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才教育: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历年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第2版) azw3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圣才教育: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历年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第2版) azw3格式下载

圣才教育: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历年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第2版) azw3 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一

圣才教育: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历年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第2版) azw3 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二

圣才教育: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历年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第2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145011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50.8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8-16 04:00:01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人生好大雾 发布时间:2021-11-01 09:10:10

    提出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给到了一些模棱两可的建议

  • 作者: 颍原真吾 发布时间:2019-10-28 10:18:41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 作者: kobe24chan 发布时间:2017-01-20 10:01:18

    奥新出品,必属精品

  • 作者: Acacia 发布时间:2018-12-13 17:56:31

    从北岛到南岛,全程被忽略的LP…

  • 作者: chuan 发布时间:2006-07-20 01:41:56

    作为入门未免也太好了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篇幅巨大,风格厚重,典章著作,信手拈来,翻译极其流畅

    作者:林空鹿饮 发布时间:2022-04-26 12:00:12

    书的副标题是“

    A Grand Tour of the Mediterranean

    ”,这里的Grand Tour其实算是个

    术语

    ,它指的是欧洲贵族子弟进行的一种传统的实地旅行,是增长见识,考察学习的方式。

    全书篇幅巨大,风格厚重,其实并不好读;在土耳其之前,行程线索还挺清晰,越到后来越有点跟不上,突然之间,他坐上了一艘豪华游轮,后面的很多行程就都以游轮为线索;似乎作者还往返意大利好几次。译本翻译的非常好,应该是台湾译者翻的,因为这本书在黄山出版社初版时名字叫做“赫丘力之柱”,如果真是台湾译者,后期的校对看来非常仔细了,很多地名人名都是大陆的译法。果然查到马可孛罗出版社2000年就已经出了

    译本

    作者是一位游历世界各地的著名旅行文学作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来到过刚刚开放的中国了,这次地中海的旅行应当发生在1993-1994年间。一些具体的日期也是可以确定的。第六章提及“一名犹太移民巴鲁赫·戈斯坦”,此人正是造成发生在1994年2月25日的“

    易卜拉欣大惨案

    ”的罪魁祸首巴鲁克·戈登斯坦(

    Baruch Goldstein

    )。还有第十五章提及的死于1994年1月21日的当今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的大哥

    巴塞勒·阿萨德

    (文中称巴西勒)。另外还有“克林顿总统上星期才来访问过”开罗,“巴勒斯坦记者哈尼·阿比德”第二天被汽车炸弹炸死等事件,不过这两处具体时间网上竟没找到确定信息。

    因为书中没有提及戈斯坦的原文,找寻这个人物花了不少时间,偌大的中文互联网根本别想通过90年代这个时间点搜索到任何有价值的国际资讯,全都匹配的是最近几年的各种屠杀事件,忘记后来通过哪个关键词才找到的维基百科。虽然维基中只有寥寥数语,然而从这本书中才得知这次事件造成了后续一系列的骇人听闻的报复行动,可能资讯发达的今天连“骇人听闻”的程度可能都排不上号。这不过是遥远旧闻中的一则冲突,谁还会在28年后的今天还去记忆那些无辜受难的冤魂呢?在这个国家即使是今天,很多痛苦的永别也都只是经过审查的报道中一个冰冷的数字,更何况是那么久远的异国他乡!作者应当能想到巴沙尔顺利接过大哥的地位并成为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但怎能料到近30年后,叙利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内战已经持续了11年!

    如今看来作者仿佛在书写历史,亲身经历的故事成为历史背景的一部分!这种写作方式与内容充分体现了索鲁的写实风格,一如就在这本书所提及的:“所叙述的事实必须大致正确,能让一个历史学家、一个未来的费尔南·布罗代尔拿你的书作为史料”。一本有价值的游记或旅行文学绝不应当成为旅行手册和现在所谓的攻略,应当是反观历史,映照现实的文化巡礼!阅读这种书籍其实比小说更能了解异域文化、异质文明。绝大多数小说也是体现人物所在时代的风俗观念的,读那些一个世纪以前的小说不如直接读那个时期的历史。而反映历史的游记和旅行作品则因为有实物的呈现能更加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好奇。中国人自小写文章似乎不觉得记录实际发生的事很重要,往往爱在自己的经历上添油加醋,更在意文章的意境和体现的“思想”,“文采”,一旦写起实际经历好像就变得味同嚼蜡。这真是很成问题,外国的写作就把纪实和虚构分得很开。我们实在是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外国,多一点这种纪实写法的书籍,绝不是像新闻通讯的那种“报告文学”。索鲁这本书也毫无例外地提及了非常多的历史,不过他的历史更多的是“文学史”,地理是作家爱扎堆聚焦的,或者作家使其成名的地方。

