写道:

    林奈在他的“瑞典动物志”的序中说,人既不是一种石头,也不是一种植物;因此人是一种动物。人没有一只独脚,因此人不是一种虫。人不是一种昆虫,因为他没有触角。人没有鳝,因此不是一种鱼。人不是一种鸟,因为他没有羽毛。那么人是什么呢?他有四足动物的嘴。他有四只脚;前面两只是给他触摸用的;后面两只则用来走路。因此人是一种四足动物。这位方法家又继续说:“诚然,按照我的博物学原则的推论,我从不知道怎样区别人和猴子;因为有某些猴子比某些人的毛还少;这些猴子也用两只脚走路,并且它们用脚和用手都和人一样。此外,说话在我并不是一种表示区别的性质;照我的方法,我只承认那些依靠数目、形状、比例及位置的性质。”逻辑说:那么你的方法是错误的。而博物学家说:“那么人是一种有四条腿的动物。”[26]

    林奈的动植物考察笔记

    这段言辞足以让今天的传记作家有理由说,狄德罗在“达尔文之前畅想了自然选择”。[27] 可是,如果把人完全视为动物,那么,最为棘手的问题便是:如何看待人的道德行为,或者说,人世间美德与邪恶的区分还有意义吗?写作《怀疑论者的漫步》时,狄德罗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他笔下的阿德奥斯在提出那个斯宾诺莎原则之后就说:

    为什么理性更有利于人们对某些思辨真理的认识,而不是对道德真理的认识呢?因为,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承认思辨真理的确定性.至于道德真理,从河的一岸到另一岸,从山前到山后,从这个界标到那个界标,越过精确线,人们的观点会截然相反。(《怀疑论者的漫步》2.18)

    问题在于,一旦“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承认”了某种“思辨真理的确定性”——比如说“人不过是自然动物”或人的心灵不过是“机体组织的效果”,那么,人世间的“道德真理”难免会“从河的一岸到另一岸,从山前到山后,从这个界标到那个界标,越过精确线”。

    《达朗贝尔的梦》(

    le Rêve de D’Alembert

    )是一部对话体作品,狄德罗让我们看到他作为“自由思想者”如何教人“越过精确线”。对话者仅有三个人物:因疾病困扰而神志不清、梦话连篇的达朗贝尔,看护他的淑女雷斯璧娜丝(l’Espinasse)小姐,前来探视的进步生物学家博尔窦(Bordeu)医生。[28]

    对话情节从雷小姐复述达朗贝尔的“梦话”开始,逐渐转向博尔窦医生与雷小姐的交谈——或者说前者对后者施教,其中甚至出现了“让人惊骇的关于性的文字”(比较《达朗贝尔的梦》,页164-165)。

    当然,如今人们也可以说,狄德罗不过是在“认真思考人类的生理学问题”,即便他并没有放弃通过写小说和戏剧来传播一个自然信念,“即性接触是人性最自然、最可取的表达”。[29]

    但人们没法否认,博医生显然是个“自由放荡”的自由思想者,他想要说服雷小姐转变观念,让她明白既然“性欲的尖儿是自然为恋爱的快乐和传种接代而设的,那么,它所唤起的恋爱对象的形相便是丝束原点反作用的结果”。即便博尔窦医生的教诲在今天看来带有自然科学色彩甚至具有医学性质,雷小姐仍然禁不住问道:

    可是,大夫,罪恶和美德是怎么一回事呢?美德,这个名词在所有的语言里是这样神圣,这个观念在所有的国家里是这样不可侵犯”。(《达朗贝尔的梦》,页186)

    博尔窦医生从雷小姐的回答中意识到,要破除人们心中的传统道德观念,还得从如今所谓的语言学入手,从根子上铲除观念世界。至于方法,仍然是屡试不爽的策略:把一切心灵的东西都说成生理机体的感觉结果。

