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下载屋 - 9787118095630 - word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11-01 03:00:03

9787118095630 word 下载地址 网盘 在线 2024

9787118095630 word格式下载
9787118095630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1519563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11-01 03:00:03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9787118095630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9787118095630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9787118095630在线购买

PDF下载地址:9787118095630PDF下载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苏五仁 发布时间:2020-01-10 14:48:04

    “倒是杨过絮絮问她如何捉鱼摘果,如何造屋织布,对每一件小事都兴味盎然,从头至尾问个明白,似乎这小小谷底,反而大于五湖四海一般。”

  • 作者: Pip 发布时间:2024-03-22 20:44:34

    20240303阅毕,1⭐。《物理(八上)》。

  • 作者: 简单的树 发布时间:2016-02-26 06:46:56

    700多页的一大本,非常适合作为口腔正畸的入门书籍,深入浅出,内容详实。

  • 作者: 燕青 发布时间:2011-04-24 12:14:07

    五星给的牵强,因为是第一本房地产投资书籍。可以买来看看

  • 作者: 曦航 发布时间:2021-11-20 08:28:32

    依旧翻译问题频出,结合87年译本读完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曾大人的读书清单

    作者:唐大豆 发布时间:2020-05-15 20:33:17

  • 火焰杯中的伏笔

    作者:小四不象 发布时间:2010-03-05 12:28:14

    本人稍微整理了一下火焰杯中设置的伏笔,欢迎补充

    主线伏笔:

    1.前:冥想盆里的景象 小克劳奇被审判及小天狼星对克劳奇先生的叙述 后:小克劳奇与他的母亲交换了容貌,逃出阿兹卡班

    2.前:假穆迪不断地喝随身带的弧形酒瓶喝酒 后:原来酒瓶里是复方汤剂,一小时喝一次

    3.前:魁地奇世界杯闪闪给克劳奇先生占座 后:小克劳奇穿着隐身衣看比赛

    4.前:哈利丢了随身魔杖 后:小克劳奇坐在哈利后面,偷了魔杖

    5.前:夜空中的黑魔标记 后:小克劳奇用哈利的魔杖发射的

    6.前:闪闪晕倒在黑魔标记下 后:小克劳奇和闪闪一起晕倒的,只是小克劳奇穿了隐身衣

    7.前:克劳奇先生撵走了闪闪 后:因为闪闪没看好小克劳奇,并让他拿到了魔杖,差点跑掉

    8.前:伯莎.乔金斯的失踪 后:伯莎告诉了伏地魔小克劳奇仍然生还,穆迪教授要去霍格沃茨任教以及三强争霸赛

    9.前:克劳奇先生病病怏怏以及后来失踪 后:伏地魔找上门来,给克劳奇先生施了夺魂咒

    10.前:克劳奇先生得了精神病被发现及哈利的梦.后:虫尾巴疏忽了,被克劳奇先生逃了,在禁林里小克劳奇穿隐身衣杀了他父亲克劳奇先生

    11.前:夜晚,哈利用火点地图发现了“克劳奇先生”在斯内普的办公室里偷药材。穆迪教授没收了火点地图。

       后:克劳奇先生与他的儿子小克劳奇的名字一样,那晚是小克劳奇在斯内普的办公室

    12.前:三强奖杯变成了门钥匙,以及暗中帮助哈利夺冠 后:皆是小克劳奇所为

    13.前:开篇大伏笔伏地魔与虫尾巴的对话,老园丁弗兰克的死

      后:伏地魔父亲的墓前,弗兰克的灵魂从伏地魔的魔杖中出现

    支线伏笔:

    1.前:预言家日报特约记者丽塔斯.基特无所不知的报道 后:无处不在的甲虫

    2.前:乔治和弗雷德与巴格曼的打赌、小矮妖的金币、敲诈计划、以及巴格曼处处要帮助哈利赢得比赛

      后:巴格曼负债累累,赌哈利赢得比赛

    其他小伏笔:

    1.前:第一个项目,哈利学习飞来咒 后:第三个项目时,哈利用飞来咒逃回来

    2.前:魁地奇世界杯前介绍了门钥匙的作用 后:三强争霸赛的奖杯是门钥匙

    3.前:黑巫术防御课上介绍了夺魂咒、钻心咒、索命咒

      后:屡次使用,另纳威的父母被钻心咒折磨至疯

    4.前:假穆迪教授教训马尔福 后:小克劳奇憎恶不够忠诚的马尔福一家

    5.前:检测魔杖再一次提醒读者哈利和伏地魔的魔杖材质相同 后:两个魔杖相接

    6.前:哈利波特与密室中的复方汤剂 后:多次使用

    7.前:斯内普扬言要对波特用吐真剂 后:邓布利多对小克劳奇用吐真剂

  • 三个月慢慢磨完的读书笔记

    作者:footmarked 发布时间:2015-08-01 20:31:23

    这本书是去年花了三个月读完的。因为英文书很容易读着读着就忘了逻辑,所以就一边读着一边写着啦,没想到噼里啪啦地写了这么多。虽然这类书籍难免落入读完一切如初的境地(说的就是我,哈哈哈),然而读的过程中,感觉自己“酣畅淋漓”地被洗了一顿脑呢,非常值得推荐。

    本书评已发表个人微信号mmqm-qiqi,文章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k2MzY5Nw==&mid=2247483676&idx=1&sn=3e651642844fe4188f2267e0cf130b01&scene=1&srcid=0604NQlX4W5yvKbqAZlZr190#wechat_redirect

    在知乎看到一篇文章,回答:你为什么会穷?前面洋洋洒洒卖了一堆关子,到最后才提到这本书。于是上豆瓣来搜,发现只有英文版,心想又是一块硬石头......但是那位知乎的同学说得实在是太好了,而且豆瓣的书评也是一片赞,于是手里还砸了好几本英文原版书的我,还是硬着头皮入了这本......我也是一向对于看书这件事,比较乐观......希望这本书不要变成坑。(2015.8.1)

    找到源地址: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980862/answer/34857629

    好厚的一本书,还是边看边写心得吧。读英文书,会变得比较失去逻辑感,可能是因为过分拘泥于生词了,一边看一边写也顺便可以理清一下思路。

    书名很俗气,可以译为《快速致富手册》,但是正像作者说的,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投资房地产之类,而是教你哲学和数理学。咳咳~我看到这里觉得这本书大概是一本哲学类书籍吧,属于那种然并卵,不会像消炎药立即生效,但是也许会长久地潜意识地影响人心。我还是很喜欢这种哲学书的。

    读到简介里的一段话——哇哦!打开新世界的感觉!,这句话是:

    停!如果你现在不富有,那么停下你现在做的事情!

    这个结论来自一个谚语:如果你想得到你目前得到的,那么就继续做你目前做的事情。翻译过来就是一个字:停!停止你现在的行为,现在的观念,现在的习惯,因为这些都带给你了不富有的状态。你需要再教育到一个新的方向上面来(当然是关于寻求财富的方向)

    我的总结也就是一个字:改!——赶紧改!

    我们被灌输的传统观念:去读书,考高分,找工作,存钱,买养老保险,节俭持家,然后在65岁我们就会成为有钱人了。这是一种通往财富的慢车道。

    其实,我觉得即使完全照着上面做,也没法在年老的时候变得有钱,我在这方面还是挺悲观的。

    你的现在是你所有过去的结果。这么看,我过去走的路,是一条通往财富的泥泞牛车道......更要及时刹车,改一条路了。

    书里讲的这一点我是完全同意的:改变逻辑的第一步是知道这潜在影响自己的逻辑是啥。看懂这篇文章,我做到了第一步。就像当年看《少有人走的路》一样,我今天才明白为何当初对那本书如此痴迷——因为它讲了很多深藏在我心中,一直指挥我的“逻辑”。这么忽然一下子被他揭穿,我才发现那些“逻辑”多么的可笑可怕。于是对手凸显出来,我才可以对付它。不然像第一段写的那样,我连对手的具体形状都不知道,怎么下爪去对付它呢?

    这条通往财富的快车道是你自己的,必须你自己走,且需要你的勤劳付出。作者只是指路人。

    ★第一章 不要走慢车道!

    竟然作者也和我一样悲观。

    前面提到的传统观念:“去读书,考高分,找工作,存钱,买养老保险,节俭持家,然后在65岁我们就会成为有钱人了” ,作者也觉得,即使你真的能接受到了老年才能享受生活或者在低收入工作中虚度光阴,最后也有可能事与愿违——疾病、失业、经济崩溃......都可以让你无法沿这条慢车道走到财富。

    财富慢车道根本就是一个骗局,好吗!

    ★第二章 作者的财富人生

    作者小时候就是个“堕落少年”,对啥都不感兴趣,除了坐电视机前吃零食,肥的不像话......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位年轻人开着兰博基尼,而人家既不是体育明星也不是娱乐明星,忽然一下子开窍了,想当一个年轻的有钱人。

    于是开始各种看财富书籍,研究年轻富豪的发家史,大学毕业也不去公司工作(因为那是上面提到的“不靠谱的慢车道”),各种尝试做生意,各种失败,只能靠打零工为继。持续这种状态,直到一个暴风雪夜,他意识到再也不能做这么下去,他必须改变!

    从芝加哥搬去凤凰城,因为阴冷多雨的芝加哥加重了作者的抑郁。出于重新掌控生活的目的,他选择主动改变了自己的居住地,搬去了每年有330个晴天的亚利桑那州。然后自学网络语言,做了自己的豪华轿车租赁网站,并且在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崩溃前夕,将自己的网站以120万美元售出。但钱到了手上立即投资股票失败,变成30万。后来在网络泡沫崩溃之后,又以25万将自己的网站买回来,继续运营,并且取得优良业绩,达到财务自由。

    这一章完全就在讲作者自己的财富人生,我发现两点,还蛮有意思的:

    第一,作者对于致富有持久和极度的热情。

    第二,作者对财务自由有着很深度的理解,即拥有一颗它自己会开花结果的树。当初作者帮别人做网站,三天挣一千美元的时候,并没有高兴,他知道这不是财务自由,因为这虽然赚,但需要他付出巨大劳动和时间。后来他重新接管网站,并开展业务之后,发现不管作者是一天只工作一小时,或者在拉斯维加斯潇洒,还是生病卧床,公司都可以自行运转变钱,这才叫财务自由。

    ★第三章 这不是一条容易的路!(2015.9.5)

    1,财富是一个复杂的公式,由很多元素组成。

    2,这条路通向的结果是风光的,但风光背后需要付出辛勤努力。

    3,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没有捷径,也无人可替代。

    毕竟,富人是少数,这条路会逐渐淘同行人。

    在讲第一条的时候,作者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蛮喜欢的:追求财富,就好比做曲奇。你需要的不仅仅是糖,还需要面粉,酵母等等,有了这些原料,你还需要配方。而所有致富书籍都聚焦在获得财富这个美好结果上,就好比烹饪书如果只教你用糖,你是永远做不出曲奇的。重要的是,除了糖,还要有其他原料和配方!