    书中罗列了很多有趣的游记和描写游历地点的小说,提及的著名作家更是一长串,另外还有好多闻所未闻的欧美作家。反复提到的伊夫林·沃的《标签》,就是一部书写地中海周围风土人情的绝佳游记,奈何中文世界还没有翻译出版;“约瑟夫·康拉德在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完成以伦敦为背景的小说”;杰拉尔德·布雷南的《格拉纳达之南》;简·莫里斯的《西班牙》;询问德雅时的罗伯特·格雷夫斯等等。更有他自己本人的实地采访,如刚被极端分子刺了一刀的马哈福兹;详细面谈的保罗·鲍尔斯。

    书中提及的那些精彩纷呈的著作让人心潮澎湃,但它们不仅没有译本连书籍原名都不好找,所以罗列一下,看将来有没有可能变成中国读者的福音:

    Evelyn Waugh:

    Labels: A Mediterranean Journal

    伊夫林有多部写得非常好的游记

    V.S. Pritchett:

    The Spanish Temper

    Gerald Brenan:

    South from Granada

    Rose Macaullay:

    Fabled Shore

    Norman Douglas:

    South Wind

    Lawrence Durrell:

    Prospero’s Cell

    达雷尔也有多部讲述希腊历史的精彩游记

    George Borrow:

    The Bible in Spain

    Baedeker:

    Mediterranean

    1911年版的《贝德克尔旅行指南:地中海》

    Eric Newby:

    On the Shores of the Mediterranean

    Anthony Burgess:

    You’ve Had Your Time

    Robert Fox:

    The Inner Sea: The Mediterranean and Its people

    George Gissing:

    By the Ionian Sea

    Calo Levi:

    Cristo si è fermato a Eboli

    ,非常著名的《耶稣来到艾波里》,译林出版社有译本《§§

    基督不到的地方

    Michael Grant:

    A Guide to the Ancient World

    William Henry Smyth:

    The Mediterranean: a memoir physical, historical and nautical

    Edith Wharton:

    In Morocco

    伊迪丝·华顿也有好几部写得非常不错的游记,比如

    Italian Backgrounds

    ,

    A Motor-Flight Through France

    ,

    Fighting France: From Dunkerque to Belfort

    ,

    French Ways and Their Meaning

    04:12 于书房

  • 成长与回望

    作者:尤里卡 发布时间:2021-06-01 11:32:00

    前年把大部分宫崎骏的动漫集中刷完,对于一些口碑奇高的作品如《哈尔的移动城堡》《幽灵公主》《风之谷》却始终无法产生共情。后来猛然发觉,原来是自己长大了,而成长最沉重的代价就是丧失了浪漫感。这种浪漫感的失去就是童真的消失、想象力的覆灭以及对一切事物用一种朦胧却美好的眼光去欣赏的能力的丧失。

    小时候每次得到一本童书,不啻于如获至宝,捧在手心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童书为贫瘠匮乏的物质世界涂抹了五颜六色的色彩,也为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平添了超越世俗的万千趣味。以至于每每忆及,我们总是陷入一种无法挣脱的命运循环,总觉得过去的自己很傻,过去的时光很美。

    前几天读完了加里·施密特的《星期三的战争》,虽然仍旧无法激活童年时期的美好感觉,但在平凡的故事中,也收获了小小的感动。这本书以一个七年级学生霍林·胡佛的眼光,讲述发生在他周边的一切,尤其是每个星期三的下午,班上一半同学要去犹太教堂学习希伯来文,另一半要到天主教堂参加教义问答,作为班里唯一的一名长老会教徒,霍林不得不与严肃的贝克夫人一起待在教室。众多星期三的下午,霍林·胡佛对贝克夫人从怀有敌意情绪到建立纯真友谊,见证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也学会了爱、勇敢、真诚与包容。