    朱莉·德·莱斯皮纳斯,《达朗贝尔之梦》中雷小姐的原型

    经过一番耐心解释,博尔窦医生告诉雷小姐——

    根本就没有什么抽象;只有一些习惯上的省略,一些略语,使命题一般化一些,使语言比较便捷一些。是一些语言的记号使抽象的科学产生。一种为许多行动所共有的性质,产生了罪恶和美德这两个名词;一种为许多生物所共有的性质,造成了丑陋和美丽这两个名词。人们说一个人,一匹马,两只动物;然后说一,二,三,于是全部关于数目的科学便产生了。(《达朗贝尔的梦》,页192)

    可以看到,即便博尔窦医生是在对雷小姐这样的普通女性施教,他的言辞也颇为哲学。博尔窦医生就这样以“自然”的名义抹去了“罪恶和美德”的区分乃至“丑陋和美丽”的差异。《达朗贝尔的梦》还有续篇,这时仅有博尔窦医生与雷小姐两人在场——达朗贝尔也许听不下去,离开了。[30] 现在人们看到,博尔窦医生对雷小姐施行启蒙教育最终如何“越过精确线”:

    雷小姐:到此为止,我可以毫不脸红地接受你的意见。这可以使我们得出什么结论来呢?

    博尔窦:你就会知道的,小姐,你能不能告诉我,贞操和严格的节欲会带给人什么利益,什么快乐呢? ——不管是带给守贞操的人,还是带给社会。

    雷小姐:凭良心说,根本不会。

    博尔窦:那么,尽管宗教狂热对这两种品质费尽辉煌的赞辞,尽管民事法律保护这两种品质,我们要把它们从美德的目录中涂抹掉,我们要认为,没有比这两种难得的品质更幼稚,更可笑,更荒谬,更有害,更可鄙的了,除了积极的罪恶以外,没有比它们更恶劣的了。

    雷小姐:人们会同意这种说法的。(《谈话的继续》,页197)

    博尔窦医生会心地笑了,他对自己的启蒙结果感到满意。但当他进一步启蒙时,雷小姐也不得不对博医生说“你是个怪物”——博医生则回答说:

    我不是怪物,怪物或者是自然,或者是社会。你听着,小姐,我不会让自己受言辞的欺骗,我尽量自由地为自己辩解,因为我是清白的,我的道德清白在任何方面都无可非难。那么我要问你:有两种行为,同样属于性欲的范围,都只能带来并无用处的快乐,但其中的一种只给做这种行为的人带来快乐,而另一种则使他与一个男性或女性同类共享这种快乐,因为在这里,性別甚至性别的运用无关紧要,那么,在这两种行为中,常识将宣布哪一种为优呢?

    雷小姐:这些问题对于我说是太髙了。(《谈话的继续》,页200)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这些问题“太后现代”了。当然,从如今的“白左”仍然在为自己争取追求狄德罗所说的“快乐”的自然权利来看,冥府中的狄德罗会认为他开创的启蒙事业还没有完成。[31] 雷小姐逐渐意识到,博尔窦医生是在引导她“违反自然”,博医生则坚持认为自己的启蒙恰恰是依循“自然”。他由此上升到政治-神学高度,提出了“自然与礼法”的古老对立: 凡是存在的东西就不能违反自然,也不能超出自然,我认为连贞操和自愿的节欲也不例外,要知道,如果人可以对自然犯罪的话,贞操和节欲将是违反自然的头等罪过,在一个衡量行为的标准有异于宗教狂热和偏见的国家里,贞操和节欲也将是违反社会法律的头等罪过。(《谈话的继续》,页201)

    这场继续谈话结束时,雷小姐已经被教育成一个“自由放荡”的女性,而且懂得只做不说——

    雷小姐:再见吧,大夫,别几百年都不来呀,你向来是那样的,你得有时候想一想我爱你爱得发疯啊……要是有人知道了你跟我讲的那些可怕的话呢?