    另外,作者算是在这章把整个后面章节的脉络做了一个说明。财富这个复杂公式有四个关键要素:

    路线图、车、路、速度。

    后面的所有章节将会围绕这四个关键元素依次做详细说明。

    ★第四章 路线图的重要性(2015.9.13)

    这一章很短,四页纸,讲了一件事情:roadmap很重要。

    你目前的经济状况由你目前的roadmap所决定。因为你的roadmap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的选择,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财务状况。

    简而言之:如果想要改变你的经济状况,需要首先改变你的roadmap,也就是思维方式 or 信条 or 观念(诸如此类)。

    作者提到:如果roadmap是人行道,那么会导致贫穷;如果roadmap是慢车道,那么会带来中产;如果roadmap是快车道,那么会指向富裕。

    想要改变思想,首先要了解潜在左右你的思想。就像我在上文提到的“改变逻辑的第一步是知道这潜在影响自己的逻辑是啥”。所以在后面的章节,他会分别解析这三种不同的roadmap。

    ★第五章 人行道路线图(2015.9.15)

    作者提到,大多数人都是选择走人行道,这类人的特点是用今天的欢愉去替代明天的安全。说白了就是及时行乐型。

    这类人的一些特性(看看你有没有哦):即时满足,好像没有明天那样去消费,毕业之后不再学习,财富=收入+债务,无财务计划。

    人行道必然通向贫穷,不能抵抗风险。

    另外,不仅仅是低收入者走人行道,有些高收入者也走人行道。因为再多的钱也治愈不了财务管理匮乏症。穷人可以月光,富人也可以月光。

    ★第六章 你的财富观念正确吗?(2015.9.15)

    这一章真的是让我对作者的看法大为改观。

    这本书从书名到第一章的内容,处处都透着:俗。作者在本书开头,大吹自己的香车美女生活,如何如何,给人一种位数略低的感觉。

    这章的卷首名言,我超级喜欢:Wealth is the ability to fully experience life.——Henry David Thoreau

    作者也在本章坦言,因为社会为财富做了很多错误的预定义:财富就是拥有奢侈品(豪宅,跑车,奢华生活)。所以,作者在本书前面做了很多兰博基尼之类的描述,为了勾引大家的阅读兴趣。

    其实,作者认为,真正的财富是三因素:关系,健康,自由。

    社会的这种错误财富定义,导致有人只是想看起来富裕,而不是想真的富裕。

    只是想看起来富裕的人,完全认同错误的财富定义——消费奢侈品,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富有。而这会让一些人负担超出水平的物质资料,进而伤害真正的财富:关系,健康,自由。而他们会认为,这些损失都是财富的必须代价。

    结论:伪装的富裕会伤害真正的富裕。

    说句题外话,刚刚在85度C坐着看这一章的时候,我忽然跳跃地想到,我想要加州生活——四季如春和充满阳光,但我以前都是想过去工作而已。忽然觉得这种想法好狭隘,为什么不是拥有财富之后,而自由地选择去加州生活呢——只是选择我喜欢的地方生活,而不仅仅是工作谋生。

    ★第七章 钱和幸福有关吗?(2015.9.16)

    钱能换来幸福吗?不行。那贫穷就能换来幸福?也不行。

    要回答钱和幸福的关系,得首先知道幸福是啥。

    作者的定义:幸福和真正的财富一样,有三要素,分别是关系,健康,自由。这一条很重要!只有在这里能够达成共识,也就是三观一致了,后面才有得聊。

    而钱可以换来其中一个要素:自由——选择陪着孩子成长的自由,选择建立美好关系的自由,选择实现自己疯狂梦想的自由,选择让世界变得不同的自由,选择做自己喜欢事情的自由。

    而没钱就没有自由——你讨厌那份工作但没法辞职,你希望多陪陪孩子但是周末又要出差,你想要一个私人录音棚想唱多久唱多久但是没有钱。

    所以,结论来了:虽然钱不能买来幸福,但是它确实可以买来自由。关键看你怎么用!如果你用钱去换做自己喜欢事情的自由,OK;如果你用钱去消费负担不起的奢侈生活,NO!

    为什么同样是花钱,前者就买得到幸福,后者就买不到幸福呢?因为后者会伤害自由,进而伤害幸福——金钱被错用了。

    这里想到一个笑话,一位姑娘在早高峰的北京地铁里大喊“都别挤我!我这LV是真的!”

    如果你认为 幸福就只是奢侈生活,那本书到此为止,可以不读了。

    这里当然有人会说了,我同意幸福三要素是关系,健康,自由, 而我要的自由就是选择奢侈生活的自由啊,难道不可以吗?完全可以,只要你负担得起。

    如何定义负担得起?消费了之后,对你的生活没有影响。或者说消费的时候你完全想都不用想。比如,一个年收入3万美元的人买一盒3美元的口香糖,想都不用想。一个年收入300万美元的人买一辆20万美元的宾利,其实是一样的。

    选择奢侈生活的自由,也是自由,也能带来幸福感——前提是你负担得起。而在你尚未负担得起的时候,就动用选择的自由,那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会损害真正的自由。很多富人不幸福的原因不是钱多,而是消费了负担不起的生活,被这种生活绑架,从而失去自由、健康、关系。

    作者的建议是:善用金钱会获得幸福,错用金钱会伤害幸福。所以你需要做长期规划,延后满足,消费你目前能负担得起的生活方式。

    ★第八章 财富才不是只因为幸运呢(2015.9.18)

    这章就讲了一件事儿:财富靠的是努力,不是幸运!

    人行道人们都骨子里相信一件事,几乎成了信仰了,那就是:财富只是因为幸运。因为他们只爱结果,不爱过程。

    基于这种错误信仰,人行道人们迷恋“赌”:彩票,赌博,股票从30涨到60......那些深夜致富广告和诈骗集团的目标客户正是他们——想要财富,也就是喜欢结果,但逃避过程。

    比尔盖茨的财富只因为运气吗?运气能给他一行行写出Windows代码吗,运气能为他管理一个公司吗,运气能制定出市场竞争方案吗......

    应该正确看待“结果”和“过程”:

    爱“赌”的人们,属于结果驱动型,而不是过程驱动型。

    幸运来源于过程——越努力越幸运。

    财富是过程不断累积的结果。

    只有你自己可以创造真正的财富,别指望有人白送给你。

    ★第九章 为自己的财务状态负责(2015.9.19)

    这一章作者列举了人行道人们的另一种心态:受害者——我的财务状态不佳,主要是因为别人:政府无能,雇主剥削,坏人诈骗......

    我比较没有这种心态,知道他说的这是个理儿。不过虽然不大感兴趣,但还是读完了。

    作者通篇就讲了一个意思:你需要对自己负起完全的责任,别给自己找借口。

    说到责任,他指出responsibility和accountability是有区别的。我查了一下字典,中文都翻译为责任,但是前者只是对结果负责任,后者还有对结果有交代有解释的意思。是不是很昏?还是不懂?我读了大半章也是很挫败地发现不明白啊。不过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完美地解释了两者的区别:把钱包随意地放在餐厅的桌上导致它被偷了,responsibility是完全承认这是我的责任,accountability是未来我会更加小心不会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只有做到对错误负起解释和交代的责任,错误才会变成智慧,否则错误只会变成受害者挂在胸前的徽章。

    ★第十章 慢车道的谎言(2015.9.20)

    前面5-9章分析了人行道人们的内在逻辑和行为模式,从这一章开始讲慢车道了。

    其实前面讲人行道人们的那些:今宵有酒今宵醉、懒惰、无责任感......解析起来并不难,因为这些行为一向是整个社会批驳的,是非曲直都非常明显。而从这一章开始讲慢车道,要解构出它的内在逻辑和行为模式是错误的,就更加有难度一些。人行道人们的即时满足——不对,这个我们都知道,社会就是这么教的;慢车道人们的延后满足——有问题吗?社会不是一直要求我们这样吗?

    整个主流社会和形形色色的理财书就是这么说的呀:“去读书,考高分,找工作,存钱,买养老保险,节俭持家,然后在65岁我们就会成为有钱人了”。说白了就是教大家一种模式:不要抱着不切实际的空想,要老老实实地打工赚钱、存钱、理财、然后积累积累再积累、等着时间的玫瑰、最后你就富裕了。我从小就这么被教育的,所以我现在就是这么想的啊!不然呢?

    如果这种模式是你奔向富裕的全部方案,那是有问题的。如作者本书开篇就提到的,即使你真的能接受到了老年才能享受生活或者在低收入工作中虚度光阴,最后也有可能事与愿违——疾病、失业、经济崩溃......都可以让你无法沿这条慢车道走到财富。财富慢车道根本就是一个骗局!这种模式是注定失败的,因为它取决于时间和一些你无法控制的因素。

    ★第十一章 你的工作是一场罪恶的交易(2015.9.22)

    好吧,这章也是够颠覆的,作者在这章向工作狠狠开炮了。

    工作,这个词在我们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多么美好。收到工作offer,是一件多让人开心又有安全感的事情。我终于可以赚钱养活自己了,终于可以去买我喜欢那款包包了,终于可以计划去小巨蛋看演唱会了!是不是感觉收到offer,等于收到了做喜欢的事情的自由?!

    但是作者告诉你,相反的,这是一纸卖身协议,六点理由:

    时间游戏。工作是用时间换金钱,你工作就有收入,不工作就没有,且收入不够养老;

    经验固化。螺丝钉式的工作模式,让你在工作初期完成学习和提高之后,变成工具,只是不断重复前面的经验。而社会需要复合经验,不是狭窄的经验。经验来源于生活,而不是工作。

    不受控制。你就是在赌博,其实你也不知道公司会什么时候裁掉你。

    办公室斗争。不管在哪工作,办公室斗争永远存在,你不得不去玩这个游戏。

    税后收入。这一点针对美国这种高福利国家,收入的一大部分被政府和养老金计划盘剥,可以支配的工资少得可怜。

    收入固定。工程师、销售、一线经理,不管什么工作都会被圈定一个价格范围,而这个不是你可以制定的,你只有接受的份儿。

    最后,作者反复强调:如果你想脱离慢车道,奔去快车道,那么丢弃工作吧。

    好吧,看完这章我表示,你说的这些我都懂,可是我还在工作的原因是,不然呢?希望看完本书之后有答案。

    ★第十二章 慢车道为啥不靠谱(2015.9.23)

    这章应该算是精华。前面作者空口白牙地说了一大堆,慢车道就是个骗局啊,行不通的,balabalabala。这章开始分析:为啥它不靠谱!