    小说笔调幽默诙谐,内容与整个时代相勾连,串联了越战、嬉皮士运动、民权运动等时代热点,同时将莎士比亚的若干戏剧巧妙融入,起到很好的互文效果。

    这是一本适合大人与儿童的成长小说,因为儿童需要的是成长,而成人需要的是回望,回望那个渐行渐远的孩童时代,回望那些记忆深处的美好纯真。

  • 王咸:很多人喜欢表现人多坏多沉沦,其实文学最重要的应是在混乱中找到不混乱的、质朴的东西,在混乱中保持镇定的精神(转载)

    作者:中信大方 发布时间:2018-02-07 20:03:57

    界面文化 董子琪 采写

    自从进入《收获》杂志担任编辑,王继军接到过许多作者打来的电话。这些人中有些已经成名成家,有些仍默默无闻,相同之处在于,他们纷纷在电话中自我推荐,要求编辑部一定重视自己的稿件。但当王继军看完稿件,往往觉得作品与作者的“自我评估”其实相差甚远。

    当把真名换成笔名王咸、自己开始写小说时,他将这番经历说得更加痛快,“对付这样的人我已经有一定的经验了,他们爱好文学但多是一知半解,往往非常自信,觉得自己的作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谦虚一点儿的会说能得茅盾文学奖,不谦虚的可能会说要冲击诺贝尔奖。”

    作为编辑,他也曾给“较有希望”的投稿者们手写过一些退稿信,在信中他会具体地谈谈写作的问题,这样的退稿信比千篇一律的铅印退稿信更有诚意——第一次投稿就能在《收获》上刊出的稿件非常稀少,大多数稿件都需要漫长的沟通和修改过程。甚至有一位作者,王咸二十年前刚进入编辑部就知晓了,直到前几年才刊出了第一篇小说。

    正因为对“成为作家”的路径非常熟悉,王咸并不着急成为一位作家。眼下刚出版不久的这本小说集《去海拉尔》,是他的第一本书。书的标题“去海拉尔”是其中一篇的名字,故事讲述了几个知识分子的人生起伏与平淡生活,更早的篇目《邻居》和《盲道》写于2000年左右。总的来说,《去海拉尔》收录的这七篇小说,时代和题材各不相同,彼此共通之处是第一人称叙事,以及小说与现实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

    第一篇《盲道》中的叙事者“我”就是一个文学编辑,他需要面对的资质平庸、自信满满的文学青年,正是王咸作为编辑经常会遇到的作者的写照;那个有着女神雕像和几只猫的花园,毫无疑问正是《收获》杂志社所在的大院。再比如《邻居》里宛如世外桃源的“城郊”故事,也是取材他真正的居所——上海虹桥火车站附近的纪王镇的一座二层小楼。二十年过去了,他如今仍住在那里。只是也要拆迁了,所以他又以“拆迁”为主题,在《野草》上刊登了另一篇小说。

    在新书《去海拉尔》出版之际,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专访了王咸。在两个小时的访谈中,王咸毫不避讳故事与现实之间的显著联系,“我写的小说纪实性都蛮强的”,“作家为什么不写知道的东西呢?”或因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王咸对于其他作家作品的阐述与理解,也远远超出了对于自身作品的关注,他信手拈来,讲起了夏目漱石、废名、余华、格非等等人与作品。正因如此,这篇访谈原本想要以王咸——一位编辑兼一位作者——的叙述重现中国当代文学生态圈,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另一番更为特别的景象。

    王咸第一本书《去海拉尔》

    一、“小说赶不上生活”的说法不对,文学要在混乱中寻找质朴

    界面文化:在小说里,你提到了一个词“孤愤”,这好像是笔下人物的精神状态,但又有作为创作者的孤独和激愤感。小说里这种“孤愤”的状态是怎样的?