    博尔窦:我完全相信你会缄口不言。

    雷小姐:别那么自信,我听话就是为了喜欢跟人讲。不过再说一句,我就一辈子不再提这件事了。(《谈话的继续》,页204)

    早在写作《达朗贝尔的梦》以及《谈话的继续》之前(1760),狄德罗已经动笔写作长篇小说《修女》,不断修改,直到去世前不久才开始在《文学通讯》上连载。这部作品以修女苏珊姐妹的故事诠释了《达朗贝尔的梦》以及《谈话的继续》中的哲学和政治-神学观点。[32] 谁要是亲自读过这部作品,而非听信传记作家的简扼介绍,他都不难看到,狄德罗的小说创作绝非仅仅是要传播一个自然信念,即性欲的自然满足“是人性最自然、最可取的表达”。

    1762年完成初稿的中篇小说《拉摩的侄儿》和1765年动笔的长篇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中的主角,都是典型的“自由放荡”之徒。狄德罗一直在修改这两部作品,生前没有来得及出版。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8.5

    [法] 德尼·狄德罗 主编:罗芃 / 202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据传记作家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Jacques le fataliste et son maître

    )用虚构的方法探讨了自由意志问题,但它又是一部“思维狂野的哲学对话”:狄德罗“凭着勇气为一个令人难忘的反英雄注入了生命,这个角色一边赞颂邪恶和寄生的好处,一边宣扬人拥有无限享乐的权利”。[33] 如果这个评断属实,那么有趣的问题就来了:这位既“赞颂邪恶和寄生的好处”又“宣扬人拥有无限享乐的权利”的“反英雄”为何竟然是个斯宾诺莎信徒?

    由于雅克的脑子里塞满了斯宾诺莎的著作,“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区别在他看来没有意思”:

    雅克既不知道罪恶这个名词,也不知道德行这个名词;他以为一个人要么生而有幸,要么生不逢辰。当他听见有人说出褒奖或者惩罚这种字眼时,他会耸耸肩。对他来说,褒奖不过是对好人的鼓励,惩罚则是对坏人的吓唬。他说:“要是没有自由,要是我们的命运是天上写好了的话,这还能是什么别的东西吗?”[34]

    故事结尾时,雅克娶了心地单纯、善良质朴的女孩丹尼丝为妻,然后同她一起“从事替芝诺和斯宾诺莎争取信徒的活动”。一个淑女最终嫁给了一个道德上的无赖,然后与他一同去追求“无限享乐的权利”并发展斯宾诺莎的信徒,这意味着什么呢?狄德罗写这部小说是要与斯宾诺莎争辩,还是要为他争取信徒呢?也许两种可能性都有——这被称之为“启蒙的辩证法”。

    《拉摩的侄儿》的写作时间长达十余年(1762-1774),历经三次大改,主角儿同样是个“自由放荡者”。他把自然式的享乐推到极致,宣称生命中唯一真实可触的快乐不过是吃吃喝喝、床笫之欢以及每日能顺畅通便之类的自然生理行为。狄德罗在小说中还让拉摩的侄儿把自己“曾到过的一些家庭里听得的最下流的故事重述一番”,因为他相信启蒙时代的“我们都是新闻传播的能手”。[35]

    马基雅维利与“自由放荡”文学之滥觞

    《拉摩的侄儿》手稿虽然在1890年才突然现身塞纳河畔的文物市场,它却因歌德在1805年译成德文而早已闻名——当时,席勒不知从哪里获得了一份抄件,推荐给了歌德。

    发表译作的同时,歌德写了一篇短文《<拉摩的侄儿•狄德罗的一篇对话>述评》。奇怪的是,歌德在文中没有评述《拉摩的侄儿》,而是评述了三位狄德罗的法兰西作家前辈:剧作家马里沃(Pierre Marivaux,1688-1763)、孟德斯鸠和伏尔泰。歌德首先说马里沃“受到狄德罗的嘲弄”,似乎他是拉摩的侄儿的现实原型。

    拉摩的侄儿

    8.1

    [法] 狄德罗 / 2007 / 重庆出版社

    说到孟德斯鸠时,歌德仅提到他的《波斯人信札》“善于利用强烈的感性剌激这一传统手法来使自己的民族去注意那些极其重大、甚至极其危险的东西”——似乎要告诉人们,狄德罗是孟德斯鸠的模仿者。

    接下来评说伏尔泰时,歌德提到了作家的“品质形形色色,人们要求富于聪明才智的人具有优秀品质”。但他没有说,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具有这类品质——马里沃则肯定没有。[36] 歌德是不是想说,从《拉摩的侄儿》来看,狄德罗富于聪明才智,但这不等于他具有优秀品质呢?