    慢车道的财富公式:财富 = 工作薪水 + 理财收益

    这两个因素都:受限于时间,且无法控制。

    工作薪水:首先说说受限于时间。本质上说靠工作就是用时间换金钱,所谓年薪制嘛——工作一年得一年的薪水。而时间是天然受限的,每个人的工作时间一天不可能超过24小时,一生的工作年限不会超过50年。一个人,一辈子,可以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且总体来说是很少的。然后来说无法控制,你没法控制这些和工作相关的裁员,经济崩溃,涨薪幅度......

    投资收益:主流理财书一定会神秘的告诉你“复利的神奇”——今年的一万,以年化15%的收益进行40年,就变成了250万!但书里没有告诉你的是,连续40年的高收益是不可能的!你活不了那么久!40年货币贬值后钱还值多少!第一点,你可以连续40年获得15%年化收益吗?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去百度了一下,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从1965年至今的50年中,复合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9.4%,这算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而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他被称为股神。如果一个机构承诺你一年15%的收益,请擦亮双眼,不要落入类似伯纳德·麦道夫或者查尔斯·庞兹的骗局里。我去百度了一下,觉得这里值得说一下。伯纳德·麦道夫是纳斯达克交易所前主席,庞氏骗局的主谋,他骗了不少有钱有势的人,知道他承诺的收益是多少吗?——每年保证10%,这是非常稳健的超常回报;查尔斯·庞兹,庞氏骗局的始作俑者,从1919年开始他宣称,所有的投资在90天之内都可以获得40%的回报,骗了有4万名想发财的波士顿市民。好吧,回到作者的思路上,40年?每年都平均15%收益?如果你对自己的投资水平和经济大环境有这种预期,也许你在赌博。我又忍不住毒舌两句:双色球的500万大奖,每周开三次,也总有人中的啊;赛马场那种赔率50:1的黑马跑赢了的,也有人买到了啊......

    复利之所以不靠谱是因为,它赖以生存的两大要素:时间和年收益,分别是受限和无法控制的。

    简单地说,对于财富慢车道的公式,你既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累积,也无法控制。如果一个计划方案是不可控的,那么它基本上只能依靠希望了。这个公式受困于数学的监狱,时间就是围栏。

    也许你会说,作者说得都在理,但是就第一个因素“工作薪水”来说,虽然人的工作年限是受限的,但是人获得薪水的能力是无限的呀。我可以控制薪水的高低啊!那就是下一章要聊到的问题了:教育。

    ★第十三章 靠高教为啥不靠谱(2015.9.26)

    上一章说了,慢车道财富公式里,唯一可能受控的是工作薪水,所以大家追求高薪水让自己的慢车道公式看起来靠谱一点。很多人因此选择高等教育。

    我觉得这一章更加针对的是美国高额的高教学费。作者表示,在美国大多数的高校学生负担了高额的助学贷款,他们在毕业后,为了还款而不得不选择被工作奴役,失去自由。而且高教的专业特性,也一定程度上把毕业生就业的选择限制在了一个狭窄的范围。

    你没看错,这一章就是这么短!结束!哈哈!所以我今天看了两章。

    ★第十四章 理财导师为啥不靠谱(2015.9.26)

    理财导师为啥不靠谱?很简单,他们虚伪。

    他们写在书里的步骤,并不是他们真正致富的方法,根据市场需求写书才能畅销(事实上他们很多人是因为写书致富的),他们写得只不过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幻象。

    你按照导师的办法经营财富,而当经济危机来临多年积累损失殆尽的时候,导师们又开始写书教大家“重建”或“重新开始”,反正导师们要不停写书有人买才能赚钱。

    而作者自己呢,他也写书啊?他表示自己已经是富人,不是为了讨好大众写书挣钱,虽然可能这本书会让他更加富有......

    ★第十五章 总结章:慢车道就是赌博(2015.9.29)

    还是那句话(我要写三遍吗...):“去读书,考高分,找工作,存钱,买养老保险,节俭持家,然后在65岁我们就会成为有钱人了”,即使你真的能接受到了老年才能享受生活或者虚度光阴在低收入工作中,最后也有可能事与愿违——疾病、失业、经济崩溃......都可以让你无法沿这条慢车道走到财富。

    作者啊,你说的我都同意,我一点也不信能沿着慢车道能走向财务自由。能不要说三遍吗......

    好吧,既然作者又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章去说明慢车道的不靠谱,那我还是给大家搬砖过来吧。

    前面说到慢车道不靠谱,主要是因为它受限且不可控。作者举了威胁慢车道的七大因素:健康、工作、房子、公司、生活方式、经济、堕入人行道。其中,只有第5和第7是可控的,但是第5会让你变成一个守财奴,而仅仅做个吝啬鬼没法让你变成富人。

    因为慢车道虽然也有成功范例:收入的激增并且控制消费,确实会给你带来财富。比如收入增长100倍,消费只同期增长10倍,但最重要的是收入要激增!如果你的天赋极高、过度工作、并且运气不错,最终成为名人或CEO等,会达到这个结果。可是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且可遇不可求的,不幸的是大多数人放着快车道不走,宁可在开在慢车道上面去拼运气、天赋和辛苦。而剩下一小部分慢车道赢家,会在年老的时候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可那不能称之为富裕。

    好了,作者终于把慢车道如何不靠谱,反反复复地说完了。就一句话:它很慢,吞噬时间,且高风险。

    ★第十六章 财富快车道(2015.10.1)

    前面分别解构了人行道和慢车道,现在终于讲到快车道了。

    读到这里,我开始发现作者其他都好,就是有点话痨......好了,我们再次复习一下前面的内容:人行道是享受当下,牺牲未来;慢车道是牺牲当下,“享受”未来(未必能享受得到),如下所示,作者觉得慢车道成功比率只有16%(话说我也不知道这数据他自个儿怎么捣鼓得来的)

    人行道:1000万,立即兑现,成功率0.0000016%

    慢车道:50万,40年兑现,成功率16%

    快车道:1000万,7年兑现,成功率14%

    如上所示,奔向财富的道路有三条,不管走哪条路成功率都不算太高(好吧,富人还是少数)。另外,人行道那种中彩票模式我们就不讨论了,比起慢车道的漫长等待(40年),明显地快车道致富之路要短暂得多(7年),这里作者反复强调了这种“Get Rich Quick”是他推崇的,但他从来没有说过“Get Rich Easy”哦!

    快车道的思维方式(只摘几条我觉得很重要的):债务可以帮我建立生钱系统;终身学习非常重要;创造出东西......

    快车道的财富公式:财富 = 净收益 + 资产价值

    快车道是一个生钱系统,慢车道是一个工作。快车道的关键是要为自己建立一个生钱系统,让这个系统帮你挣钱,而不是自己亲力亲为,每天“搬砖”赚钱。

    ★第十七章 生产者和消费者!(2015.10.3)

    其实这章挺短的,就讲了一件事:生产者和消费者。

    我们大多数人生来就自然而然地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而只有少数人是扮演生产者的角色,这也是为什么富人只占少数。

    如果你想从慢车道转到快车道,需要改变自己——从一个消费者转到生产者。

    你需要转变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比如,不去掘金,而是去卖铁锹;不去上课,而是去教课;不去借钱,而是去放贷。用生产者的视角看待世界,去看消费者需要什么——消费者是需要被满足的大多数人。

    当然了,富人们也不是不消费,只不过顺序应该是:先做一个生产者,然后做一个消费者。可大多数人本末倒置,只看到了消费。

    那么如何做一个生产者呢?这其实并不容易。你需要做一个创业者、一个创新家、一个前瞻者,你需要创造一个生意,为世界提供价值。

    慢车道的核心是工作,快车道的核心是生意。(注:小生意不是这里指的“生意”,在菜场卖鱼一个月稳定收入2万这种,还是“工作”)

    ★第十八章 快车道的致富秘密(2015.10.4)

    解密快车道的财富公式:财富 = 净收益 + 资产价值,如何使人致富。

    在第十二章里,作者指出慢车道的财富公式:财富 = 工作薪水 + 理财收益,是不靠谱的,主要原因是公式的变量受限且不可控。而快车道财富公式靠谱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变量不受限且可控。

    解构一下这个公式先:净收益 = 销量 x 单元净收益;资产价值 = 净收益 x 行业系数。

    净收益:这个很好理解,我卖一种产品/服务,一个可以净赚2元,一年卖100万个,那么我一年的净收益就等于200万。我的单元净收益和年销量都是不受限且可控的。不像慢车道的工薪收入受限在时间——所谓工薪族,就是按时间(日/月)计费工资,一天只有24小时可以干活(就算你不睡觉),人人都一样。我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或者创造更新更好的产品/服务来提高单元净收益,同样的我也可以通过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增加生产能力来提高销量,这些都是没有明显上限的。就像晓晓同学微商卖内衣一样,假设卖一件内衣挣100,第一个月一个月只卖掉8件就只赚800,但是可以通过提高朋友圈曝光率、亲友二次传播、召集下线代理商来拉升销量,这个销量是不受限制且可以人为控制的,自然净收益也就不受限且可控了(可控程度依赖于市场和商业手段,但比起时间,至少可以控制啊。你能把一天的工作时间从24小时变成26小时吗?一定没可能嘛)。上一章最后提到了,小生意不算。又来了,我为什么那么爱举卖鱼的例子......你在菜场摆个小鱼摊,一天能卖100条鱼就顶天了,销量不高且有上限嘛。快车道生意的关键是销量!它必须是潜力巨大且增长迅速的,最好能呈指数级爆炸增长,这个取决于你的产品/服务的市场。

    资产价值:首先说说资产。慢车道人们的资产是消费品,汽车、电子产品、珠宝、时装、包包等,这种资产从购买之日开始就是贬值的;快车道人们的资产是增值的,生意、品牌、知识产权、商业模式、不动产等。那资产价值是什么呢?回到上面的公式,它由净收益和行业系数决定。净收益上面说过了,那行业系数又是个啥呢。行业系数用来衡量特定行业的走势,系数越大代表行业潜力越大。作者在这里提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向未来考虑了:把生意做大之后,如果被收购的话,估值是如何计算的。因为作者认为,被收购才是把纸面上的价值变成真金白银了。假设你从事的是互联网行业,系数是4,资产价值 = 净收益 x 行业系数,如果每年净收益200万,乘以4之后,你的资产价值就是800万。其中200万是你每年真正赚到的钱,800万是市场对你的估值和预期,如果被收购这800万就能变现。

    快车道的财富加速器基于创造或者买入合适的资产,为它添加价值并控制变量,然后卖出。

    ★第十九章 在财富中剥离开时间(2015.10.6)

    这一章的主旨内容在第二章提到过,只不过这里把它发散来讲了。

    先把第二章的观点照抄下来,我觉得他讲得还是很清楚的:作者对财务自由有着很深度的理解,即拥有一颗它自己会开花结果的树。当初作者帮别人做网站,三天挣一千美元的时候,并没有高兴,他知道这不是财务自由,因为这虽然赚,但需要他付出巨大劳动和时间。后来他重新接管网站,并开展业务之后,发现不管作者是一天只工作一小时,或者在拉斯维加斯潇洒,还是生病卧床,公司都可以自行运转变钱,这才叫财务自由。