    王咸:这是小说《去海拉尔》一篇里李朝说“我”的一句话,意思是,你写点东西,不管好坏,只要发表,就能摆脱这种“别人都有生活,而你没有生活”的状态,就能取得心理的平衡。写作的人不管有没有才能,只要不发表,就会觉得自己被埋没了。就像《盲道》里的作者从云南来,觉得自己才高八斗——这也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我们经常接到作者的电话,说“你们一定要看我的作品啊,为你们刊物增光的,明年后年会得茅盾文学奖”。

    界面文化:作为编辑,遇到这样的“孤愤”的作者,你会怎么处理?

    王咸:我见得太多了,很多作者认为自己得写很好,这也是正常的。一般我们就说“如果好就会用的”,有的编辑可能觉得对方在吹牛,说话就会直接一些,作者也会很生气,就“互相嘲笑”一番。即使是成名的作家,也都有这个心理,他们会打电话来说:“这是我写得目前为止最好的作品。”

    很少有作者第一次投稿就能发表的。我们看到稿子之后,要经过跟作者几次乃至几年的交流,才能真正刊出。我一进《收获》就看到了一位作者的小说,经过了很多年的交流,在前年她才开始发表第一篇。万字左右乃至以上的稿子我们要一个个登记,退稿信有两种:一种是铅印,上面说“已经收到了,您的作品不合适”;还有一种是手写,如果觉得这个作者有希望,就谈一下具体的意见。这种交流对作者来讲很重要,如果信里讲的不是套话,还会更感动,因为其他很多刊物很多都是三个月不回就自行处理的。

    界面文化:在上个月的新书分享活动里,你把活动的题目从“七个被大雨洗过的世界”(腰封上的宣传语)改成了“向内生长的力量”。“向内生长的力量”是什么意思呢?

    王咸:“七个被大雨洗过的世界”这个表述完全不知所云,“向内生长的力量”更有实在意义一点。但“向内生长”什么呢?这也是含糊的。我的意思是,当人在不能向外实现自我的时候,至少要向内有所约束;当人不能够追求外在的自由,至少不做坏的事。“独善其身”也像一种“修行”,现在“修行”这个词用得太多了,带上了言不及义的意味。古希腊“斯多噶主义”讲训练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物打动。在雅典最开放的时期,人们都在公共生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自己的力量,当这个外部公共空间消失了,人就堕落地追逐权力和物质。我所说的“向内生长”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做不到希腊那样“健康”,也可以做到不被这些权力和物质所打动,并不因此而痛苦。

    界面文化:这个“向内生长”是与“向外写作”区分开的吗?比如“向内”是书写多层次的内心,而不是书写正在发生的、现实、政治或是重大事件?

    王咸:我说的“向内写作”不是与“向外”区分开的,而是强调一个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不是说向内是不关注外部世界,而是说即使同一个外部世界,不同的人看到的外部世界是不一样的。现在传播如此发达,各个地方奇葩的事情可以迅速地呈现在社交平台上,人们感慨道,小说赶不上生活。这确实是一方面,在原来交流没有这么迅捷的情况下,文学起到了传递奇人奇事的功能——但这不是文学主要的功能。

    文学的主要功能还是表现基本的永恒的主题,例如爱、信仰、自我、痛苦和欢乐,以及人性在现实里能达到的深度和复杂度。所以“小说赶不上生活”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一个人藏着一屋子美元”这样的新闻,没有什么打动人的东西,也没有揭示人性的复杂微妙之处,纯粹只有感官上的刺激,传递的是一种惊奇感。所以说,我们现在的文学价值观还是有问题的。

    界面文化:我们的文学价值观有什么问题?

    王咸:我觉得我们现在文学主题存在着偏差,尤其很多年轻人喜欢表现人多坏、多怪诞、多沉沦,其实文学最重要的主题应该是在混乱中找到不混乱的、质朴的东西,和那些在混乱中保持镇定的精神。写质朴,不是说去歌颂一个美好的、不真实的东西。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人是很容易的,但混乱中的质朴才是真正能让人感动的。

    二、我们的文学里没有真正有意思的个人,只是个人跟集体国家发生关系

    界面文化:说到文学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我想到余华的《第七天》也是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是,《第七天》要挑战“文学已经跟不上现实发展”的观点。

    王咸:《第七天》我看都没看过。你觉得写得好吗?我对余华有个人的看法。他最早也是“先锋派”,所谓“先锋派”就是表达一个独特的人对世界的看法。但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作为作者的个人性,已经消失了,他变成了一种“集体叙事”,后来再到《兄弟》,他的个人性从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了。所以从《活着》到《第七天》,我觉得其中有一个从个人到集体叙事的演化逻辑。正因为余华小说的“民间性”非常强烈,所以他的读者比莫言都多,《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都很成功。

    余华

    界面文化:根据你刚才说的余华这种从先锋个人到集体叙事的转变,你认为知识分子角色和民间叙事是对立的吗?