    狄德罗把自己早年的一些经历当作素材写进了《拉摩的侄儿》,并让自己“在作品中以第二个主人公的面目出现”,这与其说是“用来和拉摩的侄儿的观点作对比”,还不如说是用来做陪衬。[37]

    当时歌德虽然年轻,但他凭靠自己的聪明认识到,狄德罗的艺术原则是充分展露“最为自然的自然性”(die natürlichste Natürlichkeit),以此迷惑观众——他还提到著名戏剧家查理·帕里索(Charles Palissot,1730-1814),此公在1760年推出了一部嘲讽狄德罗的三幕诗体喜剧《哲学家》(

    Les Philosophes

    )——在舞台上,狄德罗像动物一样“四脚爬行,啃着生菜头”。[38]

    喜剧《哲学家》(Les Philosophes),查理·帕里索著

    由于歌德的翻译,《拉摩的侄儿》进入了黑格尔的视野,他在《精神现象学》中论及启蒙时代的哲学精神是“一种普遍的欺骗,亦即自欺欺人”的欺骗时写道:

    这些言谈“是关于智慧和愚昧的瞎扯淡,有多少高雅,就掺和着多少粗俗,有多少正确观念,就掺和着多少错误观念,既是一种无比彻底的情感错乱和厚颜无耻,也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坦诚和真实。

    安静意识将不得不深人到所有这些音调之中,来回不停地历经各种层次的感受:下抵最为卑微的蔑视和遗弃,上至最为崇高的赞叹和感动;这后一种状态将会融入一个可笑的特征,破坏它的崇高本性”,而前一种状态将由于它的坦诚而具有一个和解的特征,由于它动人心魄的深刻而具有一个无所不能、自己给予自己以精神的特征。[39]

    精神现象学

    9.5

    黑格尔 (Hegel G.W.F) / 2013 / 人民出版社

    黑格尔把《拉摩的侄儿》中的文字(出自歌德的译文)用来既描述狄德罗本人,也描述德意志的精神状况。歌德的说法印证了这一点,他在自述中谈及“百科全书派”文人时说,“狄德罗与我们很相近”,就法国人指责他的一切而言,他“是一个真实的德意志人”。当然,“他的立足点(Standpunkt)过高,视野太广,我们即便想要追随他、接近他也有所不逮”。 所谓“立足点过高”指狄德罗以其惑人的文学手法让“自然之子”(Naturkinder)变得“高尚”——这让歌德“很喜欢”。所谓“视野太广”指狄德罗笔下出现了“精明能干的偷猎者和走私者”——“这种恶棍后来在德国的诗坛上也频频出现”,可见追慕法兰西文艺新风的德意志诗人对这类形象何其“心醉神迷”。聪明的歌德还看到,狄德罗在“向我们昭示自然”、“鞭策我们走向自然”的同时:

    他像卢梭一样,散布一种针对社交生活的反感,悄然引导了那些天翻地覆的世界变革,现存的一切都显得在这些变革中毁灭。[40]

    所谓“天翻地覆的世界变革”(ungeheueren Weltveränderungen)显然指法国大革命。歌德没有深究“昭示自然”然后“走向自然”与这场世界变革有什么关系,也没有思考这样的问题:狄德罗是哲学家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他是怎样的哲学家呢?

    即便在狄德罗的时代,人们已经对此感到困惑,起因就是他写了《泄密的珠宝》这样的“自由放荡小说”。熟悉狄德罗且思想已经足够开放的雷奈尔神父(François Raynal,1713-1796)就说过,此书简直就是“烂得不能再烂的下三滥写作”(obscurs,mal écrits, dans un mauvais ton grossier)——可它竟然出自《百科全书》策划人的手笔,这不仅令人匪夷所思,更让人惊讶。[41]直到今天,要搞清这类新哲人或“自由思想者”的起源,仍然是西方思想史乃至世界政治史上的一道难题。施特劳斯的目光如炬,在他看来,要澄清这一问题就得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因为他的著作清晰地显示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念”(the new notion of philosophy),即以人们实际如何生活而不是以“人们应该如何生活”(how they ought to live)为“标准”改塑哲学:

    这个标准的象征是野兽形象的人(the Beast Man),而不是上帝形象的人:它从低于人(the sub-human)而非高于人(the super-man)的视野来理解人。因此,它为一个好社会所设计的方案,原则上几乎得靠人的努力来实现,或者说,它的实现远不像古典的“乌托邦”那样有赖于机遇:征服机遇靠的不是拋弃对机遇的好处和身体的好处(the goods of the body)充满激情的关注,反倒是让这种关注充分地自由放任。[42]

    这种“低下而坚实”的标准虽然源于欧洲形成领土性王权国家的历史时刻,但更多取决于个体智识人的德性品质。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写道,世界历史上的政治斗争不外乎两种方式:要么运用法律,要么运用武力。

    君主论

    8.7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 2017 / 商务印书馆

    尽管前一种方式“为人类所特有”,后一种方式“为野兽所特有”,但欧洲未来的君主应该懂得“前者常常有所不足,所以必须求助于后者”,并学会应用后者。马基雅维利提到古希腊神话中的马人喀戎(Chiron),建议让这个半人半兽的生物替代神-人基督成为培育欧洲未来君主的教师:

    古代的作家们已经隐蔽地教授了君主们这一招:他们描写阿基琉斯以及其他许多古代的君主被交给马人喀戎抚养,并且在他的训练下管教成人。这不外乎说,既然以半人半兽为导师,那么君主就必须知道如何使用人性和兽性;如果只具有一种天性而缺乏另一种天性,那么都不会持久。[43]

    为了意大利崛起为一个大国,马基雅维利彻底修改了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政治哲学传统,以verità effettuale[具有实效的真理]的名义变卖了哲学的品质。

    马人喀戎(Chiron)

    马基雅维利心里很清楚,“道德德性(moral virtue)是一个社会富有品质的必要条件”,也是“哲学或心灵生活的必然条件”,但他的教诲刻意把“哲学及其身份地位”(philosophy and its status)搞得暗淡模糊。因此,马基雅维利身上即便本来有“某种极为了不起的东西”(what is greatest in him),由于他“狭隘地看待人的自然本性”,他身上的哲人品质已然蜕变(施特劳斯,《思考》,页471)。马基雅维利不仅写了《君主论》和《李维史论》这样的凝重之作,也写了《曼陀罗》这样的轻佻之作,在布克哈特眼里,他无疑属于十六世纪意大利“自由放荡”文学风气中的代表人物。[44]

    因为他在《曼陀罗》“序歌”中申明,“如果说这题材太过轻飘,配不上一个想要显得睿智庄重的人”,那就请人们“多多担待”,因为作者“已被禁止展现其德性的其他方面”。既然“百年来大伙的品行早已远离古老的德性”,那么,如今人们不应该比谁更有美德,而是比谁更有“坏透心肠”的德能。[45]

    曼陀罗

    8.0

    马基雅维里 [意大利]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 2003 / 上海人民出版社

    真正的哲人品质难道不应该体现为在任何艰难时世都坚守高贵的德性吗?谁能禁止一个哲人展现高贵的德性呢?问题不在于写作“轻”的作品,柏拉图的作品是“重与轻结合”(union of gravity and levity)的典范。

    “情爱的愉悦”(the pleasures of love)是文学艺术的恒长主题,具有哲人品质的作家不会或者说不应该不屑于“谈情说爱”,但他也不会单单沉溺于描写世间千姿百态的情爱愉悦,而是让谈情说爱与严肃的德性问题交织在一起——柏拉图的《会饮》和《斐德若》就是显著例子。

    柏拉图的《会饮》

    9.3

    柏拉图 / 2003 / 华夏出版社

    诗人阿里斯托芬是谐剧作家,整天与低俗轻佻的人事和言辞泡在一起,但在他的剧作中,除了“情爱”这个轻盈主题,还有正义和智慧这样的沉重主题。作为哲学家,马基雅维利的《曼陀罗》不是单纯的“谈情说爱”作品,它与意大利城邦政体的历史处境紧密相关,严格来讲是一部政治作品。[46]