    说白了,就是你的财富来源不再依赖于你投入的工作时间。财富圈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被动收入”——你不工作也能产生的收入。如果你的“被动收入”超过了你的生活所需,你就可以不用工作了。

    这颗生财树是一个生意系统,是快车道的主道。

    有一点很重要:不是每一种生意都能配得上称为“生财树”!这是很多人的误区,以为自己辞职去做生意了,从打工仔变老板了,自己给自己打工了,就是有了一颗发财树了——错!如果这种生意是需要你花整天时间在里面,自己无法脱身,一不参与就没法保证收益了,这种生意不能称为“发财树”,它明显没有产生“被动收入”嘛,本质上还是在用时间换金钱。举例,某白领从工作13年的华尔街辞职,开了一家快餐厅。她需要7*24小时投入工作,本质上还是在用时间换金钱。餐厅收入有限,且要支付高额加盟费,以至于无法聘请别人替她打理店铺。想起来我和青姐年初觉得五谷鱼粉不错,想加盟一个,后来发现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这种小加盟餐饮店,实际上是非常耗费劳力的,后厨最少要请1个厨师吧,高峰时间得2个,还有请1个人负责收银,1个人负责打扫前厅抹桌子收碗,这么看来就这么一个小小的餐厅,需要请3-4个人,且餐厅从清早开始采购食材到晚上打烊,需要从早干到晚,劳动强度巨大。现在劳动力市场一直走高,工人要的薪水高,特别那种六月天还要人家在炉子边挥汗下厨的工人,你不给人家6000块,谁给你干啊。最终我们的结论是,除非是自己和家人能吃得了苦亲自干,否则加盟一个这样的餐厅根本不划算。如果一个生意需要你每天苦哈哈得蹲那花费整天的时间来产生收益,无法产生“被动收入”,也就不是作者做的“生财树”了。

    好了,既然加盟劳力密集型餐饮业不靠谱,那什么行业可行呢?作者给出了5个回答,“被动收入”指数从高到低排列如下:

    1. 租赁行业:例如你作为一个房东,不管你工作与否,都可以收到房租——这是很典型的“被动收入”。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房屋租赁,出售音乐/照片/肖像版权也是一样的。

    2. 互联网/软件:这个很好理解了,因为技术/软件是可复制的,一次开发可以无限复制盈利,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会带来巨大的“被动收入”。

    3. 内容行业:内容和软件其实本质是一样的,一次创作,可以无限复制,复制带来的就是“被动收入”。畅销书作家致富的例子太多了,J.K.罗琳就很典型。

    4. 分发行业: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类似于亚马逊、沃尔玛、苹果App Store这种,可以把产品传达到千家万户,从每一个消费者身上收一笔费用,累积下来是不少的收益。第二种是复制某种商业模式或者产品到全球各地。星巴克、麦当劳,冰雪皇后就是绝好的例子。如上文的提到的,如果你是五谷鱼粉的创办人,你不需要去开实体店,仅靠出让配方和生意体系,也可以收到加盟费。

    5. 人力资源:这是指数较低的一个行业,它可以增加或者降低其它行业的“被动收入”,管理和应用人力资源是最昂贵的。

    ★第二十章 钱生钱(2015.10.11)

    作者前一章提了“发财树”的概念,能产生“被动收入”的生意都可以称之为“发财树”,然后列举了五个比较靠谱的行业生意。

    但是这一章作者坦白,其实最好的“发财树”是钱,而不是什么生意。因为钱是最容易产生被动收入的东西,放银行定期存款或者买个什么5%的理财,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收益,完全不用管它。而生意多少还需要一点时间去打理。作者举例说,他的互联网租车生意,虽然是一颗不错的发财树,但是他还是得每周为此工作几个小时,所以这个生意的被动指数是85%;而他放在银行的存款,完全不需要他做什么,所以被动指数是99.5%。

    钱生钱的关键是两点:年利率和钱总额。在第十二章,作者反复讲了,慢车道人们迷信的年收益是多么的不靠谱,就算复利再强大,你也不可能发财,因为你的基数太少了!就算给你每年100%的绝高收益率,你有1分钱,想要变成500万,也得花30年。而如果你现在有8万,变成500万只需要7年。钱生钱的复利游戏里,基数最关键。原始资本太低,复利怎么玩都玩不动。

    慢车道人们使用复利来慢慢积累财富,而快车道人们使用复利来创造收入和流动资金。富人们的财富不是通过复利积累而成的,因为他们的快车道财富公式里没有复利这一条,他们的财富是通过公式里的生意获得的。

    说到底,作者的意思是,你首先必须用上一章的方法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当你有了很多钱以后,就可以用钱这个最好的“发财树”给你产生最佳的“被动收入”。

    ★第二十一章 影响力法则(2015.10.14)

    这章看完觉得有点重复,我觉得作者在这章提出的影响力法则就是第十八掌的重点阐述而已。

    首先,作者对“吸引力法则”提出了批判:他曾经虔诚地信仰着“吸引力法则”,心中想象自己变富有,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想象并不会让你变富有,行动才会。类似“吸引力法则”书籍的大卖,多半是因为人类天性是怎么舒服怎么好的,这种书籍告诉你,你就想就好了,人们当然愿意相信了,虽然乐观并没有错,错的是没有具体地持续不断地行动,就是白搭。(很有启发)

    于是作者把“吸引力法则”改成了“影响力法则”:影响越多的人,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体育明星可以获得财富,就是因为可以影响广大观众。

    回到第十八章,财富公式 = 净收益 + 资产价值,其中,净收益 = 销量 x 单元净收益。很明显,销量巨大,或单元净收益巨大,或两者兼有,你就能变得富有。

    ★第二十二章 首先拥有自己(2015.10.15)

    从这章开始到第二十八章,作者开始讲如何打造行驶在快车道的汽车——你自己。

    说实话这章内容有点专业。如果你是打工者,那么你的收入首先会交给国家(所得税、社保之类),所以你需要首先拥有自己——开公司(这里可能涉及到美国商业社会里一些合理避税的规则,我不懂了)。

    而开公司千万不要独立法人(还是因为美国的一些商业规则)

    而公司有很多的类型,不同的类型会导致不同的税务和收入模式,作者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我也不大懂了)

    所以这章总结就是:首先你要开公司,第二不要独立法人,最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公司的类型。完毕。

    ★第二十三章 选择的重要性(2015.10.15)

    这章里,作者重启话痨&灌鸡汤模式,长篇大论的看完,我觉得就讲了N多故事,道理咱们都懂,好吧......

    不管你现在是穷是富,都是由你的千百个选择决定的。(不要纠结富二代神马的,好吗)

    同样的,财富快车道也不是一个选择决定的,它由长时间的一串的选择决定:你是好好读书还是浪费生命,勤恳思考还是纵情欢乐,......

    如果你对现状不满意,那么你只能打自己两耳光,你之前的所有决定导致了你的现状。然后,开始做更好的选择。

    当你年纪越小,做出的决定影响力越大,不管是好的决定还是坏的决定。

    好吧,然后作者用“蝴蝶效应”讲了一大堆故事:某同学从小不学好做坏事,受到惩罚之类的,扒拉扒拉扒拉......

    ★第二十四章 转变思想(2015.10.18)

    看了半天,觉得和王阳明的“未有知而不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是一个意思。

    你的思想决定了你的选择,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行为。所以想要在行为上产生改变,必须要先转变思想。比如说你现在正在看这本书,目的就是为了转变思想,作者已经在前面二十几章写了那么多,有没有被洗脑,看个人情况呗。当然,除了看这本书,还有很多途径给自己转变思想来用,比如有意识地去了解富人——他们的财富思想,选择,行为......

    那转变了思想,还是不知道如何做决定,怎么办呢?作者提供了做选择的方法论:“最坏结果分析法”和“左右衡量分析法”。

    “最坏结果分析法”:适合每天使用,用来规避做出错误的选择。在做决定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发生最坏结果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是可接受的风险吗?

    “左右衡量分析法”:适合做重要选择的时候,用来在几个选择中找出最佳的。在纸上面把所有选择的利益都列出来,每条利益都给它按照重要程度打个优先级的分,然后列出来几个选择在各项利益里可以得多少分,最后加权平均一下,选择利益最大的那个。

    既然要转变思想,就彻底一点,不要让过去决定你的未来。

    有的时候,需要学会拜托过去,直面未来。

    有的时候,需要学会转换过去,不过是什么样的经历,都可以从中吸取正面的经验。把过去转变成正面的经验来服务自己。

    少给自己贴标签做定性,我就是个xxx,我就不适合xxx,我就不喜欢xxx。

    ★第二十五章 转变环境(2015.10.18)

    无视那些悲观论者——这个不需要解释为什么吧。之前我看富兰克林自传的时候,正好富兰克林也讲到这方面的故事,顺手拿来吧。我去翻一下之前贴在豆瓣的读书笔记:

    有些悲观主义者的话,听听也就算了,不要太在意,更不要被他们束缚住前进的脚步。富兰克林刚刚开展自己的印刷生意时,费城住着一位有名望的长者,看起来很渊博。他跑来跟富兰克林叨叨,这个城市必将没落,虚假繁荣持续不久,扒拉扒拉扒拉。他离开时,富兰克林闷闷不乐了,假如他在开业之前就遇到这位悲观论者,也许他永远都不会涉足这个行业了。结果,后来富兰克林回忆起他的时候,颇有点幸灾乐祸:“每一个国家都有语言国家即将毁灭的悲观主义者。他一直住在一所破烂的房子里,不肯买新房子。到了最后我高兴地看到他付出高于他刚刚倡导悲观论时可以买到的5倍的价格购买了一所房子。”

    不受大众思想的影响——毕竟富人是少数,不要强求大众都那么赞同你的想法和思维方式,那样你会很累。

    远离平庸的人和环境——人是受同伴和环境影响的,如果你身边全是人行道或者慢车道的人们,很难能不受影响的。作者举了史泰龙的例子,还蛮典型的。尚未成名的他,一直拒绝参加一份正常的工作,他自己是这样解释的:如果我去做一个尚可的工作,那我的梦想就完了,因为我清楚工作会把我逐渐拖到正常平凡的生活中去。

    和积极的人交往——和那些对你有正面作用的人交往,他们能帮助你成长,督促你进步。尽量多参加一些创业者俱乐部,读书看相关的人物自传,找个导师,加入相关的网络论坛。

    伴侣很重要——作为你最亲密的人,会对你产生最大的影响。如果你们在财富、生活等的观念不同,会极大地消耗对方的精力并消磨对方的梦想。请找一个相信你和你的目标的伴侣。就是所谓的三观要同啊!