    王咸:不管知识分子还是别人,我认为中国文学还是最好有个人特色,有一个人对世界、生命的探索,而不要太多表达集体的、大家的、共同认同的主题。因为共同认同不可避免是肤浅的。大家都知道从权力层面、思想层面应该尊重个人,让个人负责,而“个人”落实到文学创作,就要表现个人叙事而不是集体叙事——这其实是两种倾向,并不完全对立。

    我们可以拿余华与格非对比。格非后来也是有一点儿集体叙事的倾向,但跟余华相比,还是尽量保留了个人思考的能动性——从他对场景的设置、人物命运的理解上,都能看出个人特色。而余华的小说《兄弟》是在用集体的视角表现当下的社会,他写的是大家都看到的——其中的悖论是,当一位作家写的东西完全都是“大家”看到的,“大家”就不喜欢看了。当年的《许三观》写得很巧、很成熟、很成功,而同期格非的《欲望的旗帜》就结构来说有僵硬的地方,但这种“僵硬”有个人探索的痕迹,并非将个人屈就或妥协于集体叙事、妥协于更容易的表达。从集体叙事讲起来,我就觉得,我们现在写小说还是在描述“众生相”,总在写这一伙人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写他们是如何与世浮沉的。即使用第一人称也是像摄像机一样,照出来有的人物很滑稽,有的假正经,有的是农民工,却很难进入人物的内心,很难塑造出有自我意识的人物。

    界面文化:这个“自我意识”是什么意思?

    王咸:就连卡夫卡的甲壳虫,你都会觉得它有自我、有想法、有困惑、有希望,这个虫子是一个独立的虫子。像托尔斯泰的作品,比如《战争与和平》里的皮埃尔和《复活》里的聂赫留朵夫,都是有内在精神性的,他们在生活、在思考,有自己的信仰,经历着精神的快乐和崩溃。日本现代小说里的人物也是有“自我”的,这个“自我”表现在各个层面上——有的是信仰,有的甚至是情趣,就像畸恋的谷崎润一郎。

    中国的小说很少涉及到内在精神层面,我一直比较喜欢的作品是路翎《财主底儿女们》,它体现了一种从内在去表现人物的努力,虽然是很不成熟的。我们还塑造不出有独立人格和自我的人物,这一方面表现出我们的现实可能就是如此——为什么我们的长篇小说都好像是大的隐喻?因为只有作为大的生存结构是有意义的,作为个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没有真正有意思的个人,只是个人跟集体、跟国家发生关系。

    界面文化:刚刚你提到“众生相”,我之前看过一个说法,说中国的小说从《左传》《史记》的传统下来,更重视外在的言行,由言行再到内心,而不是直接书写内心。

    王咸:但是,作者对于自己的内心总是知道的吧?为什么不写自己知道的呢? 有一次在活动中,我们讨论略萨,我认为略萨相对欧美作家来说,在表现精神性和内在方面有所匮乏。当时一个评论家很生气,他说:“略萨的经历,我们这一屋子加起来都没他多。”但是经历不等于内在,卡夫卡的经历很少,但他对人性、社会和文化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他会问,人类真正的命运是什么?是不是反抗就可以获得自由?在卡夫卡那里,反抗根本都是假的。

    三、在大一统的稳定社会里,作家运用想象力是有限的

    界面文化:可以说说在你的小说里,“个人感”或者说“自我”都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吗?