    通过描写欺骗性的爱欲故事,马基雅维利实际展现了追求政治荣耀的主题,但追求正义和智慧对他来说不再是重大主题。无论凝重之作还是轻盈之作,马基雅维利的作品都不再看重人的卓越品质在人性扭曲的时势中如何坚守自身,而是看重关于此世的知识以及意志的坚韧和明智的审慎在世事难料的处境中如何化为不择手段的进取。

    他的作品不外乎要证明,为了实现政治上的成功,应该有一场“从卓越品质到卑劣品质以及从道德德性到道德邪恶(to moral vice)的运动”,因为在他看来,属人品性并不比“非人性品性”(inhumanity)更“符合自然”。

    这意味着,马基雅维利不再相信人世间应该有“灵魂的秩序”以及“生活方式或好东西的等级秩序”(ahierarchy of ways life or goods)。正因为如此,马基雅维利才公然传授这样的政治教诲:人世间的任何善都离不开特殊的恶(施特劳斯,《思考》,页472)。

    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

    8.8

    [美国]利奥·施特劳斯 / 2003 / 译林出版社

    如果说马基雅维利“更新了哲学”,那么,这种“更新”的代名词只会是哲人品质的沦落,而非所谓“用另一种方式来保护哲学生活”,“将哲学生活隐藏在各种力量背后,结成战略同盟,或为之铺平道路,以此来抑制其最强大的敌人”。[47]

    即便启示宗教是哲学的天然劲敌,否弃基督教世界观及其政治伦理无论有多少正当理由,也不意味着哲学应该“更新”为半人半兽的政治理论。马基雅维利的写作具有精致的“引诱”风格,这看起来承继的是古典风格。实际却开启了一种新的“反讽”(irony)模式。

    与柏拉图笔下的“引诱”风格和“反讽”模式相反,马基雅维利的“引诱”风格“对人的灵魂保持缄默”——“他忘却了灵魂,正如他忘却了肃剧和苏格拉底”。通过这种新“反讽”模式的写作,马基雅维利更改了“古典传统对杂众的蔑视”,不自觉地成了“开创[现代]民主传统的哲学家”。

    由于“古典政治哲学带有不可否认的非民主特质”(the undeniably non-democratic character),马基雅维利对古典政治哲学的反叛“经斯宾诺莎和卢梭”最终导向了西方现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施特劳斯,《思考》,页470-471)。

    一旦民主诉求与否认“灵魂的秩序”以及“生活方式或好东西的等级秩序”相结合,就会产生一系列难以估量的政治结果——尤其重要的是,这些结果必将历史地不可逆。[48]

    既然人并没有按照自然的灵魂秩序和生活方式的等级秩序被规定为向善,或者说,既然没有理由规定只有靠强制手段人才成为好人并一直是好人,那么,文明教化或者说使得人成为好人的活动就不可避免成为“人对自然的反叛”(man’s revolt against nature)。

    这种反叛会被历史地理解为“人的解放”,而为了实现这一解放,就得宣称人身上的属人品质来自于“自然之外的某个阿基米德支点”——这就是“彻底的[个人]自由”(aradical freedom)。

    随之,“打破旧的体制和秩序对于几乎所有人的内心世界的禁锢”,必然成为历史进步的正当诉求。因此,马基雅维利开创的新哲学在一开始就怀抱着“一种近乎确信无疑的憧憬”,它“期待着一个新的历史纪元”的到来:哺育和规范世人的新制度应该基于“彻底的[个人]自由”。[49]

    恰是这个“阿基米德支点”彻底毁灭了让哲人与非哲人彻底区别开来的“自然基础”(the natural basis):既然灵魂的高低秩序以及生活方式的等级秩序的自然规定不复存在,“人的卓越品质的根本可能性”也就注定“归于不光彩的泯灭”(施特劳斯,《思考》,页475-477)。

    施特劳斯强调,早在十七世纪的欧洲哲学家们开始思考所谓“进化”(evolution)之前,马基雅维利开启的新哲学观就已经成为不易的定论了。由此来看,斯宾诺莎的“心灵有机体”论算不上是什么新东西,它不过是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自然哲学化版本。