    ★第二十六章 时间是快车道汽车有限的燃料(2015.10.20)

    这个标题有点拗口,作者认为如果你找准了快车道,开上了大马力汽车,想要沿着快车道一路前行的话,时间就是你的燃料——它是有限的。中途不设加油站哦,亲。

    所以,珍惜时间吧。好吧,你们看出来了,这章作者在熬鸡汤,但道理是没错的。

    话说美国那么多人为了领价值几块钱的免费鸡块,宁愿排队几小时。作者表示完全无法理解:难道你们的时间只值这么点钱?你们的时间是无限可再生的?你们是永生的吗?如果生命只剩下几小时,你会用在排队领鸡块吗?如果你认为你的时间只值这么点钱,那么你也就只能是个穷人,因为你的时间浪费在了这些事情上面。

    我还挺能理解这种心态的,以前我也干过这种事情,只不过现在年纪大了,懒得去做类似的事情了。我觉得吧,驱车40分钟去买比本地买更便宜10美元的东西,多半是因为你也不知道你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更有价值的事情。

    看看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们,他们是否珍视自己的时间?你最大的资产是时间,而不是钱。时间是死一般缺乏的,而钱是完全充裕的。

    你的人生 = 自由时间 + 契约时间。两者此消彼长,如果你花太多时间在契约上,自由的时间自然就少了。契约时间指花在赚钱上的时间,自由时间指花在喜欢的事情上面的时间。钱可以换来自由时间,减少契约时间。如果你能从契约时间手里慢慢偷出自由时间,生命会有更多的乐趣。

    契约时间最大的来源是寄生债务。像一辆新的豪华轿车,一件新的品牌大衣,一个新的设计感家具,都是属于寄生债务,在你没有实力消费它们的时候,购买它们会给你带来经济负担,导致你不得不赚钱,失去选择的自由,并耗尽自由时间。下次你买奢侈品的时候,想象你其实不仅仅在买一件商品,同时也在购买寄生债务。所以工薪阶层的你,在买一件ACNE的大衣,刷卡的时候请想象:首先你花了5000块钱,其次你给自己带来了50个契约小时(假设你每小时挣100元),这件大衣令你不得不交换四天的时间来工作(每天工作八小时来算)。如何控制寄生债务呢?控制它的源头:不想买就不要看,看多了就会买的;不想吃就不要买,买回来就会吃的。你需要通过遏制寄生债务,来遏制契约时间,以此来保卫自由时间。买奢侈品之前想一想,以我目前的财力,买这个东西会夺走我的自由,那我还要买吗?是要奢侈品还是要自由?这是个问题。蔡康永在《奇葩说》“该不该买房”里也说到过相同的观点:房贷很容易让你失去说不的权力,你在一个王八蛋的工作里面脱不了身,这个时候你会失去幸福感。你在做人生重要决定的时候,想一下这个决定有没有剥夺你说不的权力。

    不要浪费时间去节约钱,因为时间是有限且缺乏的,而钱是充裕的。做事的时候想想,这件事是在好好地花我的时间吗?时间是最宝贵的资产,所以它应该是做决定之前最大的考量因素。快车道人们节约时间,慢车道人们节约钱。

    ★第二十七章 终身学习,养成习惯(2015.10.21)

    在读书期间培养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因为通向财富的大多数知识都是需要你在大学毕业之后自学的。

    人行道人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就没有学习了,慢车道人们只为某份工作学习(如何做好轴轮上的一颗螺丝钉),快车道人们学习如何构建生意(如何建造轴轮)。

    如何学习?信息时代了,学习越来越容易,阅读,搜索相关信息,网络教程,实践,与前辈交流,等等这些都可以做到。

    没时间学习?见缝插针,把学习常态化,习惯化。比如开车或坐车的时候听有声书,排队的时候阅读。

    关于学习习惯化和常态化,我最近还是有点感受的。就在看这本书的两个多月里,除开特别忙或者外出的日子,我养成了几乎每天都要花一点时间去读一章的习惯,注意:已经是习!惯!了!今天在外就餐回来已经八九点,按照我以前的习惯,我一定是第一时间洗澡,然后收拾东西,刷刷朋友圈,看看美剧或日剧,就睡觉了。而今天竟然因为最近养成的看书写笔记的习惯,毫不犹豫的首先看书写笔记,一气呵成,都不用勉强自己。这本书不算轻,而我每天出门包里一个笔记本电脑,一个电源适配器,再加上钱包和其他零碎,背包重量对于体重93斤的我来说已算不易,照我以前是特别嫌背包重的,绝对不会再塞一本书进去。但是最近半个月,我已经可以毫不纠结地出门带上书和翻译笔了。习惯的力量太强大。

    要注意,那些几天的研讨会就要5万学费的,几乎都是坑钱的,不仅培训质量名不副实,而且会不断拉你去交钱学下一个课程。他们利用了人们懒惰的特点,巴不得跳过过程,直接伸手要到结果。让人们消费巨大,还美其名曰“投资自己”。太贵和免费的课程都需要谨慎参加,另外打着名人效应却不是名人自己亲自来讲授的课程也要注意。

    终身学习,意味着你不断地更新自己,这会为你打开新的门路和视野。选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或者你急需改进的领域,然后开始学习。这方面,查理芒格有句话,“我手里只要有一本书,就不会觉得浪费时间。”《穷查理宝典》第11页。

    ★第二十八章 全力以赴(2015.10.22)

    很喜欢这章的开篇名言:如果事情看上去无法控制,那么你需要行动得更快一点了——Mario Andretti

    这章特别针对白日梦患者。如果你以为快车道很容易,赶快停下来回到慢车道去吧,虽然那条道也挺难的。哈哈哈,挺有意思的。最近挺感慨的,以前总是给自己留各种退路,做啥都不拼全力,没有什么追求,心想就混个慢车道算了,现在发现其实慢车道也不容易的。

    做事仅凭兴趣和做事用承诺是有区别的:兴趣就是读一本书,承诺就是按照书里说的实践50遍。前者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完全无压力的,放佛车子挂到一档慢悠悠的前进,这件事情我喜欢就做,做多久完全凭我喜欢。而承诺不是这样,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全力以赴达成,没有借口没有拖延没有缓冲。没有谁能随随便便舒舒服服,就靠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轻轻松松就成功。比如我看这本书是全凭兴趣,而无承诺,荡啊荡漾啊漾的读着,所以才一本书读两个月还没有读完,哈哈哈。好了,严肃脸,联想到我学琴和太极也是这样,简单地认为俺就是出于兴趣去学习啊,应该很欢乐吧,其实不是,自己打脸。学到一定的时候,你会发现越来越难,没有什么全凭兴趣就轻轻松松学会了啊这种事情。所以即使是出于兴趣,也得需要自己给自己承诺,否则绝对会半途而废,学成半桶水,等于没有学会。我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太极同学,就是有着一股子一定要学会的韧劲,与之相反,我就是偶尔来活动一下筋骨的样子,我比她早来学半年,啥招式都没有学,但是在她到了之后就不停地督促老师教24式,督促我们都来上课,学会24又接着督促老师教13式。现在我跟着她的进度,一个暑期就学会了24和13式,效率是我之前一个人的不知道多少倍。我的太极老师就看出来了这点,说她是个不得了的人。

    全力以赴才会把你和大多数人分别开来——因为大多数人不会全力以赴,跟智商无关,只跟努力有关。今天正好看一个公众号,里面一段boss评价某位实习生的话,说得很在理:“现在你明白她为什么总是少一股劲儿了吧?因为她总是给自己太多的退路,如果没有一条道走到黑的韧劲儿,是不可能把一件事做好的。”

    避免失败就是避免成功。你不得不冒险,不得不离开舒适区,不得不行动并失败。害怕失败多半是因为对失败结果过度解读了。

    那么如何界定风险呢?优质风险,值得一试,盈利巨大,损失有限。劣质风险,不要尝试,盈利有限,损失无限。比如冒险飚车就是劣质风险,因为盈利就是一时的刺激,损失有各种可能简直无下限。优质风险是,如果我赢了,那么会带来巨大收益,如果我输了也不会比现在差多少。

    “有一天”阻止了人们全力以赴,但它永远不会来,它只存在于你的脑部剧场,它让你变得麻木,它将你困在唔知何处。

    同样的,“好时机”也永远不会来,不要妄想你想做啥事情的时候,正好一路绿灯。机会来了的时候,永远不是好时候。机会来了就去吧,别等好时机了,这就是浪费时间,等着等着时光年华都过去了。前不久看日剧《拿破仑之村》里引用拿破仑的一句话:“要认真思考,但是当行动的时刻来临,要立即停止思考向前进。 ”

    ★第二十九章 通向财富的正确之路(2015.10.22)

    从这章开始的九章,要讲如何构建生意了。

    如前面提到的,慢车道人们耐以生存的工作,并不是一条通往财富的大路。不幸地是,大多数生意也不是。

    大多数生意都无法称之为快车道,因为他们不赚钱。那么如何判断什么样的生意能带来财富呢?作者列了五个戒律。

    下面的几章内容会详述它们。

    ★第三十章 戒律一:需求为王(2015.10.24)

    这章好长,干货很多。捡重要的说:

    这章最重要的点在于,作者驳斥了一个的误会“做你喜欢的事情”。做生意,如果只是追随爱好而已,会死很快的,永远永远要以追随需求为先。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在一个老年人社区,看到开了一家hip-hop服装店,且周围都没有什么舞蹈中心之类的,心里盘算着这家店一年之内会倒闭,果不其然一年半它就消失了。显然,老板追随了自己的心,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啊,又怎么样呢?不把需求放在首位,一切白搭。这就是为什么90%的生意会失败。

    那么上一章说的五条生意戒律来了,第一条就是需求为王。生意应该以满足需求为首,要给别人提供价值和解决问题。自恋、自私的生意长远不了。人们只会在乎你的生意可以为他们做什么:解决他们的问题,让生活更舒适一点,节约他们的开支,教育他们,让他们感觉好一点(健康 、魅力、...),给他们安全感,给他们希望......而你想赚钱,你想做喜欢的事情,你擅长这个领域,你想开始做生意了,你考虑投资回报率能有多少,你是否可以不需要大本钱就可以开始生意,......,对于建立一个成功的生意,完全没有一点帮助。永远站在用户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构建一个生意。只有你开始关注别人的需求时,而不是关注自己的需求时,金钱才能被吸引过来。首先给予,然后索取。你能挣到的钱多少,和你能提供的价值有直接关系。这里联想到Elon Musk,他的贝宝、特斯拉、太阳能,火箭等生意,初衷都是解决问题或者基于人类远景的,一开始不仅不赚钱,反而都是烧钱的,但最后都非常成功。

    那么如何判断生意是否符合需求戒律呢?问四个问题:生意所在的环境中是否存在需求;现存的生意是否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是否能做得更好;我能给客户提供价值;我能给这个社区带来怎样的资产。