    王咸:写“个人”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但实现起来非常难,因为生活就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人真的很少。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为什么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品,因为那时正是开放的时候,每天都涌现出新的思想、人物和现象;而在大一统的稳定社会里,作家运用想象力也是有限的。回到《去海拉尔》,我为了把李朝写得真实,而不沦为符号,挪用了很多真实生活里的细节——有人去养猪了,去西塘买房了(小说中的细节),但不是这个李朝做的。

    我写《盲道》里的小安要容易一些,因为这样的人既是常见的,又是独立的——这时候我就很理解余华,为什么要写许三观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写出来一下子就能理解。现在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大多都很贫乏单调,而写生活中打拼的人却可以真实感人,这反映的现实其实便是:知识分子不起重要的作用,不属于广阔的舞台,不能进入日常生活。

    宗璞的《东藏记》写抗日战争爆发后的西南联大,所以写知识分子就像日常生活一样,特别生动。因为她既生活在知识分子家庭,又长期生活在清华校园里。我写编辑部里的编辑和作者也是一样,这就是我的生活。

    界面文化:说到“内在性”,我想到了鲁迅的《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里面的人物是不是可以称作“独特”的?

    王咸:对。在鲁迅的作品里,魏连殳可以感觉到他自己的影子。但是像孔乙己、祥林嫂就不是,还是众生相。

    界面文化:在上次的活动上,你还提到了废名和汪曾祺,他们是你喜欢的作家吗?

    王咸:废名是有段时间我很喜欢的作家。废名是天真的人,汪曾祺是文人气的人。废名达到了一个纯粹的境界,兼具哲学家、修行者对世界的认知。他所写的田园乡土小说,不是写写乡土而已,而是表现一种理想,是用意识体验的、一树一叶打通整个世界;而沈从文的边城是用想象达到的,遥远的地方有一种美。

    界面文化:你的故事很多是到了关键的时候就“留白”了,这也被一些评论家认为很契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王咸: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说的是用极少的语言把更多的、更强烈的情感表现出来,这一定要求作家有强烈的感情,因为如果你的感情本来就很平淡,还节省八分之七,那就不剩什么了。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学观也讲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更多是世界观的、价值观上的含蓄。再比如绘画说的“留白”,强调的是人跟世界的关系:人是很小的,世界是很大的。 这与“冰山理论”两者有不同,也有相似之处。我写的“俭省”倒不是技术上的,还是挺自然的吧,有的地方反而很啰嗦。 我其实很喜欢夏目漱石,也试图模仿他。

    界面文化:为什么是夏目漱石?你要模仿他什么?

    王咸:夏目漱石看到了新的人,表现了新的精神,并对人们产生了影响。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作家们还是在以传统的方式在看待人,并不觉得新的人是有价值的。夏目漱石留英两年,对文学有着成熟的思考,著有《文学论》,还找到了这种既生活在传统伦理里、又有新思想和自我意识的新人。比如 《三四郎》讲述了一个从偏远地区去大城市学习的年轻人的生活,写出了一种个人的孤独,既是有自主性的,又是需要独自承受的。这部作品讲述的不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失败者的命运,而是表达了一种内在精神的失落感。

    从夏目漱石的作品里,我有时可以感受到我们当代的生活——我们既受到西方思想影响,又受到传统伦理约束,但我们还没有能力像他这样表现。80年代张抗抗、张辛欣写的现代人,相较而言就比较简单和概念化了。

  • 谁是施害者?

    作者:刘昭 发布时间:2019-02-16 11:58:45

  • 几处逻辑基础的失误,导致全盘皆输

    作者:紫檀 发布时间:2010-10-17 16:55:41

    我以前曾对民间考古说过一句话:“民间考古有多难,又有多烂!”此话不止一次的被人“好心纠正”,其中就有人举例,让我认真读一下刘钢的这本书。我花了6天时间,边读边做摘记,连带进行一些古地图比对——结果和后面附上的黄时鉴观点相同。我不是古地图专家,也不喜欢整天泡在发霉的纸卷上与历史博弈,我断定此图伪造的原因也不在地图本身——刘钢书中至少有三处逻辑基础完全错误,而这几项文史逻辑恰恰是他推论此图为真的关键环节。其一p162-164,对罗洪先《舆地图》那句话的断句,其二和三碍于其他原因,不在这里谈了。

    还是看一下专家的宏论吧

    附黄 时 鉴的文章:

    《天下全舆总图》膺品内证

      

    今年年初《天下全舆总图》出笼。笔者原以为这只是一场独幕戏,因为它是可以一眼看穿的伪作。果不其然,几位历史人同行先后在网上报上视屏上发表看法,予以否定。

    不过,现在带有学术意味的秀场又拉开新的一幕。有的人善于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3月23日,刘钢公布了新西兰维卡托大学实验室对地图纸张的测定结果。据此,“纸张年代为一七三零年至一八一零年期间的可能性最大。”可是这样一个纸张测定结果,刹那间就变成了这幅地图是真品的断定。“地图纸张制造时期与《天下全舆总图》绘制者签署的年代吻合,该实验室宣称此幅图为一件真品。”新西兰人是这样说的吗?

    在刘钢公布测定结果以后,有人立刻跟进,说“郑和离发现美洲又近一步”。笔者却想反其道而行之,将郑和拉回来。刘钢和那位美国专家汤普森已经就此图之真做了长篇答辩,列举了不少旁证和佐证。但我还是想先回到地图本身,进行内证。事到如今,这内证依旧是论证此图真伪的关键。好在刘钢本人已有他的内证说法:“有几位教授认为,我们无法根据莫易仝的《天下全舆总图》断定一四一八年《天下诸番识贡图》是否真实存在过。”“莫易仝在《天下全舆总图》的落款中写明,他于一七六三年仿绘一四一八年《天下诸番识贡图》。图中的注文、地域轮廓和岛屿可以作为这一落款的佐证,证明一四一八年《天下诸番识贡图》为《天下全舆总图》的原本。”我们就从这里出发。

    图上落款原文是这样写的:“乾隆癸未仲秋月仿明永乐十六年天下诸番识贡图 臣莫昜仝绘”。{此引文需用繁体}

    图上有一条与落款相呼应的识文是:“一於永乐十三年随正使太监马三宝等往榜葛剌诸番直抵忽鲁谟斯等国开读赏赐至永乐十六年廻京”。{此引文需用繁体}

    “识贡图”之误,周振鹤等学者已经指出。刘钢辩称,“识贡”也能读得通。但在古代中国,“职贡图”从来就是边地或域外使节的朝贡图而不是地图,你能说“识贡图”就是地图吗?因而我还是认为,这个“识”字实际上是造假者的一个失误,露出了一个破绽。

    连带说一下。有评者提出地图注文中屡见“馀”写成简体字“余”,这不应该出现在古地图上。刘钢的答辩是:简体字古已有之,并举“无”字为例。但“无”不是“余”。说我们中国晚近推行简体字以前就有简体字,这是对的,但这不等于说“馀”这个字古人会简写成“余”,此说若要成立,请试举证。

    下面讲另一个破绽:上述的落款和识文三见“永乐”,这个“乐”字的笔画,一字模糊难以辨明,二字均在“幺”的下面加了三点。这是写了一个别字,这个字其实是不存在的。“莫昜仝”若是清代士人,他决不会将“乐”字写成这个样子。顺便提一下此地图上的“书法”,刘钢说“《天下全舆总图》中的字体具有明显的‘馆阁体’书风”,这实在沾不上边。这些字显然出自没有真正临帖习写者的手笔,清人写成这样,连秀才也考不上。

    写到这里,想起要为这位粗通文墨的人正一下名。现在大家(包括刘钢在内)都称他为“莫易仝”。其实不然,他的大名是“莫昜仝”。中间这个字作“昜”,是“阳”的古字。“仝”也是“同”的古字。这个名字取得似是用了些心计的,如果不是绘者将“易”又误写成“昜”的话。

    这位“莫昜仝”现在随便绘制一幅“古地图”似乎问题也不大,但倘若他真是清朝士人,麻烦就大了。他竟然在姓名前堂而皇之地正面写上了“臣”字,而且时在1763年,文字狱大兴之际!在清朝书画作品上落款,若要在姓名前写上这个“臣”字,就必须写得偏右而且小一些,表示臣下的卑微和奉侍。要知道,不这样写就是犯上,哪个“臣”都不会不这样写,也不敢不这样写。“臣”字竟然居中,凭此一条,就可以认定,这幅地图决不可能是什么1763年的作品。这个“莫昜仝”也就只能是地图伪造者的一个化名。