    斯宾诺莎的自然神论或泛神论的“进化”观与生物科学的实验性进展没有关系,两者仅仅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偶然巧遇而已。毋宁说,随着欧洲的政治成长成为一种历史憧憬,基督教法权退出欧洲历史舞台成为历史的必然,新自然哲学的进化论不过是其替代品:

    进化论运动之所以凸显了一种敌基督和世俗主义的风格,其实是因为它有一个假定:它将人解释成进化链条的最后一环,而这种解释又与将人视为一种精神存在的理解有关。

    这场巨变的动力因素在于一种意志:它想通过一种现象科学来理解人,认为人的位置是在一种内在俗世的秩序中,而不是在一种由信仰之知(cognitio fidei)所启示的超越式秩序中。[49]

    到了狄德罗的启蒙时代,斯宾诺莎主义已经在欧洲泛滥,歌德凭自觉也能看出,“诗歌创作中一切斯宾诺莎主义的东西,都将在反思中变为马基雅维利主义”。[50]

    余 绪

    1964年代初,福柯因出版《疯癫与文明》(1961)而声名鹊起。1964年底,如今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的圣路易大学邀请福柯做了两场讲座,分别题为“什么是文学”和“什么是文学语言”。他在演讲中用宣言式的语式告诉欧洲的大学生,萨德侯爵的自由放荡作品是“文学的范式”。[51]

    疯癫与文明

    9.0

    [法]米歇尔·福柯 / 2019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在福柯眼里,萨德这样的“疯癫者”不过是与欧洲文明的规范化理性秩序格格不入的少数独特个体,这类异质者与“深刻的超验的真理”重新建立起了属己的关联,并凭借一种“自由放纵的美学”献身于“越界的、精神受创的、准超验的顶点”。福柯特别提到,狄德罗笔下的“拉摩的侄儿”就属于这种类型,而萨德在“拉摩的侄儿的高贵后继者”中地位最高。[52]在后现代人文学界,福柯的地位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他的观点让我们应该意识到,如果要追溯后现代文学-哲学的现代源头,一定不能忘记狄德罗的“自由放荡”文学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注 释

    [1]Dominique Hölzle,L

    e Roman libertinau XVIIIe siècle: une esthétique de la séduction,O

    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2]Jean van Win,S

    ade, philosophe et pseudo-franc-maçon ? Essai de réponse par l’étude des rituels de l’époque,

    Paris:Bonneuil-en-Valois,2011,p. 250;比较Timo Airaksinen,T

    he Philosophy of the Marquis de Sade,

    London


下载点评

  • 体验还行(435+)
  • 值得购买(477+)
  • 服务好(534+)
  • 值得下载(874+)
  • 书籍完整(864+)
  • 实惠(355+)
  • 好评(877+)
  • 强烈推荐(449+)
  • 体验好(9106+)
  • 无多页(8107+)

下载评价

  • 网友 屠***好: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7 01:00:47 )

    还行吧。

  • 网友 扈***洁: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7 01:01:29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堵***洁: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7 01:02:26 )

    好用,支持

  • 网友 常***翠: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1:08:06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隗***杉: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1:07:56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温***欣: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9-17 00:59:27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沈***松: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1:08:09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索***宸: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7 01:01:01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宫***凡: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09-17 03:25:18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游***钰: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9-17 03:08:39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同作者:[美] 斯蒂芬·伦丁的书籍:


同作者:康凌燕的书籍:

  • 外教社英汉汉英百科词汇手册系列:烹饪词汇手册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外教社英汉汉英百科词汇手册系列:烹饪词汇手册 9787544629324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同中信出版社的书籍:

  • 【官方正版 假一罚十】娱乐至死 精装版 尼尔波兹曼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社科人文传播 中信出版图书 新华正版书籍畅销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启动大脑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启动大脑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知日 断舍离 苏静【正版图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我的风格小黑皮书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典藏版安徒生童话(Ⅲ)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典藏版安徒生童话(Ⅲ)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典藏版安徒生童话(Ⅲ)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个人贷款考试辅导习题集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公共基础考试辅导习题集:2008年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