    说完本章最重要的需求戒律,回到“做你喜欢的事情”。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这个要放在第二位,要把需求放到第一位。如果这件你喜欢的事情,第一能解决别人的需求,第二你很擅长它,那么才可以去做。前面服装店的例子,就是不满足第一点。第二点就更明显了:我超级喜欢弹钢琴诶,但是我弹得超烂诶,我能靠弹琴挣钱嘛?!唉。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仅仅只是“做你喜欢的事情”也不大靠谱。你喜欢做一件事情,千千万万的人也喜欢啊。当你做你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不要忘了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和你竞争。我超级喜欢瑜伽呢,那我干脆去做一个瑜伽教练吧,可是这也不会让你变成富人,只是一份慢车道工作而已,因为市场有很多瑜伽教练啊,如果你不是辣么杰出的话,你的收入也就那样啊。且不说把爱好变成工作,会严重影响爱好的享受性。

    那么要怎么办呢?作者指出,爱好不靠谱,激情才靠谱。你需要把引擎的来源从爱好转到激情上。你的目标不一定是你爱的,但一定是你有激情的。驱动激情的背后是欲望:WHY。WHY大于LOVE。如果你对目标有激情,那么你可以为它做任何事情。正好今天看微信号看到一句话,《死时谁为你哭泣》的作者罗宾·夏玛说:“不是因为某件事很难,你才不想做,而是因为你不想做,让这件事变得很难。”你的目标应该是那种可以产生激情,能够让你早上起床的。

    驱动激情的背后是欲望:WHY。你的WHY是什么,它足够强大驱动你吗。WHY可以是我再也不想过住漏雨的房子那种穷日子,可以是我再也不想被老板管束,可以是我想要开兰博基尼,可以是我想住带院子的房子,可以是我要证明他是错的。这些WHY不是源自激动(欲望,我想要)就是不满(可恨的处境)。

    作者说他写这本书的WHY,就是希望看到自己能激励别人成就梦想。一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仅仅是出于爱好写作,可是这个爱好并未强大到让他坚持写完,中途放弃之后,是受他帮助的人的感谢信,让他又坚持写完了本书,从一开始的爱好转到最终的激情,才能得以继续。说到这里,那些看这篇读书笔记的豆瓣网友,点赞的豆瓣网友,留言的豆瓣网友,你们也是我继续写这篇读书笔记的动力之一,虽然我写这个的初衷并不是如此。

    为自己绘一个极致的梦想吧,如果人没有了梦想,也就没有了激情,失去激情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生活变成行尸走肉,变成活受罪。

    ★第三十一章 戒律二:要有准入门槛(2015.10.25)

    这章很短,作者主要阐述了一个观点:如果这个生意的门槛很低,谁想来都可以,那么你会面临巨大竞争和人潮拥堵,会很难取得成功,除非你是最杰出那个。

    典型的例子:赌场,股市,合法传销。这些都是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就可以进入的,但是正因为如此,千千万万地人员进入了市场,如果你做得还行的话,混个饭吃应该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在谈快车道,不是仅仅糊口的慢车道,如果你想获得财务自由,那么做得还行是不够的,你需要杰出到极致,需要做得最好。而那些真正的富裕的,是这些生意的创建者而不是参与者:赌场拥有者,股市庄家,传销创办人。

    那些准入门槛过分简单的“生意”,注册一下通过你就开始做生意了,那种把准入要求过低过程简单当成了一种优势来宣传。而人类的特性就是喜欢简单,不喜欢复杂,其实呢,进入一个生意,是一个过程,是一系列行动,绝不是一个注册就搞定的事情。

    如果一个市场人人都来参与了,那你可以准备撤退了。因为有钱人永远是少数,不可能人人都富裕,泡沫就是这么个意思。如果你的水管工说他的房产最近又增值了15%,你的健身教练说他的股票两个月涨了40%,你的卡车司机表弟说投资石油很有赚头,你可以考虑赶快退出市场并准备隔岸观火了。有一期《奇葩说》,讨论年轻人该不该买房,蔡康永最后说了一句话,我一直记得:做投资之前,想想你在整个食物链的哪个位子,如果连你都知道这件事情了,地球上还有几个人不知道这件事情,如果地球上90%的人都知道这件事了,你还有什么优势可言,你还赚得到钱吗。

    一个好的生意,戒律二,准入门槛不能太低。如果你想获得卓尔不同的财富,那么不要和所有人做相同的事。

    ★第三十二章 戒律三:要可控(2015.10.28)

    这章作者讲到了最近很热门的微商。看了一下这本书的出版年是2011年,看来微商也不是只有我们才有啊,美国那个时候就有了。只不过人家是在facebook上卖东西,咱们是微信朋友圈。

    好生意的第三条戒律:要可控。如果想要走快车道,也就是挣大钱实现财务自由然后退休,而不是慢车道的赚月薪而已的话,需要一个自己可控的生意。也就是说,在驾驶的时候你要坐在驾驶座上面,而不是副驾驶上面。前者可以控制生意可以挣大钱,后者不可控制生意只能挣小钱。

    为什么参与微商不是一个好生意。产品的创新,研发,定价,市场策略这些都不在你的掌握中,你其实只是一个参与者,或者更加直白一点,你只是微商创办人的雇员——一名销售。这样的话,你并算不上是开展了一个生意,你还是在慢车道上面,靠打工生活,当然了做一名好的销售也可以挣不少钱,那些大公司的CEO也多半是销售出身,但这并不属于作者想讨论的自己开展生意的范畴,其实这个情况可以参照前面的第十九章。对于微商创办人来说,才能算是在做一门生意。他挣大钱,你挣小钱。

    有人说,我实在没有可以创办一个生意的魄力和智商,那实在要冒太大风险。我就坐在副驾驶上面,让别人驾驶控制,搭搭顺风车,挣点小钱,不是也挺好吗?首先,作者认为赚小钱无异于慢车道,慢车道的风险前面已经说过了;其次,交出控制权实际上风险也不小,你对你所谓的生意,毫无说话的权力,上游的任何一次变动可能会导致你的生意倒闭,而且你没有任何抗争的权力。如果你连商品定价都无法指定,你还是老板吗?如果你连商品研发方向都无法控制,你还是老板吗?如果你连下个季度市场营销方案都无法参与制定,你还是老板吗?你是在做生意,还是在打工,不要搞错了。打工的人是不创新的,他们只管销售,执行和管理。

    说到底,创业的核心是:你需要自己动脑子创新,拥有自己的生意,为自己的品牌去做投资,而不是把时间都花在给人家打工上面,得不偿失。

    ★第三十三章 戒律四:要有规模(2015.10.29)

    这章的道理可以直接参照第二十一章“影响力法则”:影响越多的人,就可以赚更多的钱。还有第十八章分析快车道财富公式得出的结论:快车道生意的关键是销量!它必须是潜力巨大且增长迅速的,最好能呈指数级爆炸增长,这个取决于你的产品/服务的市场。

    所以,假如你开一家快餐店,能影响和辐射的区域就是一个社区而已,一天卖出去100个汉堡顶天了,一个汉堡能赚多少?天花板效应太明显。而如果你开一个连锁快餐品牌,让你的店子开到整个美国,一天卖出去10000个汉堡,那么杠杆效应就出来了,收益能迅速提起来。

    ★第三十四章 戒律五:可脱离(2015.10.29)

    生意的最后一条戒律:时间。工作就是用时间换金钱,其实有些所谓的生意也是如此。如果一个生意完全让你脱不开身,让你身不由己的话,其实它只能算是一个工作,而不能算是一个好的生意。因为它不能产生被动收入——你一旦不付出时间了,收入就没有了。第十九章对这个有很好的阐述,这里就不重复了。而快车道的目的是让你的收入和时间脱离开来,让你得以自由,做喜欢的事情。一个礼拜工作10小时赚6万美金,还是工作70小时赚14万美金,作者说会毫不犹豫选前者——哈哈哈!嗯嗯,我们只能说作者热爱生活,不要说他懒啊什么的。

    下面作者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个人觉得有点像前面第十九章里华尔街白领辞职去加盟连锁食品店的事情,但是这个例子更加能说明问题。某同学热爱艺术和文学,于是追随自己的内心开了一家咖啡店,很文艺的那种哦,承办一些阅读交流会啊艺术

  • 梁鸿:游向海水变蓝之前,先凝视大地

    作者:中信大方 发布时间:2021-12-28 14:58:05

    2007年,那时候我(博士)毕业四年,孩子也两岁了,人生步入了另一个阶段,其实是朝着一个很好的生活状态在发展,但我忽然就觉得特别难受,觉得这是不对的,我脑子里总有‘背叛’这两个字。所以那年暑假,我决定回家住一段时间,写点东西。

    在今年上映的纪录片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梁鸿这样描述当初她动笔写《中国在梁庄》的缘起。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这部记录一个普通河南村庄在当代现状的非虚构作品,也激起了社会层面广泛的共鸣,它唤起了大众在急速变化的当下时代对故乡的牵念,将深切的目光投向中国大地上最普遍的村庄,凝视村庄中一个个鲜活个体的经历,借由梁庄通向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在当下的创作中,对社会现实的描摹与反映好像往往由非虚构作品来承担,然而文学作品无法承担这样的任务吗?“现实主义”这种深远的文学传统为何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近乎失声?

    这样的疑惑与追问,梁鸿以学者的身份在她的文学评论集《“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中提出,沿着中国当代文学的脉络进行深入的追溯。

    本雅明在论及传统艺术的价值时,使用了一个非常感性的理论术语——“灵光”(aura)。

    “什么是灵光?时空的奇异纠缠,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静歇在夏日正午,沿着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或顺着投影在观者身上的一截树枝,直到‘此时此刻’成为显像的一部分——这就是在呼吸那远山、那树枝的灵光。”

    梁鸿将这道“灵光”引入文学,在哈代的英国乡村、福克纳的南方小镇、马尔克斯的马孔多村庄,在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阎连科的耙耧山脉、毕飞宇的王家庄、王安忆的上海弄堂那里,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灵光”的存在,它由乡村的尘土、阳光与原野,由生命、神话与历史中折射出来,经过心灵,凝聚为精神的故乡,激发着人类最为深沉的情感悸动。

    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急速变化的时期,文学创作所源自的当代现实,以及文学创作的理念也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充满“灵光”的文学正在消逝,这一“灵光”不仅仅指文学中乡愁、大地、天空及与之相关的神韵的消失,也是指心灵在逐渐丧失对这一“风景”的感受力。

    “如何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的大课题”,梁鸿在后记中这样写道。

    为了阐明“灵光”如何在当代文学中闪耀而又如何消逝,梁鸿从21世纪初文学批评界的

    “重返现实主义思潮”

    出发,采取历史化和整体化的批评研究方式,重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脉络:从陈忠实的《白鹿原》到莫言的《红高粱》,从王安忆的《长恨歌》到白先勇的《尹雪艳》,透过李洱、阎连科、贾平凹谈当代乡土叙事的美学裂变,再延伸到90年代的大众文学,王朔、王小波的个人化叙事,毕飞宇的“温暖美学”······