    再说一点:识文上的年代和落款上所谓“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年代,也都是无可征信的。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的起迄年代自伯希和始做考证以来,曾有多位学者进行深入研究,今已基本上趋于一致。在《辞海》1999年版“三保太监下西洋”条中是这样排列次序的:1405-1407,1407-1409,1409-1411,1413-1415,1417-1419,1421-1422,1431-1433。恕我再赘引一遍,识文称:“一于永乐十三年随正使太监马三宝等往榜葛剌诸番直抵忽鲁谟斯等国开读赏赐至永乐十六年回京”。落款又称:“乾隆癸未仲秋月仿明永乐十六年天下诸番识贡图”,这是与识文相呼应的。它们暗示,永乐十六年的“天下诸番识贡图”正是这永乐十三年至十六年下西洋(当然也可以包括以前的)的地图记录。可是,永乐十三年是1415年,永乐十六年是1418年,在这个时段内并没有一次郑和下西洋,而这1418年又卡在第五次下西洋1417-1419年的中间,郑和船队中的哪位成员能回到中国?所以,地图上的这段“史事”本身就是一种虚构。这又是一个伪作的内证。

    落款二十六字,识文四十二字,共六十八字。六十八字中竟出现这么多的破绽和问题,你还能相信这是一件“真品”吗?对这样一幅粗劣伪造的古地图膺品,还有必要再如此这般地炒作下去吗?还有必要动辄去劳驾什么外国专家和实验室吗?

    当然,刘钢对前一轮质疑做了答辩,汤普森又从美国赶来做了学术性的解说,都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但其中的一些内容,如果面对此地图纯系伪作的事实,就可以倒转视角,完全给出另一种解释。不过,当前笔者只是想将由简变繁的事情,先由繁变简,也就是通过内证来断定此乃伪作,然后再论其它。

    笔者理解一位收藏爱好者总是真诚相信和力图证明自己心爱的藏品是真的而不是假的。但是,主观愿望是一回事,学术研究和藏品鉴定是另一回事。学术的探讨有其规范和方法,收藏的失误也在所难免。史事考据、收藏鉴定和案件侦破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收集和分析证据。人们遇到纷繁复杂的个案,往往难以遽断。但此地图乃一简单明了的膺品,这一点,从它自身的破绽即可做出充分的内证。故笔者以为,秀场至此,就闭幕吧。

    (2006年4月2日写毕)

    此文发表于《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4月28日第7版,附有该地图的落款图象。


下载点评

  • 品质不错(534+)
  • 少量广告(357+)
  • 小说多(457+)
  • 购买多(396+)
  • 经典(10107+)
  • 不亏(364+)
  • 内容完整(1074+)
  • 赚了(345+)
  • 二星好评(337+)

下载评价

  • 网友 敖***菡: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9-16 10:01:21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冯***卉: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9-16 09:58:24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焦***山: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9-16 10:00:04 )

    不错。。。。。

  • 网友 龚***湄: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9-16 09:59:03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堵***格: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9-16 12:40:54 )

    OK,还可以

  • 网友 养***秋: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9-16 09:58:31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马***偲: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9-16 10:10:21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家***丝: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9-16 09:58:12 )

    好6666666

  • 网友 訾***晴: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9-16 09:58:04 )

    挺好的,书籍丰富


同中国石化出版社的书籍:

  • 黄达《金融学》: 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431金融学综合习题精编 .9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圣才教育: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圣才教育: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金融硕士(MF)真题及详解(第2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圣才教育: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 风险管理(中级)过关必做1000题(含历年真题)(第2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圣才教育:银行从业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备考2024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题库 银从初级个人理财题库习题真题过关 银从基础可搭配辅导教材银从法律法规贷款信贷风险 圣才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圣才教育:银行业专业人员资格 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初级)过关必做1200题(含历年真题)(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 圣才教育: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辅导 银行管理(初级)过关必做1000题(含历年真题)(第3版) txt epub kindle 下载 电子书 2024


喜欢"圣才教育: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历年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第2版)"的人也看了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