    中信出版·大方出品《“灵光”的消逝》

    “梁庄”系列让梁鸿的非虚构作者的身份为广大读者所熟知,而她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学术著作《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重回语文学——地方空间词语与当代文学》等,以及学术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

    文学批评是文学的另一翼,它承担着与创作不同的职责,却也可以强烈地表达文学诉求,传递出心灵的声音。

    作为学者的梁鸿,也始终关注着中国大地上的现实,珍视与现实血脉相连的文学所传达出的悠远、广邈的内质。

    中信出版·大方出品《“灵光”的消逝》

    这本《“灵光”的消逝》起源于梁鸿对变迁中的中国当代复杂现实的体察,失落于当代文学逐渐丧失对现实进行深层次地发现、描述、创造的能力,通过细致地梳理文本,勾勒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过程,梁鸿也在文学研究中传达着她对文学的期待:

    我仍然梦想着这样的文学:在这里,不仅有大地裸露后的真实,虽然这一真实可能丑陋、破败,但却仍然有某种深远的诗意,正如秋收之后的裸露的原野;在这里,不仅有对大地的关注,那苦难、沉重与责任,也有对天空的向往,阔大与轻盈,现实与心灵,大地与天空,鸟巢与云雀,永远都是一个事物的双面。

  • 【转】徐乐:白银时代俄国的“反契诃夫学”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2-02-09 23:41:42

    作者:徐乐,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3期

    托尔斯泰曾表露过这么一种想法:契诃夫的作品和主人公不但得到全部俄国人,而且得到全人类的喜爱——这一善意的评价看来并不那么准确。实际上,批评界责难契诃夫的声音伴随他的终身:认为他是一个“冷漠的”作家。与此同时,契诃夫一直拥有广泛和忠实的读者群。19世纪末占据思想界主流的民粹派批评家领袖之一斯卡比切夫斯基虽然坚持断言契诃夫缺乏思想,但也不得不承认:“契诃夫先生的新短篇小说……对读者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而许多所谓的思想性作品却做不到”。

    20世纪初契诃夫在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被接受。按照当时一位批评家彼涅金的说法:“即使不承认他的才华的人也都在读他,因为不知道契诃夫的作品就是落后的特征,人们过去和现在都经常进行关于契诃夫的交谈和争论”。从1910年代起,俄国文学界已经普遍将契诃夫确立为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边界”、“新的征兆”、“边境站”,从他那里延伸出“所有的道路”——它们通向新的文学,新的生活。从契诃夫开始,俄国文学必须分为契诃夫之前和契诃夫之后两个阶段,因为他的创作已经被广泛承认,使得整个文学环境和读者趣味发生了革命性的转折。许多评论家断言,契诃夫是真正的“革命者”、“俄国语言的改革者”、“伟大的文学的重新审视者和重新评价者”。当时的人们已经普遍相信,契诃夫之后再也不可能按照过去的样子来写小说。

    世纪之交,俄国文化在全面吸纳契诃夫创作遗产的同时,发生了一场以“白银时代”命名的规模宏大的现代主义运动。作为一个被请入19世纪文学神殿,地位堪与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并肩的经典作家,契诃夫不但在身前饱受争议,甚至在整个20世纪也不断遭到质疑和背弃,从整个俄国文学接受史来看,这实在是非常罕见的文学异象。但尤为悖谬的是,作家所遭到的尖锐指责,往往却能从反面比赞美之词更加鲜明地凸显出契诃夫的创新之处。因此,围绕契诃夫的创新出现的批评意见,违背批评家本人的意志,获得了独立的观照价值,成为研究契诃夫时不可或缺的参照对象。另一方面,对契诃夫的否定构成了一幅见解、评论、判断的色彩斑斓、结构复杂的画面,反映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白银时代,以及后来苏联各个时期自身的美学诉求和时代主题。因为这两重原因,俄国的契诃夫学家们和文学史家们把围绕契诃夫的争议和批评资料总体命名为“反契诃夫学”,作为正统“契诃夫学”之对反;并且由于20世纪不断的补充和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解说,“反契诃夫学”已然成为一种传统,为透视契诃夫的拥戴者与反对者们自身的文学创作、生活态度和作家自我意识提供了独到的角度,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领域。在国内,有关契诃夫的影响,后辈作家对他的爱戴和继承的话题,已经得到十分详细的研究,但从反面接受甚至攻击契诃夫的言论,则还很少有人对之进行专门分析。而只有从正反两方面做全面的观照,才能绘制出“契诃夫学”的完整面貌。

    在“反契诃夫学”的历史上,白银时代作为与契诃夫身后最贴近的文化历史时期,有着特殊的地位。正是在这一时代,文学界和思想界最优秀的代表人物关注到契诃夫的创作,并且专门撰写严肃的批评文章。要知道契诃夫生前只是“引起了两耳垂肩的批评家的注意”(契诃夫);而同时代的文学大师们,无论当时的文坛泰斗格里戈罗维奇、格·乌斯宾斯基,还是享有盛誉的迦尔洵、柯罗连科,都没有为他专门写过文章。白银时代之后,随着战火逐渐消退,到1944年契诃夫首部全集的筹备出版,契诃夫在苏联国内外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正常的经典作家”。以后,在一流的学者和作家中,虽也不时响起反对契诃夫的声音,但这都属孤立的零星现象,远远无法达到白银时代如此集中的规模,而且在很多地方都重复了白银时代反契诃夫的论调。

    前文说过,白银时代的许多优秀作家,尤其是诗人,以各种形式,从各个角度,对契诃夫的创作展开“围攻”。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安年斯基可能是白银时代第一位挑起“反契诃夫学”的大作家,他在书信中说:“俄国文学必须陷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沼泽里,并且与托尔斯泰一起砍掉百年大树,由此成为这个房前小花园的女主人……我再也不想读契诃夫了。他的头脑是干枯的,而且他企图杀死我们身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应该说,把契诃夫与经典作家,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对比,贬低前者而抬高后两者,是白银时代文学家们攻击契诃夫的惯用手段。梅列日科夫斯基在谈到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时说“这两个巨人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随即话锋一转:“契诃夫和高尔基正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俄国知识分子”,而且他们两人把“俄国文学的最后两个巨人从我们身边排挤开了”(梅列日科夫斯基)!他的妻子吉皮乌斯以更加尖锐的方式解说丈夫的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陀思妥耶夫斯基令我们饱受折磨,痛苦万分地穿过整个大地,直抵最深处、第二层天;契诃夫则沿着光滑的、舒缓的斜坡把我们拉至不深的、柔软的洞穴,那里甚至连第一层天也没有”。他们的同道人菲洛索福夫则写道:“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那里总是:‘高则直入苍穹/深则堪比海洋。’在契诃夫那里没有任何深度和高度。在“反契诃夫学”方面特 别积极的库兹明,用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的名字标志19世纪俄国文学的各个阶段,认为契诃夫“有着极端的地域局限,而且暗中起到破坏作用”。阿赫玛托娃把契诃夫与自己的偶像——普希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立:在契诃夫的世界里“没有英雄和受难者,没有深度,没有黑暗,没有精神高度”。

    在白银时代诸多反对契诃夫的言论中,阿赫玛托娃的表现特别引人注意。要知道阿克梅主义者们与自己叛逆的同龄人未来主义者不同,对文化传统天然怀有深刻的眷恋之情,从来不曾扬言要把经典作家“从现代性的轮船上抛下去”(马雅可夫斯基语),但基本上对契诃夫持一种漠然置之的态度。在这一背景下,阿赫玛托娃对契诃夫的态度显得尤其具有尖锐的攻击性。许多回忆录作者记录下阿赫玛托娃对契诃夫的严厉指责:契诃夫的艺 术中缺乏英勇豪迈的气概;契诃夫对俄国生活一无所知,所以丑化了革命前的俄国;等等。伊里因娜的回忆记录下在辩论高潮中怒不可遏的阿赫玛托娃的言词:“他(即契诃夫——笔者注)是怎样描写最高阶级的代表的?!……他不了解这些人!高于火车站站长助理的人他一个也不认识。

    曼德里施塔姆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示赞同,说“契诃夫向从未有过的人的‘泥潭’里撒网以捞取样本”。这里,批评已经从文学意义转向生活语境。按照他们的意见,契诃夫的“污蔑之词”系对俄国现实的抹黑。

    白银时代的文化精英们如此排斥契诃夫及其影响,与白银时代美学范式发生革命性转换有一定的关系。“世纪之交的作家们感觉到席卷所有领域的时代危机……所有的人都明白,必须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阿格诺索夫)。虽然白银时代中每个人对危机和摆脱危机的手段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与“黄金时代”保持独立的自觉态度,对周围生活秩序的怀疑,面对历史终结和期待以新的神秘主义本原复兴文化的启示录情绪,“重估一切价值”、解放人的个性的反叛精神,是这一时代文化精英的共识。勃洛克在921年写道:“世纪的开端充满了本质上新的特征和预感”。这些新的征兆反映在文学中,则是文学家们注意到生活潮流的剧烈变化,致力于推陈出新,在现代主义文化基础上改造经典遗产并开拓自己道路的创造激情。

    恰恰在20世纪初,契诃夫获得了“文学王国的皇太子”的绰号(最近的两位王者是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批评家声称在契诃夫身上看到“我们的大作家们的普遍认可的原则”。此时若是认为契诃夫地位已经接近托尔斯泰,等同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屠格涅夫和冈察洛夫,则是被俄国知识界当作自然而然的情况。可是,与契诃夫相联系的这些伟大的名字一方面为白银时代诗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另一方面也造成巨大的压力。于是象征主义者提出,在新旧文化时代的转折之处,“对已然被确立的价值的重估……只能是无情摧毁已经死亡的、不真实的、阻滞思想运动的观念。需要重新翻耕土地……无论犁头下碰到什么神圣的遗迹,也不得不继续工作……为了新播种的作物和未来的发芽”。象征主义者为确立自己新的哲学文化范式和新的文学风格范式,不惜抛开19世纪的价值典范;在体裁领域里,则发生了从散文到诗歌决定性的重新定位。布姆彼扬斯基总结说,象征主义者们本质上固有“与陀思妥耶夫斯基、Л.托尔斯泰、契诃夫的小说的一贯对立的情绪”。契诃夫的创作恰恰成为经典小说在年代上最近的标志性符号,而契诃夫本人在当时有被“封圣”的苗头,反对契诃夫便理所当然成为白银时代艺术家离经叛道的手段。

    但是,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要知道白银时代的文学家们对其他经典作家,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推崇备至,甚至当作精神导师,为什么唯独无法容忍契诃夫的经典地位?

    这里起更大作用的可能是价值导向的问题。有论者指出,白银时代的诗人若真的吸收契诃夫的写作经验,则无异于艺术上的“乱伦”,因为“新的宗教仪式型艺术能够与19世纪的分析型艺术、说教型艺术达成谅解……但与把艺术只解释为手艺的契诃夫达成谅解,是不可能的”。年轻的哲学家弗洛连斯基在1904年的信中对别雷的诗集《蓝天中的金子》的评价,可以标示出契诃夫与现代主义者的距离:“在俄国诗歌中最终出现了清新和纯洁,仿佛星光闪耀的宝石瀑布洒落下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们的写生画、契诃夫式的情绪,其灰尘的密度超过任何一种肮脏灰暗的色调”。

    可能,果戈理的怪诞笔法,列斯科夫的传奇故事,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残酷的天才”,比起契诃夫对隐藏在灰暗生活表面下“潜流”的深入挖掘,更容易为白银时代的人所接受。

    在世纪初的白银时代,契诃夫的创作对于阅读者和解释者而言都不只是单一的审美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和伦理现象。契诃夫被卷入了道德论战的风口浪尖,美学视角与社会学、心理学视角在论战中被整合在一起。正如当代文论家埃泼施坦所说,恰好在这一时代,文学批评不再是只是直接意义上的批评,并且偏离解决纯粹的文学任务,“成为独立的文化级别,借助文学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进而履行文 学之外的社会评价功能。罗赞诺夫回忆说,契诃夫“太像是‘我们的兄弟’,和我们一样有罪”。安年斯基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契诃夫的文学人物——是艺术的‘留声机’的产物,他向我传达我的声音,我的话语”。一些普通人也写到在契诃夫主人公身上发现了自己命运的平庸、灵魂的堕落。

    但更为奇异的是,契诃夫的文学似乎能够超出文本的界限,影响、指引读者的现实感受和行为方式,进而让人产生文本与生活相互“颠倒”的错觉,一位外省的评论家直言,此时此地,现实中的“一切——都剽窃自契诃夫”。艺术似乎改造了现实经验,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不仅仅是演员在演出自己的生活,而且在内心接受并延续戏剧人物的生存命运。在散文中同样如此,读者自觉按照契诃夫的节奏调整自己的生活,使自己认同契诃夫笔下那些问题缠身的主人公,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现实生活的对照体。

    契诃夫的恶毒反对者们同样娴熟地使用这种艺术文本向现实经验的渗透方法,在道德上抨击契诃夫的主人公,并且将文学主人公身上的罪过推演到读者身上:“这幅充斥日常琐事和庸俗习气的王国的画面,就是你们制造出来的……你们没有能力去抗议……你们自己道德软弱,一无所用,令人厌烦。这个所谓的大艺术家便是这样从本性上描摹你们的”。原文中连续十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以唤起读者同仇敌忾反对契诃夫的心理。然而,契诃夫本人的书写态度和在书信里表白的,文学与读者的新型关系,确实也为这种评价提供口实。

    可是,被刺中“隐痛”的不只是普通读者,还有白银时代的诗歌精英——无论多么令人诧异,这里甚至包括阿赫玛托娃!回忆录作者纳伊曼摘引阿赫玛托娃十七到十八岁之间的书信,它们仿佛属于“契诃夫笔下那些对愁闷的生活感到不满的外省姑娘”,散发着契诃夫短篇小说里庸俗生活的气息。仿佛是对契诃夫作品中揭露那自己也曾置身其中的“陌生的、粗俗的和肮脏的城市”的抗议,阿赫玛托娃屡次向同时代人证明过去曾经有过“恢宏壮丽的生活”,过去的人即使身在外省也满怀“崇高的理想”。联系到具体的人,阿赫玛托娃尤其无法容忍:“契诃夫描写了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俄 国中学古希腊语文学家。套中人!而英诺肯季·安年斯基就是俄国中学的古希腊语文学家!”阿赫玛托娃为之打抱不平的安年斯基是女诗人“视之为师”的诗歌前辈。作为知名的“反契诃夫学家”,他有一段话十分中肯,仿佛是对自己和“女弟子”的纠正:“契诃夫是在为我们感觉,是我们在契诃夫的话语里或者幻想,或者忏悔,或者夸口。而为什么我们会这样,不是由契诃夫负责的……”

    在“反契诃夫学”的历史上,白银时代新艺术的发起者、领袖梅列日科夫斯基和吉皮乌斯夫妇的表现,以及契诃夫对这两位年轻后辈的态度,特别有代表性,也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梅列日科夫斯基的批评文章处女作“论新天才的老问题”即是对契诃夫的评论,发表在 1888年的《北方通报》上;批评家本人也以此文引起契诃夫的注意。此后契诃夫在书信中不断提到作为批评家的梅列日科夫斯基,并且对他不乏好感。契诃夫与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过往最密切的时期是1891年到1892年,在1891年春天,契诃夫与苏沃林结伴去欧洲旅游,在威尼斯偶遇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契诃夫在笔记本上留下记录:“晚上,和梅列日科夫斯基讨论死亡”(契诃夫)。而梅列日科夫斯基和吉皮乌斯则分别撰文回忆这次与契诃夫的相逢——无论在细节陈述还是在思想评价上,这两篇文章都高度吻合,可谓这对象征主义伉俪为“反契诃夫学”文献所奉上的珠联璧合之作。在他们的回忆中,契诃夫对意大利具有悠久传说和化气息的名胜古迹无动于衷,而他们自己则为这些遗迹的光荣历史兴奋不已,溢于言表。为此,梅列日科夫斯基指责契诃夫在威尼斯“只顾着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吉皮乌斯说契诃夫“确实对‘欧洲奇迹’有点不以为然”(吉皮乌斯),这让陶醉于崇高的艺术情感中的夫妻俩无法容忍。可是,“鸡毛蒜皮的琐事”,对契诃夫而言恰恰是来自现实生活的声音;而契诃夫式的直面世界的态度,与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妻透过文化概念和逻辑命题的棱镜观看世界的方式,怎能不产生冲突?

    梅列日科夫斯基和吉皮乌斯对契诃夫的观察并不符合真相,契诃夫的书信证明,他对“欧洲奇迹”的激赏之意丝毫不逊于他们(契诃夫)。契诃夫不愿意在抽象领域里高谈阔论,是他在生活和创作中主动贯彻的一项原则。与之截然相反,梅列日科夫斯基和吉皮乌斯夫妻所代表的新艺术家们最为害怕的,是沦为大众的背景材料,屈服于日常生活的共同潮流。为此他们追求脱颖而出,追求标新立异,甚至以乖僻越轨的行径展现其对彼岸世界的向往。老一辈象征主义者勃留索夫藐视芸芸众生,夸张地强调自己的天才:“我将来要写一本书《这就是我》,它将是对所有人类种族的巨大的嘲弄……它一定会找到崇拜者”。再看看他记载的吉皮乌斯在社交场合的表现:女诗人手持吉普式长柄眼镜,女扮男装,带着一种故意吸引眼球的逞强姿态朗读自己写的令人惊诧的诗。据另一位同时代人的回忆,吉皮乌斯“以一种挑衅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她自信直率地判断一切,不考虑习以为常的概念,她也喜欢以‘逆反的’见解惊世骇俗”。而吉皮乌斯则反过来认为契诃夫格局渺小,因为他尽管“才华卓越”,但没有宗教世界观,是“缺乏生命力的先知”。一贯“妇唱夫随”的梅列日科夫斯基也不断地向契诃夫纠缠“永恒问题”,但后者总是用玩笑来搪塞,这让梅列日科夫斯基十分失望——须知在他的文学等级表里,即使连托尔斯泰都因为缺乏“精神性”而稍显逊色。阿达莫维奇把梅列日科夫斯基沉醉于其中的这种“精神性”比喻为“特殊的、后浪漫主义的、空洞的、僵化的乙醚”,如果没有它,“梅列日科夫斯基就会痛苦地‘窒息’,像很多他这种气质的新人一样,他只能靠这种乙醚呼吸”。

    白银时代广泛存在的“反契诃夫学”有广泛的社会—文化根源,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学者和作家群体。比如,巴赫金就断言契诃夫受社会日常生活的局限,因此其作品缺乏“深度和力量”;埃泼施坦极言契诃夫“与他的主人公一样墨守成规”,作家“从高尚的庸俗立场批判卑鄙的庸俗”。在作家中“反契诃夫学”的先锋是西尼亚夫斯基,他在1973年出版的《合唱中的声音》里把契诃夫想象成一个“生活枯燥无味”的人,“以琐碎的小事和强作的旧俄中学生的幽默填补空虚”(西尼亚夫斯基);深受阿赫玛托娃影响的布罗茨基委婉地批评契诃夫“不够玄妙深奥”,“灵魂缺乏进攻性”;索尔仁尼琴则批评契诃夫轻率地丑俄国生活,认为他缺乏“向上的渴望”——这些责难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白银时代的判断。

    可是,从白银时代至今,那些“对契诃夫不怀好意的人有十分广泛的对抗阵线”。即使是在现代主义阵营内部,也不乏对契诃夫的好感和拥护:年轻一代象征派代表诗人勃洛克高度评价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的契诃夫戏剧,认为它“不输于贝利尼”);另一位年轻的象征派诗人、小说家、理论家别雷则把契诃夫尊为象征主义的导师,甘愿“拜伏”(别雷)在他的面前。之后,扎米亚京、帕斯捷尔纳克、纳博科夫、扎伊采夫、爱伦堡、格罗斯曼等等,都表达了对契诃夫的真心爱戴。这里帕斯捷尔纳克的转变尤其典型:他曾经认为契诃夫是“在人们的书写中被故意拔高的作家”,在创作《日瓦戈医生》时则把契诃夫放在与普希金并列的位置,在喜爱程度上超过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即使反契诃夫阵地上最为坚决的阿赫玛托娃,在1956年与以赛亚·柏林谈话时也提到,她正在重读契诃夫,承认“至少,在《第六病室》里,他准确描写了她自己的处境和很多其他人的处境”。

    因此,仔细研究白银时代及之后整个20世纪围绕契诃夫的充满戏剧性的争议,不仅可以进一步阐明契诃夫文学创作的特质,而且可以理清俄国文学的“白银时代”与“黄金时代”和20世纪之间复杂矛盾的联系。

    (注释略)


下载点评

  • 小说多(585+)
  • 一星好评(558+)
  • 三星好评(435+)
  • 四星好评(1096+)
  • 目录完整(839+)
  • 体验还行(538+)
  • 排版满分(478+)
  • 中评多(954+)
  • txt(374+)
  • mobi(758+)

下载评价

  • 网友 焦***山: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9 08:57:35 )

    不错。。。。。

  • 网友 菱***兰: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9 08:57:08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冉***兮: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9 08:55:05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国***芳: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9 09:06:06 )

    五星好评

  • 网友 宫***玉: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9 09:01:49 )

    我说完了。

  • 网友 屠***好: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9 08:56:48 )

    还行吧。

  • 网友 仰***兰: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9 08:55:48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国***舒: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29 09:03:44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曾***玉: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9 08:54:04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汪***豪: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0-29 09:00:28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最新书籍